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仁篇是孔子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在读完《论语》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略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而孔子所强调的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到了仁的具体表现。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而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具体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诚实、礼貌、宽容和诚信的品质,以此来表现我们的仁心。

仁者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还谈到了仁的实践。

他认为,仁者应该以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然而,孔子所强调的仁的实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行动来实践仁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对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仁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善良和宽容的态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着仁的品质,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关爱和尊重。

同时,我也认识到,仁者应该以诚实待人,以礼貌对待他人,以宽容对待他人,以诚信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正是仁的具体表现,是仁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

文章以对自然的描述为主线,通过对树木、湖泊、花海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

读到这些描写时,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丽与力量,让我不禁陶醉其中。

同时,作者也逐渐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入文章。

他提到,在每个生物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善良和人性存在。

这种善良可以让它们和其他生物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大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这样的描述让我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章最后,作者以古人的智慧来总结了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道理。

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通过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智慧。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自然的美丽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获取智慧和灵感的源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动中,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1】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2】《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接着来。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这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就是不会对人厚此薄彼,也不会对物重好轻坏,而是单纯地遵照“义”的要求去做。

”(这里说的“义”,也是仁德的一个方面,包括平等对物,公平待人,也是修身的一个基本的要求)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着的是财富;君子心怀着的是法制,小人心怀着的是私利。

”(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君子考虑的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小人考虑的则是自身的利益和生计,也反向说明君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说明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治国的合理性)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每件事都按照有利益或无利益的标准去做,那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这句话有很多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跟上面一句话结合起来说。

上面说君子心怀着道德而不会怀着私利,这句话就接着来讲,如果像小人一样都怀着私利做事,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4.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呢?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要礼有什么用呢?”(孔子把“礼”上升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是理论推导的结果。

但根据历史演变的现实来看,“礼”显然不是治国唯一的原则)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我们不应该忧虑有没有官位,而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符合这个官位的能力;我们也不应该忧虑有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而应该不断地提升让自己成为被人们知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出名先有真本领)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学生曾参)啊,我的学说其实只是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的。

”学生曾参说:“老师说的极是。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

读《里仁第四》有感800字前不久,我把论语的里仁第四熟读并背了下来,感悟很多很多,觉得这这里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觉得十分有用。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仁”,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义与利的关系、孝敬父母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个重要的方面、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情,又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的意思是: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本领。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后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见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反之,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而儒家为什么这么讲仁义呢?仁义的好处又是什么呢?儒家之所以讲究仁,因为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

秦朝之所以从一个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就是因为他没有听取儒家所讲究的“仁义”,而过分迷信法家。

认为秦朝属于水性,水又属于阴性,只有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才行。

结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结果。

大家以后千万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样的事情,要相信仁义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像宋襄公那样举着仁义大旗明知战机不可失,但还是很天真很天真认为什么都不做光举个“仁义”大旗就ok,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论语,对自己有很大帮助!。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读后感《里仁第四》读后感。

《里仁第四》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性、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未来的期许。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书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有的善良、正直,有的阴险、自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是如此丰富多彩,无法简单地用善恶来划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而不是轻易去评判和排斥。

其次,书中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伦理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而在《里仁第四》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行为,呼吁人们要重视道德和伦理,要有爱心、宽容和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和睦。

最后,书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贫富差距、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等问题无不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里仁第四》,我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

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明白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文/范滋财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 ,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
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