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生物实验室在医学、生物学和其他多个科学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 安全意识不足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一些实验室中,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仍然不足。

部分科研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忽视基本的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如不按照规定穿戴防护用品、随意处理生物废弃物等,导致生物安全风险增加。

2. 实验室设施与环境安全隐患部分实验室设施陈旧,设备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此外,实验室环境布局不合理,如实验室空间拥挤、通风不良等,容易导致交叉污染和生物安全风险。

3.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实验室未能严格落实相关制度。

一些实验室没有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生物安全风险。

4. 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是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存在覆盖面窄、内容单一、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了解不足,难以应对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5. 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严重性。

然而,部分实验室缺乏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难以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态扩大。

6. 监管力度不足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力度仍显不足。

部分实验室存在监管盲区,监管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检查和评估不够频繁,难以全面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对策1.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

试析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

试析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

试析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检验科人员需要经常性的接触病原微生物标本,并且所接触的标本通常具有高传染性。

生物检验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危环境中。

若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那么出现感染的发生几率就会显著增加。

而当有害物质出现泄漏,不仅容易使检验人员遭受感染,甚至容易引起大范围的流行或传播,因此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该文主要对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实施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

标签:检验科;安全管理;防护对策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而人们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高。

在医院中,检验科是主要的医技科室,也是对医院感染实施有效预防的重点监控科室。

而相关检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所主要接触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均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是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肝炎病毒等检验物,所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医院也成为了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场所[1]。

而且近年来,实验工作人员感染病原菌的事件屡见不鲜,对检验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1.1 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存在欠缺当前,相关检验人员只专注于专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未形成重视,未能够对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检验人员掌握的生物安全管理知识存在不足,对生物安全防控知识的掌握缺乏全面性,个人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对检验标本所具有的高危害性形成正确认识,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多余的,甚至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有相关工作人员会穿工作服出现在休息场所以及在工作场所中进食、饮水等情况;尤其是在检验仪器出现故障,工作人员为了对仪器进行抢修,而忽略自身安全性,而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直接接触带有污染源的仪器;并且医院对检验工作的操作过程有着明确的管理规范和要求,例如对洗手提出的“七步洗手法”,但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存在未完全按照规范实施操作的情况[2]。

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管理上的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对当前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提高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水平,保障师生安全和实验室运行的正常进行。

1.实验室管理存在隐患目前,一些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

一些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不足,导致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不够。

一些实验室设备老化、维护不当、管理不规范,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一些实验室在实验材料的采购、使用和处置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

2.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在一些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师生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薄弱。

一方面,一些师生在实验操作时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一些师生在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时,处理不及时、不得力,导致安全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3.法规意识不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者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法规意识不强。

在实验室管理中,存在一些对于法规的违规行为,可能导致一些不被允许的实验和操作,增加了实验室的安全风险。

1.加强管理者培训和素养提升为了提高高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首先需要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和素养提升。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和讲座,让实验室管理者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2.实验室设备更新及维护加强实验室设备的老化和维护不当是造成实验室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室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安全隐患。

3.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为了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高校需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可以通过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制定安全操作规范、组织安全演习等方式,提高师生对于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安全意识。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1 导言医学检验实验室是现代化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诊断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实验室工作中,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主要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入手,探讨如何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全力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安全。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在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中,生物安全防护是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实验室建设、规范操作、设备管理、紧急处理等环节实现。

但是,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还存在着很多问题:2.1 建设不足一些较为落后的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设施设备不足,缺乏高效的排风系统、恰当的防护措施等,致使实验室环境不够安全卫生,属于比较低级别的实验室。

2.2 防护意识较差一部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够重视,常出现违反规定、忽视操作规程等现象,造成潜在风险。

2.3 质量检验不充分有的实验室对材料质量和检验动物健康状况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测。

2.4 应急处理策略不完备在面对生物事故时,常常缺乏应急处理策略,因此容易出现生物安全事件。

3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3.1 建设计划合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应合理规划,设施设备应当考虑到实验室操作流程及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环境。

例如,实验室应设有防护门、气密独立的实验室房间、完善的通风系统等。

3.2 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参照技术说明书、切实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使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3 保持实验室卫生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十分关键,在实验操作前要保持实验室环境卫生,定期消毒、通风、清扫、处理实验废弃物及化学垃圾等。

3.4 严格质量检验对于实验所需的材料和检验动物,应进行很严格的检测,保证实验材料和动物的安全无害性。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医学检验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我们常说的生物安全,从字面理解主要是分析不同的生物对我们人的健康的一些影响,在医学和检验试验中,可能会触碰到很多相关的生物试验和样品,而在这些样品中通常都有着一些感染性的病毒,这些病毒就会危害到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1].1 目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1.1 实验室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医院还有医学院的科研试验室中,在规章制度中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有一些医院虽然已经在自身建设一定的制度,可还是存在着建设的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医院的实验室中没有依照实验室的管理需求去建设健全的管理规章;而有的医院中则是虽然已经建设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可是所制定的内容和实际的情况并不符合,很多相关的条例并不适用与实验室的真实需求[2].1.2 实验室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医学的实验室中,每天都要对着不同的实验品,尽管医学的实验室自身对于生物安全的措施有着相关的规定,可是还是有很多的实验人员自身缺少保护的意识,这样使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3].有很多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不按照实验室的要求去佩戴手套和口罩,这样就会产生接触性感染。

1.3 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非常多的检验仪器,只有对这些仪器的安全以及使用上的可靠进行保障,才能够使实验的参照能够可靠并且权威[4].可是在实验室的平常管理中,设备管理却有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对设备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工作的人员在设备使用后,不进行相关的消毒和清洁处理,就放在那里不管了;有的工作人员则是在对设备使用以后,不按照要求记录使用的过程,就算是记录了也只是简单的去进行填写记录;还有实验室中的设备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这就使设备在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5].1.4 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处理不到位因为在医学检验中实验室经常需要接触很多的实验样品,这种情况下实验室中的消毒以及清洁就显得特别重要,可是在很多的实验室的管理中,却没有对这项工作有所重视。

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关键词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通常意义上指检验科)是医院运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不仅是与患者直接接触,而且还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接触。

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检验科工作人员自身感染,医院病人的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所以检验科是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的科室,如2003年香港、台湾的医学实验室和2004年北京、安徽两地由CDC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知识欠缺、观念陈旧、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设施不全等。

医学实验室能否做到生物安全防护已成为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关键;同时,检验科作为医院的重大传染源,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院检验科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存在较多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原因,旨在提高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效能,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生物安全管理现状1.1 领导重视不够,人员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部分医院领导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

特别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后,往往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这项工作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而不予重视。

尽管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院领导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了对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感染监测和管理工作。

但还是在对检验科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购买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仪器和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小,例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经常可能接触结核病人,结核菌的检查按国家相关规定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但很多基层医院没有生物安全柜,据不完全统计,在遵义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近百余家在开展结核菌的检测工作,其中有生物安全柜者只有极少数,存在严重不足。

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方面,科室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的相关学习班和会议,许多人员并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的岗前培训教育。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现状和对策分析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现状和对策分析

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护现状和对策分析医学检验实验室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各类检验项目的实验研究和诊断,同时也面临着生物安全的风险。

为了保障检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

本文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一、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方面,我国依照Biosafety Level(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的标准制定了有关生物安全防护的规定,其中又分为四个级别,级别越高,防护措施也越加严格。

但是,我国大部分检验实验室并未按照要求进行防控,导致实验室安全风险大、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不断出现。

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非常必要的。

1. 设备设施不足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需要先决条件是设备设施的配套齐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实验室设备设施过于简陋,容易引发生物安全问题。

比如,实验室经常使用的生物安全柜、真空泵、穿墙皮囊等生物安全设备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有些实验室却没有配备,甚至存在无法保证气密性和密封性等潜在隐患,这会对检验人员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威胁。

2. 工作规范混乱实验室是个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如果工作规范混乱,或者没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将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

实验室中应该设置作业流程、标识化等方式来确保操作规范有序进行,同时进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培训。

一些实验室没有对检验人员进行足够的操作指导,导致工作规范混乱,需提高检验人员的意识和操作素质。

3. 人员管理不严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往往还与人员管理不严密有关。

实验室作为一个具有生物安全风险的场所,对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其中还包括人员进出的记录管理、人员素质管理,等等。

但有些实验室存在人员管理不严、人员经常出入等问题,未经授权地出入实验室,需要加强人员管理,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4. 废弃物管理不当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中还需对废弃物的管理。

浅谈我国实验室生物安现状及发展目标(1)

浅谈我国实验室生物安现状及发展目标(1)

浅谈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及发展目标一、我国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新型病毒、高致病病毒及传播能力强的病原体种类迅速增加,对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生物恐怖活动频发,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种实验室生物危害及次生风险加剧。

由于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起步晚,建设规模大,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在实验室安全运行的严格性方面、具体先进技术的运用方面存在着不同差别。

总体看来,我国大部分实验室硬件建设是比较好的,但在人员素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趋势及目标:1)建立健全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我国各级政府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间有效合作的工作机制。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机构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应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和应急能力;加强国内传染病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国内传染病防控企业、机构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机构参与全球疾病防治事业。

2)进一步提高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能够更加及时、高效、妥善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或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同时,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形成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的工作机制,使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力。

3)加速培养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人才随着生物安全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我国在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强,针对性专业及技术人员着重培养,在相关制度和实验室硬件设施完善的情况下,人才投入亦是重中之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各级管理医疗机构逐渐重视到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卫生部及建设部等部门先后颁发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国务院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1]。

但是,当前我国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依然存在生物安全状况,而导致传染病向实验室外散播。

因此,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对相关法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医院在实验室布局、购置仪器设备时只根据自己常规能开展的检测项目来考虑,而没有考虑到实验操作需在哪一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内开展、检测对象属于哪一类病原微生物等,并且也不知对生物实验室该如何新建、改建、扩建。

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生物安全相关法规、业务知识淡薄,部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好实验室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工作。

1.2组织、制度不健全医院在建立和落实组织、制度
方面比较薄弱,还缺乏完善的组织制度,且针对性不强,难以将制度落到实处,导致实验室制度形同虚设。

同时,一些医院由于实验室又兼办公室,其他部门人员能够随意出入实验室,在这方面需加强管理。

1.3未重视到个体防护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实验室在样品采集中没有配备专用的采样包,采样设备和防护设备不完整,采样人员没有重视到个体防护,认为防护设备没有必要,同时也没有完整记录采样资料[2]。

1.4样本的贮存与处理措施不当根据调查,大多数实验室管理措施不严格,存在患者检测样本贮存与处理不当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待检血样、检测试剂与乙肝、梅毒等阳性血没有分开贮存,而是混放在一起。

同时,实验室的一些培养基(液)和废弃样本处置简单,对细菌未经过认真消毒处理,有的只是简单用消毒剂浸泡,有的甚至直将扔到袋中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1.5实验室存在严重的污染在实验室工作环境中,往往会因患者检测标本、仪器、试剂及废弃物等受到严重污染。

甚至有相关调查表明,消毒前实验室工作人员所用的盛血盘、试管架等工作用具及擦桌布等都会对室内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室内空气、实验台、水龙头等的细菌总数已严重超标,实验台面、空气经消毒后细菌总数均达标,但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工作用具细菌总数仍存在超标的现象,其HBsAg检
出率达到40%~58.33%[3]。

此外,还有相关调查显示,某医院乙型肝炎病毒者多因接触血液、分泌物、体液所致,由此可见,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会因实验室工作环境污染而受到较大的危害。

2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对策
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主要在于处理患者的各种检测标本。

若检测标本存在着传染性疾病,则工作人员在检测和处理这些标本时容易被感染,同时工作人员将这些标本及含标本的混合液处理不当,则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使传染病向实验室外传播。

因此,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2.1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虽然医院已经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

对此,为建立有效的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在积累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同时要求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2重视实验室内清洁实验室内部清洁工作不到位也是导致实验室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

尤其体现在温箱、冰箱未进行定期消毒、水浴箱内水污浊严重等。

因此,实验室内必须制定一个规范的内务清洁程序。

其具体措施如下:对所有桌面、工作面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将污染进
行彻底清除;对所有仪器(包括冰箱、水浴箱、离心机、自动分析仪及混匀器等)同样用1%~10%氯酸钠液进行清洁。

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对污染物品进行清洗,而不能随意清洗。

2.3改正不良工作习惯实验室是生物危害物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改正日常工作中一些不良习惯,如:冰箱内禁止贮存饮料和食物、严禁吸烟、化妆、饮水、吃食物等;每一间实验室都应提供洗手装置,工作人员将手套脱去后应及时洗手,特别是皮肤接触到传染物质时应及时进行清洗;在仪器移动前,应对其进行检查,并清除污染;在收集-处理-检测-贮存-传送标本时,必须要确保所放置的容器不会破裂,才能保证没有潜在的传染物质。

2.4加大个人防护用品的投入力度临床实验室者除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之外,还应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制定详细的要求,对于实验操作中哪些防护用品是必须使用的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如工作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接种的操作过程中,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是要求必须佩戴的。

2.5加强生物安全的培训和日常督导为了能够让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各项管理制度,并了解生物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性,笔者认为需要定期对实验室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医院管理部门组织
相关人员认真、细致学习《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部门管理责任人应坚决落实管理、监督职责,并及时发现、解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习惯。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生物安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

同时,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医学实验室的管理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继续深化管理,持续改进,提高水平,确保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才能将实验室生物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林仲,吴翠荣,阙少聪,等.浅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点[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6):574-576.
[2]陈学新,张伟民,王伯昌.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及对策[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3):265-266.
[3]张桔红,张凌玲,林纬.某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3):261-262. 编辑/张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