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对药物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影响: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药物在经过肠道吸收时可能会发生临床重现,如酸性药物在胃酸环境下可能会被破坏掉;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较慢,药物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2.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效果迅速明显,起效时间快,并且可以实现精确的药物浓度控制。
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理反应,并且可能导致血栓、感染和静脉炎等并发症。
3.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好处是药物可以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肌肉注射相对于静脉给药来说,起效时间稍慢,但仍然比口服给药快。
然而,由于肌肉注射对注射技术有一定要求,如果注射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损伤和疼痛。
4.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具有与肌肉注射相似的优点和缺点,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都比口服给药快,但较肌肉注射稍慢。
皮下组织较为薄,注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相对安全。
同时,皮下给药还可以采用自行注射的方式,增加病人的用药便利性。
5.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溶胶形式吸入呼吸道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组织,起效时间快并且药物浓度高。
特别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同时,吸入给药还可以减少药物对全身其他组织产生的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治疗需要来选择。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优缺点,医生和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据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顺序一般为:静脉注释、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我们只选用静脉注释、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苯巴比妥相似,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抑制。
为中效催眠药,持续时间约3—6小时,主要用于催眠、镇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材料】动物:小白鼠器材: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1.取体重接近的小白鼠5只,称重编号,观察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情况。
2.然后以0.5%异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体重分别给药,1号鼠灌胃;2号鼠皮下注射、3号鼠腹腔注射、4号肌肉注射、5号皮下注射。
3.观察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失(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能重新站立)时间及呼吸抑制情况,记录结果,比较分析不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注意事项】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按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消除实验误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完成。
4. 腹腔注射的操作: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45°在左或右侧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然后略抽回针头2mm,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
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对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像我们在上学时老师经常出的脑筋急转弯呢?哈哈,没错,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儿“绕”,但我们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讲解。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就是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比如说口服、注射、贴片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的作用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就来一一探究。
1.1 口服口服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给药途径了。
大家都知道,食物和药物一起吞下去,药物就会通过消化道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发挥作用。
口服药物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药物的溶解性很重要。
如果药物不溶于水,那么它在胃里就会形成团块,无法被吸收。
而如果药物溶解得很好,那么它就能很快地被胃酸分解,进入血液循环。
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非常重要。
食物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有些食物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的效果减弱或者失去作用。
比如说,某些抗生素就不能和牛奶一起吃,否则就会降低药效。
在吃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和一些特定的食物搭配。
1.2 注射注射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地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
注射也有一些缺点。
比如说,注射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且针筒容易感染;另外,注射的药物剂量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2.1 外用外用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对身体的负担较小,不容易产生副作用。
而且,外用药物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
外用药物的效果通常不如口服或者注射明显。
2.2 贴片贴片是一种将药物贴在皮肤上的特殊剂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物能够持续释放,保持一定的浓度;而且,贴片对于皮肤的刺激较小,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贴片的药物剂量也很难精确控制,容易出现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等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决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方式之一。
当我们口服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胃肠道,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和胃肠道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吸收不完全;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较慢,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胃肠道的生理状态(如胃酸分泌、肠道蠕动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相比之下,注射给药能够更直接、更快地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迅速分布到全身,起效极快,适用于紧急情况和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肌肉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药物通过肌肉中的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时间相对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介于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之间。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药物以气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病变部位,具有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
例如,哮喘患者常用的沙丁胺醇气雾剂就是通过吸入给药来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舌下含服是将药物置于舌下,通过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
硝酸甘油片常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舌下含服能在短时间内起效。
直肠给药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吸收的药物,以及儿童和昏迷患者。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肠道的消化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影响显著。
以阿司匹林为例,口服阿司匹林通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通过哪种方式将药物引入机体内,以达到发挥药效的目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三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别分为口服组、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
每组分别选取10只小鼠(体重相近),按照体重随机分组。
口服组:将阿莫西林以悬液或药片的形式通过口腔给药,剂量为10 mg/kg。
皮下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皮下注射,剂量为10mg/kg。
静脉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静脉注射,剂量为10mg/kg。
给药后,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一些行为变化,并分别在给药后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之后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
同时,对每只小鼠进行解剖,采集重要器官(如肝脏、脑、心脏等)样本。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首先,从动物反应方面来看,口服组在口服后较长时间内动物表现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而皮下注射组在注射后,小鼠会有局部疼痛或红肿的表现。
静脉注射组在注射时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反应,如动作僵硬或不安。
这些结果表明,口服给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给药途径,相对安全可靠;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对动物的生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再从药物作用方面来看,通过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检测,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浓度均有影响。
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但药物浓度较为持久;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但药物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药物浓度最高,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说明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小鼠以不同给药途径给予同剂量尼可刹米时引起药理作用的差别。
【原理】药物以不同给药途径给药时,因吸收部位血液循环快慢,吸收过程需透过的生物膜的通透性以及吸收途径中药物代谢酶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药物吸收的快慢和程度不同。
【动物】小鼠3只【材料和试药】鼠笼天平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注射针头 2%尼可刹米溶液【方法】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以1、2、3编号,分别称重,观察各鼠的一般情况,依次给药。
1号鼠以灌胃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2号鼠以皮下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3号鼠以腹腔注射法给予尼可刹米4mg/10g(2,溶液0.2ml/10g)。
每次给药后立即记下当时时间,密切观察小鼠的反应。
动物首次出现惊厥时,立即记下时间。
从给药到首次出现惊厥的时间为药物作用的潜伏期。
比较3只小白鼠结果之差别。
【报告要点】注:“最后结果”栏记载是否发生死亡及从给药到死亡相隔时间等。
【讨论题】不同给药途径在哪些情况下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量的差异,在哪些情况下又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篇二: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剂量剂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对其毒性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1(2( 动物:蟾蜍3只药品:戊巴比妥钠1%,戊巴比妥钠0.3%,戊巴比妥钠1% 阿拉伯胶溶液。
3( 器材:注射器1副,7号针头1枚,烧杯1只。
实验步骤:1. 取体重相近的蟾蜍3只,称重,标记。
2. 蟾蜍甲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0.05ml/10g3. 蟾蜍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0.3%, 0.05ml/10g4. 蟾蜍丙腹部淋巴囊注射戊巴比妥钠1%阿拉伯胶溶液, 0.05ml/10g (注射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时,用7号针头,用后应立即清洗以免针管粘牢) 记录注射时间,观察反正反射消失的时间。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药物剂型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
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即药剂当量胆碱作用药物能延缓药物吸收。
对于吸收缓慢的灰黄霉素加快胃排空反而减少其吸收,而在胃中易被破坏的左旋多巴减慢胃排空反而使吸收减少。
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不大,因此根本上没有特异性禁忌。
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却不少见,如四环素Fe2,Ca2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吸收。
⑵血浆蛋白结合:对于那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分布容积小的、平安范围窄的及消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致作用加强,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置换而分别产生出血及低血糖反响。
⑶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药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及香烟、酒等能增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减弱。
肝药酶抑制药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加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
反之,酸化尿液可加速碱性药物排泄,减慢酸性药物排泄已如前述〔第三章第一节,四〕。
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蝶呤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性反响。
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⑴生理性拮抗或协同:服用催眠镇静药后饮酒或喝浓茶或咖啡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影响疗效。
抗凝血药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合用可能导致出血反响。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许多抗组胺药,酚噻嗪类,三环抗抑郁药类都有抗M胆碱作用,如与阿托品合用可能引起精神错乱,记忆紊乱等不良反响,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反响。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其拟似药如酪胺等的升压反响,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的中枢降压作用。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影响重点护理课件

注射给药
快速起效、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注射给药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如 某些蛋白质或多肽类药物。
吸入给药
2023
PART 05
给药途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与护理挑 战
REPORTING
个体化给药的护理挑战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存在差异,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过程产生影响,需要针对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
精准医疗需求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对药物的剂量、 给药时间和途径等要求更加精确,需 要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和 调整。
孕妇给药途径选择与护理
口服给药
孕妇在口服给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害的药 物剂型和药物。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 用药间隔,避免药物过量或用药过频。此外, 孕妇应避免自行购药和用药,应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
阴道给药
对于需要阴道给药的孕妇,应选择对胎儿无 害的药物剂型和药物。阴道给药时应保持外 阴清洁,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间隔。
01
直接作用于肺部、适用于呼吸道 疾病
02
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雾或粉末 形式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 部。适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皮肤给药
方便、持续作用、适用于局部治疗
皮肤给药是将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局部。适用于局部 治疗,如涂抹药膏、贴敷等。
不同给药途径的护理重点
REPORTING
口服给药的护理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观察口服及腹腔注射硫酸镁的作用,以及硫酸镁与氯化钙的拮 抗作用
动物:小鼠
方法: 1、取2只小鼠,口服方式给12%硫酸镁 0.1ml/10g),
观察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症状。
2、取2只小鼠,腹腔注射方式给12%硫酸镁 (0.1ml /10g),观察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症状。
结果:
硫酸镁灌胃组 硫酸镁腹腔注射组 硫酸镁+氯化钙(腹腔) 硫酸镁+氯化钙(静脉)
讨论:
症状
死亡
方法: 3、取2只小鼠,腹腔注射方式给12%硫酸镁 (0.1 ml/10g)后, 立即腹腔内再注射5%CaCl2(0.08ml /10g)观察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症状。
4、取2只小鼠,腹腔注射方式给12%硫酸镁(0.1 ml/10g),出现症状后,立即从尾静脉缓慢注射2.5 %CaCl2。观察并记录动物出现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