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1.《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篇1阅读题是语文试卷中重要的组成板块,阅读题的作用在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差不多先生传》阅读原文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

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差不多先生阅读答案

差不多先生阅读答案

差不多先生阅读答案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清楚;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

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沉着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

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

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 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14篇)《差不多先生传》篇1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试题内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差不多先生传胡适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幺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答案__差不多先生传原文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答案__差不多先生传原文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答案差不多先生传原文编者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技巧,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小学各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Download tips:Provide you with modern Chinese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modern reading skills, including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ll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差不多先生传阅读原文及试题胡适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②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③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④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⑤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⑥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 “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⑦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四年级阅读题_差不多先生(含参考答案)

四年级阅读题_差不多先生(含参考答案)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很不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说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就气绝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精细()焦急()2、照样子写词语。

例:急急忙忙断断续续3、给划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写下来。

4、请概括第5小节的节意。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呢?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很不好,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差不多先生传》(精选7篇)

《差不多先生传》(精选7篇)

《差不多先生传》(精选7篇)《差不多先生传》篇1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鄂教版九下《差不多先生传》课后练习

鄂教版九下《差不多先生传》课后练习

《差不多先生传》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ji ao y u c ®g计较名誉从从容容2.解释下列词语:精明:精细明察。

精细:精密细致。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一命呜呼:指死。

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 、、.、、/.、|~r二 . 文学常识:胡适,现代诗人、学者。

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7 年回国任北大教授。

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运动。

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

一生著作很多,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本文选自《胡适文集》。

三.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病根,期望中国人警惕觉悟,铲除陋习。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

第二部分:( 5— 10)时间顺序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事迹。

第三部分:( 11— 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四. 写作特点:1.巧用反语的修辞方法。

如把差不多先生说的话称为“格言” ;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对国人的讽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 分钟)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标出句中的错别字并且改过来:A.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侧所,一去不反了。

B.母亲的心态十分松驰,总以善意揣测别人。

C.走进歌唱着,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

D.由其是在火车上,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E.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截犯往站外去。

F.却仍克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

G.使他乖乖地呈受了那药膏。

2.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含义:A.母亲就絮絮的答复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附答案
阅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完成后面问题。

(13分)
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

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

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

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

(3分)
颜色不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分)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

(2分)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东西不辨,数字不清,时间不准。

小题2:本段中先说家人“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显示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这一句。

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再次证明“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小题3:差不多先生的这句话总结了第②段的五个“不很”,引出了下文“凡事”的五个事例。

起承上启下作用。

小题4:这两个词都是反语(1分)。

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1分)。

“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1分)
小题5:没有差不多这个人(1分)。

作者为他立传是为了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做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劣恨性,希望人们能养成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这里学生能用短语来提炼。

小题2:
试题分析: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

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小题3:
试题分析: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这里结合语段具体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这里两个词都是反语)。

本无德行却赞他是“有德行的人”,是一种嘲讽。

“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的态度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小题5: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