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居建筑介绍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作者:侯秋凤唐晓军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甘肃古民居;丝路文化;建筑形制;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00-06甘肃在文化地理上属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圈(内蒙古自治区)、回族伊斯兰教商业及农耕文化圈(宁夏回族自治区)、黄土旱作农耕文化圈(陕西省)、巴蜀稻作农耕文化圈(四川省)、藏传佛教高原农牧文化圈(西藏)、中亚伊斯兰教绿洲农牧文化圈(新疆)之间及其过渡地带,文化生态具有兼容性与综合性特征①。

各地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民族宗教不同,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

一、合院式民居建筑(一)河西地区1.张掖市张掖市的民居建筑多修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多沿街修建,或为住宅,或为店铺。

按中轴线布局,有堂屋、倒座、垂花门,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见图1)。

堂屋的修建最为考究,分为一步彩、两步彩、三步彩、五步彩等形制。

②堂屋用于祭祀祖先、敬神,不住人。

民乐县称合院式住宅建筑为“四梁八柱加宽廊四合院”,院中间有过厅,分为里、外两院或多院,称“一品当朝”、“五子多魁”等(见图2)。

普通人家的房屋均不起脊、不出廊、无彩枋、无基脚,安装“一块玉”门扇,称为“齐头房”。

有些非常简陋,夯土筑墙,屋顶架杨木、柳木椽子,上覆盖麦草泥。

有的是在空地上随意修建而成,没有庄墙,等级最低。

③2.武威市武威市民居建筑有三类:一是各县、各城区、各村镇普遍使用的四合院,二是偏远乡村的堡寨式建筑,三是凉州区特有“蜗庐”小院。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甘肃陇东地区生土民居营建研究

摘要:甘肃陇东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生土民居建筑——窑房,此类生土民居采用夯土墙、土坯拱顶外贴砖等传统建筑的营造材料及技术,且具有冬暖夏凉、环保节能、因地制宜、造价低廉的多种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生态建筑。

但是在今天,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盲目求新攀比的心态,使这种生土建筑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遭到废弃。

本文即以该地区农村典型生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与建筑的关系入手,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绿色建筑技术,探索新型生土民居建筑聚落模式。

关键词:民居,资源承载力,绿色建筑技术,营建一、绪论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陇东是甘肃东部的简称,包括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市县,人口446万,面积3. 8万平方公里。

陇东位于六盘山以东,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从地理区位上看,陇东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偏西,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地形地貌,其中以“天下黄土第一源”—总面积910平方公里的董志源最为著名。

(见图1)二、陇东传统民居特征与现状2. 1陇东窑洞:黄土高原对于陇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窑洞是这里传统民居的主体。

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面上,纵向挖成的洞,“崖”形成自然的屋架。

崖的组合为“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又分为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

这些民居形式,是典型的周祖陶洞穴居的遗风。

“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平坦的源面。

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三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做“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

(见图z>2. 2陇东窑房:作为窑洞的发展和补充,世居这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结合窑洞和普通平房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独特民居建筑一一“窑房”。

窑房民居采用夯土作为墙,以土坯发卷起拱作为屋顶,屋顶填土形成坡顶并铺设青瓦,夯土或土坯外墙面抹麦草泥,讲究的人家外墙平贴砖,其外观与普通砖瓦房屋一样,但其室内却为窑洞景观。

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

西北干旱地区居住区规划布局特征
甘肃地方民居案例
西北民居典型特征
兰州地方民居特征 兰州传统民居具有北方传 统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规 整、对称、简单、实用。但是 类型多样,有四合院、三合院、 条型院落,其中以四合院居多。 按兰州地区的传统说法,有三 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 三堂九厦、五堂五厦之分。堂, 即指正房,厦是厢房,数字代 表的是开间。 作为兰州传统民居中最基 本的构成单元,由前至后(中 轴线上),依次为倒座(下堂 屋)、庭院、正房(上堂屋), 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 厦房(青城地区将厢房称作厦 房),组成基本的四合院单 元。
西北民居典型特征
甘肃庆阳窑洞的布局基本特征
3、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不是由挖掘生土建成的,而 是先用砖石、土坯砌出拱形窑洞结构,再覆 土掩盖而成。因此,这种独立式窑洞也叫做 覆土窑洞或掩土窑洞,当地居民把这种建筑 类型叫做“箍窑”。根据所用建筑材料的不 同可分为:土坯箍窑、砖箍窑、石箍窑三种 类型。土坯箍窑下半部仍保留原土体作为窑 腿,上半部砌土坯拱型窑圈,然后再掩土夯实, 做成平顶或坡顶。
民居应对气候的建筑模式—宁夏碱富区为例
西北民居文化特征及应对极端气候实证分析
民居应对气候的建筑模式—宁夏碱富区为例
冬季寒冷气温低,制约了人们出行和生产活动。结合太阳能资源和村镇经济与建筑 技术条件,示范住宅集成设置了简单实用、易于建造、高效利用太阳能的“附加阳光 间”,室内温度环境改进效果显著。
h. 竖向气候缓冲层 在坡屋面和吊顶之间存在一层封闭空 气层。一方面,可以减小外界气温对 室内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利于 提高室内吊顶内表面温度,提高采暖 温度。 i. 功能模式与布局方面
在功能组织上,通过位于南向中部的客厅 组织各项家庭功能活动。住宅的主要主入 口、门斗等直接与客厅发生联系。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Xi,n Univ V Arch.&Tach.(Social Science Edition)Vvl.38Nv6Dec.2019第38卷第6期2019年12月【建筑文化】DOI:10.15986/j.1008-7192.2019.06.004“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李琰君,齐向颖(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武威作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上的一个核心节点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众多灿烂文化,存留下丰富多姿的历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传统民居遗存的建筑形态、基本数据、结构形式等基础资料进行汇集,进行传承 与保护为出发点,用田野调研法对武威地区民居进行了数据测量、图像采集和相关资料搜集,其中包括对合院式贾府、土阁梁式韩家院、堡寨式满家院进行了院落形制、结构特征及室内陈设等分析,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资料汇集提供依据。

关键词:丝绸之路;传统民居;甘肃武威;建筑形态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92(2019)06-0019-08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用于货物运输与文化交流。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在这里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1]。

武威位于甘肃省的中部,地处甘肃中东部至西部的连接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少,气候干燥,沙漠区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曾是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2],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交流的重要途经城市,也是河西走廊东段本地区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集汇地。

一、武威传统民居概况民居建筑作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和栖息的场所,其出现时期最早,分布范围最广且数量庞大。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民居建筑的风格形态也各有不同。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

甘肃天水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Lo c a l Cha ra c te ris tic s of the Re s ide n tia l Buildings in Tia ns hui,G a ns u 高亚妮1魏成2Ga o Y a ni We i C he ng摘要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明朝形成的“五城连珠”城市格局全国罕有,而构成这一独特城市布局的要素之一——明清民居在这片土地上已屹立四百多年。

天水民居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

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民居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天水民居街巷、布局、结构、色彩、装饰、木楼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天水民居“北雄南秀”的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 民居建筑;地域特色;天水市A B S T R A C T Tia n s h ui C ity,in G a ns u P rovinc e is a na tiona l his toric a nd c ultur a l c ity.It ha s a uniq ue na tura l e nvironme nt a nd 甘肃省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秦武公在此建置邽县和冀县,是史籍所见两个最早称县的地方。

明清时期形成了“五城连珠”的格局,成为垅上最具特色的城市。

“从东向西一字排开的五座城垣,巍然屹立在藉水河畔。

南北两山夹峙,藉水一水中流;城内官署民居,鳞次栉比;市井店铺,排布有序;寺观庙宇,金碧辉煌;城南行行垂柳,城北松柏森森,满城古槐葱绿,城外河滩涂地,菜地磨房,一派田园风光”)。

时至今日,随处可见的民居、ric hne s s of h um a n c iviliz a tio n.The urb a nf orm of"Five-c a stle c onne c te d"e sta blis he dfr o m th e Ming Dyn a s ty is v e r y ra r e inChine s e history.Re s i d e ntia l building,one ofthe e le me nts of the c ity,ha s b e e n s ta nd ingin this la nd for f our hundre d ye a rs.Tia nshuia n c ie n t re s id e ntia lb u ild in g s a r e m os tlyma d e of c la y a nd wood,with sop histic a te dde sig n,re a so na b le s truc ture,c onc is e a nde le g a nt s tyle.It c om bine s the a rc hite c tura lfe a tur e s o f the North a n d S outh in c hin a,whic h ha s imp orta n t re s e a rc h va lue.Ba s e don the"stre e ts,s truc ture,c olor,d e c ora tion"a nd oth e r re s e a r c he s,this a rtic le trie s toa na lyze s the c ha ra c te ris tic s a nd c a us e s ofTia nshui a nc ie nt re sid e ntia l b uilding s.K EY WO R DS re sid e ntia l bu ilding s;loc a lc ha ra c te ris tic;Tia ns hui C ity.*“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B AJ08B02;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KB30;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2009ZM0190)资助项目。

甘肃东南民居特点简述

甘肃东南民居特点简述

甘肃东南民居特点简述以天水、平凉为代表的甘肃东南诸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域,泾河、渭河穿插而过。

这一带的民居有着典型的北方建筑特点,也结合了当地地质地理,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由于地处西北,降雨量较少,因此罕有水灾之虞。

当地村落大多依河而建,对于河水所做的最大防护也不过是沿着河岸一堵两三米高的石堤。

河水涵养的地下水,是当地农户主要的生活用水,至今仍然有不少农村家庭仍在饮用井水。

当地民居主要是四合院的形式。

由于地处河谷,土地空间有限,为节省空间,相邻的院落都是共用一堵墙,房屋也是以单坡顶为主,大户人家极少也会建硬山顶房屋,而野外的小屋则以硬山顶为主。

屋顶在梁椽的基础上铺大量麦秆,再覆以瓦片以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建筑材料主要为土坯砖,用拌了秸秆的黄泥抹浆。

这种结构的房屋由于需要墙体承重,因此开窗较小,采光主要通过面积较大的双开房门。

为了保护墙根不因受潮而影响房屋安全,房子都是建在半米左右高的台子上,而且被伸出来的屋檐完全遮盖。

当地民居严格遵守坐北朝南的规制。

南北向的路,两旁都会有人家的院门;而东西向的路,只有北侧才能看到院门。

院内的房屋,长辈居住的正房都在北侧正中,两旁一般建有较小的屋子供晚辈使用,而东西向的侧房,大部分只是用来作为厨房或杂物间。

这样的布局在当地能够起到较好的自然采光和采暖效果。

由于当地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冬季风向单一,因此主要依靠房门采光的朝南的正房总是能接受到充足的阳光,同时不会因为北风带走热量。

房子里一般也会点上火炉取暖,夜里则靠火炕来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当地的民居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正在渐渐被更现代的砖混结构平顶房所取代。

但即便是新房,这些古老的建筑规制还是影响着建筑工匠们。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建筑“新瓶装旧酒”,丝毫不为过。

1.白天气温和地面温度升高哪个是诱因?答:空气对短波电磁波的吸收率很低,直接照射的阳光大部分都会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地面上。

地面可以较好地吸收短波辐射,温度升高后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形式加热空气。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空间与文化传承研究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地区。

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可见到众多民间宗祠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间宗祠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甘肃省的许多地方,民间宗祠建筑已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民间宗祠建筑空间的特点
民间宗祠建筑空间的特点包括建筑结构、内部布局、外部造型等多个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民间宗祠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由榫卯组合而成,构件丰富多样。

在内部布局方面,民间宗祠建筑具有“四进院落,六堂厅殿”的特点,且大多数民间宗祠建筑都是面向南方设计的,中心庭院布局。

在外部造型方面,不同地区的民间宗祠建筑造型各异,有些建筑极具气势,有文化古迹之美。

民间宗祠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甘肃省,民间宗祠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当地居民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首先,民间宗祠建筑具有历史传承的功能。

许多民间宗祠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见证。

通过参观民间宗祠建筑,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最后,民间宗祠建筑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

在许多地区,民间宗祠建筑是当地社区活动、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

这些活动往往包括文艺演出、警示教育、体育竞赛等。

通过这些社会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强社会凝聚力。

总结。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西北民居建筑介绍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板,以分割室内 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 为桷子。三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廊施前穿 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为屋面。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当地青石,阶条石以下为陡板石包砌。
民居细节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文 明的佐证与瑰宝,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遗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土建筑发源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干燥少雨,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 明初期的天然建筑材料。生土建筑结构体系大概经历了掩土结构体系(穴居、窑洞)、 夯土结构体系及土坯结构体系三个阶段。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建造了各种生土建 筑,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时期,已有圆形、方形的半 地穴式房址。大约4000年前人类初步掌握的夯土技术,最具有特征的便是夯土建造的 村社与城墙。土坯结构的出现,使生土建筑在保留人类与自然依恋关系与形式美感方 面均达到很高的水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生土建筑有形史料,大都保留在黄土高原 西北方向的地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 代替土坯、土夯墙体,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走向消亡。然而,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 到来,这个曾经被工业文明遗忘的人类瑰宝又一次引起有识之士关注。 作为人类最早的建筑方式之一,生土建筑很多地方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其文物 遗留,像古长城的遗址、墓葬以及故城遣址等,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 痕迹。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中国黄土高原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 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 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体,古老 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筑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