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讨论案例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新闻传播因其具有的主动性,不仅在促进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于事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当前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的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闻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就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展开分析,并主要从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结合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对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善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基本对策。

1 人文关怀缺失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表现过分关注个人隐私事件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关注,抢占市场高地,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过度关注报道对象的隐私挖掘,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保护。

更有甚者,某些记者在报道花边新闻时,不仅有意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还将涉事人员的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予以曝光,把报道对象的生活完全置放于公众之中。

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消费,不仅给报道对象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放弃了新闻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细节的处理,通过故意夸大和有意歪曲,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背离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借以造成新闻轰动效应,吸引读者注意力。

特别是一些娱乐新闻,摒弃了新闻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过分地追求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肆意消费明星或名人的个人隐私,抓住其中的“煽情点”,通过制造绯闻、恶意炒作的方式,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吸引读者,导致各种八卦信息充斥新闻。

因为这种新闻媒体报道者缺乏正确价值观,并且不正确发掘社会热点的问题,将会给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新闻制作细节处理不到位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者还存在着对新闻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一些对敏感话题或者是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细节缺乏必要处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给社会极其不良的影响问题。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是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但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本文讨论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几个方面,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反思。

标签: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它倡导人应该具有理性、仁慈的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

当代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

然而现今的新闻工作者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业逐渐市场化,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缺失的现象。

一、新闻报道不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法律规定人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是人文关怀的第一步。

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都充斥着名人明星的私生活。

在前不久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的报道中,媒体大篇幅的报道了杜同学的个人信息,将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等全部扒开展现在公众面前,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这样过于透明化的报道会对他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报道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尊重其情感和精神要求,充分考虑新闻对报道对象的精神和生活的影响,在报道过程中主动保护对象的隐私权是每一个新闻者应该做到的,也是最能体现新闻者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

二、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庸俗化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新闻业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受众的喜好,为其量身打造各种讯息,然而这些报道并不是以丰富受众的内心世界为本的,如今大篇幅新闻报道都被娱乐、庸俗的新闻占据,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近年來,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为迎合普通民众的需要,日渐“平民化”,一些报纸为了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在题材上越来越关注琐碎的无意义事件,而将更重要的新闻排除在报道之外,而这些庸俗的报道并不能向公众传递任何正能量,不能提升受众的个人修养,不能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

试论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与解决策略

试论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与解决策略

试论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与解决策略摘要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在媒体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民生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民生新闻的播出质量。

因此,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本文以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为研究内容,就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和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提升一、对广播电视民生新闻中人文缺失的表现分析(一)部分民生新闻内容肤浅广播电视媒体的消费者大部分是普通的百姓,广播电视新闻能否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往往对其收视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借助民生新闻,来体现对百姓生活等内容的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以民生的口号,却没有进行应有的人文关怀。

一些媒体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作新闻,这造成了新闻被异化的问题。

(二)部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适得其反在一些灾难的新闻报道中,有的记者表现出麻木不仁、人性缺失等问题,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通过本媒体的强势地位,满足百姓的知情权、以体现群众生活的原生态为理由,强行进行议题的设置,强行拉入当事人,不顾及当事人的意愿,使得当事人处于尴尬的境地等等,这类民生新闻,在达到提升收视率目的的同时,使得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根本无从谈起。

(三)部分民生新闻定位过低广播电视的民生新闻,大部分是把一些感情方面的因素纳入到民生新闻的报道里面,通过情感来吸引人和感动观众,以更好地拉近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但是,假如在民生新闻播放的过程中,这种感情的因素,被故意的放大和应用,就很容易产生做作、煽情的问题,导致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发生质变。

(四)部分民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待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提升收视率,在部分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通过把一些”性”、”腥”等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实现吸引观众的目的。

试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试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试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作者:郭莹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倡导社会先进文化,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本文就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人文关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71-01引言:我们的新闻报道理应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成为能优化人们精神环境的一个宁静港湾。

新闻媒体讲求人文关怀。

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从而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在群众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伴随着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新闻媒介的价值标杆也不断地受到商业化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销蚀,有许多新闻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芸芸众生,但却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

1 当今我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

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要想进入真正的人文视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渗入人文关怀,不仅应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关怀,还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从道德与知识的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应从文化的角度、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因此,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2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我国当代新闻报道对人文关怀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但是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势、媒体的自我定位、同城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诸多原因,许多新闻报道常常偏离了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基本要素,忽视了新闻报道中应有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缺失了新闻媒体本应遵循的职业道德。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摘要】新闻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中的人文关怀却经常被忽视。

本文从客观性与冷漠性、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和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忽视、商业化的影响以及媒体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建议新闻报道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媒体应重视对人文关怀的培养,并提高公众对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认识。

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真正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关怀。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客观性、冷漠性、受害者、社会弱势群体、商业化、媒体竞争、缺失、培养、公众认识1. 引言1.1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信息传递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时事动态、政治决策、社会事件等各种重要信息,以及反映社会风貌和民众心声。

新闻报道的及时准确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能够让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消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新闻报道也扮演着监督权力、揭露问题的角色,通过审视社会现象和事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报道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推动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更是扮演着连接全球的重要桥梁,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交流和合作。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更需要注重其价值导向,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不仅可以增加报道的人性化和温暖度,更可以让读者更加接近事件中的受害者,感受到事件背后的情感和温情。

通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可以将受害者的声音传递给公众,引起公众对事件的共鸣和关注。

人文关怀也可以帮助报道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新闻写作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

新闻写作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

明,主倾方 向的最大倾斜率已下降到 5 . 7 7 % 。 , 沉 降速率 为 O . 1 6 t am, r 建筑物的沉 降已趋 向稳
定。
五、 结 论
从 纠倾技术 的发展来看 , 单一的纠倾技术 是不够 的,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 可
采用 “ 六字法 ” 综合 纠倾技 术 , 其 内容为 “ 升、 降、 推、 拉、 注、 掏” 六个 字 , 纠倾工作共 可分为 以下三个步 骤 : “ 前升后 降 、 前推后拉 、 前注后
径 1 5 0 r m, 孔深4 . 5 m。 再次测量显示 , 宿舍楼南 侧沉 降速率增大为 0 . 8~0 . 9 m m / d , 效果明显。 接
理: 采 用灌浆 孔 7 个, 每 孔深 2 . 8 m, 灌 浆压 力
0 . 5 MP a ,浆 液采用 普通硅 酸盐水 泥浆加 膨胀 剂。 在灌浆过程 中, 一般均可见 回浆 , 灌浆工作 于1 1月 2 0日结束 , 共耗 水泥约 1 . h。
是 由于“ 跷跷板效应” 所致 , 在掏土侧基础 底板
下沉时势 必会产生非 掏土侧底板 短期 内上抬
的现象 。 随着 纠倾过程 中地基土应力应变的调 整, 这 种现象将被 消除 , 并随之产 生少量 的新
增沉降。 ( 四) 纠倾并加固结束后 3 0天测定结果表
决定用 冲孔挤 土法 加快纠倾施 工。 1 _ 3冲孔挤 土法 在 上述 6个沉井底 部各 打两个水平孔 ,钻进 宿舍 楼下淤泥质土 中, 孔
需求考虑 , 高度关注人 的价值 、 人 的尊严 、 追求
以及 命 运 。除 此 之 外 , 还 要 全 面 关 怀人 全 面 发
展 的愿 望 以及人 的价值 实现要求 。换句话 来

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二

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之二
之 如饴 的 兴 味 。再 加 上 一 些 社 会 思 潮 的 正是这 种文化的代表 ,它解构了经典 . 1进 入 消 费 时代 ,追 求 享 乐主 义 . 鲍 德 里亚 认 为 ,当代 消 费社 会有 推波助澜 ,消费主义 、享乐主义 、拜金 消 解 了意 义 ,误 读 了价值 ,颠覆 了传 党性 原则 ,坚 持 “ 导 性 ”。 同 时 ,应 然 改变 官兵 消 费 观 ” 、网 络 让 战 士 “ 指 的 彼 色 ,是完全一致 的。军事 新闻工作者一 时 时不 忘 为兵 服 务 的意 识 ,多 为 基 层 官 此更欣 赏” 、带 兵人 “ 要善于帮助战士 定要有很强 的国家利 益观念 ,以严守纪
放军报记者部先后派出2 名记者搞 《 1 记 和被带者 ,都具有指导性 、服务性 。
者 蹲点 看基 层 》和 《 者下 连 日记 》 记
行 动 。两 组 记 者 行 动 可 以说 渐 入 佳 境 ,
性 原 则
以 ,在媒体运作 的过程 中,我们必须强
责 守 纪 ,令 行 禁 止 。 对 于 有 些 事 件 作 不
兵的学问” 、 “ 小看一碗病 号饭 ,怎 队新 闻事 业 的鲜 明特 点 之 一 ,是政 治 别 么个送 法也 有学 问”、 “ 大学 生干部要 性 、政 策性 强。严守军队的政治纪律 、 缩短磨 合期 ”等观点 ;费士廷记者 聚焦 组织纪律 、新 闻宣传 纪律 ,与发挥新 闻 网络进 班 ,在报道 中提 出了 “ 网络 ,悄 工作者 的主动性 、创 造性 ,办出媒体特
兵分忧解难 ,为官兵谋利益 。部 队的基 在现实世界 找回 自信 ”等观点 ,其辐射 律为荣 ,而不能 以 “ 无冕之王 ” 自居 , 础在 士兵 ,面向基层 、面向战士 ,这是 面就远远超 出了基层 ,对 所有大学生军 随心所欲地取舍新 闻,甚 至泄露 国家机 军队媒体 的一个显著特点 。2 0 年 ,解 官 ,对 所 有 面对 着 网 络进 军 营 的 带 兵 人 密 ,给 党 和 军 队 的 事 业 造 成 损 害 。 所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应当怎么办?
时间:2005年6月10日作者:side 来源:世纪学堂
对弱者的冷漠和对苦难的调侃
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

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x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

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
评论:我们要求媒体有人文关怀,但这对于某些媒体从业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他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有一点人性,补一点起码的人道主义,不要再拿当事者的苦难来当笑料。

事例三: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事例四: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事例五: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

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

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

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事例六:北京某电视台,在评价乱停放人力车,说车夫“像一群苍蝇,影响着市容”。

评论:请低下你高贵的头,看看那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底层。

事例七: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哦呵》。

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

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事例八:石家庄市发现一个青年溺水身亡,报纸以《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报道,配发大幅尸体照片。

评论:苦难不仅没有成为同情的对象,而且成了观赏性内容。

事例九: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评论:说一个人“酷毙了”“帅呆了”,带有调侃的意味。

把约定俗成的“酷毙”这个专有名词用于“热死人”,让人感到记者的“看客”心态,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事例十: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评论: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

但是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事例十一:上海《东视广角》节目,报道一个打工妹在超市偷了一瓶69块钱的美白霜,后来被保安拿着录像带在收银台抓了个典型,带到问讯室,打工妹很不合作有点装聋作哑。

后来保安们就决定把小姑娘送到派出所,然后在路上打工妹趁保安不备跳进了苏州河,3天后打工妹的尸体被从黄浦江里捞了出来。

该节目在陈述完之后,主持人的评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打工妹缘何要为了69元钱而葬送了她23岁的生命?”
评论:有这种白痴的评语吗?23岁的女孩子在保安眼皮底下跳河,为什么当时保安没有救?为什么周围的目击者没有人拨110?为什么等3天后尸体找到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命给出的评价就是这种69元的反思?
事例十二:某名胜发生车祸,一轿车坠落悬崖,所幸有大树卡住,未入百丈深渊,我们的某电台主持人是如何解说这条新闻的呢———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主持人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两主持人大笑……
评论: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吗?
事例十三:某市报头版登载的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北京某报在对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目击新闻中,这样提醒读者:“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似乎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

还有诸如《市长敢吃农民饭》、《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之类的报道。

评论:赤裸裸的歧视性语言!在我们的媒体语言里,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就一定是二等公民?民工一定要被描写为邋遢委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吗?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吗?
事例十四:一个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

赵蕊蕊气的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评论:对这些记者的毛病一点也不能惯!
事例十五: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新闻单位在对其进行宣传时,题目竟然是“粪头的情怀——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某某”。

评论:使用尊重人的称呼,是对人格尊重的起码要求,而“粪头”这样的污蔑性词语,只会让读者增添反感而已。

学术批评网()转发 2005年6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