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儒家思想的形成.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1)孔子
思想核心:“仁”即仁者爱人,人 与人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 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杀;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 “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 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1.儒家(2)孟子
政治: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民本思想;
辩证法思想:万物总是不停 地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2.道家 (2)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起 来,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 治理论,主张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主 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1.儒家(3)荀子
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伦理观:提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2.道家 (1)老子
哲学:万物本原是道,强调 一切顺应自然; 政治:提出“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2.特点 3.历史意义
1.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 大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战不断, 分封制宗法制升渐级趋瓦解;
阶级关系上:社会下层的士,活跃起 来,代表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要求, 提出各种主张;
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出现,平民接 受教育,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百家争鸣”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作探究
2.形成原因
社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会
——物质基础
核心素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大 变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 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主要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 获取精神自由
庄周梦蝶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本册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 化和科技发展进 程及其重要内容
原理:一定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同 时又影响和作用于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经济。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读单
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 1 课“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 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 想,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2. 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老子 ⑴地位: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创始人
⑵主张
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是无“为道””指。不强妄调为顺,应不自胡然作,非提为倡,清不静 无为,知为足所寡欲欲为。。客治观理唯天心下主,义要化烦为简, ②认为任不何使事用都权存谋在,对不立过面分,威并逼相百互姓转。化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思想核心是“仁”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子曰:“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3)教育思想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 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②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
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A.一儒观家点出B自.先法秦C家( )
C.墨家 D.道家
2.(2014·四川成都一模·1)有学者认 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
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
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②……人”性论:性相近 ③ 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
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
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
“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
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
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
“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
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
综上,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士”可以成为一个脱离生产的阶层或群体而大量的存在。
众多新旧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发声”,才有可能“百家争鸣”。
如有人认为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贵族,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高二-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资料39页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 么?
儒家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名、 阴阳、纵横、农、杂、兵、 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 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提出“性本善”论
孟子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主张仁义和“王道”
知识延伸
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知识深化
表格法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动笔练一练
1.“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 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原因
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根本原因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不断;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段话反映了( C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人教版高2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18张PPT)

道家 老子、庄子
诸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不是创立者。
历史 影响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⑶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法不阿贵。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墨子—— 墨家创始人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 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
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 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 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 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
思想主张
老传春人子经》说秋,子》)姓晚,著(《李期名有道名楚聃《耳国,老德,①原物并②而民相”都治哲政是互。存学“ ”治转在:“道:化对世” “ 小。立界, 无国
本 事 面
为 寡
《老子·道德经》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2、孟子(战国)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 国时期邹国人, 尊为“亚圣”。
当代哲学家冯友 兰认为:孟子是 儒家的理想主义 代表
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 为“仁政”学说;
政治上:发挥“民本”思 想,提出“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 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战国)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程 理三学朱奴国隶两•••• 社先秦汉宋晋会秦朝朝明南理— — —北产 沉 成学朝生 重 为和和 打 正明初 击 统清隋步 ; 思之发 想际唐封展 ;的建;新社发五会展代十对 统 学国传 儒 的
陆王 心学
宋元 明 清
批判 继承
北宋 南宋
第二课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时期
春秋
仁的
同 思想
爱人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奠定
基础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
• ① 老子的思想主张:
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B、哲学思想: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 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 和不断转化的 C、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 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三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