美与善的融合——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美与善的融合——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美与善的融合——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40

两千多年来,美和善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美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这就使人们在进行判断时陷于两难境地。例如,蝴蝶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舞姿轻盈,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常常是诗人画家创作的对象。但对于菜农来说,它却是恶的。因为它产下的卵会孵化成嗜食菜叶的幼虫,使菜农丧失辛勤劳动的成果。

美和善的不一致,在人类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克罗德丑恶的心灵和英俊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下却有着高尚的人格。

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如何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克服美与善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简单地取消二者之间差异。像古希腊

哲学家苏格拉底所主张的那样:“任何一

样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

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

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1]。他认为,美

和善一样,都是以事物的功用作为衡量标

准。比如,原始人的石刀、石斧完全出于

功利实用目的而发明的,是美的,因为它

“美丽地适合它的目的”。镶满宝石珍珠的

金匕首则是不美的,因为它不具备应有的

效用。然而,更多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美与

善的差异。

一、美与善的对立

《论语》记载孔子多次批评郑卫之声,

说“郑声淫”,要“放郑声,远佞人”。(《论

语?卫灵公》)其实郑卫之声比孔子所推

崇的《韶》、《武》之类的古乐更富有艺术

感染力,或者说更具有审美价值。《乐记》

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

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孔子本人并不否认这一事实。

“郑声淫”的

“淫”字,说的就是郑声具有太强的感染

力,使人们沉溺其中,疏于遵循伦理规范,

最终走上淫乱之路。孔子对“郑声”的批

判,把美与善的矛盾表现得十分到位。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理论中,

美与善之间的冲突是异常尖锐的。老子

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庄子?

山本》中,庄子提出“其美者自美,吾不

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的观点。

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存在许多为了达

到道德约束而否定美和艺术的思想。在

《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要把诗人赶出

理想国,原因在于诗不利于教育理想国的

战士。在柏拉图列举诗人的众多罪状中,

有两条是主要的,即诗人说谎和诗人滋养

不健康的情感[2]。

在西方,像柏拉图这样对待美和艺术

的人,可谓非常之多。在中世纪,教会中

人竭力攻击诗和戏剧,认为当时人心不

古,世道衰微,都是艺术所酿成的祸事。

二、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虽然美与善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尽善尽美”始终是人类的理想。

美与善的融合——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文/刘静轩

关于美与善关系的讨论,历经两千多年的文化旅程。从人类社会最初的美善不分,到美善的对立,再到“美是形式,善是内容”,最后美获得独立价值,人们认识到美与善在最高境界上,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的。

美学随笔

41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和善同意。”[3]宋代徐铉注解:“羊大为美,故从大。”[4]把美与有用等同起来,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美的认识。在一切活动都以生存为目的的时代,美的价值判断也离不开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美活动逐渐挣脱了功利性的束缚。

既然美不等于善,那么美与善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柏拉图在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时说:“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5]也就是说,艺术只要服从道德目的,还是值得保留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比较普通的看法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世纪时,文艺甚至成为宣扬神学的传声筒。

把艺术看作是道德工具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而不偏,符合儒家伦理规范。孔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文人概括为“文以载道”。

但是,仅仅把美看作形式,把善看作内容,把文艺看作政治道德的传声筒,是片面的。从这些片面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家之所以强调文艺为政治道德服务,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艺的独特魅力。文艺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即所谓“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礼记?乐记》)不过,对文艺独特魅力的认识,反而有助于文艺从政治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美”获得独立价值

人类对美与艺术独立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欧洲美学史上,直到19世纪,艺术独立的呼声才逐渐高涨起来。

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就公开宣称“为艺术而艺术”。他的继承

者戈男叶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

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

一种目的。在我们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

关心到美以后的事,就失其为艺术家了。

我们始终不了解意思和形式何以能分开。

形式美就是意思美。因为如果无所表现,

形式算得了什么呢?”[6]他不仅强调艺术的

独立性,而且认为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

形式美就是内容美。由于形式美本身是内

容美,艺术就不需要服务于外在的内容,

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在中国美学史上,虽然“文以载道”

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对艺术独立性的提

出却早于西方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李泽厚称之为“文的自觉” 的时代),嵇

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开启了为艺术独立

性进行辨护的先声。到了晚明时期,李贽

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等,都

强烈主张文艺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要

大力提倡艺术的独立生。

四、美与善的融合

当我们将美从功利、概念、目的等限

制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美与

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美和善之间,或者

说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之间,有一种深刻

的内在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不像有些美

学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美和善是一种形式

和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美

和善的关系,只有还原到本源位置,才有

可能呈现出来。这就是美感经验和道德经

验在经验性质上具有相似性。柏格森认为

“道德同情这个观念是美感的同情所微妙

地暗示出来的”[7]。审美经验作为人类原初

的经验形式,是一切人类文明赖以生长的

根基。杜夫梅纳曾经说过:“在人类经历

的各条道路的起点上,都可能找出审美经

验:它开辟通向科学和行动的途经。”[8]徐

复观曾经说过:“乐与仁的会同统一,即

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

也即是在其最高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

《巴黎圣母院》海报

美学随笔

42

的融合统一。”[9]

所以,艺术与道德,在最深的本源中,应该是和谐的。我们推崇古希腊雕塑的“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作这美的典范,正是因为艺术与道德,美与善在古希腊雕塑上得到了最和谐的体现。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详细分析了希腊雕像产生的时代背景。现在我们就具体来分析美与善在古希腊雕塑中如何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统。

在三千多年前,居住在爱琴海一带的古希腊人,“抱着一种簇新的人生观”,城邦制是当时社会的组织形式,在城邦制下,每一个公民都是完全“自由自主的人”。参与公共事务与战争是公民的职责,在希腊人的周围尽是跃跃欲试、妄图侵犯的蛮族,强壮完美的身体,是这个种族能够生存下去的保障。这种特有的境遇产生了特殊的

观念,理想的人物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10]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了雕塑艺术,这些雕塑所表现出来的“静穆的光辉,

不愧为人类心目中的英雄与神明”[11]。现

在当我们面对古希腊雕塑,我们能够说“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吗?在古希腊雕塑中,美与善是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的。

综上所述,人们对美与善关系的认识,从美与善之间的对立,到美摆脱作为工具服务于善的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价值;最后我们认识到,美与善、艺术与道德,在它们的最高层次上,是可以融合为一的。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特殊。艺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应接不暇。过去,我们反对“文以载道”、“美是形式,善是内容”等观点,是因为它们隔离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用一种僵化的标准来约束艺术,最终会扼杀艺术蓬

勃的生命力。现在,艺术发展环境日渐宽松,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却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悦的趋势,这就是艺术与道德以另外一种形式被隔离。某些现代艺术流派脱离历史和时代背景对雨果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进行歪曲的解读,创作出令人费解的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艺术与道德不再和谐一统、自然融合,而是严重脱节。这些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回顾历史,正确认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道德不管被人们如何定义,应该仍然是人类心灵真实要求的体现。目前有些人提出“道德的审美重建”,审美在道德重建中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并进一步满足这种真实需要。这种心灵的真实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赖以生长的基础。正如我们在上文中

所论述的。美与善在最深层面上,是自然而然地融和为一的。

作为当代的艺术家,我们拥有前人无法比拟的自由创作环境。我们追求个性,希望自己的作品独一无二。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引导积极健康的大众艺术”是我们的责任。毕竟,美与善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最高理想。

注释:

[1]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页

[2][5][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56页、87页:

“如果有一位聪明人有本领摹仿任何事物,乔装任何形状,如果他来到我们的城邦,提议向我们展览他的身子和他的诗,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个神奇而愉快的人物看待,向他鞠躬敬礼;但是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的城邦里

没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法律也不准许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然后把他涂上香水,戴上毛冠,请他到旁的城邦去。”

[3][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8页、78页

[6]转引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台北:台湾开明出版有限公司,1993.104页

[7][法]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8-9页

[8][法]米盖尔?杜夫梅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页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页

[10][11][法]丹纳著.曾令先、李群编译.艺术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43-48页、43-48页

实习编辑:吴迪青

作者简介:刘静轩,

郑州大学美术系讲师

美学随笔

道德讲堂策划书

道德讲堂 策 划 书

河西学院道德讲堂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和谐校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院积极响应中共河西学院关于“道德讲堂”通知的号召,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特举办本次道德讲堂活动。 二、活动目的 1.提升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2.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崇德尚、知礼尚义,自觉养成良好道德风尚,努力成为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3.加快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全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活动主题:走进道德讲堂,共建和谐校园 四、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七、活动对象: 八、活动准备 (一)活动筹划 1.邀请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老师主持召开主要团学干部会议,就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磋商,并通过活动方案草案; 2.安排专人就活动草案进行完善,制定可操作策划上报学院领导批示; 3.各团学部门分工协调,开始活动相关准备; (二)活动基本内容 1.开场:快板《中华美德校园行》; 2.讲述道德故事; 3.道德经典朗诵---《少年中国说》; 4.合唱《公民道德歌》; 5.领导讲话;

6.道德倡议、宣誓; (三)活动宣传 1.自6月10日开始,由学生会宣传部负责专项宣传; 2.宣传方式:海报、展板、微博、QQ群信息、移动飞信等; (四)活动安排 1.团总支负责活动参与人员招募、筛选,并对讲演、展示内容进行把关,保证活动的高质量进行; 2.各团学部门按职能负责活动的开展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活动参演人员及材料: 快板:《中华美德校园行》; 讲道德故事:优秀学生党员2名; 道德歌曲:《公民道德歌》政法学院全体师生; 道德倡议; (五)后勤工作 1.办公室、学习部负责会场布置; 2.团总支负责各部门的人员调度以及活动参与人员就位、安排; 3.纪检部组织观众入场,维持会场秩序; 4.生活部负责桌签摆放以及茶水供应; 5.女生部安排礼仪引导领导、嘉宾就坐; 6.女生部安排礼仪负责领导嘉宾的接待和颁奖; 7.纪检组负责会场秩序维持; 九、活动流程 (一)活动开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领导致开幕词; 3.第一环节:说快板《中华美德校园行》开场(见附件一); 4.第二环节:讲道德故事向道德模范学习; 5.第三环节:道德经典朗诵---《少年中国说》(见附件二);

艺术与政治语言

艺术与政治语言    [英] 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斯默克[Smirke]来访,他谈到‘展览目录’,并赞同其中的说法,即一直以来对透纳的绘画作品存在着某种‘恶意的批评’,而此类批评应用于控诉,但不论你多么讨厌一幅画,这种批评与之全然不相称。”  各位研究19世纪艺术的学者都将熟知这段1815年由画家兼日记作者约瑟夫?法林登[Joseph Farington]所记录的谈话中更深广的含义,因为几乎所有如今享有极高声誉的画家的早期作品都曾遭遇极端的敌意,这已经在无数通俗传记中神化为传奇故事。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新出现的,忽视(而非敌意)的传统当然是历史悠久的。然而有时“恶意”真的达到了非常意想不到的程度,康斯坦布尔、透纳、德拉克罗瓦、库尔贝、马奈和印象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和许多其他广为人知的艺术家都曾遭遇。  这些艺术家大多也有他们忠实的拥护者,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批评的背景,就必须大大地矫正公认的观点。没有任何单一的解释,可以说明1800年到1945年之间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出现的极为不同的敌意形式。然而,我们似乎有理由表明,“应用于控诉罪恶的恶意的批评”并非完全由美学问题所激发出来,其促成因素之一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艺术变化与政治变化相联系。  艺术的品质反映一个社会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或者宗教的健康程度(然而这些价值是确定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比众所周知的皮金、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对此的大力宣传要早数个世纪。在此,我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的价值或者它的影响力,而是关注它在一个特殊的上下文中的显露:即语言的出现,因为正是在这里其效应最有影响力也最不容易被察觉。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的《乔托和演说家》[Gitto and the Orators]一书研究了15世纪意大利论艺术的人文主义作家可资利用的术语,以及这些术语是如何制约他们对艺术作品做出反应的。我们都倾向于对隐喻做出反应,有时甚至违背我们的意愿,这些隐喻从任何严肃的批评角度来说都显然是误导性的。我们只需要想想曾经运用于艺术讨论中的最常用的类比就能理解——譬如将艺术类比为人类的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衰老期。并且(回到我所讨论的基本主题),就个人经历而言,我听说过的第一篇艺术批评是将毕加索说成一个“布尔什维克”;而事实上,许多年以后这位艺术家才对共产党表现出一些兴趣。  虽然这两者(艺术和政治)永远不可能完全分开,但是也不消说我将要讨论应用于在我们看来是非政治性新发展上的政治性术语。因此我将不触及那些似乎参与了政治事件、被认为是革命派而受到反对或者欢迎的人,例如画家大卫,库尔贝和毕加索。即使这样我必须先列出一个先决条件,因为在1819年,吉里柯记述了一件有趣而讥讽的事,说明了理由充分的政治反应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应用于明显的艺术风格问题上。在给朋友的一封提及《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当然这是一幅确实承载着强烈并且是蓄意而为的政治暗示的绘画,因为这次海难事故被断言是由政府的玩忽职守造成的)受欢迎的信中,他说:“在这样一件作品中,你领会到一篇自由的文章在赞美一种真正爱国的画法,一种民族的笔触。而由极端保皇分子来评判同一件作品,它只不过是一件遍染暴乱色彩的革命之作。”  显然只有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生活全盘政治化以后,那些沿用至今的有专门意义的词,比如“先锋”、“反革命”和“无政府主义者”等等才能被艺术评论家广泛运用。此后风格和政治的等式非常迅速地生成了。早在1794年,当讨论哪些绘画应当在巴黎新落成的国家博物馆中向公众展出这个问题时,一份官方报

艺术与道德_亨利_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

2007年1月 第28卷 第1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an.2007 Vo l.28N o.1 艺术与道德 ——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 陈 丽,郑国锋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摘 要:本文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由的道德精神。詹姆斯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同时认为艺术的道德价值在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本文根据克尔恺郭尔的观点,把自由定义为无限的可能性,指出在詹姆斯的理论中,正是个人对生活片刻的印象所引发的想象,个人视角的独特性,个人视角理解生活时所不可避免的困惑,表现了人生的广阔性、多样性和无限性,体现了追求自由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自由 中图分类号:H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7)01-0074-04 Abstract:T his paper pr obes the mor al dimension o f Henr y Jam es's nov el theor y,ar guing that James's novel theo ry represents a spirit of fr eedom.James defines no vel as a per so nal,direct impr essio n o f life,and insists that the mo ral sense of a wo rk of ar t depends on the ar tist's pr ime sensibility.Accor ding to Kierkeg aard,fr eedo m means possibility for po ssibility.T his paper,ther efor e,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imag inatio n ar oused by per sonal impr ession,the partic-ularity of perso nal impressio n,and the bewilderment w hich inevitably a cco mpanies the per so nal impressio n of life t hat gura nt ees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and plur ality o f life,embo dy ing a spir it o f freedom. Key words:Henr y James;nov el t heo ry;fr eedom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对小说形式和技巧的重视和不懈探索而著称,自珀西?拉伯克(Percy Lubbock)、韦恩?布斯(Wayne C Boot h)以来,都把詹姆斯看作是唯美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着重探讨他的小说理论。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艺术理论。这是最早可追溯到约瑟夫?华伦?比奇(Joseph Warren Beach)的T he M ethod o f H enry James,他系统研究了詹姆斯的艺术技巧,并认为小说家的技巧同他的伦理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劳伦斯?霍兰德(L aurence Holland)的《视觉的代价:亨利?詹姆斯的技巧》(T he Exp ense o f V ision:Essays on the Craf t o f H enry J ames)对詹姆斯的小说及其纽约版序言(“Pref aces to t he New York Edit ion”) 进行研究,认为詹姆斯的小说形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含义。萨拉?多尔蒂(Sarah B. Daughert y)在其《亨利?詹姆斯的文艺评论》(T he Literary Criti cism of H enry J ames)中也提到,詹姆斯对小说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维维安?琼斯(V ivian Jones)的《批评家詹姆斯》(J ames the Crit ic)也持有类似看法。最近的多萝茜?黑尔(Dorothy J.Hale)提出,詹姆斯的小说叙述理论中存在着牺牲自我,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并把詹姆斯的形式主义称为社会形式主义。 本文沿袭这一批评传统,认为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表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道德价值。文章将从作家本人对艺术的道德价值的定义出发,研究他的小说理论与自由这一人文道德精神的关系。 小说的道德价值是19世纪英美文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詹姆斯的评论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詹姆斯一向反对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他在纽约版序言中说,有关小说的主题是否‘道德’的争论无聊空洞,衡量某个主题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不是对生活有根据、真实、真诚、直接的印象和感受”(James,Literary Cr iticism II:1074)。詹姆斯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道德或不道德的小说,只要小说来自于作家个人对生活直接和真实的观察,就是道德的。接着,詹姆斯进一步阐释了小说的道德意义, 在这一方面,最丰富、最具启发性的真理莫过于,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完全取决于创作时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生活的多少。很明显,问题在于艺术家的感受能力的性质和程度,这是他的主题生长发芽的土壤。这土壤的品质和潜能,从这片土壤中能否成长出任何对生活的新鲜的、直接的印象,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所显示的道德。(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 I:1074) 可见,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归为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能力。 这一观点在《虚构的艺术》(T he A r t of Fiction)一文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在这篇文章中,詹姆斯驳斥了英国小说家贝赞特(Besant)认为小说必须具有“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的说法。他说,“您的道德和您的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您能否界定您的含义,解释一下一幅图画(小说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怎样才算道德,怎样才是不道德?”(James,Liter ary Criticism I:62)詹姆斯认为,不能把艺术和道德混为一谈,“艺术(就其最广泛的含义)指的是技巧;道德是完全另外一回事”(James,Li terary Criticism I:63)。他说,艺术创作的“道德精神的本质是考察(生活的)整个领域……所有对生活的印象,所有观察和感知生活的方式,都在小说家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64)。詹姆斯的观点是,艺术只要是对生活真诚的观察和感悟,就是道德的。 在同一篇文章里,詹姆斯还说道:在某一点上,道德感和艺术感的确相临很近;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一件艺术品的最深

道德讲堂(包含通知流程、主持词、材料、活动记录、经典材料)

道德讲堂活动流程 1、唱道德歌曲 齐唱《四德歌》 2、看道德短片 勤俭节约道德宣传片 3、讲道德故事 周恩来勤俭节约的小故事 4、诵中华经典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5、发善心 交流道德感悟 6、送吉祥 发放吉祥小礼品 7、节约号召

道德讲堂宣讲材料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头脑中的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现象不为鲜见。然而一些同志却不以为然,在有的人看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过去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再提倡这个就不合时宜了;有的认为,是否艰苦朴素是个人生活的小事,吃点、喝点、玩点无碍大局,没有必要看得那么重,要求得那么严;还有的认为,时下人们生活讲质量、吃穿讲档次,国家也提倡和鼓励消费,“慷慨花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认识与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相符的。

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道德力量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道德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吸引社区居民等投身道德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当前福州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福州已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道德理念来巩固人们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活动目的 社区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的形式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项目化、实践化,以各种形式广泛普及各种道德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为巩固福州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完善党建和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基础作用,弘扬社会新风,提升文明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营造“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产生积极作用。 三、活动时间 每月一次或根据需要每月上半月和下半月各一次 四、活动地点 社区会议室、文化活动站及户外场地 五、活动参与人员

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等 六、活动内容 1、道德理论专题学习。组织社区居民等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上级有关领导同志等关于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理论的文章和重要指示精神,并根据需要随时学习新的道德理论相关知识。 2、社会公德教育。开展公民道德知识普及,建设以“礼仪”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积极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引导参与人员亲身参与道德实践,创建崇德尚善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3、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区将开展主要包括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4、家庭美德建设教育。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建设,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通过“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等方式,有效引导参与人员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身体力行,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5、个人品德建设教育。通过重视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推行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倡导和树立关爱、善待、宽厚和包容的理念。使广大参与人员能将朋友同事的帮助之情、师长的教育之恩、组织的培养之德,转换为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爱之心。在社会交往中宽以待人,为人处事多为他人着想,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6、爱党爱国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参与人员了解党的理论知识,了解党的思

浅谈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论艺术可否脱离政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认为中国的艺术和政治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政治至上,政治决定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事情。作为当代艺术,不可能对政治视而不见。乔治·奥威尔曾极端地讲:“所有的事务都是政治事务”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恰恰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虽说在当代社会里,政治一直都在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可是在我看来,艺术要脱离政治也不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艺术政治意识形态雕塑脱离 【正文】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在当今很多人看来,觉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艺术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艺术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但艺术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却不是直接的,

它必须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达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正是从这一点上说,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与经济关系的体现。还有,艺术归根结底是要表现人的,而政治生活渗透到了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的影响,并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和特征,这也就使艺术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的艺术,又反过来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艺术与政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如资本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艺术,社会主义政治与社会主义艺术,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故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保护的。而产生于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与政治,如社会主义艺术对资本主义政治,则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反之亦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同一阶级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这种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到艺术上,就会出现同一阶级内部艺术与政治的矛盾。过去,我们曾提出过“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曾被夸大并且将它绝对化,将“艺术”与“政治”等同起来,将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表现。根据形势的新发展,现在不再提这个口号,但艺术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离的。 在我看来,政治是在统治中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百姓思想境界和观念意识提高,是一种强迫性行为。而艺术则是以自身的蓄意美,来影响百姓,向人们传递一种文化、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渐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艺术性质与伦理道德

社科论坛 论王尔德作品中的艺术性质与伦理道德 陈少丽(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美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但不是惟一价值,除此之外,艺术还具备认知、教化、情感体验等功能。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艺术的培育。审美性与道德性是关涉到美与善两个概念。王尔德在作品中,他创造的艺术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审美性与道德性并不发生冲突,艺术与道德的关联在王尔德作品中体现在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更需要艺术的培育。 关键词:王尔德艺术性质道德观关系 0引言 王尔德在生活和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气质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同时,王尔德也因其本身和作品中涉及的道德问题而饱受争议。这也根源于他与当时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不同流的唯美道德观。纵观王尔德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风格随着其道德观的变化而转变,而其离经叛道的道德观也由独特的艺术风格得以极好的展现。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本论文将从童话、小说和戏剧这三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再进一步发现,王尔德道德观的转变促使其艺术风格的转换,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将他与世不同的道德观得以充分的体现。 1童话对唯美艺术的道德阐释 王尔德认为,艺术要与道德分开,并把这看成他的唯美主义艺术基本主张。尽管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按照自己的唯美主义原则塑造艺术形象,但是,即使那些所谓的唯美形象,也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道德现实。其实,王尔德企图通过艺术手段把所谓的唯美艺术形象从道德现实中脱离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道德有深切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他塑造的唯美艺术形象也违背其意愿地有着道德的前提。正是这一点,说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只能是一种艺术理想而无法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实现。在他的童话中,王尔德最先用这种素朴的艺术形式进行唯美主义的艺术实践。但是我们从他创作的童话中发现,王尔德按照唯美主义艺术原则创作的并不是超越道德现实的童话形象,相反,他创作的童话仍然同宣扬美好理想和以教诲为目的的传统童话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创作的童话无法避开崇高的道德主题,也无法回避塑造以教诲为目的的道德形象。实际上,王尔德的艺术实践违反了他的艺术理想,他在主观上虽然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塑造了同现实相联系的道德形象。这表明,在童话中,尽管王尔德一再坚持唯美主义的创作主张,但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否定了他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理想。 王尔德于1888年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与其它故事》,其中收录《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等五篇童话。对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经过童话这种唯美的方式处理,一方面塑造出快乐王子、小燕子和夜莺等一系列正面的道德形象,宣扬真善美;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诸如自私的巨人,经过从恶到善的人性转变,警醒世人,不要被金钱和商业化的社会控制,不能过着虚伪而不真诚的生活,把人类原本的怜悯,爱情,友谊和宽容等美德丢弃。在艺术手法上面,王尔德的童话作品独树一帜,成为适合孩童,更适合成年人看的童话。 2小说中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徘徊 1891年,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出版,它也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作品。小说具有哥特式情节剧的特色,“作品以独特的构思、机智的语言、巧妙的象征显示了作家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追求”。故事描写了年轻貌美, “逃避道德责任”的少年道连,他幻想自己永远保持青春和美貌,于是请了画家贝泽尔为他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他“希望自己永葆青春,而让画像逐渐老去”的愿望竟然奇迹般地得以实现。尽管时光流逝,他却始终保持着青春的容颜。他尽情的欣赏美、享受生活,整天沉溺于享乐与声色之中,甚至“干脆把作恶看成实现他的美感理想的一种方式”,终因道德败坏,画像逐渐变得丑陋不堪,但道连本人却依然青春貌美。最终道连忍受不了画像上自己又老又丑的模样,用刀刺向了画像。此时,人们发现画像“洋溢着美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地上却躺着一个面目可憎、胸口还插着一把刀的老人。 贝泽尔不愿意把自己的画送去展出,是因为画中倾注了他自己太多的东西,他不愿意泄露自己灵魂的秘密。他为道连画的那幅美妙绝伦的肖像画,不仅展示了道连美丽的外表,更为可贵的是画像亦达到了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种和谐之美是画家所追求的,亦是王尔德所追求的。他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美,这种永恒的艺术美是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再现,亦是作家本人最真实的写照。画家贝泽尔发现了道连的堕落,但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崇高与完善,他企图不顾一切地劝道连摆脱这种污蚀的威胁。因为他的艺术需要他, “我要你整个都属于我。我只有跟你在一起才感到幸福.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你仍然在于我的创作之中”。他把自己的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自然也不希望给他的艺术带来生命的模特受到丝毫的玷污。就在道连通死了女演员,而濒临罪恶悬崖的时候,贝泽尔仍没有失去对道连的信心,他相信道连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然而贝泽尔终于未能挽救回已坠入深渊的道连,相反,却死在了他的刀子下。王尔德在这里向读者展示一个追求崇高理想的艺术形象,他在小说中运用的是其唯美主义艺术理论,达到了对艺术完美的追求。“《道连·葛雷的画像》是体现唯美主义的真理、理想、想象的纯粹艺术”。然而,拒绝道德的艺术终究是无法长久存在的。 3他的戏剧创作就是连接着现实与艺术的桥梁 《莎乐美》是王尔德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也是他唯美主义艺术立场向现实主义艺术转变的明显标志,在王尔德的戏剧创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尔德在十九世纪后期对英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创作的四部社会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妇人》、《一个理想丈夫》以及《认真的重要》。戏剧作为“艺术与生活的交汇之处”王尔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第二幕中,达林顿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装好人,人家就得对你认真;如果你装坏人,人家就不会对你认真。这就是乐观主义惊人的愚蠢之处。”意味着当时的社交界,人人都得正派严谨,彼此都得受拘于虚伪的社交规范。对话中 “惊人的愚蠢之处”的反意就是突出惊人的“聪明之处”。所以在上流 社会混迹的人们为了适应社交的需要,就得趋炎附势。《一个理想的 丈夫》中,戈林子爵说: “我很喜欢政治宴会。它们是留给我们惟一人 们不谈政治的地方”。在《真诚的重要性》中。深刻展示人物个性、幽默 风趣而又巧妙机智的对话比比皆是。以上几个简单的例子虽说是四 部戏剧作品中的九牛一毛,这些看上去自相矛盾,荒诞可笑。不合逻 辑的反论,却蕴含着坚实的真理,冲击当时社会问题的本质。更能充 分地证实作者通过运用喜剧语言,人物形象等艺术手法,对维多利亚 时期的虚伪道德,商业主义的社会风尚和资产阶级现存秩序的批判 和攻击。 王尔德在其戏剧中,毫不隐讳地关注了社会与道德的问题,戏剧 中所表现出的爱情伦理,政治伦理或是私奔,乱伦等无一不涉及到 现实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真诚、正直、亲情也成了艺 术所关注的问题。戏剧正是在现实的层面上较好地把艺术纯美与道 德观念连在了一起。王尔德的戏剧创作,则是他从坚持唯美主义艺术 主张转变为现实主义艺术实践的重要标志,而关注社会、关注道德就 已成为其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4结语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艺术的代表作家,他在作品中追求的艺术 至上、艺术超越,一切的理想仍清晰可见。王尔德从童话创作开始,经 过小说创作阶段再到戏剧创作,他一贯坚持其倡导的唯美主义艺术 主张,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当我们 从伦理批评的视角来研究王尔德的创作时,却惊奇的发现,王尔德在 唯美主义艺术主张下创作的所谓唯美的形象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90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2020年道德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新版多篇

道德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新版多篇 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投身道德文明建设的洪流中以践行我们今天的倡议与承诺!共同阅读道德大讲堂学习心得体会最新5篇精选,请您阅读! 通过此次道德讲堂的学习,我感触良多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市民,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事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通过学

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己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是道德讲堂内容丰富,调理清晰,给我们从本质思想能动性上带来积极作用;觉得这次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内容,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路建设发展,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公路行业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要遵守公路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要不断学习提高公路工程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树立公路行业的良好形象,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立志在本岗位多为公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

道德讲堂活动内容

道德讲堂活动内容 一、自我反省 大家回想一下讲文明、树新风内容有哪些 二、、讲故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

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 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 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32页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P32第二段) 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 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P32第三段)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 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 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 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P7 彭)19世纪的俄国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

道德讲堂材料(总)

道德讲堂材料

“道德讲堂”材料目录 一、道德讲堂的“五个一”流程 二、道德讲堂的“诵读经典” 三、道德讲堂的“活动资料” 道德讲堂的“五个一”流程

一、唱道德歌曲:每次活动开始,由主持人组织现场全体干警唱一首道德歌曲,如《好人在身边》、《学习雷锋好榜样》等。 二、诵读经典:由主持人领读中华传统经典名句或道德格言,感受传统道德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所选经典句子要脍炙人口,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和记忆。 三、讲道德事迹:由宣讲人讲述做好道德建设课把好廉政教育关。 四、发心灵感悟:由主持人对所讲道德事迹的精神实质进行点评,引导现场群众结合自身实际,自发的评议身边好人事迹,讲述心中感受,并主动做出道德承诺,提升每个人的道德境界。 五、送吉祥:由主持人向现场群众赠送吉祥物或送上一份含有吉祥寓意的美好祝福,增强群众参与讲堂活动的印象。

一、唱道德歌曲 歌曲一:好人就在身边 演唱:谭晶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有了含义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加加油,心中就多了勇气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有了含义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互相加加油,心中就多了勇气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就是自己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及流程

河田朱溪小学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升教师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建立起覆盖中心上下的“道德讲堂”网络,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营造实现“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夯实思想道德基础。 二、明确道德讲堂的建设宗旨 为使道德讲堂能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讲中就要对全体参加讲堂的老师和学生明确“道德讲堂”的建设宗旨。 “道德讲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为主线。社会公德建设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以“礼仪”为核心;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以“诚信”为核心;家庭美德建设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长辈、关爱孩子、邻里团结、勤俭持家等,以“和睦”为核心;个人品德建设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以“友善”为核心。

三、基本原则 一是贴近实际。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宣讲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使道德讲堂办出特色,办出风格。 二是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的典型事例,使“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研究“道德讲堂”特点和群众的需求变化,创新模式,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是贴近群众。重视群众在“道德讲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握群众脉搏,反映群众需求,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道德讲堂”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讲堂。 四、讲堂的基本内容 紧紧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个核心,明确“五个一”的基本流程: (一)唱一首歌曲,每一次开讲前,组织干部、职工学唱一首道德主题歌曲; (二)看一部短片,围绕要凸显的主题,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一部道德模范人物或故事主人翁先进事迹的短片; (三)讲一个故事(三个方案):①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体现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②讲述中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③请专人演讲或轮流演讲“道德”专题,每人每次一个专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大专题中又包含很多小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