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梯形面积地计算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梯形面积地计算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梯形面积地计算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二班学生共52人,因为我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好动,作业拖拉,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教学借助多媒体及自制学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使学生带着”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方式,逐渐尝试建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教学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一课时,教学容是梯形的面积计算。梯

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老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平移平形四边形。

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列举活动中的种种收获、困惑。教师给予引导、肯定、鼓励和指正。

课后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容时,我放手让学

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运用投影出示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

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

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书后剪下的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小组交流操作中的发现,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学生经过比较、探讨发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学生学得认真,愉快。 四、教学后的效果 学生在其后的练习中,在回家的家庭作业中,有部分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订正时一问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忘除以2了,这种情况时常出现。 五、反思课堂教学 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

梯形的面积教案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慧 教学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CAI、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 课前预习:梯形各部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小组合作大胆交流、每人都要说自己的想法。直到老师说做好为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谁来介绍你们的姓名、年龄、学校、爱好等等,让大家都来了解你。我们先介绍这,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记住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参观王伯伯的甲鱼池,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号甲鱼池的形状是梯形的,每平方米放养甲鱼苗200只。 师:根据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生:1号甲鱼池的面积有多大?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甲鱼苗? 二、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教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课件)我们来看这两个问题。要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梯形。 师:你会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教师:如果我用这个梯形纸片代表甲鱼池的面积,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梯形纸片的面积?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 3.展示、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法。拿着你的梯形到前面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1)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点评: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见下图。)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常志杰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 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 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 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九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学生基础较好。当然,由于班级人数较少,因此在分组讨论中给教师的指导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T: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 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S: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T: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

(二)新知探索 (一)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T: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T: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T: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考虑呢? (学生思考片刻) T: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 的面积呢 我有个建议,我们可以分组讨论。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T: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 3.全班汇报交流 T: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S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S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案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84~P85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案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计算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案重、难点: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难点是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红领巾、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一条红领巾)同学们,这是一条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的?那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 师:是的,我们还不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那同学们想一想,开始我们同样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来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板书: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师:大家想想,怎样“转化”呢?可不可以用“割补”的方法呢? 2、动手“转化”。 师:看来用“割补”方法很难“转化”。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来“转化”呢?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请大家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开始吧。 小组合作拼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拼好了吗?用这种拼一拼的方法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共有一千五百多名学生,六个年级,二十四个教学班。其中1—5年级全部使用北师大教材。我校班额容量较大,因此对于本课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为主教学,这样设计有利于全班参与,更为学困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其次有利于学生间的充分交流与合作,为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提供了机会。当然,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点评: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验证,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周我们班得到了流动红旗,学校要制作流动红旗,各班做这样一面流动红旗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什么?(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知道了它的标准尺寸,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猜测一下(28 × 25 14 × 2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 ?猜测 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①数方格(说一说数方格的方法,把三角形描在长是一厘米的方格纸上,数出有多少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汇报完后动手数一数.事先准备三角形) ②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师:评价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在生活中更喜欢哪种,为什么?(流动红旗面积大。用数方格的方法不容易得到其面积,用计算方法:方便快捷。)师:现在就请大家利用你手中的三角形,开动脑筋,动手探索一下,通过拼一拼你能把三角转化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活动要求:(1)独立动手自主探索 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向同学介绍你的方法,注意说清你是怎么拼的, 转化前后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变化? 2?汇报:学生汇报(请同学上前面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探索方法) 生1:我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强调为什么要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生2:可以把这个数学添补成长方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 生3: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这个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只要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预设3分钟) 1、出示梯形图形,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拿出昨天晚上自己剪的梯形,同桌间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6。 (预设17分钟) 1.自学。(预设5分钟) 导学单: (1)你能想办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如何做? (2)小组交流。 刚才各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各组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进行互动对话。总结出:转化是计算梯形面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三、自学例7。 自学 导学单:(预设12分钟) (1)结合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来求面积。 (2)拿出昨晚剪的两个图行,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填一填,再思考: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d)小组交流。 点拨: (1)你是怎样想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与()的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 梯形面积=平形四边形面积÷2 =()×高÷2 3.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你准备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独立尝试,一生板演: 字母公式:s=(a+b)×h÷2 强调公式中的“÷2”,这儿的“÷2”能少吗?为什么? 四、练习(预设14分钟) 1、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单位:cm) 教师提供课堂分层练习单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想一想,填一填、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放有收,在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呢?在学生讨论后发现有几种方法。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底和高又有什么联系?在集体汇报时对它几种方法的处理上出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迸出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三、第四种方法,由于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种方法的同学也交流了,但没有展示其推导过程。教师用一句话,把这几种方法都肯定了,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刻。 第二,由于时间关系,第二、三、四种方法没有展示公式推导

过程,只是用语言描述了。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听不明白。如果能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就更好了。 反思教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着讨论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全部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转化的思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已经尝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汇报时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梯形运用割补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体来看不如前几节课效果好。仔细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的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准备梯形图形),导致参与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三是学生的个性没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优质课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四组。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你们比较熟悉的朋友——红领巾,那你们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师:同学们,求需要多少布料也就是求红领巾的什么?(面积)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来求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为此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看一看按角分有哪些类型的三角形,把它们分分类。比一比你发现什么?(突出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2、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在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听清实验要求: 1,请同学们用两个三角形小组合作拼出不同的图形并摆在桌面上; 2,小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实验记录。 好,下面同学们开始实验吧! 实验记录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柳林县陈家湾中心校冯利花 【背景】 教学十几年来,讲了很多节课,每节课都值得反思,尤其是《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记忆犹新。“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特别是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操作机会,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电脑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让学生分别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思考三角形的面积该如何求,面积公式怎么推导。学生尝试,老师引导。 2、实践操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请同学试着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操作的,得到什么结论了。 提示:可不可以用割补法? 生: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折成一个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再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1:这个办法还不错。 生2: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的2 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五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 1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三角形的面积 1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课堂中以“复习准备、奠定基础——情景引入、激发探索——实践操作、尝试推理——课件演示、验证结论——归纳小结、感受成功——巩固练习、培养能力——课后拓展、训练思维”的流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中也得到以下启示: 改变传统的新课导入模式、运用迁移规律,为学生探索新知铺路。教学中安排“复习准备、奠定基础”环节,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强化“转化图形——找出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为学生学习新知筹备方法,学生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在比较三角形面积和用数格子的方法中就自然而然的提出“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的研究问题,并且马上想到用转化图形的思路,新课的引入改变了由旧课导入的模式,而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特创设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数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适用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探索三角形面积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我有意出示一块很大很大的草地,问学生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

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由小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形状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选学具。(学生课前准备好纸和剪刀)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操作—推导—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加深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后面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作好铺垫。《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 [片断] 在“初构”环节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这种

需要更为强烈。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教学中,我用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学、会学、善学。[教学片段] 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提供材料,自主探究 师介绍学具:大家手中都有1号、2号、3号3个梯形,你发现他们是怎样的梯形?同桌比较一下,1号梯形是否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2号呢?3号呢? 1、提出建议:现在同桌一组合作,用2人手中的梯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 并且思考: (1)转化成的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2)转化成的图形的底边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转化成的图形的高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4)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了解情况。 (二)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深化点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1)重点交流:展示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直角、一般、等腰在一张PPT上) ★你转化成的是什么图形?个别演示,学生边说转化过程边动手演示。(强调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师追问:哪组用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你们用的是几号梯形?(请同学将直角、一般、等腰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电脑演示转化过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2个梯形的面积)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又有什么关系? (板书:底上底+下底高高) ★多媒体演示推导过程。得出2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 师小结:大家用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相应的平行四边形,并找到了梯形与转化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面积公式。有哪个小组法转化成其他图形的? (2)(展示转化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 学生边说转化过程边动手演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合在一起,将其中的一个直角梯形旋转,使直角梯形两条一样的边完全重合,拼合成一个长方形。找联系:拼出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的一半;拼出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梯形的高。 得出推导公式: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3)展示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的转化方法,和大家的都不一样。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转化的吗?(指那个同学)你给大家说说。 生: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三角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看来,他们把梯形用分割成2个三角形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原创】《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 1.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4×6=24(平方分米) 2.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10.6×5=53(平方分米)

(四)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 ×h÷2。 边学边练(一)1、判断,对的在()里面“√”,错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17+23)×15÷2 (9+18)×10÷2 =40×15÷2 =27×10÷2 =300(m) =135(dm) 巩固训 练 1.任选一个图形计算它的面积(图中单位:厘米) (42+26)×30÷2(7.5+12.5)×11÷2 =68×30÷2=20×11÷2 =1020(平方厘米) =110(平方厘米) 2. 某水渠的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8米。渠底5米,渠深1.8米。求它的 横截面面积。 (8+5)×1.8÷2 = 13×1.8÷2 = 11.7(平方米) 3.木材场常常把木材堆成下图形状。试算出图中木材的根数,并用梯形的面积公 式解释算法。

(3+7)×5÷2 = 10 ×5÷2 = 25(根) 答:这堆木材共有25根。 课堂小 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做数学”的思想,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学的主线,组织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操作、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探索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而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不仅能获取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这一新知,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汲取数学思想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探究性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经验之中有规律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这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教学反思 黄石市马家嘴小学戴金华 在今年的每人一课活动中,我讲的是《梯形面积》。我有很多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重视知识的迁移。 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决定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先前学习的内容对以后学习的知识产生各种影响。古人说过:“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这些话都很好地说明了迁移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讲授《梯形面积》,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经历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这两种图形的公式。因此,在一开始,我带领学生通过课件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推导过程,从而为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动手操作,不断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标准》强调的两种学习方式,“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遵循“猜测一一动手操作一一转化一一公式总结一一尝试应用”的基本模式,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我先让学生猜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证实自己的猜测。在学生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后,再通过填写报告单的形式,找到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探索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结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前设计教案时,我有一些疑惑: 书中展示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采用多种办法,如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运用割补的办法将梯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公式。运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当然好,但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有限,只有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计算过程,学生比较好懂。其他方法推导过程计算就不好懂了,必定学生所学知识有限。我当时想是讲好懂的一种方法,还是讲好多种推导方法。只讲好懂的一种,学生容易理解。但又有点违背书上的设计意图,讲多种方法,学生在计算上又不懂。困惑了许久,我还是将决定权交给了学

1.5.1 曲边梯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1.5.1 曲边梯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问题情景,经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初步了解、感受定积分概念的实际背景。(2)理解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 (2)通过类比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中进一步感受极限的思想,体会直与曲虽然是对立矛盾的,但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问题解决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民语班的学生。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有: 一是学生已学习过如何通过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直边图形的面积;学生在必修3的阅读与思考内容中对刘徽的“割圆术”求圆面积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二是学生虽然未学习过极限的有关知识,但通过导数的学习,对极限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将会面临的难点: 一是部分学生汉语程度相对较为薄弱,一些数学名词难以准确理解,因此需要借助民语教材对部分名词做民语标注,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学习;此外,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需要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准确表述和学习。 二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以直代曲”,即学生如何将割圆术中“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灵活地迁移到一般的曲边梯形上.具体说来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直边图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代替曲边梯形,并使细分的过程程序化且便于操作和计算。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理解“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教师提问】观察下面的图片,从图片中截取一个平面图形,观察图形,如何求图形的面积?图片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