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化学《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精彩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课题1: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导学案

课题1: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导学案

化学之旅——分子和原子班级:姓名:日期:10月9日[导语]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节课我们将通过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分析,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以可以结合新的分子。

.........................一、阅读思考,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如水蒸发,水只是由态变成了态,水分子的,而水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水分的化学性质也保持不变。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如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分子首先要分裂成和 ,然后重新组合最终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过氧化氢分子的性质不再保持。

综上1-2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如O2, 、。

(2)有些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如CO2,、。

应用练习:水是由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构成.4.用微粒的观点看化学变化的实质以过氧化氢分解为例,过氧化氢(H2O2)分子首先破裂成和,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氧原子重新结合生成了分子。

水分子聚在一起形成水,氧分子聚在一起形成氧气.可见(1)在化学变化中, 首先破裂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 ,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 .(2)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不可分.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二、阅读讨论1.课本51页讨论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三、学以致用1.在课本上完成课后练习1-4题.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2.下列物质中几乎不含氧分子的是 ( )A氧气 B液态氧 C蒸馏水 D空气3.若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 )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没有间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4.用微粒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号卷一、研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3-1及有关数据、苯分子硅原子图像、探究实验的分析,认识物质的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构成的,能归纳出分子、原子的特征。

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的运动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识记分子的概念。

二、研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现象。

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识记微观粒子的性质。

三、自主研学(阅读课本P48-49)1、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下列生活现象:(1)为什么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2)为什么糖块放到水里会“消失”:以上现象可证明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等微粒构成。

2、我们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说明花香分子会。

四、互动研学【任务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3-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验现象;结论:物质是由。

【任务2】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析以下数据:①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② 1个水分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结论: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运动着呢?1.向装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5~6mL的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烧杯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2.将少量烧杯A中的溶液倒入试管中,再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试管中溶液结论。

(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内容填在书本P49表中)(分组实验)结论:1、分子是不断地。

2、氨分子也能使酚酞,同时也说明氨水..的化学性质是。

(填..与氨.分子“相同”或“不相同”)分子是。

【任务3】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取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吸入部分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向里推进,气体会被,结论:证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其实是分子的。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3)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3)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3)《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名称《分子和原子》姓名课程名称《分子和原子》年级九年级学科化学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题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一,在中招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课承前空气、氧气,启后原子的构成、离子等知识。

学情分析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

过程方法上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上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知道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能过通过平时的观察分析,认识分子原子的微粒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说出分子原子的特性;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质客观存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能用微粒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认识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

创设问题情境看图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使学生愿学、善学和会学提出研究主题。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课堂讲授活动探究一设疑激思PPT课件展示放大的微粒图片【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问题解答】【得出结论并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听讲引导学生看图,帮助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性质;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旧知回顾】1.为什么糖块放进水里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2.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新知学习】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2.分子的基本特征a.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b.分子在不断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加,运动速度;c.分子间有,受热时间隔,遇冷时间隔;物质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其中分子间间隔最大的是态,分子间间隔最小的是;d.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e.分子是由构成的。

有些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O2、H2、N2、Cl2,大多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如CO2、NO2、SO2、P2O5;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的是。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自我检测】1.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2.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20mL,这一现象说明()A. 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可以再分D.分子比原子大3.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种类B.分子数目C.原子种类D.原子数目。

3.1.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和原子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3.1.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分子和原子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微观概念,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的内容是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了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之后学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本课时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已经接触了分子和原子,但对于分子和原子微观角度的理解,缺乏准确的认识,建立概念较难。

已有知识及方法: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

未知知识及方法: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常见的化学概念。

教学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核心素养建立化学观念: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含义。

难点:分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原概【板书】一、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

请你试着说出它们都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1.氧气分子是由构成的。

一个氧气分子由构成的。

2.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动画模拟:观察模型分答案。

讨答问题。

续表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学习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三、学习难点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对分子、原子微观概念的建立。

四、知识准备1、回顾物质的构成: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2、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湿衣服晾干、花香四溢等,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五、学习过程(一)分子的存在及性质1、实验探究: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整杯水都变红了。

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2、阅读材料:科学家已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像,也能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例如,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实验现象: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连接电源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连接电源负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两者的体积比约为 1∶2。

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很好,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化学的奥秘,为我们的世界创造更多奇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习题第1、2、3题,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感受科学家们探索分子与原子奥秘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4.家庭作业: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并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并尝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木头燃烧后会变成灰烬,那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呢?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引导,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一些现象,其实这些都跟分子和原子有关。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探索化学反应背后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分子的概念,然后引入原子的概念,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那么,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变化的呢?”
2.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演示分子分解为原子的过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导学案学习本文从微观现象、看法微观粒子的运动,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目的】1、看法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庞大粒子构成的;2、看法分子是坚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运用微粒的观念解释某些罕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从微观现象、看法微观粒子的运动,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难点】笼统思想才干的培育【课前预习】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构成水和氧气的最小微粒区分是什么?2、分子是坚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3、原子是( )中的最小微粒。

4、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温度降低,距离。

【课内探求】一、自主探求:依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处置以下效果:1、分子的概念思索感悟:水蒸发与过氧化氢分解有什么实质区别?用分子的观念解释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作物理变化时,分子,发作化学变化时,分子,分子是坚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思索感悟:分子能坚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2.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3.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络:是由构成的。

(3)相反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⑤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

5.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反响物的分子分解结合聚集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接由构成(如: )。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二、精讲点拨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分散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用消费、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迷信理想: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 ) P48、49页活动与探求:实验1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的分析,从化学反响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学习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导学自习:阅读课本第118--119页,答复以下问题:1.燃烧: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会改变吗?研习展评:活动1:你知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木条、玻璃棒、小煤块、蜡烛〔两支〕、烧杯等仪器药品,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燃烧条件的猜想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点燃两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用燃烧匙取一张滤纸和一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结论:燃烧的条件是。

活动2:[讨论与交流]: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②局部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课堂练习1: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梗着火点高梗梗接触的氧气少2.小明拿一瓶汽油,翻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A.是液态物质B.与氧气接触少C.具有挥发性D.温度低于着火点活动3:探究灭火的原理阅读课本第119页,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设计出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灭火的原理蜡烛熄灭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结论:灭火的条件是。

活动4:讨论与交流:1.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2)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

〔〕(3〕森林发生火灾设置隔离带。

〔〕2.灭火的逃生方法你知道多少?课堂练习:1.火灾时,引起身上衣服着火了。

以下措施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往身上浇水,使火焰熄灭B.迅速奔跑,找水源,用水熄灭C.躺在地上打滚,把火焰压灭D.旁人赶快用湿衣服或毛巾等帮助他扑打灭火2.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到达着火点,发生燃烧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3.“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的锅;薪,指柴火〕这句成语中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 。

课后稳固〔一〕课外作业:1.如图,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开水,白磷并投入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枯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外表上水的白磷,最终能燃烧起来的物质开水是,因为。

2.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以下逃生措施中正确的选项是〔〕〔1〕沿楼梯迅速下楼〔2〕用湿毛巾堵住口鼻〔3〕匍匐前进,寻找平安出口〔4〕封闭房门〔5〕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6〕跳楼A.(1)(2)(3)(4)B.(2)(3)(4)(5)C.(3)(4)(5)(6)D.(1)(2)(4)(5)〔二〕早知道:小知识: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来灭火。

除可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清水灭火器的灭火剂为清水。

灭火时,水被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占据了燃烧空间,稀释燃烧物周围的氧气含量,阻碍新鲜空气进入,氧气的浓度大大降低从而到灭火的目的。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2.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3.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导学自习:1.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发现有煤气泄漏,小明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放在煤气管道周围试一试哪一个地方漏气,他这种做法对吗?你能说出哪些理由。

研习展评:活动1: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阅读课本120--123页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1〕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是在纯氧中加热能剧烈燃烧:〔2〕一张纸被揉成一团时燃烧不旺,而翻开时燃烧很旺;〔3〕湿稻草不易燃烧,且冒烟,干稻草却燃烧很旺。

通过对以上现象分析,你能说出影响上述物质燃烧的因素是什么吗?。

结论:促进燃烧的方法:①;②。

课堂练习:1.以下现象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1〕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2〕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中鼓入空气〔〕〔3〕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思考讨论: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发生爆炸吗?为什么?活动2:探究爆炸发生的原因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氢气的燃烧与爆炸阅读课本122页,并讨论交流:1.为什么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出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2.能从微观的角度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吗?〔透过现象看本质〕。

3.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活动3:探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相关知识学生阅读:阅读课本第123页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知道爆炸极限的含义。

课堂练习2: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课后稳固:〔一〕课外作业1.以下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轮胎爆炸B.火药爆炸C.钢铁生锈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到达时,遇到明火就会,导致有限空间里急剧增大,从而引起。

3.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在无盖小塑料桶里放入枯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2〕以下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桶中装的是枯燥的煤粉〔3〕面粉厂为了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平安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二〕早知道:小知识:燃烧的种类〔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2〕着火:着火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开始起火持续燃烧的现象。

〔3〕自燃:自燃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没有外来明火源的作用,靠热量的积聚到达一定的温度时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4〕爆炸:爆炸指物质在瞬间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响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并以巨大压力急剧向四周扩散和冲击而发生巨大响声的现象。

〔5〕核聚变:在核聚变的时候会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例如太阳外表。

第2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学习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学习难点】分子、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化学反响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小组讨论】观察水蒸发和过氧化氢分解微观模拟示意图[课件展示]。

,从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2〕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①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②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③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④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4〕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解释〕: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0,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与原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知识点二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混合物和纯洁物〞12三、我的收获四、当堂检测1.以下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D〕A.分子不同性质不同B.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C.分子在不断运动D.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B〕A.分子B.原子C.质子D.电子3.以下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C〕A.C B.O2C.CO2D.O4.水蒸发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B〕A.分子种类B.分子间隔C.分子数目D.原子大小5.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以下解释错误的选项是〔D〕A.香飘万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热胀冷缩——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C.空气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D.水的天然循环——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6.下面关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响说法正确的有〔A〕A.在反响中,氢分子变成氢原子,氯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B.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在这个反响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D.该反响的类型属于分解反响7.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保持过氧化氢性质的最小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不相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