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教学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前 322 年 ) 是古希腊知识渊博并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生平与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古代希腊,从小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 ,17 岁时来到雅典的阿加德米学园学习 , 师从柏拉图达 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 , 他离开学园周游各地。 42 岁时 ,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王的邀请,担任年仅 13 岁的王子亚力山大 (Alexmdms) 的老师。公元前 335 年 , 当亚历山大继任主位时 , 他毅然返回雅典 , 创办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他研究了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几乎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据说他的著述共有400多卷,主要是他在吕克昂的讲稿。其中与教育相关的主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他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灵魂包括非理性和理性。前者指欲望、本能、感觉;后者指思维、推理。人在婴儿时期犹如一块白板,在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但由感觉所得的经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的理性灵魂具有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人的理性灵魂又包含被动的理性和能动的理性。前者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能动的理性则不以感觉记忆的发展为基础,也不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它来于神又归于神。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中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辨证法因素,但最后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和国家之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国家婴培养人成为有美德的公民,使其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看作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行动的规范。他把美德分为行德和知德。这些观点为他的教育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 ,总结历史经验 ,把教育当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他认为 ,国家政治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组成城邦的阶级及政体的形式,而且取决于城邦居民是否具有美德。对个人和集体而言,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幸福生活和至善。优良的城邦 , 应该人人都是善人。而人之善 , 则有赖于教育去实现。因此 , 教育理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 , 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 , 决不能让私人插手 , 并要求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 , 专门制定有关法律 , 明确规定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他曾多次劝告国家的执政者 , 一定要经常过问教育问题 , 因为掌管好教育 ,就可以“维护这个政体的实力”,使公民们的生活适合于政府的形式。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制。亚里士多德意识到要使教育得到确实的发展 , 就必须把教育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 , 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 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据法律办教育 , 通过教育宣传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 , 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 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 , 国家就易于治理 , 政令通畅 , 公民就能安居乐业了。

三、年龄分期与教育程序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研究 , 首次提出了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任务。他认为 , 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大部分组成的 , 如同形式和质料一样密不可分地存在着。按人的成长过程,先是躯体的发展 , 然后是灵魂的发展。而灵魂又是以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的顺序来发展的。他又认为,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人和自然行程,首先给予身体的养育 , 确保其有健壮的体魄;接着是给予情感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意识;然后是给予理智的教育,促进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坚持的“ 效法自然”的一条教育原则。据此 , 他把一

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 7 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 3 个时期 , 即从出生——7 岁为第一个时期;7 岁——14 岁 ( 青春期 ) 为第二个时期;14 岁——21 岁为第三个时期。亚里士多德按照他的这一年龄分期和相应教育的总设想 , 对第一个时期即幼儿教育作了深入而具体的论述 , 成为他全部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依据灵魂学说安排教育的程序及任务。人有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后者又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部分。顺应这三个部分,就应有体育、德育和智育。亚里士多德把发展人的理性放在最高位置。但还应首先重视体育,其次才是培养灵魂的本能部分。

四、论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

《政治学》书影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第一个时期的幼儿教育又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5 岁的婴幼儿教育和 5 岁——7 岁的儿童教育三个阶段。他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 , 首先谈到胎教的问题。他说:“父母具有何种体格对其子女最为有利,是我们讨论儿童教育时将充分考虑的问题”。经他长期考察、研究结果显示 , 介于运动家和虚弱者之间的体格为好。在《政治学》一书中 , 他明确提出:“儿童的生育 , 而以介于二者之间的最为适当”。

因为“运动家的体格不一定比虚弱的人更适于一个公民的生活或健康。接着要注意的便是有关婚姻的问题。公民们应在什么年龄结婚,何人宜于结婚等问题制定法规时,立法者应考虑到男女双方及其寿命之长度。他们的生殖力可能在同时期终止 , 双方的体力不相悬殊等等。

随之要考虑的即是孕妇的保健问题。对此 ,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比较详尽的建议。他说:“孕妇应自己保重 , 她们应当从事运动 , 要有富于营养的食物。……每日步行到一神庙礼拜生育之神” 。另外 , 在心理上应能保持安定和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他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勤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被誉为“学园之灵”或“学园的精英”。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在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教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园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

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 论体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 论德育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和“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 论智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案要点】 (1)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内在潜力”)。 蒙台梭利认为,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2)儿童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3)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埋没其某些特殊才能。 (4)感觉教育。 感觉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5)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方法,以压制儿童天生的“野蛮的顽皮性”。 (6)教师。 蒙台梭利学校则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儿童全神贯注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独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发展;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 (7)课程组织结构。 蒙台梭利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蒙台梭利学习环境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感觉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等也包括在蒙台梭利课程中。 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微信号:hesydw 发布河南最新的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信息,备考资料并提供考试相关问题咨询答疑服务。 推荐河南教师资格网 发布河南最新的招教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招聘信息。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1、论儿童自由 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她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和道德两个方面。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是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来自一种不明智的压制。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甚至懒散、依赖、顽皮、抗拒、对立等,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因此,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她指出,在保证儿童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第二,通过独立达到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在正确情况下,儿重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第三,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之所以选择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是由内部的意志倾向来决定的。他的意志引导他前进,并发展他的力量。儿童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不仅不会使他感到疲劳,而且还会强化他的个性。第四,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但个性的发展并不排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个社会集体,可以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的作业、教师的引导和不同年龄的同伴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 2、论师生关系 蒙台梭利提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儿童的生命力,使儿童的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个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比较111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比较 在西方,当古希腊文化蓬勃发展的时,在遥远的东方正处于春秋战国时候的中国,也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有带着光环的亚里士多德,中国也有被后世称颂的孔老夫子。下面就主要比较一下孔亚两位大家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 (一)孔子的人治思想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主张“人治”,即“圣王之治”。他非常重视统治者个人的表率作用,认为“为政在人”。“人治”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的必然结果。孔子主张的“圣王之治”包括三层意思: (1)天子立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制礼作乐的立法权应归天子掌握,出兵讨伐等军事行动权也应由天子决定,其他人无权涉及。 (2)人存政举。“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论语·中庸》)。其意思是:最好的制度和政策,是西周文王、武王时的制度和政策,这些都记载在典章之中。只要文王、武王这样的贤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就能实现;没有这样的贤人,政治就无法实现。 (3)身正令行。孔子认为,政治是一种上行下效的关系,榜样的力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在孔子眼中,“圣王”的内涵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圣”(修身)与“外王”(治国),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但“圣王”的基础、根本却是“修身”。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人治”与“法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论述法治的思想家。他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正义是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就会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也就不可能有优良的生活。“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它的目标或目的是公民们的福利。由此很容易推断,政府应该为美好的生活立法,所有公民的福祉都应该得到国家行为的保证”。对个人来说,城邦的善是最高而最广的。亚里士多德的善政,首先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善政与正义相联系。“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上一切学问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整治团体的存在并不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入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二、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 (一)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观的目的是“三个合一”。“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大致意思是指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中庸”可以说是孔子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

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比较

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比较 标签: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德国古典哲学敏感期幼儿教育教育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1852)是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者,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对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幼儿教育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福禄贝尔的童年时不幸的,知道十岁才被舅父送到教区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15岁起,她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习林务,但收获不大。1799—1801年,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受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后来,他又先后在哥丁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化学、矿物学以及哲学和人类学。1826年发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1837年,福禄贝尔完全转向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有其是谢林、费希特和克劳泽的哲学。早起进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也被他利用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发展问题。另外,席勒、歌德等人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美育的观点,也对福禄贝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他更多的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启发和影响。 一、教育统一的原则 “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是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他认为:“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主宰着。这条法则,无论是在外部,即在自然中,或在内部,即在精神中,或者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即在生活中,都始终同样的明晰和确定。”“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 但是福禄贝尔的这种思想的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其后他用着一原则来总结出教育的本质与任务,这点是有点勉强的。虽然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也难免会有所偏差,但是他从“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观念中引申出教育的本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培养有自由、自觉和自决精神的、有理性、有智慧的新人的教育理想,表达了德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 二、人性论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产生在20 世纪初,当时国际上曾经掀起蒙台梭利运动的热潮,后又一度消沉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注重智力开发,强调早期教育,加之不少心理学家以实验证实了蒙台梭利的若干观点,因而蒙台梭利法又流行起来。前苏联在50 年代还对蒙台梭利大加批判,斥之为反动理论,而现在已给予某些肯定,认为她“实行了独创的教育体系”,并在幼儿教育方面吸取了她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天主教信徒,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明显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从教育科学和教育史的角度看,由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主要来自她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又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的成就为基础,因而又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并有所创新。蒙台梭利初步看到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体育和生活训练,强调从感觉训练开始进行早期智育,要求教员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善为人师,这些显然都有可取之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把遗传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夸大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使教师的主要职责变成消极的、被动的。她的感官教育,由于教具机械死板,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只适用于单一感官的训练,因而未能很好地发展儿童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也影响了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 张季娟、袁锐锷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 月修订版: 第二十三章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 —1952)是本世纪初在欧洲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意大利女教育家。她在幼儿教育、变态儿童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培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人”。蒙台梭利不仅在教育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幼儿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和著作 1870 年,蒙台梭利诞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城,父亲是位牧师。家庭里的宗教气氛深深影响了蒙台梭利,她笃信天主教。蒙台梭利青年时代适逢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她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等社会改革运动,成为意大利当时最早上大学的女子。1896年,蒙台梭利以罗马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身份毕业,并在该校附属精神病诊所工作,逐渐对于儿童教育发生兴趣。1 900年前后,她到伦敦、巴黎旅行并对那里的病态儿童进行研究。在法国,她曾经向医学家兼心理学家的伊塔德(Itard)和塞根(Seguin)学习,受到很大影响。蒙台梭利对塞根所著《白痴及其生理诊断法》尤为赞赏,译之为意大利文,并把他们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她坚信:人的“每种特性上的缺陷都是由于早期受到错误的对待,是教育上的问题”(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英文版,第31 页)。后来,她重返罗马大学,研究哲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这期间,蒙台梭利受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在理论观点上表现出神秘主义色彩;她也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主张用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建立“科学教育学”。1907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为保护房屋,愿提供资金,把由于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儿童组织起来,蒙台梭利应邀办起了“儿童之家”。她把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适当修改后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结果也取得极大成功。由此,引起意大利以至国际上人们的极大注意。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儿童之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父亲曾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但他自小就失去了双亲,由亲戚抚养成人。17岁到柏拉图所办的阿卡德米学园,在那里求学达20年之久,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随后担任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达十几年。最后,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吕克昂”,在此讲学著书。吕克昂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学术中心。亚历山大亲政后,对亚里士多德很支持,使他有条件研究很多学科。晚年由于政治上的牵连,被迫离开雅典,在异乡与世长辞。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学园中度过的。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既反对氏族贵族专制,也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共和制,因为这两个阶层统治国家使得贫富悬殊太大,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若由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来统治国家,就可避免走极端,可同时牵制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他主张走“中庸”之道。在哲学观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质料先于形式而存在,质料只有得到某种形式才能变成物体。物体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形式是物体的本质,质料在取得形式之前只是潜在的东西,经过不断的运动,潜在才能转化为现实,因此,整个自然界都是运动变化的。在运动的过程中,形式是动力,物体的不停运动就形成了事物的目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追求的目的,包括人,动物和其他物体。低级的事物以高一级的事物为其发展目的。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2.论儿童的年龄分期。亚里士多德不仅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

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课程报告 课程名称早期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 报告题目早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院系学前教育系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吴紫玲 学号2013010830101 二〇一五年六月

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13301班,吴紫玲,2013010830101,2015/6/28) [摘要]蒙台梭利的思想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期间经过了高潮了低落期,到现在的重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尤为重视。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也不占少数。可是许多家长对这些外来物并不了解。本文试图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幼儿的影响来介绍给家长。当中会结合自己实习的幼儿园做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蒙台梭利思想;影响;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届的好评与欢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1949年,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对蒙台梭利教育批判否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自此拉开了蒙台梭利在我国幼儿园应用的序幕。[1]由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目前已遍及全国。但是,目前的蒙台梭利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一些蒙台梭利培训机构由于师资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领悟尤为甚浅,成效不佳。他们大多数注重形式主义,忽视了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因此,影响到幼儿的工作的侧重点。早期教育对幼儿是影响深远的,俗语说:“3岁看大,7岁看老。”幼儿的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早年就已形成了,并且会影响着幼儿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我会结合前段时间的游戏实习来谈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思想原则 (一)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思想中自由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认可幼儿有与生俱来的任务,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幼儿只有在能够自由选择满足他本能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成长,这种自由选择也只有在为他们准备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蒙台梭利曾说:“不是将幼儿弃之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前 322 年 ) 是古希腊知识渊博并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生平与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古代希腊,从小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 ,17 岁时来到雅典的阿加德米学园学习 , 师从柏拉图达 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 , 他离开学园周游各地。 42 岁时 ,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王的邀请,担任年仅 13 岁的王子亚力山大 (Alexmdms) 的老师。公元前 335 年 , 当亚历山大继任主位时 , 他毅然返回雅典 , 创办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他研究了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几乎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据说他的著述共有400多卷,主要是他在吕克昂的讲稿。其中与教育相关的主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他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灵魂包括非理性和理性。前者指欲望、本能、感觉;后者指思维、推理。人在婴儿时期犹如一块白板,在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但由感觉所得的经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的理性灵魂具有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人的理性灵魂又包含被动的理性和能动的理性。前者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能动的理性则不以感觉记忆的发展为基础,也不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它来于神又归于神。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中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辨证法因素,但最后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和国家之中。个人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第十五章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实践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医生。她的自由教育思想,与她1907年在意大利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创办的“儿童之家”及其所用教具和训练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讨论。蒙台梭利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女医学博士、欧洲新教育运动声誉卓著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研究。她善于学习、总结和批判地汲取先辈及当代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勇于实践、创造和革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幼儿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时值意大利结束了几个世纪的分裂和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统一的王国。蒙台梭利在安科纳度过了童年,12岁随父母迁居罗马受中等教育。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意志和性格坚强,中学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对数学尤感兴趣。中学毕业后,她按照自己的志趣毅然选择进入技术专科学校。在技术专科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她除了对数学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外,对生物学和人类学也产生特殊的爱好;她认为学医才是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于是决定放弃学工,积极准备报考大学医学院。但是,在当时意大利女青年进大学学医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蒙台梭利决心破除传统的陈规陋习,不顾社会舆论的非议和父亲的百

般阻拦,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考入罗马大学成为医学院的第一名女生。在医学院,她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学业成绩优异。 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不久,罗马大学医学院聘她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的治疗工作。她对这些不幸的儿童深表同情,从而激发了对儿童神经和心理疾病研究的特别兴趣。很多事例使她认识到塞贡等人训练白痴儿童的方法和教具的正确性,她又从对生理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发现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关系和联系,从而为这种方法找到了生理心理学依据。她深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童,通过运动和感觉训练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协调,并促进其智力发展。 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她的发言在社会各界人士中,特别是在医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同年,政府委任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一所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收容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和公立小学的弱智儿童共22名,由蒙台梭利主持教育训练和实验研究。蒙台梭利开始运用塞贡的方法与教具教育和训练这些儿童,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改进。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她找到了一种更适于儿童实际需要,并且儿童乐于接受的有效方法和教具。在此期间,她把全部精力用于从事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一面

亚里士多德教育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希措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①论三种灵魂与三种教育 以其哲学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称为动物灵魂。植物灵魂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最低级的。低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在教育上,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②论儿童的年龄分期。 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 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0一7岁主要是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7一12岁主要进行德行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4一21岁的教育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与积累知识。 在德、智、体的教育方式上,亚里士多德主张遵循中庸原则。“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的与适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们应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但不能庸俗化。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的技术。 在亚里士多德的阶段教育理论中,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非常受人关注的哲学家,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规定了“哲学”,也就是自称为“第一哲学”。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一种科学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存在,是存在本身。而一切存在的中心点就是‘本体’”。在同书中他还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本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神学”,神学不但是首要的还是普遍的。 总体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为其他科学作为起点的最终本体,是汇集任何经验科学的全部。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实践.创造三部分,是因为各部分目的不同。广义上说,一切学问都离不开知识。然而狭义上说,理论部分目的在认识,以纯粹的知识为对象:实践部分目的

在动作,以人类的行为为对象:创造部分目的在造作,以有用或者美学的作品为对象。实践部分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范围,创造部分是艺术的范围;两个范围却有相同之处,同处在于对象能变,人的行为能变,物方面的作品也能变。他认为人性本有理性部分与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与不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二)与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外在的世界既有不同的对象,内在的人性便也有不同的部分与之相应;知识之所以可能,只因人性中有与外界对象相应的部分。实践部分有伦理学与政治学,其实伦理学也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他的政治学分为论个人行为的和论国家行为的,前者是真正的伦理学,后者是通常所谓的政治学,他还把经济,战术,修辞等认为是政治学的附庸。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导师,他与这个称号无疑是相对称的。诚如他的学派――逍遥学派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他徘徊在古希腊的文化史中,游荡在天.地.人三界的广漠的知识领域中,攥写了百余部大著。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非常重要的。最早便起源于早期欧洲文艺领域,即是所谓的“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这些都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术作为他们学派的理论来源。他不仅在一方面阐述古希腊文化的最高理论,而且咋另外一方面建立起规范的理论知识。给西方文学方面有

《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之家”教育方法,儿童发展过程中应理清的几种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等思想,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蒙台梭利方法;学前教育思想;方法;不足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为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学医是受到歧视的,蒙台梭利在父母的反对下,为了自己的追求,坚持信念,毅然决定学医,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在1896年成为罗马大学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后开始了她的医生职业生涯,此阶段她深入研究了智力缺陷儿童,并认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于是她开始专注于对儿童教育的学习与研究,之后开办了“儿童之家”,确立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蒙氏教育法”。 蒙台梭利于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一书,这本书总结了她开办“儿童之家”期间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方法,曾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地。蒙台梭利方法对20世纪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今重要的幼儿教育方法之一,并且在许多幼儿教育模式中都渗透了这种方法。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之家”的建立;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运用在“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第三部分总结了这些方法运用之后的成效。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蒙台梭利的亲身实践与验证,对儿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对教师的要求等思想在我们现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期间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的练习和初步的知识教育。这是她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她不仅论证了这些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 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蒙台梭利认为3―6岁的幼儿的肌肉正在逐渐形成与发展,处于锻炼肌肉的重要时期,为帮助儿童的肌肉得到正常发展,必须让他们进行肌肉锻炼。可以通过体操、节奏动作等来进行,体操可以帮助儿童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练习,并锻炼他们的平衡感;节奏动作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节奏感。 蒙台梭利提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因此要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通过感官教育,也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训练为主,她还针对人的各种感官,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如温量板、味觉瓶、触觉板、嗅觉筒等等。 2、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练习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音乐论文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张应林 (大冶市金牛镇胜桥中心小学,湖北大冶435119)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主要是培养人的闲暇之性情,而决不是给人以娱乐或憩息。因为闲暇是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这是自由人教育之目的。而娱乐或憩息是一种实用性的教育,会使人沉迷而失去人生最高的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以适用与商业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具有警醒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闲暇;德性;娱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1-0062-03 1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精神引入论题 古典的教育与现代教育不同,总是内生的,即通过感化人之生命精神而滋生智慧,而不是传授概念以增加知识。教育中古典精神的失落正是现代教育不及古典教育之处。怀特海说: 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1]52。 因为古典教育着眼于神圣的智能而不是知识,故特别重视音乐教育。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礼乐之教而以乐教为主,故《礼记·乐记》云:“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为什么乐教如此之重要呢?固然乐教可以助人之德,但这尚不是中

国古人对于乐教的根本认识。在中国古人看来,之所以要重视乐教,乃因为“乐”是一种宇宙秩序。《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是把“礼”与“乐”作一形而上学的说明。所谓人之德行,不过是这种宇宙秩序的体现,故《礼记·乐记》又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礼乐之所以能翼教成德,乃是基于一种宇宙存在论,而不是一种所谓伦理学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之教,真正的智慧一定来自于天人合一之教,非此,则是知识。 2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亦非常重视音乐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多次谈到音乐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最后一章即第八章专门谈论音乐之教。尽管古希腊这些哲学家对音乐在教育上的价值与意义之看法不及中国传统上的论述那么具有形而上学之内涵,然而仍然不失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情怀。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现代音乐教育或艺术之问题与失败何在。 在古希腊,对于儿童的教育一般有四门功课:一曰读写;二曰绘画;三曰体操;四曰音乐。前两者为人生之实用之学,第三者养成勇德,第四者则在于操持闲暇。一般人可能把闲暇等同于娱乐,实则决非如此简单。亚里士多德之重视音乐教育,有大义存焉。闲暇在亚氏的哲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的最高善业与最大幸福。在亚氏看来,人之德行可分为行德与知德。行德使人成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