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

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在当今社会,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这一专业的发展,旨在将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进行探讨,旨在呈现出这一专业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将接受系统的工程技术培训,并学习到如何有效管理和运营企业。

通过这样的培养,他们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的学科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

学生将学习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第三,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的学习将充分结合实践。

学生们将在实践中学习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将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第四,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对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

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为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随着这一专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一流专业考核指标体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基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一流专业考核指标体系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基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一流专业考核指标体系的学科专业一
体化建设研究
陈媛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24()5
【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该文以“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为出发点,基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一流专业指标观测点,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分析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提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融合的建议,促进教师自觉承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双重责任,全面提升“双一流”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陈媛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总装部队学科专业能力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2.学科专业一体化导向的旅游管理类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3.地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
4."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5.关于地方医学类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思考——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城 市文化
中国市场
2 0 1 5年 第 3 5期 ( 总第 8 5 0期 )
地 方 本 科 院校 “ 学 科一 专 业 " 体 化 建 设 研 究

李雅丽 ,高淑东
( 唐 山学院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0 )
[ 摘 要 ] 学科建设 与 专业建设 是 高 等 院校 建设 的 基 本 单元 ,二 者之 间存 在 着天 然 的联 系,但二 者的 矛 盾更 加 突 出 ,当前各 大 高校 普遍存 在 着重学科 建设 忽视 专业 建设 的 问题 。本 文 以 “ 学科一 专 业” 一体 化 建设 为研 究 对 象 ,通 过 对 学科 与专业相 关概念 的 阐述 ,分析 了学科 专业 建设 存 在 的 问题 ,并针 对存 在 的 问题提 出 了 “ 学科一 专业 ” 一体 化 建 设 的建议 。最后 结合唐 山学 院会 计 学 “ 学科一 专业 ” 一体化 建设 实例进行 了实证 研 究。 [ 关 键词 ] 地方本科 院校 ;学科 建设 ;专业建 设 ;一 体化 [ D O I ]1 0 . 1 3 9 3 9 / j . c n k i . z g s c . 2 0 1 5 . 3 5 . 1 6 4
就是 教师 ,俗话 说 得 好 : “ 名 师 出 高徒 ” ,没有 高水 平 、
3 “ 学科一 专业” 一体 化建设 的对 策
3 . 1 正确处 理好 教 学 与 科研 之 间 的 关 系 ,培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力
第 一 ,鼓 励教师 把科研 成果融 入到课 堂教学 中 ,即在 课 堂教学 中引导学生 了解 多种学术 观点并 进行 讨论 , 使 学 生关 注本学科 领域 的最新 研究 成果 以开阔学 生 的视 野 。第 二 ,支持 和引导学 生参与 科研 项 目的研 究 , 提 高学 生的实 践能 力 。学 校应 该 鼓 励 本 科 学 生 通 过 毕 业 论 文 、学 科竞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摘要】本文围绕着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探讨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并提出了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法。

结合实际效果,进行了有效的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育现状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建设方案研究,实施方法探讨,效果评估,研究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服装设计行业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行业,随着时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服装设计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当前中高职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专业,缺乏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面对实际工作时能力不足,难以胜任。

由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急需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和改进。

对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一个结合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的完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升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研究可以促进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课程内容更贴合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通过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当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建设方式和方法,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

一、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定位不够明确。

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学科的定位和定位策略还不够明晰,对于全国的专业发展也没有大的贡献。

学科定位的不明晰也使得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不够严谨。

有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还比较跟不上国际化潮流。

这也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和学子受到专业不严谨而影响就业前景。

第三,师资力量队伍不够完善。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以人为本的过程,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然而,我国很多高校在招聘和培养学科师资力量方面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学校不能为教师提供很好的薪酬和福利,也没有很好的培养和支持教师发展自身学科方向的机会,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四,与社会对接不够紧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仍然是以教育为主,其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比较欠缺,专业的配套条件很难保证,从而限制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与国际先进的学科的相似性不够大,限制了学生的学科发展空间和广度。

第五,学科研究科研水平不够高。

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专业领域的研究不可忽视。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科领域研究还比较落后,学术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二、改进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强化学科建设定位。

高校要立足当前国情和社会需求,确立符合本校特点和基础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创新方向。

建设行之有效的学科发展策略,打造具有本校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二,加强课程改革。

“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流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双万计划”的提出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开始由注重科研产出向重视本科教育倾斜。

理清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是当前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营口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于“双万计划”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联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任务,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流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应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一流本科院校为出发点,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增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

专业建设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打造“一流课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

其中,课程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专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没有高水平的课程就没有高质量的专业。

课程不仅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的平台,也是沟通专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桥梁,同时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单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是教学的支撑点,通过课程建设,可以加强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有效连接。

专业与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在设计之初就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必须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内涵2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2.1 以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为准则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要求是使专业及课程中的各个要素形成育人合力,综合设计育人体系。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作者:姜暖,蔡鹏,王超,张拓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7期(1.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两大基本建设,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新增本科教育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剖析了现阶段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科专业一体化;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47-02一、前言经过军队院校改革调整,一些军事院校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由任职教育院校向学历教育院校转型,对这些转型的学历教育院校,其本科教育建设“建什么、怎么建”面临着更大挑战。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院校的两大基石。

两者内涵不同,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又是共生的,只有共同作用,才能促进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针对新增本科教育院校的人才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措施,对本科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速设的关系学科与专业是两个紧密联系又存在不同内涵的概念。

学科主要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学术分类,指由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种是学术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有相对稳定性。

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科方向,创造学术高地,建设学科梯队,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专业是指高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专业会相应发生调整和变化,不同于学科的相对稳定性,专业具有易变性。

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及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与专业建设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深入探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施策略,以期为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其实施路径,包括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还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其理论基础源于教育学的深层原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

高等教育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打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教育。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科与专业划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出既具备深厚学科基础,又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008年第12期中国高教研究2012高等学校主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有助于端正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学科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的协调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

一、高等学校的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和主要的特征。

然而,何为学科,在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中有着不一样的涵义。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他的《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提出,学科包含知识和组织两种形态方面的涵义:一是作为一门门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

我国有学者认为: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1]。

也有学者将学科引申为一种规范制度。

认为学科是知识规范化的结果,人们必须经由一定的学术与行为规训,才能成为学科中的成员[2]。

不论何种表述,学科的涵义都离不开知识和组织这两种形态。

从知识形态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范畴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组织形态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是一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创造、应用、传承与传播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

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本源,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

目前,各重要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一词也有着不同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

《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相类似,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专业”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majo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没有出现专业一词,对应出现的是“课程计划”(program)。

我国学者在对专业的涵义进行的探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周川认为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之分。

广义的专业可以指任何一种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从事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的特定的社会职业;特指的专业则是指高等学校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及通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构成的基本教育单位[3]。

赵康从专业社会学的角度将专业称为专门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并且认为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a scientific knowledge base)[4]。

谢桂华认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5]。

从以上对专业的解释与论述中,我们可以对专业归纳为以下几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是我国向前苏联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产物,是一个实施人才培养的实体性组织;专业与从事较高脑力劳动的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对应;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因而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依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为: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依据特定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要素相似学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高等学校工作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到目前为止,对学科建设的定义尚未有一致认识。

陆军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张炳生王树立摘要: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

在对学科、专业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内涵要素阐述的基础上,从教师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通过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构建机制来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43200812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过程[6]。

洪世梅、方星认为,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工作的提高等[7]。

当然还有许多学者对学科建设的涵义进行了探讨,在此不一一赘述。

综合学科的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两个方面的涵义及学者们对学科建设的有关论述,我们可将学科建设的内涵归纳为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两部分:结构性要素包括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功能性要素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从专业的涵义可知,高等学校的专业处于学科及其分类与特定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双重特性。

从专业的学术性看,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主要承担学科的人才培养职能。

从专业的职业性看,专业建设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己任,需要高等学校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累专业优势,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专业建设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实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主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知,专业建设就是依托一定的学科,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将专业建设的内涵归纳为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两部分: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优化师资队伍、构建课程计划、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功能性要素主要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任务。

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既包括学科队伍,也包括专业师资队伍,两者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高等学校的教师既是学科建设的承担者,又是专业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是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基础力量。

通过学科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和汇聚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同时也为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造就教学名师、大师提供了可能。

凝练学科方向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一致要求。

任何学科都有若干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凝练学科方向,不仅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自身学科优势的范围内选择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领域;同时还要考虑学科方向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凝练学科方向,不仅是选择研究领域,形成学科特色的过程;同时也是汇聚学科队伍、积累研究成果、形成优良学风的过程。

这些都将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为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基础。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本需要。

平台建设既包括学科平台的构建,也包括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两者相辅相成。

学科平台建设在表象上为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等,其实质就是学科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

构建高层次的学科平台,既是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需要,也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成为可能。

专业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既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条件保障,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新的途径,为学科平台建设开拓新的思路。

课程是专业与学科联系的重要桥梁。

在西方,专业的概念是主修或课程计划。

因此,专业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来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一方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等可以促进教师丰厚自己的学术修养,通过开发设计、研究性实验可以促进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成果可以用来开发新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学科前沿性的讲座,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教风、学风建设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在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充分认识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中的活水源头的作用。

统筹规划是关键。

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建设看,除了各自的主管部门外,还涉及若干职能部门和学院(系)。

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规划,就是要44122008年第12期中国高教研究2012Zhang BingshengWang Shuli(School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016)Abstract: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pecialty development are two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connot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discipline,specialty,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pecialty development are explained in this paper.The feasibility and essentiality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faculty development,platform constructing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a basic method is proposed,which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tegr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correcting the guideline of education,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Key words:discipline development;specialty development;integrationThe Study of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在对学科、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缜密思考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合理确定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目标,并在分解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任务时统筹考虑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