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泡菜中乳酸菌对风味的影响_徐丹萍
传统泡菜制作与乳酸菌的分离观察

传统泡菜制作与乳酸菌的分离观察泡菜是一道传统的韩国食品,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乳酸菌进行发酵。
乳酸菌是一类能够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的细菌,常用于发酵食品以达到延长保质期和增加食品味道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统泡菜制作的过程,并且对乳酸菌进行分离观察,以进一步了解其在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材料准备。
传统泡菜的主要材料是白菜和辣椒粉。
白菜需要先切成块状,然后洗净沥水备用。
辣椒粉是为了增加泡菜的辣味,根据个人口味可适量添加。
接下来是腌制。
将白菜块放入腌菜缸中,加入适量的盐,均匀撒在每一块白菜上。
腌制的时间通常需要3-4小时,这个过程中盐会吸收白菜中的水分,同时排出一部分的水分。
腌制结束后,用流水冲洗掉菜块上的盐份,并搅拌去掉多余的水分。
然后是发酵。
将冲洗干净的白菜块放回腌菜缸中,并适量加入辣椒粉和其他调料,如大蒜、姜、鸡精等,根据个人喜好可自由搭配。
将所有材料均匀混合,确保每一块白菜都裹上了调料。
此时,泡菜需要放置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利于乳酸菌的发酵。
发酵的时间根据个人口味可适当延长,通常需要2-3天。
最后是贮存。
发酵结束后,将泡菜存放在低温环境中,以防止继续发酵。
传统泡菜通常会存放在冰箱中,这样可以延长其保质期,同时也使其味道更加浓郁。
通过以上制作步骤,我们可以制作出美味可口的传统泡菜。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乳酸菌在泡菜中的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离观察乳酸菌。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取一小部分发酵后的泡菜,并将其放入无菌水中进行稀释,以得到适量的菌液。
2.取一份无菌琼脂平板,将菌液均匀涂抹在平板表面。
3.将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培养。
4.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情况,根据形态和颜色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乳酸菌的种类。
5.从菌落上挑选出几个代表性的菌落进行单菌分离,分别培养在琼脂平板上,以获得纯种乳酸菌。
6.对单菌进行生理生化实验,确定其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如利用能力、发酵产物等。
食品加工中乳酸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食品加工中乳酸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引言:食品加工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手艺,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口感,人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进行了多种研究。
近年来,乳酸菌发酵作为一种重要的工艺,在食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乳酸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乳酸菌发酵的原理:乳酸菌是一类可以进行乳酸发酵的细菌,其发酵过程主要涉及乳糖代谢和乳酸产生。
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些有益的物质,如抗生素、增强免疫力的多肽、维生素等。
这些产物不仅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保质期,还对人体有益。
乳酸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1. 改善食品口感:乳酸菌发酵可以使食品更加酸甜可口。
例如,发酵牛奶会散发出独特的酸香味,使其更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乳酸菌发酵还可以改善酿造食品的纹理和颜色,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2. 增加食品保质期:由于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具有抑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这样一来,食品的保质期就可以得到延长,从而减少了食品浪费和食品中毒的风险。
3.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乳酸菌发酵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和保质期,还可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乳酸菌发酵产生的维生素和多肽等有益物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并帮助人体吸收和利用其他营养物质。
食品加工中乳酸菌发酵的应用案例:1. 酸奶:酸奶是一种典型的经过乳酸菌发酵的食品。
通过将乳酸菌接种到牛奶中,待发酵结束后,酸奶就产生了。
酸奶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含有丰富的钙质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2. 法式酸面包:法国的酸面包采用的是天然酵母和乳酸菌发酵的方法。
这一发酵工艺赋予了酸面包特殊的酸味和口感,成为法国传统食品中的瑰宝之一。
3. 泡菜:泡菜是将蔬菜用盐水腌制,待发酵完成后形成的。
其中的发酵过程正是由乳酸菌完成的。
乳酸菌发酵使泡菜的脆度增加,味道更加浓郁。
结论:乳酸菌发酵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工艺,对食品品质有着显著的影响。
通过乳酸菌发酵,食品不仅可以改善口感和延长保质期,还可以提高营养价值。
传统泡菜中乳酸菌对风味的影响_徐丹萍

3
乳酸菌产生风味物质机制
乳酸菌不仅具有一般微生物产生的酶系 , 还有许 多特殊的酶系, 如生成有机酸、 合成多糖、 分解乳酸菌
[16 ] 生长因子、 分解亚硝胺、 合成维生素等的酶系 。 这 些酶系使乳酸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 可以利用环境
图1 Fig. 1
柠檬酸代谢途径 Citric acid metabolism
[28 ] 基甲酸激酶( CK ) 的催化作用下互相转化 。 植物 异亮氨酸、 缬氨酸的代 乳杆菌等对苯丙氨酸、 亮氨酸、
[ 1] 王继刚 . 四川泡菜 200 种[M] .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 1 - 5. [ 2] 乳酸菌的研究与应用[ 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 2. [ 3] 敖晓琳,张小平,史令,等 . 四川泡菜中两株优良乳酸 菌的鉴定及不同发酵条件对 其 发 酵 泡 菜 品 质 的 影 响 [ J] . 食品科学, 2011 , 32 ( 11 ) : 152 - 156. [ 4] 鄯 晋 晓 . 四 川 泡 菜 均 系 分 离、 筛选及发酵剂的研究 [ D] .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 12 - 19. [ 5] 顾金华 . 泡菜微生态研究及优良接种剂的研制[D] . 2011 : 16 - 23.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6] 吴元锋,邹礼根 .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 鉴定及其发酵 J] . 中国食品学报, 2007 , 7 ( 5 ) : 42 - 46. 性能研究[ [ 7] Xiong T,Guan Q Q,Song S H,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中的营养成分, 产生各类代谢产物。乳酸菌主要是对 糖类、 有机酸、 蛋白质、 氨基酸的代谢产生各类风味物 质。 3. 1 乳酸菌对糖类的利用 乳酸菌可以利用葡萄糖、 果糖、 己糖、 戊糖等产生 , 风味物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葡萄糖的利用 。乳酸菌 对葡萄糖的利用有 2 种途径, 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 酸发酵。 泡菜中的植物乳杆菌、 徳氏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 嗜酸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等 能够通 过 同 型 乳 酸 发 酵 利 用 葡 萄 糖。 葡 萄 糖 经 过 EMP 途径进行糖酵解, 6生成 1 , 二磷酸果糖和磷酸 6二羟丙酮。1 , 二磷酸果糖可进一步生成中间产物 丙酮酸,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终产物乳 酸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对亚硝酸盐的变化影响分析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对亚硝酸盐的变化影响分析摘要:泡菜是一种清脆,有特殊香气,能勾起人们食欲的家喻户晓的食品,在中国其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泡菜种类多样,一般都是泡在罐装的花椒盐水里,不掺和过多调味品,完全是单纯澄明的口味,当然也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其他佐料。
本项目主要以萝卜和大白菜作为泡菜主要原料进行实验,观察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种群的变化情况和亚硝酸盐在泡菜制作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泡菜;乳酸菌;亚硝酸盐;变化情况泡菜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运用乳酸菌进行发酵的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泡菜主要是靠乳酸菌的发酵生成大量乳酸而不是靠盐的渗透压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
泡菜使用低浓度的盐水,或用少量食盐来腌渍各种鲜嫩的蔬菜,再经乳酸菌发酵,制成一种带酸味的腌制品,只要乳酸含量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使产品隔绝空气,就可以达到久贮的目的。
泡菜中的食盐含量为2%到4%,是一种低盐食品。
蔬菜在腌制和贮藏初期,亚硝酸盐含量较低,但由于发酵初期杂菌(肠杆菌科细菌和真菌等)的硝酸盐还原酶作用,蔬菜中大量硝酸盐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含量急剧增加。
泡菜风味的形成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乳酸菌发酵不仅使泡菜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而且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抗菌物质保证了泡菜的品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于风味物质的检测,一定程度的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乳酸菌大量产生的乳酸,可以使发酵环境中pH值降低,使得NO2还原成NO,从而降解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本实验通过检测泡菜制作过程中不同阶段乳酸菌的种群数量以及对乳酸菌的观察研究以及亚硝酸盐的含量检测,为乳酸菌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具体影响变化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主要乳酸菌棒状乳酸菌(Lactobacillusfennentmn)、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brevis)1.1.2培养基及其配方蛋白胨10g、牛肉膏10g、酵母膏10g、柠檬酸氢二铵2g、磷酸氢二钾2g、乙酸钠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至6.2-6.4,加入MgS04.7H20 0.58g、MnS04.4H20 0.25g,加入葡萄糖20g、吐温80 lml、琼脂15g、溶解后加入CaC03 20g,115℃灭20min,及配成固体培养基。
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理化特征及风味的影响

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理化特征及风味的影响史梅莓;伍亚龙;吕鹏军;汪冬冬;张其圣【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24(50)1【摘要】为评估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C295、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PC137、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PC222、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cibaria)PC311、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PC229、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PC330为发酵菌株,分析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pH、总酸、还原糖、微生物数量、有机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经6种乳酸菌接种发酵后,泡白菜的pH、还原糖、柠檬酸、苹果酸、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大肠杆菌数量均下降;不同种乳酸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性能,植物乳杆菌PC295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速度快,还原糖消耗量和产酸量高,抑制大肠杆菌效果好;异型发酵菌株产较多的乙酸和乙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6种,所有泡菜组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要包括乙醇、1-辛烯-3-醇、顺-2-戊烯-1-醇等;清酒乳杆菌PC229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的泡白菜中,反,反-2,4-庚二烯醛、己醛等醛类化合物和乙酸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肠膜明串珠菌PC137和柠檬明串珠菌PC222发酵的泡白菜成熟后其挥发性风味相似。
不同种乳酸菌在泡白菜发酵速度、风味类型和底物消耗上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白菜类泡菜发酵剂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9页(P80-88)【作者】史梅莓;伍亚龙;吕鹏军;汪冬冬;张其圣【作者单位】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益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相关文献】1.接种乳酸菌对大白菜腌渍发酵的影响2.不同盐质量分数泡白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群落结构的变化3.不同乳酸菌强化接种发酵辣椒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4.乳酸菌对发酵牦牛肉灌肠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5.乳酸菌发酵对山楂汁理化性质、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性及风味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泡菜风味形成的因素探究

影响泡菜风味形成的因素探究杜连娇;陈琳【摘要】泡菜是以各类蔬菜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发酵形成的浸制成品.泡菜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无机盐、乳酸菌等;泡菜中的乳酸菌在促进消化、降低胆固醇、抗肿瘤及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方面作用显著.本文从泡菜原料的选择、功能菌的发酵等方面论述了泡菜风味产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泡菜风味形成的因素,包括蔬菜原料与配料的选择与处理、发酵工艺和卫生条件等.最后根据影响泡菜风味的不同原因,从添加配料与试剂、生物物理技术、控制原料处理与卫生条件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泡菜风味与口感的方法与原理,为后期泡菜的制作提供科学指导.【期刊名称】《中国果菜》【年(卷),期】2019(039)005【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泡菜;风味;功能菌;发酵;添加剂【作者】杜连娇;陈琳【作者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研究所,云南曲靖655000;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微生物研究所,云南曲靖6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泡菜是以生鲜蔬菜为原料,添加辅料,经中低度食盐水、各种功能菌泡渍发酵、调味,加工而成的蔬菜制品[1,2]。
制作泡菜的蔬菜原料来源非常广泛,生活中常见的有白菜、萝卜、莲藕、辣椒、马铃薯等。
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泡菜生产,其风味也因为做法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为泡菜制作中配料和发酵方式不同,使之成为酸、甜、脆、辣等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被世界各地人民所追捧。
国内学者对泡菜风味来源、影响泡菜风味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杜小琴[3]研究了提高泡菜组织中的果胶酸盐含量和人工接种乳菌缩短发酵周期的方法,来增加泡菜脆度;姚利玄[4]对腌制过程中萝卜的脆度、色泽变化和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但都没有将理化指标及风味差异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
我国泡菜制作历史悠久,但对于泡菜制作的理化性质、风味形成的差异等研究则鲜见报道。
本文综述了影响泡菜风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食品中传统火腿乳酸菌菌群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食品中传统火腿乳酸菌菌群变化及其对品质的影响在传统食品中,火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制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
然而,作为一种发酵食品,火腿中所含的乳酸菌菌群在制作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并对火腿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乳酸菌在火腿制作过程中起到了促进肉质嫩化的作用。
火腿的制作过程包括腌制、自然晾晒、烟熏等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乳酸菌通过产生乳酸和其他溶解物质,降低火腿中肌肉的pH值,使肌肉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增加了肉质的嫩化程度。
此外,乳酸菌还能分解肌中的谷氨酸,释放出氨,进一步改善了火腿的嫩度。
其次,乳酸菌菌群的变化也会影响火腿的香气和风味。
乳酸菌在腌制过程中,通过产酸和分解酶的作用,促进了火腿中酸溶性物质的生成。
这些酸溶性物质可以与火腿中的氨基酸结合,产生芳香化合物,赋予火腿独特的香气。
另外,在烟熏环节中,乳酸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乳酸菌可以分解烟熏过程中产生的烟酸,释放出芳香物质,进一步增强了火腿的风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乳酸菌菌群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火腿质量的下降。
一些有害菌的生长可能会在火腿制作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对火腿品质构成威胁。
这些有害菌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火腿的腐败,产生异味,并且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
因此,在火腿制作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乳酸菌的菌群动态平衡,避免有害菌的滋生。
为了提高火腿的品质并保证其安全性,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适当的加入益生菌可以促进火腿中乳酸菌的生长,增加火腿的品质。
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提高火腿的抗菌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火腿中的益生物质量。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不同地域和不同工艺下的火腿中乳酸菌菌群的组成各异,这也为改善火腿的品质提供了指导。
综上所述,传统火腿中乳酸菌菌群的变化对火腿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乳酸菌在火腿制作过程中的活动可以促进肉质嫩化,增加香气和风味。
然而,有害菌的滋生也可能导致火腿质量下降。
因此,在火腿制作过程中,应该关注乳酸菌菌群的动态平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火腿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性。
乳酸菌菌种差异对泡菜发酵风味的影响

乳酸菌菌种差异对泡菜发酵风味的影响王秋霞;路建东;金玲;董英;肖香【期刊名称】《粮食与食品工业》【年(卷),期】2016(023)001【摘要】本论文对自然发酵和纯种发酵的大白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多样性及风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brevisvis、L.acidophilus和L.helveticus是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泡菜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酯类、酸类、醇类、酮类、烯烃类等,纯种发酵泡菜样品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不及自然发酵;泡菜中的有机酸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等,自然发酵中的草酸和柠檬酸含量均高于纯种发酵.【总页数】6页(P41-46)【作者】王秋霞;路建东;金玲;董英;肖香【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镇江212013;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3【相关文献】1.四川地区发酵制泡菜乳酸菌菌种资源的收集与标准化整理 [J], 王柱;张晓娟;周光燕;王菊英;艾丽华;宋萍2.绿色功能菌(群)发酵制泡菜的中试研究--乳酸菌优良菌种分离选育及应用试验报告 [J], 宋萍;陈功;王柱3.四川泡菜中两株优良乳酸菌的鉴定及不同发酵条件对其发酵泡菜品质的影响 [J], 敖晓琳;张小平;史令;张先琴4.枣阳酸浆水来源乳酸菌对泡菜及泡菜水发酵品质的影响 [J], 代程洋;陈江红;郭壮;张振东;马磊;雷敏5.传统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种群组成及优良菌株产酸耐酸特性分析 [J], 罗强;李幸洋;陈炼红;张明;刘巧;张大伟;罗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耗了胞内质子, 提高了乳酸菌的耐酸性。
。 核苷酸的种类和含量与
[15 ]
泡菜原材料的种类以及微生物的自溶度相关 肪酸因碳链长短的不同种类较多 。
, 脂
1 - 柠檬酸裂解酶; 2 - 草酰乙酸脱羧酶; 3 - 苹果酸脱氢酶; 4 - 乳酸脱氢酶; 5 - 苹果酸乳酸酶; 6 - 延胡索酸酶; 7 - 琥珀酸脱氢酶
作用下水解生成寡肽和氨基酸, 再通过转运系统进入
2014 年第 40 卷第 2 期( 总第 314 期)
171
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微生物对风味不仅具有有利的影响 , 在某些条件 下还会产生不利影响。 分析不利风味产生的条件和 原因, 从而能够避免在实际生产中泡菜风味品质的下 降。 研究微生物中控制风味产生的基因 , 从基因调控 角度分析风味产生的具体原因, 也将成为今后研究泡 菜风味产生机制的一个方向。
乳酸菌一般不能直接利用无机氮源 , 需要利用自身酶 解系统对环境中的蛋白质进行水解 , 以满足自身生长 对氨基酸的需求。 乳酸菌的蛋白水解系统包括与细胞壁相连的丝 PrtP) 、 氨酸细胞膜相关蛋白酶( CEP寡肽和氨基酸转
[24 ] 运系统以及大量的胞内肽酶 。 不同乳酸菌具有的 蛋白水解系统不一样。 蛋白质首先在胞外蛋白酶的
中的营养成分, 产生各类代谢产物。乳酸菌主要是对 糖类、 有机酸、 蛋白质、 氨基酸的代谢产生各类风味物 质。 3. 1 乳酸菌对糖类的利用 乳酸菌可以利用葡萄糖、 果糖、 己糖、 戊糖等产生 , 风味物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葡萄糖的利用 。乳酸菌 对葡萄糖的利用有 2 种途径, 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 酸发酵。 泡菜中的植物乳杆菌、 徳氏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 嗜酸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 等 能够通 过 同 型 乳 酸 发 酵 利 用 葡 萄 糖。 葡 萄 糖 经 过 EMP 途径进行糖酵解, 6生成 1 , 二磷酸果糖和磷酸 6二羟丙酮。1 , 二磷酸果糖可进一步生成中间产物 丙酮酸, 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终产物乳 酸
[8 ]
, 而且鲜酸可口、 质 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地脆嫩、 风味独特。泡菜独特的风味是在微生物的发 酵作用下形成的。乳酸菌是泡菜中的优势菌群, 在发 酵的各个阶段它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泡菜的风味和 品质。本文对传统泡菜中乳酸菌的种类及作用 、 传统 泡菜中风味物质种类及乳酸菌产生风味物质的机制 进行了综述。
。研究发现, 醇类物质具有愉快的香气, 在泡菜
中含量虽然较高, 但是气味活度相对较小, 不是主体 [11 ] 风味 。
170
2014 Vol. 40 No. 2 ( Total 314 )
综述与专题评论
核苷 不挥发的呈味成分主要有有机酸、 氨基酸、 酸、 脂肪酸等。有机酸中以乳酸最为重要, 此外还有 乙酸、 苹果酸、 柠檬酸、 琥珀酸、 富马酸、 酒石酸、 草酸 [9 , 13 ] , 等 这些有机酸赋予泡菜柔和的酸味。 发酵前 后, 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 呈味氨基酸的 含量升高。对白菜汁发酵前后氨基酸含量变化进行 分析发现, 苏氨酸增长量最多, 达到 ( 108. 56 ± 3. 32 ) μg / mL, 其次分别是酪氨酸、 脯氨酸、 缬氨酸、 天门冬 氨酸、 异亮氨酸、 赖氨酸等; 苯丙氨酸减少量最大, 达 ( 59. 19 ± 1. 24 ) g / mL , 、 到 μ 其次分别是谷氨酸 蛋氨 酸、 甘氨酸和半胱氨酸
[17 ]
丙酮酸是很多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 一些乳酸 [20 ] 菌可以将丙酮酸转化成 α 乙酰乳酸 。α 乙酰乳酸 可以生成丁二酮 ( 双乙酰 ) , 也可以经过脱羧反应生 成 3羟基丁酮( 乙偶姻) 。丁二酮和 3羟基丁酮是发 酵香气的特征主体成分, 对泡菜风味影响较大, 两者 3之间可以发生可逆反应。缺氧条件下, 羟基丁酮会 3被还原为 2 , 丁二醇, 香气减弱。 泡菜中一些乳酸 菌产生丁 二 酮 能 力 较 强, 如 戊 糖 乳 杆 菌、 植物乳杆 菌
。泡菜中的优势菌群以乳杆菌
具 属( Lactobacillus) 、 明串珠菌属 ( Leuconostoc ) 为主, 体来 说 主 要 包 括 植 物 乳 杆 菌 (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干 酪 乳 杆 菌 ( Lactobacillus casei ) 、 短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brevis) 、 戊糖乳杆菌 ( Lactobacillus pentosus) 、 弯曲乳杆菌( Lactobacillus curvatus) 、 肠膜明串珠 菌(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 等
[3 - 6 ]
分和不挥发的呈味成分 2 大类。 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 酯类、 醛 、 、 、 。 , 类 酮类 酸类 醇类等化合物 据报道 含硫化合物 中的二甲基二硫、 二甲基三硫等是泡菜中非常重要的 挥发性 风 味 化 合 物
[9 - 10 ]
。脂 肪 醇 与 泡 菜 中 的 有 机
酸菌的种类及作用、 传统泡菜中风味物质的种类, 从 3 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乳酸菌产生风味物质的机制, 并对今后 泡菜中微生物对风味影响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 关键词 传统泡菜, 乳酸菌, 风味
传统泡菜是以新鲜蔬菜为原料, 以乳酸菌为主要 菌群 的 作 用 下 经 厌 氧 发 酵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发 酵 食 品
[21 - 22 ]
。一些菌种产生丁二酮的能力则较弱, 香气
不够。有学者尝试采用基于工程的方式选育高产丁 [23 ] 二酮的菌种。Curic 将携带有缬氨酸合成酶基因的 质粒载体 PMC004 转化到宿主双乙酰乳酸乳球菌中, 获得了产丁二酮能力较强的菌种。 然而, 丁二酮和 3羟基丁酮虽然是重要的风味成分, 超过一定的量将 对泡菜风味产生不良影响。 3. 3 乳酸菌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 乳酸菌的正常生长除了需要碳源, 还需要氮源。
参 考 文 献
细胞内之后被胞内蛋白酶分解生成游离氨基酸供生 [25 ] 物体利用 。 乳酸菌对氨基酸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脱羧反应 、 [26 ] 转氨反应以及裂解反应 。泡菜中一些氨基酸本身 具有一定鲜味, 通过这些反应途径生成的酮类、 醛类、 [27 ] 酸类、 醇类等底物对泡菜风味形成有重要影响 。 短乳杆菌、 发酵乳杆菌等可以使精氨酸和鸟氨酸在精 氨酸脱氨酶( ADI) 、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 ( OTC ) 和氨
食品与发酵工业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传统泡菜中乳酸菌对风味的影响
1 1 2 徐丹萍 , 蒲彪 , 卓志航
*
1 (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625014 ) 四川 雅安, 2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625014 ) 四川 雅安, 摘 要 乳酸菌作为传统泡菜中的优势菌群, 对泡菜独特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文中阐述了传统泡菜中乳
谢途径类似。对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图 2
[14 ]
是柠檬酸利用阳性菌, 利用柠檬酸在柠檬酸脱氢酶的 作用下生成乙酸和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有 2 条代谢 途径, 一条代谢途径最终生成琥珀酸, 另一条是代谢 途径在草酰乙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经过脱羧反应生成 丙酮酸, 丙酮酸可进一步转化成乳酸。具体代谢途径 如图 1
[19 ]
。乳酸菌对柠檬酸、 苹果酸和乳酸的转化
[28 ] 基甲酸激酶( CK ) 的催化作用下互相转化 。 植物 异亮氨酸、 缬氨酸的代 乳杆菌等对苯丙氨酸、 亮氨酸、
[ 1] 王继刚 . 四川泡菜 200 种[M] .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 1 - 5. [ 2] 乳酸菌的研究与应用[ 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 2. [ 3] 敖晓琳,张小平,史令,等 . 四川泡菜中两株优良乳酸 菌的鉴定及不同发酵条件对 其 发 酵 泡 菜 品 质 的 影 响 [ J] . 食品科学, 2011 , 32 ( 11 ) : 152 - 156. [ 4] 鄯 晋 晓 . 四 川 泡 菜 均 系 分 离、 筛选及发酵剂的研究 [ D] .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 12 - 19. [ 5] 顾金华 . 泡菜微生态研究及优良接种剂的研制[D] . 2011 : 16 - 23.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6] 吴元锋,邹礼根 . 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 鉴定及其发酵 J] . 中国食品学报, 2007 , 7 ( 5 ) : 42 - 46. 性能研究[ [ 7] Xiong T,Guan Q Q,Song S H,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
短乳杆菌、 发酵乳杆菌 ( Lactoba肠膜明串珠菌、 cillus fermentum) 等能够通过异型乳酸发酵利用葡萄 糖。首先经过 HMP 途径生成乙酰磷酸和 3磷酸甘油 醛并释放二氧化碳, 乙酰磷酸生成终产物乙醇或乙 3酸, 磷酸甘油醛的终产物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的 [18 ] 终产物更为丰富, 对泡菜风味影响更大 。 3. 2 乳酸菌对有机酸的利用 泡菜中的乳酸菌可以对柠檬酸、 苹果酸、 延胡索 酸( 富马酸) 等进行代谢产生风味成分。 许多乳酸菌
[10 ]
。 随着时间的延
Email: pubi第一作者: 在读硕士研究生( 蒲彪教授为通讯作者, ao2002@ 163. com) 。 *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2BAD31B04 ) ; 四川省科 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12NZ0002 ) ; 国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项目 ( 31171726 ) 收稿日期: 2013 - 10 - 28 , 改回日期: 2013 - 12 - 18
3
乳酸菌产生风味物质机制
乳酸菌不仅具有一般微生物产生的酶系 , 还有许 多特殊的酶系, 如生成有机酸、 合成多糖、 分解乳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