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好恶失其宜 是非乱其真
好古玩文言文

好古玩文言文1. 好古玩翻译~~~~~~~我生性喜好古玩,尤其喜欢字画。
每天都去游历各个古玩店,我看见一个铺面,挂着山水画,画轴中有老人拿着伞在过桥。
我欣赏它画风潇洒空旷,走过了那个店铺还不停的回头望望。
有一天下雨,我看见画中的老人所拿的伞忽然张开,更加对这幅画另眼相看。
到天气晴朗来到这里,画中人所拿的伞还是掩闭着的。
从这以后细心观察。
伞的张开和掩闭,和天气的阴雨晴朗一一对应,点都不差,所以我问这伞卖多少钱。
店主说:“这是祖上遗传下来的宝贝,并不是拿来等人回价卖掉的。
”我愿意拿一百金买它。
店主不同意,我涨价到两百金。
店主好像更不愿意卖,这样来回很多次,最后店主终于同意了,我欣喜若狂,立即付款买下了。
带着画回到藏古玩的密室,早晚把玩欣赏,认为可以判别天气的阴晴。
到了某一天下雨,画中的伞是掩闭而不是张开的。
后来才知道店主是在用两幅画随着天气更换。
有一家店铺挂着一幅画,画中有几间茅屋,茅屋旁边为牛圈,其它的都是空地。
一头牛在低着头吃草,非常多饿生动。
到了晚上,空地上没有牛了,仔细看发现牛躺在牛圈里面。
看的人认为这幅画非常神奇,都认为这是神仙所画的。
一个富翁用高价买得了这幅画,非常珍视。
后来有人跟他说:“这幅画是用一种药渲染的,所以一头牛是白天出现晚上隐藏,一头牛是夜晚出现白天隐藏。
”这是周锡厚告诉我的,还说了是什么药,可惜现在忘了。
以上是我的翻译,临时翻译的,没做太多考究,不过,你写的文字恐怕有些错别字,还有标点有点问题,可以把原文发来再研究研究。
2. 《好古》翻译秦士好古有个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瘾,即使价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计地买回家来。
有人也就投其所好,专门钻他这个空子,让他吃亏不少。
一天,一个人扯着一块烂席片来见他,说是以前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孔子的座席。
秦士心中大喜,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就以诸多良田作价买了下来。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门来,说:“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杖策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该出什么价钱?”秦士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
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

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这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呀!“家有古玩,富贵长伴。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道理?古玩就像是家里的宝贝疙瘩,说不定哪天就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就好比你有个传家宝,那可是无价之宝呀!“古玩无定价,眼力见高低。
”哎呀,这可太对啦!同样一件古玩,在不同人眼里那价值可不一样。
有的人能看出它的独特之处,有的人就觉得不咋地。
这就跟看人的眼光一样,有的人能一眼看出别人的潜力,有的人就不行。
这就是差距呀!“收藏古玩,就是收藏历史。
”可不是嘛!每一件古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们是过去时光的见证者。
你拿着一件古玩,就好像能穿越回过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这多有意思呀!“宁买残精,不买普全。
”这话说得真妙!有时候一件残缺但精美的古玩反而更有价值,比那些普通完整的更吸引人。
就像人一样,有特点的人总是更容易让人记住,不是吗?“识古不迷古,创新不守旧。
”我们收藏古玩可不能死脑筋,要懂得与时俱进。
不能一味地守着老规矩,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
不然怎么能在这个时代把古玩收藏玩得转呢?“古玩收藏,要有耐心和毅力。
”这是肯定的呀!想找到一件心仪的古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淘去寻。
就像追女朋友一样,不付出努力怎么行呢?“多看少买,积累经验。
”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可别着急下手,得多看看,多学习,等有了足够的经验再出手也不迟。
不然买错了可就亏大啦!“古玩收藏,切忌贪心。
”人一贪心就容易犯错,在古玩收藏里也是一样。
别看到好东西就想都要,得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不然最后可能得不偿失哦!“以藏养藏,方可持续。
”这是个好办法呀!把自己的一些藏品出手,换来资金再去收藏更好的,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收藏之路走得更远。
“收藏古玩,享受过程。
”对呀对呀!其实收藏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寻找、发现、得到,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充满期待和喜悦。
“古玩收藏,结交好友。
”可不是嘛!在收藏的圈子里,你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分享藏品,那多有意思呀!“藏品如人,各有特色。
这些古玩真是一看倾城 二看倾国 三看倾我心啊-今日头条

这些古玩真是一看倾城二看倾国三看倾我心啊-今日头条1.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嵌蓝“越王鸠浅自色玻璃和绿松石。
近格处有错金铭文2行8字:作用剑”。
“鸠浅”为“勾践”二字的异体,证明此剑为越王勾践之佩剑。
出土时,剑锋依然十分锋利,通体没有锈蚀痕迹。
“越王鸠浅,自乍用剑”八字为鸟虫篆书体,源于先秦,自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初时用于兵器等错金、印信印文,所谓传国玉玺印文就是此体。
两汉始盛行于印玺,三国两晋式微,后历朝书家金石家有仿古崇古。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里面11道同心圆间距只有0.2毫米,剑身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嵌有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
2.西汉环形玉龙佩安徽省天长博物馆藏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1号汉墓出土简直太漂亮了,灵动飞扬3.秦代金柄铁剑1992年出土于宝鸡益门春秋晚期秦墓。
金质剑柄,铁质剑身,金柄作镂空蟠螭纹和饕餮纹,镶嵌绿松石,整个剑柄纹饰繁复,系用失蜡法铸成。
4.明代水晶七梁冠之前存国家文物局,现在国家博物馆。
白水晶质地,顶雕琢七梁,双层卷云状。
全长6厘米、宽4.4厘米、高4厘米、重106克。
.清乾隆雕橄榄核舟传统的苏东坡游赤壁题材。
乾隆二年内务府陈祖章为乾隆皇帝制作。
仅长3.4cm、高1.6cm,原存放于养心殿一方形多宝格内,是乾隆珍玩之一。
6.高古剑饰图一为2009年嘉德春季拍卖会部分中国古玉器拍品7.春秋晚期玉牌饰淅川下寺楚国贵族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牌饰--河南博物院藏这块牌饰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牌饰上雕琢龙、虎、造型生动,须发、鳞片细致入微。
工艺精度堪称中华古代玉雕之冠,让现代的玉雕大师们望尘莫及。
文物考古队在这个墓群共发掘了墓葬25座、车马坑5座。
其中贵族墓有9座,陪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质料的饰物,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荀悦论日: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日游侠,二日游说,三日游行。
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对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
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
国有四民,各修其业。
不由尊母之业者,谓之奸民。
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
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
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律序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
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
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
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注]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竺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
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
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悻,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冬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苞苴是指贿赂送礼。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色取A仁以合B时好C连党类D立虚誉E以为F权利者G谓之游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民,是指中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即土农工商。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解读汝窑青瓷新世纪伊始,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
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遗存物,倘若不破不残不废,这等器具,确是好样的,有些还堪为汝瓷佼佼者。
然而,用于研究探讨,如此不修边幅的残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奥秘,无疑,也属好样的。
这些残件,展示了下列特征: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
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
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
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
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
上述特征,多数已为历代学者及鉴赏家众品一辞。
但也有误会,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属言之有物,尔后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南窑笔记》“有深淡月白色二种”等解说,则与汝器表征有出入,显然系“官”、“哥”与“汝”的张冠李戴。
当然,这是宋汝至明清时已呈凤毛鳞角的一种无奈,又受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博物馆、图刊之类作交流借鉴,故难煞了古人。
独独胎体,前不久,我们还称之为“薄胎”、“胎体都很薄”,那才是对一代名窑真正的不解。
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
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比较,前者厚度为后者的1至2倍。
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
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
玩玉者当以“玉德”自律

玩玉者当以“玉德”自律-----听雨堂主人玩玉者,泛指与玉器有着直接关系的人——如制作、销售、收藏、鉴定、传播等。
玉德,即品质与道德规范。
古人云,玉有七德:仁、知、义、行、勇、情、辞。
到后来发展到八德、十一德。
人们以玉比德,以玉固有的特性做为衡量人性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行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是人类继续文明的标志。
然而,随着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人的思想、心态已不再象古人那样纯朴和善良。
尤其在金钱面前,严重丧失理智与道德,甚至到置法律而不顾,给玉器收藏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一、造假盛行据说从宋代开始便开始了仿制古玉,尽管历经了很多朝代,但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繁荣昌盛”。
以造假牟取暴利,已成为屡禁不止的社会风气,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造假古玉,在国内已形成地域性,以个体专门制造伪古玉小型企业统领了大市场。
从进料、设计、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生产模式。
这些企业少则七、八人,多则几十人,可见每年有多少伪古玉投放市场。
一件成本只有十几元或几十元的仿古玉,按真品价值被炒作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知蒙骗了多少不明真象的人,要遭受怎样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不知造假者在数着大把钞票的同时,可曾想过有多少人为买了假货而暗然伤神和痛苦不堪。
可知道,有很多人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求得一件古代玉器,完成自己的心愿已倾其所有。
我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因为在鉴定古玉时,亲自目睹了太多被骗的事实:福建一位先生,用自己珍藏多年价值40万元的古玉器交换了8件红山文化玉器,经鉴定无一件真品。
河南一位企业家,在朋友介绍下花60万元买下4件仿古玉器,经鉴定全部为赝品。
北京一位长者,用毕生积蓄40万元买了一件伪红山文化古玉,因年事已高,家人知道其真象后,实在不忍心说出实情。
辽宁一位离休干部,因对中国古玉情有独钟,由儿女赞助十几万元买了近60件古玉,经鉴定全部为仿制品。
例子太多,举不胜举。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本人亲历了花费在20万元以上收藏伪古玉者,最少在30人以上。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话生肖生

漫话生肖生( 马辉 2004.04.30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给周总理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全中国只有十二个,但每个中国人却都能分到一个?周总理立刻回答:十二生肖.生是生辰时间,肖指相似.根据十二种动物地习性来代表十二地支纪年法始于战国时期,而用来印证人地生辰则据说是源自东汉时地大才子东方朔.这是一个伟大地发明,从此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图腾,并由此引出了无数地文化课题,而且每个课题都那么有趣.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以十二生肖为原形制作出地艺术品,最早在西汉时就已面世,但真正地流行却是在隋唐之际,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后,生肖神像大量出现,其形象多为较写实地动物面孔配以人地身体组成,立姿,身着衣袍,双手环抱或作揖.制作材料以陶、木为多,玉.见.得天下地古代社会中,它以勇烈激昂地形象,忠诚勤忍地天性,奠定了极为坚实地地位,而且《山海经》一书中乘天马可飞仙地传说又导致了“飞黄腾达”一词地诞生,于是玉马向为世人所重.晋代《传玄》曰:“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传说兔子本是仙物,因犯戒而被贬至凡间,所以属相中地卯兔又有一个别称叫“天上药师”.大约自两宋时玉兔开始流行,多是圆雕,体形厚实,刀法朴拙,形象温顺,背有方孔,以供穿系之用,一般底部皆平,似又可作镇纸.元玉兔不多见,明代地玉兔多列在十二生肖地成组玉坠和浅刻地组玉佩中,清代地玉器风格糜巧,好象更适合于玉兔地形象,于是乎大量普及,但其中只有乾隆时期地作品最为精巧,笔者曾有幸淘得一枚,为上好和阗白玉琢制,尺寸若拇指般大小,作仿生圆雕法,其双眼尤为精巧,系将眼部先凿出小洞,再嵌入滚圆地两颗红宝石而成,红白辉映,相得益彰,其生动处呼之欲出.属兔之人若将其悬挂于身畔,抚玩自得之余,更不知可羡煞几多双眼睛.狗和牛都是人们最早驯化地六畜之一,因为常在人们身边走动,便于观察,于是体现在玉器上时,便大都是写实雕法.玉狗最早出现在商代,此后忽然消失,直至宋代方又复现,明清两际最为流行,常能见到极精彩地玉狗,大多卧伏状,双目炯炯有神,身形矫健,充满警觉感,但外形凶猛者相当少见.以玉质好、雕琢刀法有力,体形硕大者为上品.这两种形象均是以其任劳任怨和忠诚地秉性而在生肖玉中占有主流地位地.在十二生肖中,玉猴子应该是最晚流行地了,其缘由为何笔者不得而知,但定与猴子五精灵跳脱,不便于畜养也就不容易为人所观察了解有关系.不过它地普及率却极为广泛,涉、等..惧鼠偷粮.且当时卫生条件差,医学不发达,故每当水患一起,鼠疫便四处蔓延,常常导致浮尸遍野,村舍一空,在此种情况下,将玉做鼠以佩之便似乎显得不合情理了,加之老鼠地形象确嫌猬琐了些,雕地小巧佩之不雅,将其做大又意思不吉,于是天下佩鼠者少矣.玉虎始见于商代,为六端之一,以其气猛,象征秋天之肃杀,所以礼西方,称为琥,春秋时最多最精,至战国则渐少,两汉更是稀缺,究其主因,当是为蟠螭纹取代所致.辽金时期,游牧文化流行,时人多崇尚狩猎情境,玉虎纹方于“秋山”上大量重现,可惜汉至元代便又一次势微,明朝虽也多见“风云际会”地纹饰,但民间“龙虎不相容”地说法,又令其不见容于生肖玉地范畴,直至清中期以后,玉虎方才渐渐多起来,但没落地玉雕工艺再也无法赋予其狞历威猛地气势,以致常常与玉猫相类,一时竟有“有王为虎、无王是猫”地说法,于是天下玉虎难寻.蛇纹与龙纹同源,出现在玉器上地时间也十分之早,远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常见,但多作为龙形佩地配纹使用,形象多是大头巨眼,蛇形身,满鳞.鉴定界一般将其定为龙纹或蟠虫纹,这种纹饰延续至西汉早期后便渐渐消失,一直至宋代盛行仿古后方才重见,但也是昙花一现,旋即不再.而作为独立佩饰使用地玉蛇,最早出现于宋代,其后元、明、清都有,几乎全是圆雕,作盘身立颈欲攻击状,一般采用地玉料都很好,但数量极为稀少,常有属蛇者苦寻经年而不可得,笔者藏玉十数寒暑,也只是在机缘巧合下仅得两枚而已,究其原因,概因蛇形不易雕琢之故.蛇身圆而细长,需盘卷数圈方可立颈,又背上有鳞,腹下有纹,其形虽简尤繁,若欲令其神形俱活,首先吻要张,眼需怒,雕琢刀法于流畅中还需刚劲,功力也.。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作者:品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
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
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
( 建之 2002.04.29 )
——谈小林斗庵先生对黄士陵艺术有失偏颇的评论
前些日子,在友人家中无意读到11月24日《美术报》上刊登的题为《致小林斗庵先生书》文章,专栏小标题则为“中日篆刻论争”。
文章并引用了小林斗庵先生对黄士陵书法篆刻惊世骇俗的议论,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文非论争的中心文章,读来语焉不详,便找来了11月10日被编辑称为中日二篇“檄文”的文章拜读。
起因大致如下: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徐正濂先生曾在一次发言中谈到“中国很有一些篆刻家认为日本当代篆刻是野狐禅”,发言稿曾刊在《西泠艺报》上,大约小林斗庵看到了,因此大怒,遂撰文《告西泠印社社员诸贤书》。
起因的是非暂且不去管它了,但小林先生文中阐述的观点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坐不住了。
前些日子我就想写点什么,后来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过了几天,此事还是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而且文中牵涉了吾乡先贤黄士陵先生,因此还是爰笔写下一点看法。
虽然篆刻有些专业;但黟山派篆刻与徽州文化血肉相连,也有澄清的必要。
小林先生文章可谓直言不讳,但许多论点却站不住脚,过于本位主义,谈论篆刻史,更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不由人不怀疑小林斗庵先生的艺术鉴赏力。
小林斗庵先生认为“中国篆刻到吴昌硕为止断层了”。
吴昌硕先生固然伟大,但是否在1927年吴昌硕先生去世后,就没有与他在同一层面的篆刻家,这一点想必许多读者心中自然明白。
齐白石先生则被小林斗庵先生视为“……异端,他不对文字学作深入的研究,以那种单刀刻石的粗砺、野犷刻法著称。
连这样粗杂的作品也说好,可见眼光之低俗。
”读罢这段话,真让人感到莫名的悲哀。
如果不幸让小林先生言中,那么就是中国人对篆刻艺术太无知了,西为这样“低俗”的东西竟被中国人交口称赞了几十年,但反之哩?
关于黄牧甫,小林文中写道“还有近时颇被人评论的黄牧甫等,书法非常低劣。
并因这种书法的不成熟,导致篆刻章法不完备,刀法也平板”、“充其量为三流作者而已。
问题的关键是,赞赏他们的人之眼光低劣,令人叹息。
”小林先生是当今日本篆刻界泰斗式的人物,影响重大,可以说他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日本人的观点。
现在想来,1932年日本出版的《日本书道全集·篆刻卷》未收入黄士陵先生的作品,并非全是出于疏漏之故。
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穆甫,号倦叟、黟山人、倦游窠主。
黟县人,书画兼擅,尤精篆刻。
治印初法邓石如、吴让之,后汲取秦汉印及商周金文,布局大巧若拙,刀法挺拔峭利,于光洁中见浑厚,不事做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誉为“黟山派”,影响深远。
黄士陵擅工笔花卉,篆刻可称为铁笔中的工笔重彩画,与吴昌硕古朴斑驳的写意印风恰成强烈对比,艺术成就二人可谓“一时瑜亮”。
黄士陵这位与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三人相提并论的大师级人物如今被人轻描淡写地划人了三流作者队伍,而且作为篆刻艺术的发源地,被只是继承了中国艺术的邻邦视为“朝中无人”,怎不知我们应该为自己叹息还是为小林斗庵先生叹息。
在今年早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日本的篆刻”,文中戏言我想学习日语,伺机去日本挣些日元,鉴于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黄士陵先生的偏见与无知,即便是戏言也是要收回的。
顺便奉劝一下某些古董商们,别有了稍微好点的祖宗的东西就惦记着卖给外国人,除了大道理不去说了,货还是要卖与识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