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讲解
《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

《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寒湿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证候之一,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而发病。
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加味鸡鸣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效果。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寒湿痹阻证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加味鸡鸣散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 体征变化:治疗组患者的关节局部温度、压痛等体征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对照组患者的炎症指标也有所降低,但改善程度不如治疗组。
4.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少,且程度较轻。
治疗组患者未出现因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加味鸡鸣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在本次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加味鸡鸣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首先,加味鸡鸣散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关节局部温度、压痛等体征,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此外,加味鸡鸣散还能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进一步证明其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国疗养医学2021年第30卷第2期Chin J C onval es cent M ed ,Feb.2021,V ol .30,N o.2针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张政蒙兴文张世俊郑武燕【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 heum atoi cl ar t hr i t i s ,R A )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临床针对R A 不局限传统的药物治疗,常配合外科手术、中医汤剂、针灸、传统藏药等综合治疗。
其中,针灸治疗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临床结合患者的中医体质,选择合适针灸方式和配穴,可缓解R A 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文就目前研究浅谈针灸疗法治疗R A 的应用价值及相关作用机制。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温针;艾灸类风湿关节炎(r heum atoi cl ar t hr i t i s ,R A )属于难治性的慢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造成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甚至关节肿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
临床治疗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植物药制剂等药物治疗,或包括关节置换和滑膜切除手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会引起部分患者严重的肝肾损伤、肠胃反应等,造成患者依从性下降,难以坚持长期规律治疗。
针灸属于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理气血和脏腑的功能,可有效治愈功能性疾病,配合治疗呼吸系统、胃肠系统、颈椎、腰椎、肩周炎、骨关节炎等疾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目前,针灸治疗已逐步应用于R A 的治疗,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浅谈针灸治疗R A 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
1R A 病因及治疗现状现代医学至今无法明确R A 病因,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造成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等[1-2]。
西医治疗原则以抗炎镇痛为主,首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结合外科手术等治疗方式,在疾病发作期间可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服用药物常会造成患者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或肝肾损伤,导致患者无法长期坚持规律服药,疾病反复发作[3]。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临床发布时间:2021-09-02T12:01:46.7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6期作者:黄伟[导读]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黄伟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多持续性的疾病,滑膜炎的持久反复发作,导致一定部位的关节软骨和骨头层破坏,最终导致器官破坏,最后导致身体整体的破坏。
严重的是会导致人体严重损害,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症状较复杂的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愈性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痛、皮温升高、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畸形等症状,且多病程较长,缠绵反复,致残率高。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持续性较长的、较严重的、滑膜炎为主的关节的炎症性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侵犯手足,还有膝、踝、肩肘等大小的关节,一般多为对称性的。
随着病情发展过程中骨质的不断破坏,晚期则会出现关节僵硬和畸形,关节功能丧失,股体功能废用,是造成我国人群劳动力丧失和致畸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
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患上了关节炎疾病,事实上对于关节炎不是特别了解的人群根本不知道这种疾病的危害。
关节炎主要分为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三大类。
这种骨科疾病出现之后都会对关节处的滑膜组织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很容易出现系统性关节病。
事实上每一种关节炎疾病都有不同的特征,一定要根据实际病情对症治疗才能早日康复。
所谓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有风湿症状的关节疾病,主要是因为感染、衣服还或者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所致。
患病之后关节处会变得肿大而且会对滑膜组织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
华佗夹背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华佗夹背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病变为主,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凡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都有病变,但最基本的病变发生在滑膜。
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多发性性小关节炎为特点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
1临床诊断1.1症状:初期以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关节僵硬,时间大于一小时,伴见功能障碍;晚期则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1.2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大多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
1.3 X线检查:X线片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
1.4诊断标准:1)晨僵;2)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3)手关节至少一个关节肿胀;4)对称性关节炎;5)类风湿性结节;6)类风湿性因子阳性;7)放射学改变。
以上7条满足4条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即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1.5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相鉴别。
2治疗方法2.1铺灸药物选用甘肃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何天有教授的蠲痹散,处方如下:威灵仙50 羌活30 独活30 肉桂20 细辛15 川芎15 冰片2 共研细末备用。
2.2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裸露背部,用渗透液涂抹铺灸部位,如无渗透液,用姜汁或蒜汁代替,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的督脉与华佗夹脊穴上,然后将中药粉剂均匀铺撒在施灸部位。
将3孔艾灸盒中艾条点燃。
2个艾盒竖直放在药面之上,使之艾条燃尽后取掉。
平时每隔一周灸一次,7次为一疗程。
三伏天铺灸每隔一伏铺灸一次,铺灸后在疼痛各关节贴敷天灸方,4-6小时后取掉,如果灸后局部皮肤起水疱,可用针灸针挑破将水液放掉,用龙胆等外涂,等做下一次时即可愈合。
3讨论3.1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有“历节顽痹、尪痹”之称,是一种疑难病症。
主要是风寒湿邪侵入经络,留滞于关节,则历节疼痛。
日久可累及肝肾。
针刺联合艾拉莫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针刺联合艾拉莫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针刺+艾拉莫德片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2022年02月-2023年01月期间,我院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选择其中25例实施艾拉莫德片治疗,将该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剩余25例患者实施针刺+艾拉莫德片治疗,组别命名为研究组。
对上述不同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对比。
结果:研究组实验室指标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分析有意义(P<0.05);对照组症状积分显著高于研究组,数据差异大,对比有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两组分析差异大,表示对比有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对比,研究组数据较高,P<0.05,提示该指标分析结果有意义。
结论:与单一艾拉莫德片治疗相比,联合针刺治疗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均得到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效率较高,可加以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针刺;艾拉莫德片;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实验室指标;症状积分;治疗有效率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关节炎和滑膜炎,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产生消极影响[1]。
艾拉莫德片是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常用治疗措施,对患者症状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影响疾病恢复进程,不利于患者机体健康[2]。
近年来,针灸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对不良反应的抑制效果显著[3]。
本文以50例该类患者为例,研究上述治疗联合实施价值,具体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拟选取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50例(2022年02月-2023年01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随机对照),各组25例。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

·30·
JCAM. Feb, 2010, Vol. 26, NO. 02
显减轻 ,关节肿胀消除 ,关节功能恢复 。第 2疗程治疗 结束 ,病人临床痊愈 。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 ”范畴 ,其病因病机为风 、寒 、 湿之邪侵入肌体 ,留于关节 、肌肉 、筋骨 , 阻塞经络 ,使 经气运行不畅 ;闭阻日久 ,伤及正气 ,影响肝 、脾 、肾等 脏 ; 病久则血停为瘀 ,湿凝为痰 ,痰瘀互结而至关节肿 胀 、畸形 、疼痛 。其病本在肝 、脾 、肾 ,标在筋肉 、关节 。 本虚标实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为本 ,外感风寒湿邪为 标 ,因而补益气血 、滋补肝肾 、祛风除湿 、温阳散寒为治 疗本病的根本之法 。
李某某 ,女 , 38岁 ,自诉 :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1 年余 ,以膝关节 、肩关节及双手指间关节为重 ,伴晨僵 、 屈伸不利 、畏寒 、怕风 。查 : 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及中指 指间关节肿痛明显 ,活动范围轻度受限 ,双肩关节及双 膝关节无明显肿胀 ,舌淡、苔白微腻 ,脉弦微滑 。实验 室检查 : C - 反应蛋白 : 29. 6 mg/L, 类风湿 因子呈阳 性 ,血沉 : 58 mm / h。诊断为 类风 湿性关节炎 ,证属风 寒湿阻型 。按上法治疗 1个疗程后 ,患者全身疼痛明
复方芪芎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25.182复方芪芎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普彬,陈国廉,王雨薇甘肃省人民医院中医二科,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芪芎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9月—2023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中医二科收治的120例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双色球随机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芪芎方联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
治疗后,观察组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以及疾病活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芪芎方联合温针灸治疗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复方芪芎方;温针灸;肾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9(a)-0182-05Clinical Analysis of Compound Qixiong Formula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Rheumatoid ArthritisPU Bin, CHEN Guolian, WANG Yuwei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Ⅱ, Gansu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Lanzhou, Gansu Province, 730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ound Qixiong formula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idney-yang deficiency type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 typ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Ⅱ at Gansu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1 to May 2023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6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60 cases) using the dual chromospher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ound Qixiong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6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3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5.926,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heumatoid factor, C-reactive protei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leukin-8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morning stiffness time, joint swelling, joint tenderness, and 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score compared[作者简介] 普彬(1987-),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相关。
类风湿董氏针灸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1.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2. 调和营卫,强身健体:通过针灸调理人体营卫之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3.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方法,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二、治疗穴位1. 主穴: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风市、肾俞、委中。
2. 配穴: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如关节肿胀明显者,可加阳陵泉、阴陵泉;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曲池、合谷;腰膝酸软者,可加肾俞、委中等。
三、治疗方案1. 针灸治疗(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选用合适的针灸针具,严格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主穴和配穴,采用直刺、斜刺或平刺等方法,深度一般为0.5~1.5寸。
(4)行针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感向病所传导。
(5)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 针灸辅助疗法(1)拔罐疗法:在关节周围进行拔罐,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2)刮痧疗法:在关节周围进行刮痧,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川芎、红花、没药等,制成药膏,贴敷于穴位,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针灸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针灸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局部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3.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 针灸治疗期间,避免受凉、潮湿,保持关节部位干燥、温暖。
5. 治疗结束后,患者应继续坚持锻炼,加强关节功能恢复。
总之,董氏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营卫、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等方法,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一)摘要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
方法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
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
结果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
治疗前后SOD 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
结论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关键词:针刺;关节炎,类风湿;脑啡肽,亮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类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
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我院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的临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
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 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
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
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病人的一般情况组别例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级(例)男女Ⅰ Ⅱ ⅢⅠ Ⅱ Ⅲ针灸组 30 5 2545±53±525 5 010 18 7对照组 15 3 1244±733±512 3 094 2注: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2 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 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 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
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
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
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
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1.3 观察方法:每2周随访一次,每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1.4 疗效评定: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
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
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
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无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
1.5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计量指标改变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检验。
2 结果2.1 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
2.2 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见表2。
从表2中可见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
表2 针灸疗效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的关系疗效病程(年)关节功能<1/2 1~2 2~3 >3Ⅰ Ⅱ Ⅲ显效11 0 0有效32114 2 1改善36355 9 3无效1130 2 3有效率(%) 100 88.8 83.3 66.6100 84 572.3 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项目针灸组(30例)消炎痛组(15例)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前治疗后P值关节肿胀指数6.9±4.4 4.7±4.3 <0.00113.4±3.6 12.6±3.5 >0.05关节压痛指数17.2±7.6 10.1±0.7 <0.00113.1±3.1 9.1±2.4<0.02晨僵(H)2.9±1.6 1.9±1.6 <0.0012.3±1.71.4±0.5<0.02握力(mm Hg) 83.5±31.2 95.7±62.1 <0.001102.3±28.6 113.8±30.4 <0.05ESR(mm/1h) 57.2±25.7 46.4±27.2 <0.0175.1±29.5 62.6±29.6 <0.01CRP(μg/L) 18.8±11.6 8.2±14.5 >0.0517.9±12.1 10.2±12.1 >0.05RF(对数值) 2.4±0.42.2±0.4<0.012.4±0.32.2±0.4 >0.052.4 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前后LEK、SOD、CAT和LPO的变化项目 LEK(10例)SOD(18例)CAT(18例)LPO(18例)mg/mlU/g(Hb)U/mg(Hb)nmol/L治疗前85.1±41.8485.9±38.617.1±3.55.7±1.0治疗后172.5±62.2 458.2±46.1 18.1±1.65.2±1.1P值<0.01<0.01>0.05<0.052.5 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 讨论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
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
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
同时发现病程越短关节功能损伤越少,疗效越好。
目前没有一种早期RA的标准,根据Morgan等〔1〕报道早期RA病程12个月以内的患者为界限,针灸治疗对早期RA疗效较好(见表3)。
针灸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均有明显好转。
ESR、RF滴度也有改善,P<0.01,消炎痛对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ESR也有好转,P<0.02,而对RF无明显作用,与我国近年来报道相似〔2〕。
Mezes等〔3〕和Wade等〔4〕检测RA患者血浆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
Pasquier等〔5〕和Marklund等〔6〕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
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所以测定RA患者红细胞中SOD、CAT活性与血浆LPO治疗前后变化可了解针灸治疗RA的疗效。
本研究针灸治疗后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血浆LPO含量降低,使关节炎症减轻,关节功能好转。
自从Hugher〔7〕首先从亮脑内分离出亮脑啡肽以来,对针灸镇痛机制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柏华〔8〕在家兔实验中观察到针刺对中枢和外周亮脑啡肽有同步影响,针刺后,组织中亮脑啡肽(LEK)增高,肾上腺髓质内LEK 下降而血浆中升高。
RA患者针灸治疗后LEK含量明显升高,P<0.01,证实针灸治疗对RA患者有消炎镇痛作用,但副作用比非甾类抗炎药低。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后ESR与RF滴度下降明显,有待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对免疫调节的关系。
作者单位:周嘉陵(200052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湿关节炎科)朱琦(200052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湿关节炎科)参考文献1,Morgan K,Clague RB,Reynolds I,et al.Antibodies to type Ⅱ collagen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Br J Rheumatol,1993,32:333.2,奚永江,浦蕴星,陈桂玲,等.针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39例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4:1.3,Mezes M,Bartosiewicz G.Investigations on vitamin E and lipid peroxide statu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Clin Rheumatol,1983,2:259.4,Wade CR,Jackson PG,Highton J,et al.Lipid peroxidation and malondiahyde in the synovial fluid and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Chim Acta,1987,164:245.5,Pasquier C,Laoussadi S,Sarfati G,et al.Superoxide dismutase in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s ankylosing spondylitis.Clin Exp Rheumatol,1985,3:123.6,Marklund SL,Bjelle A,Elmqvist LG.Superoxide dismutase isoenzymes of the synovial fluid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n reactivearthritis.Ann Rheum Dis,1986,45:847.7,Hugher J.Isolation of an endogenous compound from the brain with pharmacological oproperties similar to morphine.Brain Res,1975,88:295. 8,成柏华.针灸阿片肽免疫和肿瘤.中国针灸,198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