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九上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3课古代印度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第8课西欧庄园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第18课美国的独立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2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3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同历史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的储存,同时也便于未来快速的复习。下面精心整理了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九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欣赏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

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必备知识★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历史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右脑,通过图形和色彩刺激感官从 而加强记忆。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 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复习提纲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 ①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 科学的发展 ②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 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③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 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①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 的标志) ②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③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 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

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 中解放出来。 ②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题目 1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 2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 3 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 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 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 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 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 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 4 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 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 总览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查漏补缺,升华思想,巩固知识体系。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宪章运动:1837年,英国——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 2、马克思、恩格斯(两颗巨星)研究的理论成果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2课“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巴黎公社: ①时间:1871年3月28日。 ②性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③失败:“五月流血周”。 ④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公社战士所体现的英勇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

2、《国际歌》:词作者——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 3、“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意思: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1年 3、颁布者: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生自由。②农民可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土地(份地)。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当地的“村社”管理。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实质:沙皇政府和地主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7、影响: (1)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8、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第15课坚定美利坚民族命运的内战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经济制度 焦点问题: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3、过程: ①内战爆发:1861年 ②扭转战局:林肯颁布《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结束:1865.4 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胜利。 4、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局限性:种族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1—12课)含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思维导图】 第1课古代埃及 【课程标准】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部编人教:九上历史第三单元思维导图.doc

九上历史第7—10课时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思维导图】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课程标准】 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3.封君与封臣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4)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5)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课程标准】 知道西欧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背景: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表现:旧的城市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城市居民的身份 (1)由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随着发展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3.大学的兴起 (1)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 历史思维导图使同学们形成历史思维,提升思维能力,对同学们今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九年级历史单元1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历史单元1复习提纲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 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 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 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九年级历史单元1知识点总结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2、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4、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 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2)达?芬奇(意大利)——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 (3)莎士比亚(英国)——《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 为“四大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