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读书笔记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浅谈《论语》中的“孝”

第34卷 第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4 No.5 2020年10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ct. 2020浅谈《论语》中的“孝”莫丽丽(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20)05-0042-0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孝”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孝顺,如孝子,尽孝;二是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如守孝;三是丧服,如穿孝,带孝。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九个和“孝”有关的词汇,分别是孝道、孝服、孝敬、孝幔、孝顺、孝心、孝衣、孝子、孝子贤孙,它们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意思衍生出来的。
“孝”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因为家庭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对“孝”的认知和对如何行孝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认识。
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
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中“孝”的行为“孝”是一种行为,《论语》中对“孝”这种行为有多次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孔子的几位弟子问“孝”来进行阐述的。
1.父母在世时如何尽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六章)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然而这句话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 好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应该翻译成: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第二种认为应该翻译为: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精选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20章(完结),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20章(完结),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二十章论语尧曰篇yáo yuē zī ěr shùn tiān zhī lì shǔ zài ěr gōng yǔn zhí qí zhōng 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sì hǎi kùn qióng tiān lù yǒng zhōng shùn yì yǐ mìng yǔ yuē yǔ xiǎo zǐ l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gǎn yòng xuán mǔ gǎn zhāo gào yú huáng huáng hòu dì yǒu zuì bù gǎn shè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第19、20、21、22章

“论语”新解“里仁篇第四”第19、20、21、22章第19章引录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词句释1、游:游学、游宦、经商之外出活动;2、方:方向,去处;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门,远离就一定要有去向。
”新解1、到底是不能远离家门,还是有去向就可以离开?孔子的话等于没有说。
2、父母在,不远游,是孝道,可孔子的孝道,却是可以变通的。
第20章引录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词句释1、父之道:道:志向,父亲的志向。
译孔子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志向,可以称得上孝敬了。
”新解1、三年之后呢?父之道,在孔子看来,三年之后,是可以改的,但不知道,改了之后,孝又如何?2、孔子说话,可以称之为圣人艺术。
第21章引录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年高而欣喜,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新解1、孔子说,记住父母的年龄,就是孝。
2、孔子又说了,在心里记住父母的年龄,就是为了既要有喜也要有忧,喜他们高寿,忧他们年龄越来越大。
孝就是对父母的喜忧相加。
3、做子女的也不容易,能做到喜忧相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第22章引录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词句释1、逮:及。
译孔子说:“古代的人话不轻易说出来,怕自己的行为跟不上。
”.新解1、不知道孔子说的古人是什么人?2、古人有话不轻易说出口,孔子怎么知道?。
论语第二十章原文与解析

论语第二十章原文与解析第二十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解析:本章是《论语》中的第二十章,记录了孔子的言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之间不同品质的区别做出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解读“君子周而不比”。
在这句话中,“周”是指广泛的涵盖、周全的包容和考虑。
这里是指君子的行为和言论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公共价值,而不是仅仅以自身为标准去评判。
而“不比”则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谦逊。
君子不会与他人做过多的比较,不会用其他人的缺陷来显扬自己的优点,也不会只看到他人的不足而忽视了他人的优点。
相反,君子会以合作、协调和共赢为出发点,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长处并与他人相互补充。
相对应的,“小人比而不周”,则是指小人常常与他人相互攀比,只看到他人的缺点,而被自己的狭隘和利己主义所束缚。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整体的利益。
总结一下,这句话传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之间的道德差异的观点。
君子注重整体利益,宽容谦逊,不与他人攀比,而小人则狭隘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利益。
结语:孔子在《论语》中通过对话和记录揭示了他的思想和人格观念。
第二十章中,他通过对君子和小人不同品质的比较,展示了他对于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追求。
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宽容,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不与他人攀比,从而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这对于我们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读
书笔记
最后、《里仁》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表明孔子对孝的理解。
《论语学而》章有语:子曰:父
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直译为:父亲在世时,人们可以审视孩子的志向如何,父亲不在世要看孩
子的所作所为,
《里仁》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本章表明孔子对孝的理解。
《论语•学而》章有语:“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直译为:父亲在世时,人们可以审视孩子的志向如何,父亲
不在世要看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且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事之道,
可以说他是守孝的。
比较正确的理解是孔夫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以家族血缘纽带为
核心家天下的社会。
由家臣到氏族,由氏族到诸侯国,再到周天
下的农耕树根状社会组织结构。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家是社会
组织的基本单位,一家之主就是父亲,父亲即家长。
父亲不仅担
负着养家尽忠的责任,还有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再考察“孝”时,“孝”为上下结构,上为半“老”,下为“子”,“子”承“父”业,“子”撑“父”命即为“孝”,而孝字结构的头又从
土,土是根。
由此可以说孔子之语实则说明了春秋时代的父子之
间的天伦之义,自然之则。
或许有人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之道保守、落后、邪
恶呢?还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吗?那么这个问题实质是问什么
是为子之道?看来夫子之道不仅在于“父慈子孝”的现实伦理之道,还在于子承父业,为人子向为人父的角色转换、身份认同的
做人之道。
如果进一步考察孔夫子时代的教育现实,就会发现孔
夫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教师,是绝对的少数派。
而公办学校是掌
握在诸侯贵族手里的,而贵族身份是继承制的,属于大多数,读
书者也是贵族子弟。
礼崩乐坏的时代,庶族子弟就有了上学的机会。
无论是私学,还是公学,读书人是少数,因此,子女的教育
大都落在父母身上了,孔夫子时代的教育还多属于家庭教育。
由
此可推断,父对子有引导作用,子对父也有继承学习的自然关系。
而父而子、子而孙的传承模式就成了那个时代最自然的家庭、社
会组织传承模式了。
而这种模式也是春秋时代的一种传承礼制,
而这种礼制在孔子看来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概这才是夫
子所谓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缘由吧。
然而,孔夫子并非是一个绝对保守落后的人,对历史传承损
益的规律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后来
多有解读,正解就是:父之道善则终生守之,若不善,又何待三
年改之呢?如是而已。
善与不善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智
仁勇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