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合集下载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9.04•【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施行日期】2009.09.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颅前窝底脑膜瘤、颅后窝脑膜瘤、垂体腺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三叉神经痛、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神经外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附件: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九年九月四日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目录(优选.)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目录(优选.)

精品word.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目录
1 / 2
精品word.
1颅骨凹陷性骨折
2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3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4颅骨良性肿瘤
5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6颈内动脉动脉瘤
7高血压脑出血
8大脑半球胶质瘤
9大脑凸面脑膜瘤
10三叉神经良性肿瘤
11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12颅前窝底脑膜瘤
13颅后窝脑膜瘤
14垂体腺瘤
15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16三叉神经痛
17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 / 2。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1.垂体瘤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1.垂体瘤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1.垂体瘤临床路径垂体瘤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垂体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垂体瘤(ICD10:D35.2)行经蝶或经颅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二)诊断依据:根据《垂体腺瘤临床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神经外科学分会制定)及《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草案)》1. 症状和体征:头痛,视力减退,闭经,肢端肥大颈痛等;2. 辅助检查:头颅MRI,CT提示;3. 实验室检查:内分泌学检查异常;4. 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垂体腺瘤临床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规范(草案)》及《高泌乳素血症诊疗共识(草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神经外科学分会)1. 手术:经蝶入路手术/额外侧/其他入路垂体瘤切除术(ICD9-CM3 07.62/07.61);2. 术后伽马刀治疗残余肿瘤(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ICD 10:D35.2垂体瘤疾病编码;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化验检查(血尿常规,ABO及RH血型,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2.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肢端肥大症),甲功五项(T3、T4、TSH、fT3、fT4),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羟;3. 检查视力、视野;4. 三个月内的头颅核磁T1,T2平扫加强化(含垂体区放大扫);5. 肺功能,超声心动(老年人及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6.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6.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CD 10:Q07.001)拟行后正中入路枕下减压术(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1.临床表现:(1)病情多进展缓慢,多呈进行性加重,临床症状可与畸形程度不一致;(2)颈神经根症状:枕项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萎缩,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3)上颈髓及延髓症状:如四肢乏力或瘫痪,感觉障碍,椎体束征阳性等;(4)小脑症状:常见为眼球症状,小脑性共济失调;(5)颅内压增高症状。

2.辅助检查:头颅及颅颈交界区磁共振、CT及X线片检查(1)磁共振检查显示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大孔水平以下;(2)头颅CT或磁共振显示合并脑积水;(3)颈部、胸部磁共振显示合并脊髓空洞;(4)颅颈交界区x线片、CT和磁共振片测量枢椎齿状突的位置作为诊断依据:腭-枕线,又称Chamberlain线,聪硬腭后缘至枕骨大孔后上缘连线,正常枢椎齿状突应低于此线,高出3mm则为颅底陷入。

基底线,又称McGregor线,颅骨侧位片上,从硬腭后缘至枕骨最低点的连线。

如枢椎齿状突超出此线7mm则为颅底陷入。

二腹肌线,又称fischgold线。

颅骨正位片上,两侧二腹肌沟间的连线,由齿状突尖至此线的距离正常为10mm,小于此数为颅底陷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及《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明确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枕下减压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2.10•【文号】卫办医政发[2010]196号•【施行日期】2010.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病毒性脑炎、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肌萎缩侧索硬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颈动脉狭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视神经脊髓炎和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等神经内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胡鹏、张文宝电话:************、68792730附件: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附件: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ICD-10:A86/G0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有/无病毒感染史。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精神改变、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单病种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以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食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度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治疗方案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术,需要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与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科疾病〕需要向家属交代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该履行签字手续,给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标准住院日为9天-进入临床路径。

术前准备2天术前评估一天。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与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的筛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头颅CT检查。

【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

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患者无法配合者,可以酌情考虑全麻。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社区获得性肺炎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支气管扩张1.4支气管哮喘1.5自发性气胸1.6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1型糖尿病7.22型糖尿病7.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Grave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2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312.1贲门失弛缓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4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5。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解读-2525-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解读-2525-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25-《医疗机构临床路
径管理指导原则》解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1、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不包括()
A、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B、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C、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D、按照有关要求报送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正确答案]
E、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2、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其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B、开展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正确答案]
C、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D、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E、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3、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职责是()
A、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
B、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正确答案]
C、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颅前窝底脑膜瘤、颅后窝脑膜瘤、垂体腺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三叉神经痛、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神经外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二○○九年九月四日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血型;(3)凝血功能;(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6)胸部X光片,心电图;(7)头部MRI;(8)颅底CT扫描;(9)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神智力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

3.手术内固定物:颅骨固定材料等。

4.术中用药:激素、抗菌药物、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视手术出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部MRI,视力视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癫痫药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恢复。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复查头颅MRI显示肿瘤切除满意。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或术后继发手术部位或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继发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D32.012 /D42.003 /C70.003)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 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颈痛,颅内压升高症状,肢体力弱,感觉障碍,脑神经受累,小脑损害体征,锥体束症等。

2.辅助检查:头颅MRI,CT,DSA提示病变。

3.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其他入路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2.术前栓塞(酌情)。

3.残余肿瘤术后放射治疗(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32.012/D42.003/C70.003颅后窝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头颅MRI平扫加强化(冠、矢、轴位);(6)病变区域颅底骨质薄层CT扫描(冠、轴位);(7)脑神经功能检查(视力,视野,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心、肺功能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手术内固定材料。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激素、脱水药、麻醉常规用药。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加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颅MRI,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

2.术后选用激素,用药时间为3-5天。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

2.无颅内感染。

3.无需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不耐受DSA检查的患者,可行CTA/MRV等。

2.术中必要时使用内镜辅助,以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

3.术中可使用CUSA等。

4.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面神经、三叉神经监测,降低术中脑神经损伤几率。

二、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D32.012 /D42.003 /C70.003)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 01.5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垂体腺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垂体腺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腺瘤(ICD-10: C75.1/D09.302/D35.2 /D44.3)行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ICD-9-CM-3:07.61/07.62/07.6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可有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Cushing征等。

2.辅助检查:(1)检查视力、视野;(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强化(含垂体区放大扫描);(3)头颅CT。

3.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2.术后酌情行内分泌激素治疗。

3.术后酌情行放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 C75.1/D09.302/D35.2/D44.3垂体腺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时,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内分泌检查(可于住院前完成):性激素六项(血清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生长激素,IGF-1(肢端肥大症者),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头颅正侧位X光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7-羟皮质类固醇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经鼻蝶手术患者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天。

3.口服强的松5mg tid×3日(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根据化验结果决定)。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经蝶/经额或其他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3.手术内置物:(1)硬脑膜修补片(经蝶手术);(2)颅骨固定材料(开颅手术)。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激素、止血剂、脱水药。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6.病理:冰冻(视情况而定),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头颅MRI,根据垂体腺瘤类型复查相关激素水平。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视病情使用治疗尿崩症状的相应药物。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以处理的少量积液)。

2.无发热,无脑脊液鼻漏,已拔除鼻腔纱条。

3.尿量正常,需逐渐停用治疗尿崩药物(1-2周减量一次,争取1-1.5月停药)。

4.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