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一)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字《中国大历史读后感300字》篇一读《中国大历史》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让我这个对历史仅略知一二的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大门。

黄仁宇先生写这本书的方式很独特。

他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朝代顺序罗列史实,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把中国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这就好比把中国历史这幅大画卷展开,从远处审视它的全貌,而不是只盯着某个局部的细节。

书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论述。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间架性的设计”。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就像是盖房子,先搭起一个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充东西。

这个框架可能一开始就定好了一些大的规则和结构,不管里面具体怎么变,这个大框架总是起着主导作用。

比如说,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像是这个房子的大框架,之后的朝代虽然有所修改和完善,但基本都是在这个框架里折腾。

这可能就导致了一些问题,一旦这个框架出现了问题,整个体系就会面临大的危机。

就像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这个时候中央集权的框架已经有点摇摇欲坠了,但是因为整个制度的惯性,很难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最后只能走向覆灭。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

虽然和古代有着天壤之别,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框架来保障稳定和发展。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古代的问题呢?比如说,一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可能就像古代不同的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样,偶尔会出现一些小摩擦。

也许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调整这个“框架”,让它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还有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

那时候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民就像支撑整个大厦的基石。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农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动荡。

我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他们那个年代,种地全靠天吃饭,如果哪一年遇到旱灾或者水灾,粮食收成不好,全家人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话题作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

话题作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

话题作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全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大历史的进程,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熟练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这种系统化的叙述让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

作者尤其重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述。

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中国现代史的叙述也非常详尽,从晚清末年的政治动荡到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作者对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通过这些描述,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中国大历史》,我不禁对中国历史的宏伟和复杂感到震撼。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这些人物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历史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范文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很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逐步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这种深入剖析历史的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重点阐述。

从黄河文明的形成,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再到近代中国的兴起,作者都很细致地解释了这些转折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中一些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发现中国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

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独特性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的伟大和复
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体会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

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

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文章。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

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

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

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
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着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

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思考。

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

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

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

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

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

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新颖的,这当然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早期就读于南开,然后随"国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曾在东北参与过短时"内战",而后就读于美国的一个陆军参谋大学,最终选择了他终生的事业:历史。

作为处于具体历史情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