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
麻黄汤总结

麻黄汤总结
坚持一件事确实不容易,麻黄汤终于迎来了结尾。
从无数麻黄汤医案中挑好的摘录下来,然后再总结麻黄汤的用法
1、主治病名繁多,寒邪郁肺则多喘,寒邪犯胃则多呕。
但主证均为无汗、怕冷、脉浮紧。
病症为:感冒、受凉起荨麻疹、受凉音哑、感冒后遗尿、肾囊肿大、冷风哮喘、三叉神经痛。
2、服麻黄汤预后:
(1)汗出身凉,或小便增多,脉弱嗜卧,则愈。
(2)有转阳明的可能,以阳明法治之。
(3)无汗:饱尝风露之人,皮肤腠理厚实致密故不出汗;若下后,服麻黄汤不汗出,因为中气内陷,可加附子振奋心阳。
3、禁忌:阴虚用麻黄汤发汗致吐血。
麻黄汤为辛温剂,若服辛凉连翘等则加剧。
4、加减法则:伤寒脉微细,麻黄加黄芪汤;伤寒伤湿,麻黄汤加祛湿药;虚人外感吐血,李东垣用麻黄芍药人参汤。
麻黄证尺迟弱,以小建中汤加归芪养7日后,尺脉应,才投麻黄
5、注意:(1)【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如何区分,衄后病不解,可再发汗,下列三点为辨证关键:1、表实证仍在;2、确无里热;3、阴气未伤,无口干舌燥、尿短尿赤等症。
(2)伤寒谵语脉浮紧,服麻黄汤大剂。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伤寒但五日不大便,溲色澄清,仍用麻黄汤。
“麻黄汤禁例”解读与临证运用

炒 白术 、焦 六 曲 各 2 0 g ,姜 半 夏 1 2 g ,薄 荷 1 5 g ,陈 皮 、桂 枝 、炒 白芍 各 l O g 。3剂 热 退 ,头 晕 、耳 鸣 消
失 。再 3 剂 面 色恢复 如 常 。 按: “ 麻 黄 汤 禁 例 ” 提示 :营血 不 足 者 ,不 可 发
体 质 。治 宜 益 气 养 阴 、利 咽 和 络 。方 用 :黄 芪 3 0 g ,
当归 、山 药 、仙 鹤 草 、生 地 各 1 5 g ,玄 参 、芦 根 、薄
热 ,夜 间 甚 ,近 2 日来 伴 见 乏 力 ,头 晕 ,耳 鸣 。诊
见 :头晕 、耳 鸣 ,面 色咣 白 ,双 目内 陷 ,少 气 乏 力 , 语 声低 微 ,舌质 淡 胖 、苔 薄 湿润 ,脉濡 细 。此 为 气 血 不 足 ,复感 寒 邪 。方用 :黄芪 6 0 g ,当归 3 0 g ,山药 、
荷各 1 2 g ,天 花 粉 、葛 根 、知 母 、生 白芍 各 l O g ,胖
大海 5 g 。3剂后 ,胸 闷消 ,痰 出 血止 。再 投 3剂 ,以
资 巩 固。半 月随访 身体 如常 。
按 :汗 为心之 液 ,汗 出 心 阴益 亏 ,心 脉失 养 则 心 悸 ( 胸 闷) ;咽 喉 干 燥 ,阴液 不 足 之 象 ,汗 之 阴 液 更
服生 姜红 糖 汤 以祛 寒 。第 2天起 床 后 出现 胸 闷 ,咽喉
痛不 可 咽 ,发 不 出声 ,咳嗽 吐 痰 ,见 痰 中带 血 丝 。辅 检 :胸 片 、血常规 、C反 应 蛋 白示 未 见 明显 异 常 ,心
甚 则侵 犯 阴络 ,迫血 妄行 ,出现 血尿 。 “ 麻 黄 汤禁 例 ” 提示 :淋家 ,不 可 发汗 ,发汗 必 便 血 。即淋 家 阴虚 下 焦 蓄 热 ,禁 用辛 温发 汗 。故治 法 护 正 解 表 ,养 阴凉 血
麻黄汤临证精髓!(注意红字部分)

麻黄汤临证精髓!(注意红字部分)麻黄汤效果如何?以笔者临床体会及前贤论述,使用恰当,确可效如桴鼓。
为何不能广泛使用?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第十四篇》中道出了原因,“凉药阴柔,隐害不觉;阳药刚暴,显患立见……譬如水火,水寒火热,犹药之有温凉也……水能死人,而人不知畏;火有殊功,而狎之者鲜。
”麻桂剂属于典型“阳药”,如果用错,会“如君子之过,路人尽知”,医者避之属于“人之常情”。
但同时说明麻黄汤犹如烈马,驾驭得当才可作用非凡。
如何驾驭而免使良方“以其峻猛而束之高阁”,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创造条件也可用麻黄汤麻黄汤的使用在《伤寒论》中就提出了诸多“不可”,后世注家多认为“不可”是使用禁忌,而祝味菊却云“夫暴性之药,配置得宜,亦可化暴为良……脉虚血少,兼滋则麻黄可发”。
流传年深月久,麻黄汤禁忌越多,如“热证不能用麻黄汤”,“盛夏不得用麻黄汤”,“江南不宜用麻黄汤”,“虚人不可用麻黄汤”等。
议方时设置太多障碍,难怪临证时百无一用。
以下数案讲的正是麻黄汤在“禁地”如何使用。
《经方杂谈》中有章次公治疗曹颖甫夫人“坚决”使用麻黄汤的记载:“……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衾,亦不能温。
口角生疮,而目红,又似热证。
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
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
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服后,温覆一时,不动声色。
再作一剂,麻桂均改为三钱,仍不效。
更予一剂,如是续作续投,计天明至中午,连进四剂,了无所出。
计无所出,乃请章次公来商。
次公按脉察证,曰:先生胆量,何其小也?曰:如之何?曰:当予麻桂各五钱,甘杏如前。
服后,果热作,汗大出……”曹颖甫已在半日内给其夫人服下4剂麻黄汤,没有动静。
但章次公“按脉察证”,继续处方以麻黄汤,麻桂加量,果然“不满半小时”即知。
有麻黄汤证,就一定要用麻黄汤方。
条件成熟马上用,条件不成熟时创造条件也要用。
宋代伤寒大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第八中的病案,就是创造条件,等候时机成熟再用的范例。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只看楼主倒序阅读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9小时前麻黄使用经验分享以下为个人服用感受,仅供参考,本人体质偏瘦偏虚一点,肠胃吸收不好,属于那种怎么吃都不胖的类型。
1、服用麻黄剂人会感觉有点虚、怕冷,情况再差点的会有一点心悸的感觉。
但配伍适当可减轻甚至避免这种情况。
个人经验为甘草、黄耆或者炮附子其中之一,与麻黄配伍等量使用,或麻黄再灼情减量使用,基本可大大减轻或避免虚的情况出现。
2、根据伤寒的发表的麻黄剂,麻黄用量应考虑减量使用,如麻黄汤原方用量为三两,应考虑减至二两。
3、麻黄剂不宜长期服用,连续服用建议不超过3剂。
4、麻黄是宣通气机最强的药,无可替代,用对了取效超快,有时可以考虑与利水的药配合使用。
5、刚开始学伤寒时,感冒时误服麻黄汤,导致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这是人虚了的症状,后来经过思考,个人认为与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中的遂漏不止的反应可等同看待,个人建议出现该情况时可考虑桂枝加附子汤或四逆汤。
根据误服麻黄汤的经验、伤寒的定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与麻黄汤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推断:典型的麻黄汤症状应为壮实之人才能见到,正邪相抗特别激烈,以至于全身体痛,病人本身体质较好,所以麻黄汤中扶正的药物只用了甘草一两。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体虚之人感冒往往反应不那么强烈,去上个课做点轻微的工作还是可以应付,反倒是壮实之人一感冒发烧就反应强烈,基本要卧床休息。
6、要用麻黄汤时必须考虑病人体质,斟酌使用葛根汤或麻桂合方以代之。
伤寒条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学习心得

这是关于麻黄汤的其他宜忌情况。
太阳病是个很容易多变的病,从传变来看,人体某层次的防御弱,它就想办法往那里攻。
如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此时处方就是葛芩连汤而不是麻黄汤。
又如水气侵入心下,即心肺下面,胃的上面。
在胃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而不是麻黄汤。
此条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
阳明有病,就是会热发散不出来,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这个时候不能用下法,绝对不能用攻里之药,因为胸满气喘并不是里证引起。
病还在太阳与阳明,还是伤寒论引起的。
这时,如果是麻黄汤证,会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
如果感冒反而有汗,往往就是桂枝汤、葛根汤证。
不论什么样的症状,不论它的表现如何,一旦确定病在表或太阳与阳明合病时,应先解表。
如上面所说的“喘而胸满”的表证不能攻里攻下,攻下返而带着病毒往里往下传变。
此条文中的症状如果用攻里攻下误治会带来什么,攻里攻下而病邪不伤半毫,附着在病层不走,又因攻里攻下造成里虚又使病邪下陷于胸于腹,造成胸满腹胀或心下有水气痰饮等。
所以条文中说“不可下,宜与麻黄汤”。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第二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症一、适应症1、不明原因的咳嗽。
支气管镜对于诊断支气管结核、异物吸入及气道良、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价值。
2、不明原因的局限咯血或痰中带血。
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
3、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鸣音。
支气管镜有助于查明气道阻塞的原因、部位及性质。
4、不明原因的声音嘶哑。
可能因候返神经受累引起的声带麻痹和气道内新生物等所致。
5、痰中发现癌细胞或可癌细胞。
6、X线胸片和(或)CT检查提示肺不张、肺部结节或块影、阻塞性肺炎、炎症不吸收、肺部弥漫性病变、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等异常改变者。
7、肺部手术前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部位、范围及估计预后有参考价值。
8、胸胸部外伤、怀疑有气管支气管裂伤或断裂,支气管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9、肺或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包括免疫抑制患者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因学诊断,如通过气管吸引、保护性标本刷或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标本进行培养等。
伤寒麻黄汤“九禁”

伤寒麻黄汤“九禁”关于麻黄汤的禁忌,张仲景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名曰:“麻黄汤九禁”。
其一,《伤寒论》第49条云:“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个条文主要在强调尺中脉微所提示的“里虚”。
尺部候肾与命门,尺部脉微是肾元不足、命火衰微的表现,因为命火之气的不足,无力运行生生之气,所以病人身重,命火是心火之根,命火不足则心阳自衰而不振,所以病人心悸。
麻黄汤是发越阳气之药,峻汗之剂,若阳虚者用之,势必导致阳亡而竭,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一禁。
其二,《伤寒论》第50条云:“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个条文所强调的是尺中脉迟所提示的“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麻黄汤主要作用在于发汗,而汗之与血,异流同源,有互化之机,营血既已不足,再汗必夺其血,会致营血愈虚,而犯“虚虚”之戒,所以凡营血不足者,麻黄汤不可用之,此为麻黄汤之二禁。
其三,《伤寒论》第83条云:“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肝肾之脉亦绕行于喉咙,咽喉干燥说明肺胃肝肾津液不足,不足以上润,此类病人如患外感,亦不可用麻黄汤,用麻黄汤发汗是重夺其津,所以此乃麻黄汤之三禁。
其四,《伤寒论》第84条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病是火热烧灼膀胱所为,久病于淋则膀胱及肾津阴必遭重伤,麻黄汤温热夺汗之剂若用于淋家,必使热愈炽而阴愈亏,阴亏之极,必及于血,热盛则必然迫血妄行,所以尿血是其必然变证。
所以淋家虽患外感,麻黄汤则必在禁用之列,此麻黄汤禁忌之四。
其五,《伤寒论》第85条云:“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久患疮疡,必脓血淋漓,阴分已为大伤,且疮疡之形成,原因于火热之毒腐筋灼肉所致,如此津亏火炽之躯,岂可更用麻黄温热发汗之药!麻黄性热如火,泄汗如雨,用之必致津血枯竭,热极生风,筋脉挛急为痉,所以疮家绝不可再用麻黄,此麻黄汤之五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学习心得
《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表实证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
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
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在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脉是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凡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禁用麻黄汤,这属于麻黄九禁。
当自汗出乃解,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