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原创版】目录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道德经第二章的哲学思想1.美丑、善恶的相对性2.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3.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4.圣人的处世之道四、道德经第二章的现实意义五、结语:道德经第二章对我们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意义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第二章出自春秋时期,其内容涵盖了道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本章主要讨论了美丑、善恶的相对性,以及圣人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及现实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二、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解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意味着,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之所以被认为是美和善,是因为有丑和恶的存在。

美和善的价值观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表达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指出圣人应当遵循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通过身教来影响和感化他人,而不是通过言传。

4.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强调圣人在处理事物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辞劳苦,不占有万物,不依赖于功绩,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

5.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意味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和影响力才能长久地存在。

三、道德经第二章的哲学思想1.美丑、善恶的相对性:道德经认为美丑、善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这种相对性观念有助于我们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世界。

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导语:我们都知道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欢迎借鉴!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

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古时,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另外一个略有不同的解释: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管理的四层境界,层层都是大智慧1、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

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这一智慧用到管理之中就是指管理者应顺应趋势,不任意妄为,要踏实发展,不朝令夕改,想一出是一出,这样才能“无为而治”。

2、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这句话是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这里讲的“不争”,不是放弃所有,而是阐明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这个智慧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告诉管理者要有广阔的胸襟,不要过度以个人为中心,不要太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益得失,为下属多创造机会,多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思考,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忠诚。

3、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说“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因而才能不断在旧的基础上取得新成就。

这是老子'物壮则老'的思想的体现,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会逐渐走向衰弱。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盈”强调的是企业发展不能过于求快,应当控制发展的程度,如果一昧求规模求壮大,很多弊端还没有解决就发展到顶峰,而这些弊端没有趁着发展的时候解决,等到从顶峰走下坡路,这些弊端显露再解决就失去了先机,只有尽量保持在不至于满盈的状态,这样才能在事物破败消亡之前有足够的空间解决问题,从容创新,使之脱胎换骨,继续发展。

4、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合理调味,掌握火候,并且不乱搅动。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子'烹小鲜'的智慧强调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分寸把握不当将会影响到事态的发展,处理事情不分轻重,更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凃。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无为而治-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程重 视 量 变 过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
物壮则老。 -----《道德经》第55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第76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3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一、《道德经》的关键词
道、德、自然
《道德经》
上篇“道经” 下篇“德经”
上篇:“道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于国 鱼 柔 人之 不 弱 。利 可 胜
器脱 刚 不于 强 可渊 。 示,
希不 及言 之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天 下
益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无 至天
有 坚下
入 。之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尤 夫善 政 信 与 居 故恶 处 水 上
。 惟时 善 , 善 善 几, 众 善 善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 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第二章道理和举例

老子第二章道理和举例

老子第二章道理和举例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二章是《道德经》中的关键章节之一,提出了道的本质以及运行规律。

本文将以论述的方式,解释老子第二章的道理,并通过举例来阐述其内涵。

1. 道的本质老子在第二章中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描述了“道”的本质。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道无形无象,无欲无求,无名无贪。

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不受限于任何形式的局限。

2. 道的运行规律老子进一步指出,在宇宙万物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无我无为的力量,这就是道的运行规律。

道不强求,无所作为,却能够将一切事物自然而然地进行。

它没有目标和意图,却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引导万物生生不息。

3. 道的应用举例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第二章的道理,下面将从生活中的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其应用。

a. 自然界在自然界中,道的运行规律表现得清晰明了。

例如,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花草树木生长茁壮;夏季的炎热,万物茂盛,阳光普照;秋天的收获,万物成熟,果实累累;冬天的寒冷,万物休眠,进入静寂状态。

这些自然界的变化,都是道在无为中运行的结果。

b. 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道的思想也能够得到应用。

例如,一个处事圆滑的人,不以己之私欲而行,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以和谐为目标。

他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各种问题,不搅扰于不必要的争斗。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能够谋求群体的最大利益。

c. 政治治理在政治治理方面,老子的道理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政府应当依循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以平和从容的方式处理国家事务。

不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而是以国家和民众的福祉为重。

政府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而非剥削人民。

4.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老子第二章的道理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道的思想。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堆积,而是注重自身的修养,追求内心的宁静。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需求,并以和谐与宽容为出发点。

道德经第二章治国意思

道德经第二章治国意思

道德经第二章治国意思摘要:I.引言- 介绍道德经第二章的背景和主题II.治国之道- 解析老子对治国之道的探讨- 1.以正治国- 2.以奇用兵- 3.以无事取天下III.治国原则- 分析老子的治国原则- 1.无为而治- 2.顺应自然- 3.保持谦卑IV.结论- 总结道德经第二章的治国思想- 强调老子治国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正文:I.引言道德经第二章是老子对治国思想的重要阐述,通过对治国之道、治国原则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国理念。

本文将详细解析老子的治国之道和原则,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II.治国之道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治国之道,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以正治国老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正义为基础,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样的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以奇用兵老子强调,在治国过程中,必须要有应变的能力,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同时,应尽量避免战争,以和平共处为原则,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

3.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尽量避免干预民众的生活,让民众自由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III.治国原则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保持谦卑等治国原则。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尽量不去干预民众的生活,让市场自行调节,让民众自由发展。

这样的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繁荣。

2.顺应自然老子强调,治国之道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民意。

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保持谦卑老子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保持谦卑,对内对外都要谦虚谨慎。

这样的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拥护,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IV.结论道德经第二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国思想,强调以正义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顺应自然、保持谦卑为原则。

道德经 领导干部国学

道德经 领导干部国学

道德经领导干部国学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基石,由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

这部文本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道德经》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他们在治国理政中更好地实践道德修养和领导艺术。

以下是《道德经》中一些对领导干部有启发的内容:
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提醒领导干部,真正的道(即原则、规律)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领导干部应具备如水般的柔性和包容性,能够滋养团队而不与之争夺权力。

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领导干部应当知足,不追求过分的权力和物质,知止则不会因过度干预而造成灾难。

4. 以身作则: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为标准,影响和带动团队成员。

5. 无为而治:领导干部应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通过无为而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6. 不言之教:领导者应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榜样来教育他人,而不是仅仅通过言语。

7. 道法自然:领导干部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环境和民意,实现可持续发展。

8.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领导者应保持谦逊,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是建立在他人的支持和信任之上的。

通过学习《道德经》,领导干部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领导力,更好地服务人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学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25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
然。
《道德经》第51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64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万物以自然为性 •辅万物之自然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反者道之动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第42
•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 多有。”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其一,无为就是“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其二,无为就是“无 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自然 :
• 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观念,目的 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 意志的干扰,主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 该顺应它本身的内在规律去运行。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17章
•希言自然。
《道德经》第2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善 时 。
居 故处 水上
善 几众 善善
地 于人 利若
, 道之 万水
心 。所 物。

恶而

,不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苏辙:水的“七善”: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 也”。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
•“和光同尘”,实际上是一种不露锋芒,与 世无争,“以民心为心”的处世哲学。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一,提倡“少私寡欲”,反对 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章)
•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其三,无为就是“无欲”
• “圣人为腹不为目。” • “少私寡欲。”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一)在大事上“有所为”, 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 汉代学者刘向:“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 苛”
•管理者,在现代组织中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 事关组织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相对次要的琐碎小事。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二)在求贤上“有所为”,在用人上“有所不为”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三)在行为上要“顺其自然”, 不要“逆其自然”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不言之教
•1、不言之教的含义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身教重于言教”, “贵行而不贵言”。
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物壮则老。(30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25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16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一,全面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善于从反面入手。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对立面转化。 •第三,善于守柔处弱,维持事物的和谐稳定。
然。
-----《道德经》第25章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1、“道”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 成宇宙万物的元素。 •2、“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 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 誉无誉”。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做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 以不去。”
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劣势军队为了保存 兵力,待机破敌,而采取战略退却的方针, 是完全必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和光同尘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56章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道德经》第58章


反 相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重 视 内 在
物转 极化 必 反
重 视 量 变 过 程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
•物壮则老。 -----《道德经》第55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第76章
• • • • •
强 是 故 万人 大 以 坚 物之 处 兵 强 草生 下 强 者 木也 , 则 死 之柔 柔 灭 之 生弱 弱 , 徒 也, 处 木 , 柔其 上 强 柔 脆死 。 则 弱 ,也
折 者 其坚 。 生 死强
之 也。 徒枯 。槁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 • •
国鱼 之不 利可 器脱 不于 可渊 示, 于 人 。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道德经》
•上篇“道经” •下篇“德经”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上篇:“道经”
•道可道,非常道。
•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道德经》第33章
•(一)“四不”之德 •(二)我有三宝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一)“四不”之德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 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24章
•不自见
•不自是
•不自伐
•不自矜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 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二)“柔弱”的要义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 • • • •
天 弱 以而 天
下 之 其攻 下
莫 胜 无坚 莫
不 强 以强 柔
知 , 易者 弱
, 柔 之, 于
莫 之 。莫 水
能胜
之。
行刚

。。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 ”领导之道
2020/12/10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一、《道德经》的关键词
•道、德、自然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慈
•仁慈与威严是管理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手段。 • 老子更倾向于“仁慈”,指出:“慈故能勇”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智士俭用其财家富,圣人宝爱其神则精
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
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 ’。”

---- 《韩非子·解老》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基 础
•“善下” •“柔弱”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一)“善下”的要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柔 弱 胜 刚 强 。
第二章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