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铅临床检测指南

合集下载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血铅临床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秘[2011]48号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血铅临床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秘[2011]48号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血铅临床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血铅临床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秘[2011]48号)各市卫生局,省直医疗机构、省临床检验中心:去年以来,我省发生因铅污染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人体造成损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为认真贯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血铅临床检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50号),进一步规范血铅检测检验工作,现通知如下:一、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不得开展除血铅检测外其他重金属和类金属的临床检测。

开展血铅检测的临床实验室必须参加省级以上血铅检测项目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且评价结果合格,不合格单位要立即停止检测工作,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报省级以上血铅室间质评合格后方可重新开展血铅检测工作。

二、医疗机构在开展血铅等检测检验工作中所用的仪器、耗材、试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规定的基本检测方法进行检验。

检验报告单上的参考值范围,国家有标准的,按照国家标准设定;国家没有标准的,不得自行设定,更不得以药品宣传广告作为依据。

检测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卫生部有关临床检验技术规范和分析技术,严格遵守质量保证规程。

血铅检测检验实验室要具备净化条件,配备超净柜(台),或者具有已采取其他局部防尘措施的实验台,要有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措施。

三、在进行血铅检验时,必须避免各个环节的化学物污染,所有进样前的操作必须在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采取降低分析空白的控制措施,把分析空白降至基本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以下。

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doc8)(1)

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doc8)(1)

卫生部关于印发《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的通知卫医发〔2006〕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规范血铅临床检验技术,为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我部组织制定了《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

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一月九日附件: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为了指导、规范临床实验室准确、科学测定血液中铅浓度,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基本条件(一)检验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培训能够熟练掌握血铅分析技术,通过盲样考核,严格遵守质量保证规程。

(二)实验室干净、整洁,无铅污染源。

(三)具备净化实验室条件或配备超净柜(台),或者具有已采取其他局部防尘措施的实验台。

(四)检测所用仪器、耗材、试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有措施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基本检测方法(一)降低分析空白的控制措施血铅测定属微量或痕量分析,必须尽可能避免各个环节的铅污染,所有进样前的操作必须在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必须把分析空白降至方法的检测限以下。

为了降低空白值,必须做到:1、使用的所有试剂均应采用最高的纯度级别,并对其进行空白检验,包括抗凝剂、清洁和消毒采血部位的药剂等。

2、所有器皿、用品(注射器、真空采血管或聚乙烯管、消毒棉签等)必须是一次性使用,并需抽样进行空白检验,每个批号抽样量不得小于10支。

必要时对所有器皿、用品应先行无铅化处理。

3、分析者必须避免自身因素(化妆品、外敷药物、乳胶手套等)对样品的污染。

(二)基本检测方法目前的基本检测方法包括以下3种:WS/T 20—1996 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21—1996 血中铅的微分电位溶出测定方法WS/T 174—1999 血中铅、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方法确定后,应当对其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和定量检测限进行验证,并制定本实验室具体操作规程。

(三)准确度表达测定基体和浓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标准物质(如GBW09131~09133,GBW09139~09140等),测定结果应落入给定的标准值±不确定度的范围内。

《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解读

《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解读

《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解读顾光煜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内容纲要•铅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类的毒性作用•《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产生的背景•高铅血症和铅中毒诊断分级标准•血铅检测的方法学选择•血铅检测的影响因素•血铅检测的质量保证1、铅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类的毒性作用•铅的发现、开采和广泛应用既是人类文明和技术进步的标志(如彩陶、青铜、引水管道、化妆品、印刷、油漆、汽油添加剂、工业材料和制品等),又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发展构成威胁。

•公元前40,000年,赭石染料绘画; 旧约全书记载了公元前6,200年,铅矿的开采•公元前2,000年,人们发现吸入铅炉中飞出的铅粉可导致死亡并逐步认识到铅的毒性1.1 铅对人类的危害•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对人体而言,铅不具有任何生理功能。

•铅几乎可影响人类所有器官,主要的靶器官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并造成终生性的伤害•铅中毒的损害:渐进性、永久性和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烦躁、多动、使智商和智力下降•血液系统:贫血,抑制Hb合成、缩短RBC寿命•心血管系统:继发性高血压•儿童铅中毒尤其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记忆等脑功能,甚至造成痴呆。

1.2 铅中毒的原因•工业污染,冶炼、蓄电池、印刷•铅作业工人对家庭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致水源、土壤及农作物普遍含铅•含铅汽油的尾气污染•长期接触含铅学习用品和玩具•食品:爆米花、皮蛋、铅质焊锡罐头、陶器•油漆、化妆品、染发剂、燃煤、锡箔、不合格瓷器、绘画•铅暴露示意群体性1.3 儿童铅中毒?•行为特点,手口动作将环境中的铅带入消化道•吸收率高,消化道吸收率50%(成人10%);呼吸道吸收率高(2倍)•排泄铅的能力小,约1/3滞留体内•摄入量多,生长发育使单位体重食品摄入量多单位体重通气量大,空气中摄入多身高(1m)使空气中摄入量多•体内铅的流动性大,易向血液和软组织移动,内源性铅暴露的几率和程度均较高2、《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产生的背景¾环境铅污染严重¾约有100个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使用含铅汽油¾群体性血铅事件层出不穷2.1 WHO 对于儿童铅暴露的关注•WHO估计全球超过1/3的儿童疾病负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而其中最明确的是环境中的铅暴露。

慢性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黄金祥职业性慢性铅(lead,Pb)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诊断及分级标准(一)轻度中毒1.血铅≥2.9 μmol/L(0.6 mg/L、600 μg/L)或尿铅≥0.58 μmol/L(0.12 mg/L、120 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①尿δ-氨基-r-酮戊酸(δ -ALA)≥61.0 μmol/L(8mg/L、8000 μg/L)者;②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 μmol/L(2 mg/L、2000 μg/L);③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 91 μmol/L (13.0 μg/gHb);④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2.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 μmol/L(0.8 mg/L、800 μg/L)或4.82 μmol/24小时(1mg/24小时、1000 μg/24小时)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二)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腹绞痛;②贫血;③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三)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铅麻痹;②中毒性脑病。

二、诊断依据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一)职业接触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

职业接触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拆修旧船、桥粱、建筑物时的焊割作业等。

此外,在用铅化合物作颜料、釉料、油漆、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炸药等工业也可有职业接触。

国内以铅熔炼、蓄电池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

(二)临床表现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起慢性中毒。

因中毒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呈隐匿发展过程,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

血铅(P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铅(P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血铅(P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铅 (plumbum,Pb)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用,其理想浓度为零。

铅广泛存在于人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铅可以铅烟、铅尘和各种氧化物形式被人体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摄入体内,引起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在同一环境中,婴幼儿由于生理因素决定,其受危害的程度相对大于成人。

2、铅是对人体有神经毒性作用的重金属元素,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入血后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铅的排泄大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小部分通过胆汁分泌排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微量由乳汁、汗、唾液、头发及指甲脱落排出体外。

3、铅进入人体后,以各种络合物形式经血液输送至各组织器官,主要储存于软组织和骨骼中。

血液中95%的铅在红细胞中,其浓度与机体铅吸收、排出分布处于平衡状态。

当生活环境不变,铅暴露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血铅不仅反映了近期的铅接触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的铅负荷和铅的健康危害。

二、参考区间全血铅成人:<0.97μmol/L (<200μg/L);儿童: <0.48μmol/L (<100μg/L)。

三、检测方法血铅能直接反映近期(几个月内)机体吸收铅的量,与食物链、空气铅浓度密切相关,全血铅浓度的测定是最有用的筛查和临床诊断的实验手段。

目前使用较多的血铅检测方法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微分电位溶出法(包括 ESA LeadCare 及 ESA LeadCare II 和国产相关便携式检测设备) 和钨舟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四、临床意义1、铅增高:主要见于铅中毒,目前认为铅中毒机制中最重要的是卟啉代谢紊乱,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

铅还可致血管痉挛,又可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引起溶血。

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正常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铅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且缺乏特异性,所以临床表现复杂,如易激惹、抽搐、反复腹痛、反复呕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氨基尿、糖尿等,主要累及神经、血液、造血、消化、泌尿和心血管系统2、铅降低:见于心肌梗死,可出现于发病后的几天内。

血铅检测分析操作规程

血铅检测分析操作规程

血铅检测分析操作规程一、引言血铅浓度是反映人体中铅积累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保护公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血铅检测分析操作规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样品采集1. 采样人员必须未接触过铅污染源,并戴着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防护衣物。

2. 采样前须充分洗手,并用无菌手纸完全擦干,避免外界铅的污染。

3. 采样时,应使用专用采样工具,避免与外界容器、仪器等接触。

4. 接触涉铅物质后,采样人员应立即更换手套,并用清洁无菌棉纱蘸去皮肤或衣物上的铅污染。

5. 采样时,应选择静脉全血为样本,并避免气泡形成。

三、样品处理1. 采样完成后,将采集的血样置于离心管中,标明样品编号、采样人员和采样时间。

2. 样品必须在采集后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避免样品失效。

3. 实验室在收到样品后,应立即进行处理。

如无法立即处理,可将采样管放入2-8摄氏度的冰箱保存。

4. 实验室人员在处理样品前,必须进行充分的人员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一次性手套、戴口罩等。

5. 实验室内的操作台面和设备必须定期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样品分析1. 样品处理前,需进行样品的混匀,避免沉淀物的聚集。

2. 样品经过混匀后,取适量的血样,加入预先准备好的试剂,进行预处理。

3. 预处理后,将样品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在1500rpm的条件下离心10分钟,以除去残留的沉淀。

4. 离心完成后,将上清液转移至分析仪器,进行血铅含量的测定。

5. 分析仪器必须经过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1. 检测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样品编号、分析日期、检测方法、分析仪器型号、操作人员等相关信息。

2. 检测结果必须进行有效的质控,包括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 对于超过安全标准的样品,应及时通知采样人员,并进行重复检测确认。

4. 检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

铅中毒的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铅中毒的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铅中毒的职业病的诊断标准一、诊断原则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二、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尿铅≥0.34μmol/L(0.07mg/L、70μg/L)或0.48μmol/24h(0.1mg/24h、100μg/24h)2、血铅≥1.9μmol/L(0.4mg/L、400μg/L,)3、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μmol/L(0.3mg/L、300μg/L)而<3.86μmol/L(0.8mg/L)者。

三、诊断及分级标准1、轻度中毒血铅≥2.9μmol/L(0.6mg/L、600μg/L)或尿铅≥0.58μmol/L(0.12mg/L、120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尿δ-氨基-r-酮戊酸≥61.0μmol/L(8mg/L、8000μg/L)者;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μmol/L(2mg/L、2000μg/L);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μmol/L(13.0μg/gHb);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800μg/L)或4.82μmol/24h(1mg/24h、1000μ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2、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腹绞痛;贫血;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铅麻痹;中毒性脑病。

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应当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

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当按照诊断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资料。

没有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或者健康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诊断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铅中毒标准值

铅中毒标准值

铅中毒的标准值依据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可能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值:
1. 血铅水平: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对儿童血铅水平的规定是:
-低于50ug/dL(微克/分升)为安全水平;
- 50-74ug/dL为高铅血症;
- 75ug/dL以上则被认为是铅中毒。

-对于成人,血铅水平通常以100ug/dL作为安全上限,超过此值可能考虑为铅中毒。

2. 尿铅水平: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中,尿铅水平可能如下:
-轻度中毒:尿铅在100-199mg/L;
-中度中毒:尿铅在200-449mg/L;
-重度中毒:尿铅等于或高于450mg/L。

3. 发铅水平:
-发铅水平通常用于评估长期铅暴露,但具体标准可能因检测方法和实验室而异。

实际诊断铅中毒时应由专业医疗人员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检测结果进行。

铅中毒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暴露史、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简介二、适用范围三、测铅的临床意义四、铅含量测定的几种途径五、儿童/成人的安全血铅含量六、血铅分析方法1.阳极溶出伏安法(ASV)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4.红细胞原卟啉法(EP)七、采血程序1.指血采血步骤2.静脉血采血步骤八、GFAAS法操作1.仪器要求2.石墨炉工作参数3.其他材料4.试剂5.试剂、标准品、样品的准备6.石墨炉操作和维护九、ASV法操作1.仪器要求2.样品准备3.仪器校准4.仪器操作和维护5.线性范围十、血铅标准品和质控1.标准品2.质控一、简介本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临床实验室提供血铅检测的简明指导,对于日常血铅检测常用的、能达到质控要求的两种分析方法,即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本文分别介绍了其不同的采样和检测过程,同时还包括质控(QC)指导内容。

二、适用范围所有需要检测血铅的实验室。

三、测铅的临床意义铅中毒是一种由于铅的累计吸收而导致的慢性病,该过程有时会伴随一些明显的症状,当表现为易怒、没有食欲、性格改变、腹绞痛等症状时,其血铅含量一般在50μg/dL左右,但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认为是其他原因引发的。

如果在该阶段没有被意识到,血铅很容易升高到100μg/dL以上,这时儿童表现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升高,引起放射性呕吐、知觉改变、痉挛等;成人在血铅浓度为50-60μg/dL时如果继续铅中毒,会导致肾衰、反应迟钝、周围神经系统病症、痛风等。

铅中毒不易治愈,其对人体的危害即使在血铅含量降低后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铅中毒至少损害到三种人体器官:1、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2、亚铁血红细胞的生物合成途径;3、肾脏功能。

铅中毒对于儿童和成人的伤害不尽相同,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而且成人吸收饮食中的铅为10%,儿童可达40-50%,因此对于儿童的神经系统的损害会高于成人,对于孕妇的伤害主要是造成了胎儿的先天铅中毒。

四、铅含量测定的几种途径:血铅作为铅中毒的指标:静脉血的铅含量可以有效的表征人体铅中毒情况,末梢血可用于铅中毒筛查;尿铅作为铅中毒的辅助检测:可以作为降铅效果的指标;X射线荧光检测骨铅:反映铅在人体内的沉积;发铅、汗铅及其他组织液:发铅虽然有取样简单、不用侵入人体等优势,但是样品暴露于外界、环境污染影响大,同时没有规范的处理方式,而且没有明确的定义含铅正常范围值,不象血铅那样有标准品,因此很少用来作铅测定。

汗铅、指甲铅等也不是科学的铅含量测定途径。

五、儿童/成人的安全血铅含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反映儿童近期(1-3个月内)铅接触的最佳指标是全血铅含量(以下简称血铅)。

血铅一直是铅中毒研究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监测指标,儿童血铅与铅接触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特别是在环境铅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血铅能较好地反映铅接触水平。

在稳定的、低水平铅接触状态下,血铅也能较好地反映儿童体内铅负荷状况。

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安全血铅含量,只是从统计学的角度阐述这样的一个安全概念。

199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安全的血铅含量应≤10μg/dL。

1994年,在第一届全球儿童铅中毒预防大会上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学者进一步认定了这一标准。

六、血铅的分析方法血液中的铅大部分都是处于非游离型状态,与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蛋白形成多种多样的结合物,要测定血液中铅的必须先要将结合型的铅离子释放出来,由于血液中铅的含量非常低(一般在10ppb至1ppm之间),因此要求铅的释放效率要达到100%,而且必须要排除外源性铅离子的干扰。

所以对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法的灵敏度、精度要求非常高。

目前公认能够精确测定血铅浓度的仪器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

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虽然可精确测定血铅含量,但因成本太高,不适合做日常分析,只有一些专业实验室才拥有这种设备。

1.阳极溶出伏安法(ASV)作为成功测定血铅浓度的检测方法,在国外应用已有30年多的历史。

用ASV分析血铅首先由Matson 等人在1971年提出,其后显示出它在微量测定中特有的优势。

血液中结合状态的铅离子,经试剂处理释放成游离的铅离子,当在电极中施加一定的负电压时,所有的铅离子将被还原成铅且附着在电极上,然后再在电极上施加更正的电压,电极上的铅再电离成铅离子,释放一定的电子并产生电流信号。

此电流信号与溶液中铅浓度成比例关系,从而测定出铅离子的浓度。

ASV有两种血样制备过程,一种是酸消化法;一种是置换法,即用含(CH3COO)2Ca、CrCl3、Hg2+置换血蛋白中的2价铅离子,其主要优势在于分析速度的提高,有人声称全部的置换过程只需要3-5分钟,而用HClO4消化100μL血样需要大约20分钟。

两种方法均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已有的临床比较结果显示ASV和GFAAS的一致性很好。

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检测血铅的标准方法之一。

火焰原子吸收(AAS)方法直接测血铅,其灵敏度欠佳,1970年石墨炉的介入使灵敏度得到显著的提高(约50倍),最终实现无需样品富集过程,只需μL级样品量。

19世纪80年代因为背景的干扰,倾向于采用同介质(血)标准曲线法。

19世纪90年代,现代石墨炉的所有重要理论才得到理解和应用,并且陆续总结出许多不同的应用方法。

1993年塞曼石墨炉测量血铅技术的发展才告别了同介质(血)标准曲线法的应用。

此方法规定必须用塞曼背景修正系统,并保证用于分析铅的波长稳定在283.3nm。

而且此方法对样品处理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采血和对血样进行处理过程中,由于此过程血样是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因此一定注意环境中的铅污染血样(如空气中微粒带来的铅污染、使用了被污染的器具)。

(2)在采血后对血样进行硝化,硝化的作用是去除血液里的纤维素,使铅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处理过程中有时使用国产硝酸本身的铅含量就很高,甚至会高于血样的铅含量,因此有必要在使用硝酸对血样进行硝化处理前先检测硝酸的铅含量并采取措施降低硝酸的铅的含量,避免血样的二次污染,假阳性的出现。

(3)在使用塞曼效应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来测定血铅时必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此操作过程。

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做人体血铅含量分析是一种旧的技术,由于对人体产生影响的血铅是微量的,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铅的原子化率是非常低的,即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基线漂移非常严重。

因此它的灵敏度是达不到检测人体血铅的检测范围,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火焰原子吸收在操作上受外部因素影响较严重,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操作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同时,由于在处理血样的过程中是完全暴露在环境(如空气中微粒带来的铅污染、使用了被污染的器具)中和血样进行硝化处理过程中使用国产硝酸本身的铅含量过高,因此可能造成对血样的二次污染,会造成儿童实际血铅水平较低而测量结果较高,即假阳性现象出现。

此方法已被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替代。

4.红细胞原卟啉法(EP)也称为锌卟啉法(ZPP),曾经作为无症状儿童和其他高危人群的铅筛查手段,有数据表明,锌原卟啉法(EP/ZPP)并无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测定低浓度的血铅含量,因而不再用于血铅筛查。

锌原卟啉法测定是用于说明由于锌取代了在卟啉环中的铁引起原卟啉含量增高(而此原因是由于铅抑制了线粒体中的铁络合酶引起的)的一种方法。

原卟啉只有在所有的循环的红细胞完全更新后才能达到稳定的水平,而达到此一水平需要的时间为120天,且原卟啉的半衰期(68天)要比血中的铅的半衰期(28-36天)要长。

锌原卟啉法并不能表明检测期血铅的含量,而只是一种对中度血铅含量的间接的估计。

依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锌卟啉的含量通常低于35μg/dL,体内新增的原卟啉的浓度和血铅水平只有在30-80μg/dL才成比例(Porru and Alessio 1996)。

在血铅浓度为10μg/dL-30μg/dL时,用EP法检测,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精度都是非常低的。

而这一血铅水平已明确对儿童健康有害。

因此锌原卟啉法的灵敏度不足以测定低血铅水平中的铅暴露状况,所以用EP法检测会造成儿童实际血铅水平较高而测量结果较低,易引起假阴性的结果。

在黄疸及缺铁性贫血症,镰形血球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症病人中,EP值会升高,易引起诊断上的假阳性。

所以,临床实验室不应用这个方法测量血铅。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参加血铅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项目并达到要求。

七、采血程序筛查常采用指血,因为取血部位暴露于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污染,因此建议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避免这类污染,如用肥皂洗手,用酒精擦拭取血的手和手指处,同时采血器具必须不含铅并且不和铅起任何的物理、化学反应。

诊断需采集静脉血,采集时除注意筛测时的事项外,还需特别避免病毒感染、传播,如艾滋病群、乙肝病毒等。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正确的样品收集程序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收集前和收集后的操作步骤能保证收集到的样品品质高,不被污染、凝结、过度稀释或在运输过程中破损。

这些步骤包括使用适当的工具、通用的预防措施、血液样品收集技术、收集后样品处理、贮存及运输操作。

取静脉血或末梢血步骤的第一步是使用检验过的无铅的血液收集工具。

所有与血样接触的工具应该验证是否含铅。

这些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采血针、采血管、采血刀和血样收集管或小瓶。

建议每批工具必须抽检至少42个单位的样品。

例如,有一批采血刀,要在这些刀中抽42把进行检验。

如果每个单位的样品其铅含量都不超过正常血铅水平的5%就认为整批是无铅的。

在处置病人和血样时必须时时遵守预防措施通则。

这样做可以保护分析人员和病人不受到生物材料的污染。

在采集和处理血样时应该带手套、防护镜和穿实验服。

每换一个病人时应更换手套。

还有,所用手套应是无尘的以避免因粉尘引起的铅污染。

在采集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工具必须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后应放在专门放置生物危害废物的容器中以便焚化或消毒。

采血刀、针和带针头的采血管应放在专门放置锐利生物危害废物的容器中。

准备采血工作区比较好的方法是工作场所要清洁,新的工具放在工作人员举手可取的地方。

在有塑料布衬底的有吸收作用的衬垫上放好采血针、管或采血刀、纱布、酒精棉球、绷带、记录笔或标签、收集管或小瓶和够得到的生物危害废物箱。

有了适当的工作区,要指导病人用香皂和水彻底清洗取血部位。

为了避免表面铅污染直到取完血之前清洗的部位不能接触任何表面。

建议经培训过的抽血工作者或医生取静脉血。

如果是取末梢血,大多数实验室人员或健康机构人员可以被培训并达到安全采集末梢血样品的要求。

如果是静脉血样,一定尽量达到刻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