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认识及影像评价

合集下载

下腰痛的治疗与预防

下腰痛的治疗与预防

下腰痛的治疗与预防谢嘉明;何琳【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3(022)001【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下腰痛;预防;治疗【作者】谢嘉明;何琳【作者单位】武警杭州疗养院,3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下腰痛 (Low back pain,LBP)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80%的成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会出现LBP。

LBP缺乏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后背的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LBP可严重影响个人工作和生活,同时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在美国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排在第2位的疾病,每年因此就诊的门诊量达1 900万人次,有10%~15%的成人遭受中等程度或持续LBP困扰,由此误工或者致残的人口达1 000万,丧失的工作日达2.5亿个,造成的治疗费达到330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900亿美元[1] 。

在我国,LBP同样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在骨科、理疗科、社区诊所常有大量LBP患者就诊,在军人、警察、司机等特殊职业中,LBP发病率更高。

脊柱作为一个具有支持和运动功能的整体,腰椎又是活动最多、负重最大的部分,它的稳定依靠脊柱本身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来维持。

任何一个系统的功能或器质性病损所引起的腰椎不稳将由另一系统代偿来维持其稳定。

LBP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包括基因、生理特征、个人生活环境、工作、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力学环境等。

1 分类根据引起疼痛的病因不同,有学者将LBP分为6类[2] ,包括:①椎间盘源性疼痛。

由于退变或外伤造成纤维环撕裂或刺激前、后纵韧带及神经末梢时,即可产生LBP;②肌肉、韧带源性疼痛。

腰背肌及后部韧带均为腰椎后部稳定结构,肌肉韧带慢性劳损或肌筋膜炎症也可引起LBP;③小关节源性疼痛。

腰椎的运动和负荷可造成小关节退变。

形成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从而引起LBP;④牵涉痛。

临床上常见的涉及腰背部的牵涉痛主要由盆腔疾病引起,如女性月经痛、妇科疾病、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⑤非器质性疼痛。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 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CT诊断后分析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分析CT分级与患者VOS评分和ODI相关性。

结果:患者VOS平均评分为(4.21±2.14)分、ODI为(53.25±18.94)%,CT分级平均为(1.35±0.48)级,患者VOS评分和ODI与CT分级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通过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CT分级与VOS评分和ODI之间相关性,能够有效对患者关节炎退行性变化程度进行有效评估。

关键词:腰椎关节;骨性关节炎;CT诊断;CT分级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由于腰椎发生退变引发的临床疾病。

通过对患者进行CT诊断能够有效辨认和描述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观察者对患者临床诊断的一致性[1]。

本研究主要针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CT诊断后,对患者CT分级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

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介于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4±4.45)岁。

1.2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连续扫描。

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250mA。

扫描位置为患者T12~S1节段,扫描层厚为1.5mm,并观察患者骨窗轴位像。

其中,测量参数设置为:窗宽:2056HU,窗位:250HU。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CT诊断结果按照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I级(0分)、II级(1~3分)、III 级(4~6分)、IV级(7~9分),其中诊断征象为:关节间隙宽度、骨赘形成、骨质变化。

骨性关节炎临床和影像诊断

骨性关节炎临床和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
❖ 关节疼痛及压痛 :最常见的表现。负重 关节及双手最易受累。
❖ 关节肿胀 、畸形:膝关节多见。 ❖ 晨 僵:很少超过半小时。 ❖ 关节内卡压:主要见于膝关节,易致摔倒。
实用文档
体征
关节肿大 局部触痛 关节畸形 功能障碍
实用文档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平片 关节造影 CT检查 MR检查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骨质疏松
实用文档
病 因和发病机制
不断流失
继续流失
正常软骨
软骨局部变软、 糜烂、变薄脱落
实用文档
边缘出现骨刺
临床表现
疼痛为本病常见症状,早期疼痛较轻,休息后可缓 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加重,可有夜间疼痛发生。 另一主要症状为活动受限,呈缓慢的交替性进展。 随病情的发展,症状可逐渐加重。
实用文档
❖ X线特点: 骨质虫噬样破坏

骨密度降低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2、风湿性关节炎
❖ 体征与症状:多关节游走性关

红肿
节疼痛,
❖ 实验室检查:抗O、血沉异常
❖ X片:
无明显关节破坏
实用文档
❖ 3、类风湿关节炎
❖ 症状体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累及手足小关节
❖ 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RF阳性
创伤
性骨关节损害
实用文档
感染
分类 ❖ 原发性骨关节炎 软骨营养代谢 生物力学平衡 基质异常降解
•继发性骨关节炎 –骨与关节创伤 –先天性畸形 –医源性因素
实用文档
病 因和发病机制
❖ 个体因素:女性多见,尤其肥胖。生活习惯 ❖ 饮食因素:营养不良可导致和 加重本病的进展。 ❖ 免疫学异常。 ❖ 气候因素:常居潮湿、寒冷环境的人发病率高 ❖ 生物力学因素:穿高跟鞋。 ❖ 医源性因素:长期使用皮质醇类药物(骨质疏松)。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小关节角度及不对称性的关系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小关节角度及不对称性的关系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小关节角度及不对称性的关系作者:程若勤程小杰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FJOA)严重程度与小关节角度及小关节不对称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50~80岁腰腿痛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资料,评定L3/4、L4/5、L5/S1水平两侧的FJOA等级,共分为Ⅰ、Ⅱ、Ⅲ、Ⅳ级,再分为FJOAⅠ-Ⅱ级组和 FJOA Ⅲ-Ⅳ级组。

根据两侧FJOA程度是否对称分为FJOA对称组(两侧均为FJOAⅠ-Ⅱ级或两侧均为 FJOA Ⅲ-Ⅳ)和FJOA不对称组(一侧为FJOAⅠ-Ⅱ级,另一侧为FJOA Ⅲ-Ⅳ)。

在 MSCT 轴位骨窗上测量、比较两侧小关节角,评价两侧FJOA等级与小关节角及小关节不对称性的关系。

结果 97例患者中,L3/4、L4/5、L5/S1水平两侧FJOA 严重程度不对称分别为29(29.9%)、21(21.6%)、25(25.8%)例,各水平间FJOA不对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在FJOA不对称组,L4/5、L5/S1水平两侧小关节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L4/5=0.011和PL5/S1=0.029)。

在FJOA不对称组,L5/S1水平上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为83.1%,与FJOA对称组同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L5/S1=0.001);在L3/4、L4/5水平,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在FJOA对称组与不对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L3/4 ,PL4/5均>0.05)。

在FJOA对称组,在L4/5、L5/S1水平上,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在两侧均为FJOA Ⅲ-Ⅳ级组高于两侧均为FJOAⅠ-Ⅱ级组,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L4/5=0.046,PL5/S1=0.022)。

结论老年患者下腰椎MSCT影像中常可发现两侧FJOA严重程度不对称的现象。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麦甘树【摘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腰椎小关节炎、腰椎椎间盘退变和年龄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腰CT及MRI影像资料,按Pfirriman 标准和按weishaunt标准,分别将椎间盘退变和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进行分级.分析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与年龄、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376,r=0.278,r=0.488,P=0.000).结论:自然老化是腰椎小关节退变和椎间盘退变的原因,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和椎间盘退变在腰椎退变的发生、发展中有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和加速彼此退变的发生和发展.【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1(017)006【总页数】4页(P796-799)【关键词】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椎间盘退变;年龄【作者】麦甘树【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汕头,515001【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主要病理特点,CT和MRI能够很好的评估这两种腰椎病变。

本文从影像学角度对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及年龄做一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入选标准:随机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40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退变表现并排除腰段脊柱肿瘤、结核、非特异性感染等疾患。

其中男131例,女109例,年龄25-85岁,平均58.7岁。

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检查、CT检查,并经两名高年资放射学医师及一名高年资的脊柱外科医师对影像学变化进行双盲分级。

1.2 方法:按Pfirriman腰椎间盘退变影像学分级标准[1](见表1),双盲分析240椎间盘退变患者MRI正中矢状位 T1WI像、T2WI像,L3/4、L4/5、L5/Sl 节段横断面T2WI像。

腰椎小关节组成

腰椎小关节组成

腰椎小关节组成腰椎小关节组成腰椎小关节是由上下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关节囊和滑液囊组成的。

腰椎小关节是人体最多的关节之一,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腰椎小关节解剖结构1.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面腰椎小关节是由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面组成。

每个腰椎都有两对小关节,分别位于左右侧。

每对小关节由一个向前突出的上突起和一个向后突出的下突起组成。

2.前后纵韧带腰椎小关节还包括前后纵韧带。

前纵韧带位于小关节前方,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骨,贯穿整个脊柱。

后纵韧带位于小关节后方,同样从颈部延伸到尾骨。

3.黄韧带黄韧带是指连接相邻两个椎板之间的弹性组织。

它位于脊柱后侧,是腰椎小关节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

黄韧带能够吸收冲击力,保护脊柱。

4.关节囊关节囊是指将小关节包裹在内的结构,由纤维组织和滑液组成。

它能够保护小关节,并使其在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5.滑液囊滑液囊是指位于关节囊内的小袋状结构,里面充满了滑液。

它能够减少摩擦力,使小关节更加顺畅地运动。

二、腰椎小关节功能1.支撑和稳定脊柱腰椎小关节能够支撑和稳定脊柱,使其不会因为日常活动而失去平衡。

同时,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它们还可以吸收冲击力,减少对脊柱的损伤。

2.促进人体运动腰椎小关节在人体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使身体各部位之间更加协调地运动,使人体运动更加自然流畅。

3.保护神经和血管腰椎小关节的稳定性能够保护神经和血管不受损伤。

如果小关节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压迫神经和血管,导致疼痛、麻木等不适。

三、腰椎小关节常见问题1.腰椎小关节炎腰椎小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囊内的滑液分泌不足或滑液质量下降而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小关节摩擦力增加,容易导致疼痛和肿胀。

2.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小关节会出现退行性变。

这种情况下,黄韧带变得更加僵硬,容易导致运动受限和疼痛。

3.腰椎小关节错位如果腰椎小关节错位,可能会对神经和血管造成压迫。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中医治疗(附126例报告)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313000)卢立炳周茹建王宝虎王小军徐俊涛临床上有些腰痛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常找不到明确诱因,有的文献称之为“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1],还有人以各种综合征来命名,如脊神经后支综合征[2]、腰臀综合征、腰肌劳损[3]等。

如X光摄片见腰椎骨质增生改变,许多医生便以“腰椎退变”命名之。

目前多数学者推测这类腰痛来源于脊神经后支末梢所支配的结构,特别是小关节、椎旁肌、棘间韧带等。

它的病变部位应该是脊神经后支在腰椎小关节部位受到刺激、卡压,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戴力扬认为此类下腰痛应称之为“小关节综合征”[4]。

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理想者却不多。

邵振海等[5]用冷冻治疗1997例取得较好疗效,据报导优良率达到94.4%。

但冷冻治疗受设备仪器、临床经验限制,普及推广有一定困难。

我们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4月采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为了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现作回顾性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48例患者,男84例,女64例;年龄27~73岁,平均49岁;病程1~9年,平均2.1年;单纯腰痛112例,腰痛伸臀痛29例,腰痛伴臀部及大腿后部放射痛21例,全部患者均有腰痛症状。

1.2症状体征患者初起以腰痛为主,逐步发展伴有臀部及大腿后侧的放射痛,而皮肤感觉正常,疼痛不超过膝关节以下,大部分患者有后半夜腰痛难以入眠,下地活动后能使腰痛减轻。

体格检查有部分患者腰部活动度减少,腰部僵硬,CT及MRI检查无椎间盘突出与膨出,X光摄片可正常,部分患者有腰椎骨质增生或小关节增生肥大。

1.3诊断标准参照邵振海[2]与戴力扬[4]的标准,我们认为小关节综合征应符合以下六点:⑴急慢性腰痛,可伴臀部和大腿后部痛,但腿痛不超过膝关节。

⑵下腰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柱节段的横突根部有压痛点。

该点是脊神经后支主干的体表投影点,即小关节周围。

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骨关节炎(Osseous arthritis,OA)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病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临床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

骨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前者发病主要与增龄、关节载荷传导紊乱、骨内压增高、肥胖、遗传(Ⅱ型胶原遗传缺陷,与HLA-B8、DK3相关)、免疫异常等有关。

近年实验研究又认为,雄激素有促进本病发生作用,而求偶素则能抑制本病发生。

继发性骨关节炎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创伤和关节炎症之后,常见于关节先天畸形、关节创伤、骨缺血性坏死及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假性痛风、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大骨节病、剥脱性软骨炎、滑膜软骨瘤病等多种疾病。

本节主要讨论原发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在中医学称之为“骨痹”,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寒气至,骨髓酸痛,名日骨痹。

”其记载首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中,认为是一种寒湿痹。

继后,《圣济总录》、《张氏医通》、《类证治裁》等医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均有阐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对本病的认识较前有所深入。

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内因为肾气虚衰,外因为风寒湿邪侵袭,而内因占主导地位,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可有痰瘀互阻或邪郁而化热的表现。

治疗上以补肾活血化瘀为主的治则为多数医家所肯定。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原发性骨关节病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高,女性患病多于男性,在65岁以上人群几乎普遍存在;继发性骨关节病的发病年龄则随原发病的不同而异。

本病多表现为慢性迁延性发病,起病缓慢,无明显周身症状,只有少数病例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其症状特点为逐渐发生的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僵硬感和活动受限。

(二)体征1.手骨关节炎 指间关节炎多为原发性,远端指间关节肥大,在末端指骨底部出现结节,质硬似瘤体,称为Heberder's结节,出现于近端指间关节的称为Bouchard's 结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基本认识及影像评价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关节突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常被外科医师忽略。

为什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后神经根性疼痛消失,但却常常发生腰部明显的局部疼痛,这种疼痛是否与非手术节段仍然存在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有关。

本文阐述对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一些基本认识,目的在于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1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基本问题腰椎关节突关节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地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退变性侧凸等合并存在。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逐渐上升,对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和受累关节分布,不同的研究结果有明显差别。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为15%~85%。

在正常人群中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较颈段和胸段高[1,2]。

在腰椎中以L4,5关节突关节最为严重,一侧关节面骨关节炎重于对侧,但上、下关节面的骨关节炎发病率无差异。

年龄小于30岁者关节结构基本正常,30~45岁组发病率约为30%,45~50岁组为65%。

L4,5和L5S1发病率最高为55%,在L1,2和1,2和L5S1节段,右侧发病率比左侧高10%。

X线普查发现至少存在一侧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者占健康成年人的30%以上。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通常与退变性椎管狭窄、退变性侧凸等并存,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是腰椎退变的重要部分。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学有一定规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最常累及L4,5和L5S1,此外还有地区和人种差异,可能与职业、生活方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2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四肢关节骨关节炎相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与腰椎继发性骨关节炎有关的病因包括先天性畸形、特发性侧凸、感染和创伤等。

原发性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解剖、年龄和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有关。

2.1 解剖结构与创伤因素腰椎关节突关节属滑膜关节,具有完整的滑膜和关节囊。

上关节突斜向后外方,关节面凹向后内侧;下关节突面凸隆,伸向前外方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相对应并构成关节突关节。

在腰椎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位置和形态不完全一致,L1,2关节突关节间隙处于矢状面,上关节突形成前后环状结构包绕大部分下关节突,有相当的稳定性。

腰椎关节突关节自上而下逐渐形成冠状位。

两侧关节突关节位置、大小和形态,并非完全对称,关节突关节间隙与矢状轴交角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异常与退变性腰椎疾患关系密切[3]。

关节突关节的外形、大小和方向等异常是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L4,5。

和L5S1节段。

腰骶关节骨关节炎者,两侧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其中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方向一侧骨关节炎多见且程度较重。

当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腰椎运动节段承受扭转时,其轴向旋转总是更倾向于关节面呈矢状方向的一侧,从而推测该侧关节面受力较大,以至先于另一侧发生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腰椎的节段性不稳。

X线和MRI观察显示,在L3,4、L4,5、L5S1三个节段中,腰椎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无性别差异,关节面的方向也无性别差异。

但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与关节突关节面矢状位方向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4]。

关节突关节前内侧1/3是应力相对集中的部位,主要承受压应力,后侧2/3承受剪切应力。

在不同的应力环境下,关节突关节的形态改变也不同。

因此,由于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突关节各部位应力改变,最终可导致关节变形并加重炎症。

2.2 年龄因素年龄是与骨关节炎相关性最强的危险因素。

随年龄增加,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骨关节炎的进展缓慢,有些关节突关节遭受损伤数年后才出现骨关节炎改变。

腰椎关节突关节随年龄增加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导致骨关节炎。

其机制可能是供应关节突关节的血流减少、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营养匮乏、软骨下骨重建减弱。

应力分布变化使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受损,关节滑液分泌减少甚至消失,加速了关节软骨营养的缺失,促使软骨进一步破坏,导致骨关节炎,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及腰椎退变性侧凸。

退变包括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韧带结构退变和肌肉组织退变,而其中关节突关节退变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炎。

关节突关节的组织形态改变随年龄增长而不同。

40岁左右,腰椎关节突关节30%~50%表现为软骨细胞萎缩、变性,软骨下骨板坏死;而后60%~70%出现关节间隙边缘骨赘形成;超过60岁时变化更趋严重。

腰椎关节突关节所承受的力主要来自于使腰椎运动节段稳定或使腰椎正常运动的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剪切应力。

腰椎关节突关节承受18%的纵向压缩负荷,过度压缩负荷易引起软骨下骨的微骨折,软骨下骨改建、变硬导致其缓冲作用下降。

最终结果是软骨破坏和软骨下骨坏死及“象牙样变”,导致骨关节炎发生。

2.3 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是构成腰椎运动节段的主要结构,腰椎正常运动的生物力学是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之间应力分布均衡。

当腰椎屈曲活动时,小关节约承受1/3载荷、椎间盘承受2/3,而椎间盘有蠕变功能和负荷松弛效应,因此小关节承受的剪切负荷逐渐增大。

附着其上的肌肉发生收缩,关节面互相靠拢。

当椎间盘退变时,椎间隙变窄,加速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最终表现为骨关节炎。

椎间盘退变和腰椎骨关节炎的发生均与年龄密切相关:而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较椎间盘退变滞后约10~20年,因此,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是继发于椎间盘退变突出的。

椎间盘退变和骨关节炎的相关程度有性别差异,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时两者才密切相关。

必须强调,腰椎退变性疾病与关节突关节炎往往同时存在,因此也很可能与腰骶神经痛共存[5]。

3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1 临床症状3.1.1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与下腰痛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骨关节炎源性腰腿痛主要特点有:疼痛部位以下腰部、臀及髋部为主;下肢可有痉挛性或放射性疼痛,但多只波及膝关节以上;腰部僵直,晨起时严重,活动后减轻;无感觉异常。

3.1.2 通常认为关节突关节痛属牵涉痛,与神经根刺激和受压无关。

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体征:3.1.2.1 腰椎旁肌肉紧张、僵硬;3.1.2.2 腰椎后伸时疼痛,前曲时减轻;3.1.2.3 无神经损害和神经根牵拉体征;3.1.2.4 直腿抬高试验时髋、臀部或腰部疼痛。

有时还可出现腰部以及髋关节活动受限等。

有研究认为来自关节突关节的伤害性刺激可对脊髓前角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致肌腱反射减弱,绳肌痉挛也可使直腿抬高受限。

3.2 影像学评价3.2.1 重度的腰椎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侧位X线片可见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骨赘形成和关节突增粗变大,但对骨关节炎的早期改变X线无法检出。

3.2.2 CT扫描显示腰椎关节改变有:3.2.2.1 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狭窄不平(关节软骨变薄):关节突关节间隙<2mm,关节面不平,重者关节间隙消失;3.2.2.2 关节突增生肥大:骨髓腔和皮质骨同比例增大,关节整体或局部增生肥大;3.2.2.3 关节囊钙化,关节囊附着处密度增高;3.2.2.4 关节半脱位:上、下关节面失去正常咬合关系,关节面方向发生变化;3.2.2.5 关节面软骨下骨骨质疏松或硬化。

借助CT扫描可以准确地对关节突关节炎作出诊断,但其价值并不比X线片更具优越性。

3.2.3 MRI可判断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并能反映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的病理变化。

依据关节突关节在水平面T2加权像上关节面软骨破坏、软骨下骨改变和骨赘形成三个基本病理变化,可分为:3.2.3.1 早期正常关节突关节形态:关节面软骨完全覆盖,软骨下骨板均匀一致,无骨赘形成;3.2.3.2 轻度:软骨基本覆盖关节面,部分区域出现磨损,软骨下骨局部增厚,有骨赘形成; 3.2.3.3 中度:软骨不能完全覆盖关节面,软骨下骨部分裸露、软骨下骨增厚不超过关节面面积的1/2,骨赘形成;3.2.3.4 重度:软骨大部缺损,可见少量软骨残留痕迹,软骨下骨呈“象牙样变”,骨赘形成。

依据临床症状不能确立本病的诊断,影像学资料显示腰椎关节突关节存在骨关节炎改变也只是反映了关节处于退变的状态。

通常,本病与腰椎退变性疾病并存,几乎全部合并椎管狭窄或退变性侧凸。

关节疾患合并有椎间盘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两者互为因果。

而且早期椎间盘退变或关节突关节炎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临床上难以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1] Liwinnek GE, Waffield CA. Facetjoint degeneration as a cause Of lowbackpain. ClinOrthopRelatRes, 1986, (213): 216-222.[2]Sehwarzef AC, Wang S, Laurent R, et aI.The role Of the zy-gapophysial joint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Aust NZJ Med, 1992,22: 185(abstraect).[3]Fuiwara A, Lim TH, An HS, et al. The effect ofdisc degenerationand facetjoin to steoarttwitis Ontheseg mentalflexibility O fthelum barspme. Spine, 2000, 25: 3036-3044.[4]FuiwaraA, Tamai K, An HS, etal.OrientationandosteoarthritisOfthelumbarfacetjolnt. ClinOrthopRelatRes, 2001, (385): 88-94.[5]Fujiwara A, Tamai K, An H5,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degeneration, facetjointosteoarthritis, and stability Of the degenera-tlvelumbarspine. J Spinal Disord, 2000, 13: 444-4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