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合集下载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试论《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试论《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学与艺术
试论 《诗经》 中的弃妇诗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 < " " ! "#
陈鋆宝
! 摘!要" 诗经 "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对其中的 弃妇诗 产生的 原因 $ 思想内 容和艺 术成就 的探析 # 有助 于人民 更好地 !! ! 理解这些诗歌 # 也有助于理解弃妇诗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对促进两性平等的重要性 % ! 关键词 " 诗经 " & 弃妇诗 & 产生原因 & 思想 & 自我意识 & 觉醒 !!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3!! ! 文章编号 " $ #"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经 % 是中华民族文学大花园 里的一株 奇葩 ! 两三千年 !! $ 来! 一直不断的散发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劳矣 。夙 兴夜 寐 ,靡 有 朝矣 ”的描 写 ,都是对 弃 妇吃苦 耐 劳 、任劳任 怨形 象的刻 画 。 她们 温 顺 多 情 ,《 卫风 ・ 氓 》 就 刻 画 了一 位 温柔 善 良 的 多情少 女形 象 。在 面对 有情 郎 因无 良媒而 婚期 愆期情 绪 低落 的时 候 ,少 女安 慰情 郎 “ 将 子 无怒 ,秋 以为期 ” ,足
《 诗 经 》 中有 许 多女 性被 抛 弃 后抒 发 愤懑 的诗篇 , 也 约 成于 西周初 期 ,最 晚的作 品大 约成 于春 秋时 期 中叶 。在 就 是 所 谓 的 弃 妇诗 。 综合 诸 家 观 点 ,可 以被 确 证 为 弃 妇 这 个时 期 ,生产力 已经 有 一定程 度 的发展 ,铁 器在 农业和 诗的是 《 邶风 ・ 谷风》 、《 卫风 ・ 氓》 、《 王风 ・ 中谷 有 蓬 》 、 手 工业 等主 要领域 被采 用 或逐渐 被推 广 。这使 得男 性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约定。只是誓言还在 ,誓言中的男女双方却已分道扬 镳 ,昔 日的有情 郎早 已把 以前 的美好 抛之脑 后 ,独 留伊人 憔 悴 ,空守 誓言 ,不 能 自己 。不 能说 这些 男子无 情 ,只是 活条件 的改善 ,给 予男性 抛妻 另娶 的资 本 ,女性 却 只能作 他们 无法 像 他们 的结发 那样 将爱 情进 行到底 ,对 爱情 坚 贞 为他们 享乐 的牺牲 品,接受 现实 ,承受 痛苦 。 不移 。 以上两个 原 因,是 《 诗经 》时代 妇女遭 弃的基 本原 因, 她 们 软弱 ,认命 。《 王风 ・ 中谷 有 箍 》三 章 中 每一 章 也是最 主要的原 因, 囿于 能力有 限,未能加 以深入分析 。 除 首句 以外 ,剩 下的都 是弃 妇 的无力 泣诉 。女子 的哭 诉是 三 、结 语 让人 心痛 的 ,虽然 她知 道 自 己遇 人之 不淑 ,但是 她 并没有 《 诗 经 》 中的 弃妇 诗 ,为 我们 塑 造 了性 格 鲜 明、 形象 去 反 抗 ,只 是 无力 地 啜 泣 、慨 叹 。《 郑风 - 遵 大 路 》 中 的 生动 的 女性形 象 ,让我 们真切 感 受到 了这 些女性 悲惨 的生 女子 也 是如 此 ,苦 苦哀 求对 方不 要抛 弃 自己 ,不 要和 自己 活面 貌 。当时 女性 的这 种悲惨 生 活境遇 ,既是 时代造 就 的 分 离 。这 样 的女子 无疑 是软 弱 的,对 一心 想抛弃 自己的 负 悲剧 , 也是人 性弱 点 的展示 ,对整 个 中 国文学 史中 的女性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 妇者 , 服也 。” 1 4 1 就 连 美 好 的婚 姻
持“ 淫奔 ” 之说 , 如 朱熹评 《 氓》 为:
“ 此诗 淫妇为人所弃 , 而叙其事 以
道 其 悔 之 意也 。” [ 1 1 真 的是 这 样 吗 ?
母权制被父权制代替。恩格斯说 :
“ 母 权 制 度 的 被 推 翻 乃 是 女 性 的
权 。而 女人主要从 事琐碎 的家务
劳动 , 经济地位 被排挤 到次要 的 、 处 于 依 附 男 子 的 从 属 地 位 。至此 ,
们是无可挑剔 的。那么 , 她们 为什 么 还 会 被 弃 呢 ? 封 建 卫 道 士 对 此
样 做人 ,只 应 学 怎 样 做 媳 妇 。 ” [ 3 1
学教 育
第 三 、男 子 喜 新 厌 旧 是 女 子 被弃 的一个 实实 在在 的原 因 , 类 。 女 主 人 公 出 嫁 后 丈 夫 就 远 走 他乡, 她 日夜 盼 夫 归 来 , 结 果 等 到 的却是 丈夫另有新 宠 ,而 自己已 是 年 老色 衰 。《 杜 十 娘 怒 沉 百 宝 箱 》 十 娘 则 是 因情 人 轻 信 谗 言 负 反 抗 , 明 知 是 汉 武 帝 另 有 新 宠 而 抛 弃 了 她 ,她 却 “ 揄 长 袂 以 自翳
深 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 诗 经》 弃 妇诗
文学
弃 妇 诗 首 次 在 我 国 第 一 部 诗 歌 总集 《 诗经 》 出现, 可 以说 是开
启 了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关 于 弃 妇 题 材
妇 女 在 经 济 方 面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识、 无意志 、 无 人 格 。 作 为 一 人 专
学 教育
论《 诗经》 中的弃妇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2、媵妾制婚姻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媵妾制婚姻是经商代的持续演化,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更趋成熟,它已成为中上层人士,尤其是世袭贵族最重要的婚姻形式。

所谓“媵妾制”即侄女随姑出嫁,姑侄同嫁一夫,说明当时的婚姻,不论辈分高低。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意即众媵侄娣之多,就是对媵婚的间接描绘。

这种婚制从客观上肯定了男子娶几个女子的合法性。

《豳风·七月》:“女心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