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课件

2024/1/25
学习诗歌理论
了解诗歌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方法,如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 概念,提高对诗歌的理性认识水平。
分析诗歌结构
学习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特征,如韵律、节奏、押韵等,加深对 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掌握鉴赏技巧
学习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比较鉴赏、文本细读、 背景分析等,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
阅读和背诵经典诗篇,如唐诗、宋词等,培养对 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对优秀诗歌的直观感受。
深入体验
通过多读多背,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美感, 增强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感性认识。
积累语言材料
通过阅读和背诵,积累丰富的诗歌语言材料,为 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2024/1/25
26
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2024/1/25
5
意象与意境关系
意象与意境的联系
内涵不同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意境是由多 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没有意象就没有 意境,而有意境就一定有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而意 境则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围不同
重点不同
意象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局部的,而意 境则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范围 更加广泛。
2023 WORK SUMMARY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类课件
REPORTING
2024/1/25
1
目录
• 意象与意境概述 • 常见诗歌意象解读 • 诗歌意境创造技巧 • 不同类型诗歌的意境表现 • 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作用 • 如何培养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能力
2024/1/25
2
PART 01
意象与意境概述
2024/1/25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

诗歌鉴赏意境和意象-图文意象、意境赏析【考点解读】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
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就是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题型分析】1、这首诗(或者某一联、两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技巧】①注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注意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描述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常见意象】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
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 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 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
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 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 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连理枝、比翼鸟、并蒂莲。
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给全诗营造了凄冷 感伤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了铺 垫。)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 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 之感。
2、《度破讷沙》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整体描述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 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意境=意象+氛围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 产生想象的境界。
常见意境
恬淡闲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宁静温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冷孤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雄浑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悲壮惨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画面)。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 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 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 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 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分析氛 围特点),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分析思 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②什么图景; 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 思想感情(或寄托了什么志向)。
例:(09全国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 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 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 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 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意?
练一练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 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 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 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 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 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 特点; (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 说解;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 点态度)
举例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 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
(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 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 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 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 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 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
练一练 《李清照· 点绛唇》中刻画了怎样的艺 术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诗歌鉴赏之意境和意象

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 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 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 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 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 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 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 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 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 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 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 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 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 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 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 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 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 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 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 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 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意境: 意境: 由意想构成或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或境界。 或境界。
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 芭蕉” 梧桐”的意象差不多,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 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 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 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 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 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在。如何傲。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
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 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 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 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
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 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
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 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 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 态度。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 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 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很少了 解自已的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 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 华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 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 怎么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 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 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详、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4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4)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5
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2)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象的特点: 1.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2.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教学目标:
1、积累意象意境的基础知识。
2、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3、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析意象意境的基本方法。
2、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精讲点拨
一、知识点指津
(一)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认知理解意象和意境
例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例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注】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
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
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二、如何鉴赏意境
(一)典型例题展示: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二)方法总结
1、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2、分析诗歌情感
3、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4、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三、如何规范答题
(一)典型例题展示
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
②杪秋,即深秋。
③机心,机巧的心计。
★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步骤二)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步骤三)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落寞孤愤之情。
(二)探究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画面。
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即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
切忌空洞,要具体。
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即情与景的关系)
四、课堂检测
1、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颔联描写了古人远去、夕晖斜照、野草蔓生、树林秋色生寒等景物,(步骤二)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步骤三)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五、课后巩固练习
1、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步骤二)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银山拍天”写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步骤三)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步骤一)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夜景:夜色浓重,秋风萧瑟,侵入汉关,月色清冷,寒云低压,笼罩西山。
(步骤二)营造了阴沉肃杀的沉重气氛,(步骤三)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附:常见意境
1、宏阔类——苍凉、苍茫、悲凉、苍劲、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悲壮、深邃
2、清冷类——暗淡、渺茫、寥落、萧疏、凄寂、萧条、荒凉、荒芜、冷寂、孤寂、空寂、幽僻、清冷
3、细腻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空灵、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安谧、美好、淡雅、幽远
4、繁复类——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高昂、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