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完整版)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完整版)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1.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

(1)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最先由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推出并推动,并于1998年的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对其定义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三个角度进行了更具体论述。美国环保局对清洁生产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属于清洁生产领域的污染预防和废物最小化概念。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是一种以工艺和产品为作用对象的持续性、预防性和一体化的战略,是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层级上的指导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化”、“绿色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可以说,清洁生产理论是循环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完善,实践最广泛的理念之一,荷兰则是清洁生产开展最好的国家。荷兰政府早在80年代就开始推行清洁生产概念,建立了若干关于企业环境管理的国家政策,并通过其技术评价组织开展的“用污染预防促进工业成功项目(PRISMA)”,在食品加工、电镀、金属加工、公共运输和化学等5个行业10家企业中进行废物与排放预防的大规模研究活动,并在此基础出版了《废物与排放预防手册》。

(2)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危害的评价和对产品环境特征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工具,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其强调单个企业应在每一生产过程即产品、工艺、分发和管理中寻求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因此笔者将其归结为微观层面。

2.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

(1)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与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却都是构成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将它们并列讲述。

(2)生态工业园(EIP)理论。生态工业园是上述两种理论的具体实践。在这方面,Emcat Lowe(1996)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并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最重要的特点是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此外Lowe(1998)还建议在生态工业园内成立再生投资公司,对网络中的物资获取、流动和再利用等活动进行协调。

3.宏观层面即社会大循环。

(1)零排放(Zero Emissions)理论。零排放理论是日本联合国大学校长助理Gunier Pauli(1994)提出,并于1995年在零排放世界会议上公布,其主要内涵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零废弃物,而是把废物作为生产的原材料使用。

(2)逆生产(Inverse Manufacturing)理论。逆生产理论是在1996年由日本东京大学提出的一种循环社会理论。其特点是通过产品拆卸、分类、翻新和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部件原有特性,以便再装配和重新销售,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废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可惜的是该理论还处在发展中,其基础还有待加强。

三、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循环经济思想传人中国后即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尤其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循环经济作为“天—人”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呈持续升温态势。这一点亦可以从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数量上得到确认。”

然而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并没有沿着上述六种理论进行,而是自有其特色。首先,对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开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当前学界讨论最为激烈的方面之一;其次由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属于微、中观层面,能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且条件成熟,便于试点研究,更符合我国国情,亦是当前讨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纵观近几年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谓紧跟国际步伐,差距逐步缩小。但原创性理论明显不足,往往是某种理论先在国外产生,而后传入我国,显得较为被动,互动性不强,对国外学术影响力亦不大。如何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循环经济新理论依然是当前学术界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

在企业层面上,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在国家层面上,欧盟国家、北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指标。1996年10月,德国颁布新环境法律———《循环经济法》,核心思想是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圈内。该法规定,生产中首先避免产生废物,要求工商业者从“摇篮到坟墓”地照管产品,意味着研制新产品时要考虑废物的清除问题,产品必须寿命长、维修便利、可拆除或重新利用。

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始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辽宁省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广东省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我国第一个根掘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思想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工业园区,扬州市、贵阳市、上海市、北京市开始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德)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等.四倍跃进———一半的

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 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 加勒特?哈丁.生活在极限之内[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1.

[7] 莱斯特?R?布朗.2000世界现状[M].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2000.

[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

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姓名:施燕平

学号:201107040321

专业:工商管理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概实,及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从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简评。 【关键词】循环经济、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内涵综述、内涵简评 【正文】 全球环境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开始关注井进行研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循环经济一词也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不过遗憾的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进行评价,给出自已的见解。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В.Н.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免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航天员经济”)取代“牛仔经济”(“牧童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1]。笔者结合近几年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方面的实践,谈一下体会和认识。 1 统一认识,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是一座新兴的港口城市。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蓝天、碧海、金沙滩”是日照引以自豪的名片。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由于建市晚、基础差等原因,日照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结构层次低,特别是工业化水平滞后,可以说,“环境优势突出”与“经济欠发达”构成了日照的基本市情。我们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不要发展,更不是回到原始社会。建设生态市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基础之上。如果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环境质量再好也谈不上生态城市。传统观念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发展就要抓工业、上项目,就必然会污染环境。事实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是工业本身,而是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感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模式。它采用“生态链”的方法,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从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消除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冲突。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程,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今年年初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文明、健康的生活,这与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的决心。 为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循环经济的发展,市委常委会、市人大主任会和市长办公会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作为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文件,分别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挂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导委员会,明确各 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How Local Government Push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山东省日照市市长 于建成 摘 要 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日照市近几年的实践,提出地方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统一认识,强化对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高起点做好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以严格执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智力支持体系等,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循环经济 措施 10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4.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有关循环经济的一些概念、特征、发展模式等问题,并通过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案例,结合本国国情给出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 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

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文献综述 完整版

XXX大学 文献综述 ***届 离子液体+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XXX 专业XXX 指导教师XXX 填写日期XXX 离子液体 +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摘要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采用离子液体与各类溶剂形成二元体系研究究引起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离子液体二元体系常规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离子液体的结构特性及新型离子液体的开发。离子液体二元体系的理化性质除受到温度和离子液体本身结构的影响外,还受到二元体系中溶剂极性和各组分含量等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电导率、表面张力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大部分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同一种离子液体浓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表面张力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离子液体在相同温度下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浓度下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离子液体;电导率;表面张力 离子液体具有与传统有机溶剂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化学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熔点低、不易挥发、可传热、可流动、对环境污染少,可作为绿色溶剂用于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被广泛应用,例如精细化学品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及有关合成、分离萃取、消除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1]。离子液体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和萃取分离[2-5]等领域由于离子液体所具备的这些优点,近年来离子液体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可设计的功能型分子,即所谓的功能化离子液体(TSIL)。功能化离子液体是指在阳离子或阴离子上引入官能团的离子液体,但其与离子液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核心离子与官能团影响着反应过程,与溶解于其中的溶质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最终过程优化的实现,更加符合实验和工业需求而受到重视。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不仅对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实验测定工作进展做了归纳,还对电导率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应的综述。 1.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 目前,关于离子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表面张力是表面化学中最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城市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 时红秀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话题是城市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它的出发点是想解决城市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问题。城市环境保护对城市地方政府,尤其城市政府来说,它是需要花费代价的,是一个公共事业,是个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我们考虑现在很多城市的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引入一些让它可投资、可回报的这些项目,这就是循环经济,说白了是从垃圾当中寻找资源。应循环经济的发展,使这些从事城市环境保护的行业有经济回报,从而具备可持续性。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城市化进程非常快,我们

现在从数据上看,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2%,已经一半多的中国人在城市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严重的城市生活垃圾。像在海淀区,总共是300多万常住人口,其垃圾量达到每天2400到2600吨,全国大部分城市都面临着一个垃圾围城的问题。我们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一旦城市环境保护不好,垃圾处理不好,城市不会让生活更美好,而是更糟,近年来,各大城市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关注。 具体城市生活垃圾来说包括这么几类,一个是城市生活垃圾,叫日常用品,丢弃的家庭生活垃圾,一类叫厨房有机垃圾,还有一类环卫部门道路清扫物这些公共垃圾,除了这些垃圾之外还有建筑垃圾、电子垃圾,科研与医疗垃圾等很多种类。 城市导致垃圾越来越多,这是个自然现象,因 17

为我们作为一个自然人在城市生活,平均每个人在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下,我们排放的垃圾在0.8公斤到1.4公斤的样子,是这么个量。所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垃圾产生量也会越来越增加。我们也有一些数据表明,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累计的量已经达到70亿吨,占据了城市800多万亩的土地,城市的土地也都非常宝贵的。白白地被垃圾所占,而且垃圾周边的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大大地降低,导致的地价体现不出来,所以在很多各地的城市政府对垃圾的处理、垃圾的堆放都非常关注,据框算,每年仅仅因为垃圾占地导致的损失有300多亿元,而且这个以4.8%的速度在每年递增。有一个数据讲全国每年产生的垃圾量是1.6亿吨,而全世界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是4.9亿吨,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量占到全世界城市生活垃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全国有600多座城市(除了县 17

统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吴星星物流管理1301 1303131026 1、电子商务的发展 孙壮志(2016)认为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中亚国家都出台了交通发展规划,努力改善本国的运输状况,并积极争取国外的支持。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为中亚跨境交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也同样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和挑战[1] 。林文树,薛伟,董喜斌(2016)认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就业面的拓宽[2] 。张萌萌(2015)分析我国物流产业中,因“信息孤岛”使得物流资源闲置和社会物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急需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更好的服务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3]。刘鹤晗(2014)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城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根据潜力值计算结果,结合相关数据和排名,分析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的影响因素,提炼出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区位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4]。雷宁(2013)分析到传统的物

流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而电子商务购物模式的出现则正好改变了这样一种格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电子商务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和分析[5]。徐昕冬,卢剑炜(2012)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从物流电子商务的概念、国内行业现状、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要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途径[6]。徐菱,康友才,尹莉(2012)本文根据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现有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功能需求,提出了物流电子商务模式向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演变的可能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策略[7]。史秀鹏(2012)本文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转变,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特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货运服务需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扩大经营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化水平,由传统货运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变,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8]。 2、物流业分析 叶燕(2014)从社会物流统计数据和福建经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当前的物流业进行现状分析,并就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对策[9]。陈德良,胡婉贞(2015)结合绿色物流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分析绿色物流影响的因素,构建了区域、企业多个层次的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i0]。张敏彦(2015)通过对分析目前物流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物流统计的措施与方法[11]。马宜文,马登程,刘德良,袁堂梅(2015)以省为单位调研国内的区域物流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认为国内区域物流指数信息发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统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1ii]。张雪(2015)系统梳理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基本情况,总结分析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特点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1iii]。胡婉贞(2015)应用绿色物流、物流管理、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统计与监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1iv]。曹海屏,樊凯非(2014)通过队当前我国物流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v]。韩丽丽(2014)主要探讨了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物[1vi]。赵童(2014)从物流统计视角出发,试图构建我国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1vii]。佟畅翔(2014)对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探索[1viii]。张国强,李应(2014)阐述了建立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介绍了发达国家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及探讨了近年来国内物流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ix]。钱宏伟(2014)现代物流指的是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20]。秦俊杰,余文明(2014)主要介绍构建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的构

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两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一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培养 1.引言 所谓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培养、增殖或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从而创造新的生物和物种,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细胞工程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上游工程,包含细胞培养、细胞遗传操作和细胞保藏三个步骤。第二则是下游工程,是将已转化的细胞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其中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的技术基础。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正规名词为细胞培养技术。不论对于整个生物工程技术,还是其中之一的细胞工程技术来说,细胞培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动物细胞工程主要技术设计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导入和基因转移这四方面,是从细胞水平、核质水平、染色体水平以及基因水平这四个不同层次来改造细胞。植物细胞工程是以细胞的全能性和体细胞分裂的均等性作为理论依据,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进行操作的育种新技术。 2.动物细胞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1动物细胞工程的概念 动物细胞工程(animal cell engineering)是以动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人为操作,使细胞产生某些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改良品质,加速繁殖动物个体或获得有用品系的技术。其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Xi an I nstitute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9 No 1 Fan 2006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马莉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6)01-0029-07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E 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冤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航天员经济 )取代 牛仔经济 ( 牧童经济 ),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 增长的极限 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 人均资源利用 ,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专门写了 公共资源管理 ,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理论 、戴利的 稳态经济理论 、库普斯的 资源高价理论 和 消费限制理论 、柯尔姆的 环境使用税理论 ,以及托宾等人的 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 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 29 收稿日期:2005-11-09 作者简介:马莉莉(1977-),女,江苏无锡市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范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国内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有关循环经济的一些概念、特征、发展模式等问题,并通过介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案例,结合本国国情给出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 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

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

绿色经济与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一、绿色经济文献综述: (一)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基本概述 绿色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与生态风险。绿色经济区别于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对自然资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直接估价,通过生态系统外化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追溯某一具有危害性的实体经济,并将有关危害解释为该实体的负债。 1、绿色经济定义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 于1989 年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提出的,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起来的“可承受的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能够承受的、不因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危机与社会分裂,不因自然资源耗竭而致使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绿色经济协对绿色经济定义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保护环境为方向,以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可持续发展为表现形式,以提高人类福祉、引导人类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降低生态稀缺性的环境经济”,认为绿色经济收入、就业的增长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丧失的私营投资,公共投入等实现。 2、绿色产业链的概述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150)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一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15014000系列,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的环境行为。 国外对绿色产业链的研究国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996年,Sarkis等人研究了将环境意识应用到企业内、外部物流及产品包装中,并要求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严格遵守15014000标准,并构建了一个系统评价体系。 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减少废物的作用。 1998年Texas Tech大学在工业工程系建立了绿色产业链管理研究中心,并在网上发布了其概念、基本模型、实施手段等的研究成果。 2003年,Joseph Sarkis研究了怎样将环境决策整合到产业链战略决策中去,考虑环境因素的企业决策不仅对该企业有影响,而且它的顾客和供应商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整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要素、功能和活动实质上是整合供应链系统中企业间的环境影响关系。 近年来,我国在在绿色产业链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绿色产业链管理发展现状:大多数企业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产业链管理的意识相当薄弱以及绿色产业链管理的实施处于较浅的层次。实施的意义: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可拓市场以及实现整个供应链共赢。存在的问题: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消费者薄弱的环保意识、企业的抵触和观望行为、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方面的障碍,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如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由事后环境管理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的方式转变,构建网络化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研究

襍2010Vol.3.No.10襊 RENEWABLERESOURCESANDCIRCULARECONOMY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运行的,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就是研究其客观运行规律。 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大体分物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科学理论等4个方面,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依据;客观规律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12(2010)10-0018-03 作者简介:欧阳培(1942-),男,湖南平江县人,教授,国际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1]。它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应该说,这“四个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运行的,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就是研究其客观运行规律。 1循环经济的物理学理论 1.1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称作质量守恒定律。 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什么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任何过程包括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或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物质都不会消失,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这个定律说明,在循环经济中“原料”和“废物”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废物”也可能重新变成为“原料”,再次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形成新的物质循环。一个部门单位的废料成为另一个部门单位的原料。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例如,利用城市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 包括各类墙体用砖、地面彩砖、实心配套砖、八孔盲孔砖等规格标砖和再生骨料混凝土、预伴砂浆及各类水泥制品等[2];又如,利用稻谷加工厂的废弃物米糠,可直接用来生产香料、 营养和保健食品,也可用来制造饮料和饴糖,在医药上可用于生产抗肿瘤剂及核黄素等。 1990年,英国皮尔斯和图奈出版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对循环经济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他们从质量守恒定律角度来分析循环经济:一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结构不同,但物质并没有消失,其总量是不变的;二是循环经济的任务是在物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不同表现形态或结构的物质进行转化。废物转化为原材料, 污染物转化为清洁物,实现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变废为宝,化害为利。”1.2熵量守恒定律1.2.1熵量增加原理 1950年,法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先提出熵的概念。 熵就是温比热量,是热量的变化除以绝对温度所得的商。 也就是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的状态函数,即能量均匀分布的程度,分布得越均匀熵值就越高。熵量则是无序程度的量度。 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后,从热量传递的方向性角度,提出了热力学等二定律,这个定律表述为: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不花任何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克劳修斯表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亦称熵量增加原理。在这种系统中, 各物体是排斥性的,是一种热力扩散性的结构。克劳修斯认为,在一切自然现象中,各种系统都不断地趋向于平衡,趋向于无序,趋向于对称。就循环经济而言, 熵增过程共分三个要点:一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能量对外做功就是熵增过程;二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通过熵增把有序能量分子变成无序的能量分子;三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通过熵增使物质的质量发生变化。 上述这个过程,一般引起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