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 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 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 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解读 ——里仁篇第四
【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
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 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 “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 ﹑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 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 为规范的要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1】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600字【篇2】《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

论语里仁第四心得体会论语里仁第四原文诵读接着来。
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这样对待天下的人和事,就是不会对人厚此薄彼,也不会对物重好轻坏,而是单纯地遵照“义”的要求去做。
”(这里说的“义”,也是仁德的一个方面,包括平等对物,公平待人,也是修身的一个基本的要求)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心怀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着的是财富;君子心怀着的是法制,小人心怀着的是私利。
”(孔子指出,君子与小人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君子考虑的是国家的稳定发展,小人考虑的则是自身的利益和生计,也反向说明君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说明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治国的合理性)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如果每件事都按照有利益或无利益的标准去做,那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这句话有很多理解,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跟上面一句话结合起来说。
上面说君子心怀着道德而不会怀着私利,这句话就接着来讲,如果像小人一样都怀着私利做事,肯定会招来很多怨恨)4.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能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呢?这有什么难的呢?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要礼有什么用呢?”(孔子把“礼”上升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这是理论推导的结果。
但根据历史演变的现实来看,“礼”显然不是治国唯一的原则)5.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我们不应该忧虑有没有官位,而应该忧虑自己有没有符合这个官位的能力;我们也不应该忧虑有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而应该不断地提升让自己成为被人们知道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出名先有真本领)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学生曾参)啊,我的学说其实只是用一个中心思想贯穿的。
”学生曾参说:“老师说的极是。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读后感文/范滋财《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写。
读完《论语》后,《论语》给了我生活中很多启示。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是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很困惑,但在亲身经历之后,我就完全明白了。
在学校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
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集中精力听讲。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像流水一样过去了。
我学会了这门课的.所有主要内容。
第二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就听到了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声音。
看到同学们朗朗上口地读着昨天新学的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团队”一起读。
我一读,就发现了新的知识。
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学””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经历过。
有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姐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聊得很好,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些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恨别人,也就是说,“人不知而不闷,不是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学会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难道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开心吗?人们不认识我,我心里却从不怨恨,难道不是正人君子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2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在心头。
“德国人,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动物弗能贼。
不是说它薄,言察乎安全,宁愿祸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纤夫,是一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终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们总是把德国人列为强者,这似乎自然不属于同情的范围。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人都成为了最弱的弱者,因为他们的分享、竞争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谈论理想时,浅浅的一句话:“我和点一样!”(“莫春,春装已成。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读《里仁第四》之4

读《里仁第四》之4农后2
一、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二、原文大意之我见:
1、直译:
夫子说:“一个人,心中如果真正树立了仁德精神,那么,他就会宽厚地对待任何人啊。
他也就没有什么看不慣的任何人和事了。
”
2、意译:
夫子说:
仁德精神树立者,其与俗人德非同。
君子心中只有爱,宽厚对待世众生。
天下人事优与劣,都能坦然己心容。
三、读后感
天地有大德,允许万物生:禾苗与杂草,阳光雨露同。
仁德昭日月,君子爱大众:不分彼与此,其心都能容。
对人献爱心,是非即分明;差者找其优,缺点帮改正,;
进而指方向,令其仁道行。
优者寄希望:警惕骄傲虫,
优点保持好,更攀仁德峰。
人人学君子,人间刮仁风。
2016年07月09日。
论语4-6节读后感

第四章里仁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仁道修养,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没有仁道修养的人,不可能长久在简约的环境中淡泊宁静,快乐自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不会长久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悦。
只有潜心于仁道修养的人才会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安泰仁和。
等而下之,真正的聪明人知道仁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他会努力向仁的境界靠近。
只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才会在贫富之际,得失之间,乐天知命,安之若素;为人之不能为,行人之不能行。
此外,只有具备仁道修养的人才具有洞察人的智慧,才真正明白什么人值得亲近,什么人不值得亲近。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辱矣。
”本章最后一段用子游的话结尾,说做人难,求仁更难,做人的学问不能死搬硬套。
仁道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必须“学而时习之”,要多体会,多实践,才能求仁得仁,求义得义。
对于本章,我领悟最深的便是懂得仁道修养的仁者虽然有洞察人的智慧,有判别君子和小人的能力。
但是真正有志于仁道修养的人不会厌恶人,不会用好与坏的简单绝对的概念去判断人。
第五章公治长论语第五章《公治长》,里面的好多句子寓意深刻,从中也受益匪浅,对于这一章中最有感触的便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这句话主要谈的是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这一章节中虽然说颜回很聪明,能够听一知十,触类旁通,道出了颜回的知识的渊博,然而,对于这两人,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子贡,因为他能够很用心的观察周围的人,且给予正确的评价,不恭维不嫉妒。
从这一章节中我领悟到,不要无视别人的长处,更不要把别人的优点看做诋毁别人的工具,平心静气的向别人学习才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第四章的读书笔记600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
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
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