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缝计算及调整
16 调整轨缝作业指导书

调整轨缝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普通线路调整轨缝作业程序和安全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时速200km/h 及以下普速及提速普通线路调整钢轨接头轨缝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2.1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部令发布); 2.2 《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运[2006]177号部令发布); 2.3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工务系统作业标准汇编)》Q/GZT05Z-2010; 2.4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广运发[2010]165号发布)。
3 作业目的3.1 均匀钢轨轨缝,防止轨缝过大造成低接头、打伤轨头和拉断螺栓。
3.2 防止轨缝过小造成绝缘顶死或因瞎缝而发生信号红光带。
4 作业程序(流程图)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准备作业5.1.1 提前3天发配合通知单与电务(供电)部门联系,提前1天电话通知配合部门派员配合施工; 5.1.2 主要工、机具、材料:轨缝调整器、螺栓松紧机、扳手、扭力扳手、撬棍、大锤、轨距尺、30m 钢卷尺、150mm 钢直尺、塞尺、轨缝片(根据计算调整后轨缝值预制)、弦线、石笔、轨温计、照明设备等;5.1.2 人员组织:施工负责人不低于工(班)长职务,作业人员不少于8人。
5.1.3 检查计算:1 前期检查计算,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 钢轨地段超过80mm ,12.5m 钢轨地段超过160mm ,应进行轨缝调整;线路爬行超过20mm ,连续三个以上瞎缝及绝缘接头轨缝冬季大于构造轨缝,夏季小于6mm 的轨缝均应进行调整;2 计算每根钢轨串动量和串动方向;3 根据轨缝串动方向确定轨缝调整方法。
5.2 防护作业5.2.1 主要防护信号用品:作业标、停车信号牌、双面信号灯、火炬、喇叭、响墩、红黄信号旗、70mm 2铜导线、电话机、对讲机等;5.2.2 利用天窗,在车站《行车设备施工登记薄》登记,按规定插作业标,设置移动停车信号,设置准备作业防护作业松联接零件串动钢轨调整轨缝紧固联接零件质量回检车站销点登记,撤除防护完工会驻站、工地防护员,用电话或对讲机防护。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010 ~20011 学年第二学期)题目:既有线铁路线路养护维修系别:铁道工程系专业:高速铁道工程班级:高铁3092班学生姓名:刘泉指导教师:方筠完成日期:2011年11月线路的养护维修在四通八达的铁路线上,列车南来北往、东发西开昼夜不停。
在列车不间断地运行和自然条件的作用下,铁路线路的钢轨、轨枕、道碴和路基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或损坏,使线路轨道产生不平顺,导致承载力下降。
因此,养路工作的任务就是随时改正变形的轨道状态,使它恢复到原来的设计位置;更换磨损的钢轨、枕木和零部件,保证列车畅通无阻。
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主要是日常养护维修、经常修和大中修。
巡道是日常养护维修不可缺少的工作。
巡道工的任务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负责巡视钢轨、道岔以及轨道联结零件的状态,察看路基是否有沉陷、塌方、水害、雪害等情况,还要检查信号和线路标志是否完好无损。
如线路发生故障应立即排除,无法排除时,要按规定及时设立防护并手举红旗或红灯拦停列车。
一个养路工区为一个巡回区。
巡道工必须按照巡回图,以每小时3公里的行走速度巡道。
经常修中的计划维修即每年对所有正线、到发线、道岔和主要站线专用线进行起道、拨道、改道、调整轨缝、捣固、清筛道碴等作业。
对于计划维修之外的个别地点的线路质量问题,则采取紧急补修等。
当磨损或变形达到相当程度时,有必要进行线路大中修。
主要内容有:矫正并改善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全面更换或抽换、修理钢轨;更换或补充轨枕;清筛和更换道床,补充道碴,全面起道并捣固、改善道床断面;整治路基和安装防爬设备等。
随着列车密度越来越大,我国的繁忙干线上,列车运行的间隔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分钟,人工和小型养路机械都无法上道正常作业。
要保证维修质量和作业效率,只有采用大型养路机械开“天窗”作业。
所谓“天窗”原指房顶上采光或通风的窗子,铁路运输中的“天窗”特指在列车运行图中某一线路区间留作专门用途的一段间隔时间。
轨缝知识理论

技能培训轨缝相关知识(一月)第一节:维规知识1、第3.4.6条 普通线路钢轨接头,应根据钢轨长度与钢轨温度预留轨缝。
轨缝的标准尺寸按下列公式计算:()g Z a t t L a 2100+-=α式中 a 0——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预留轨缝(mm);α——钢轨线膨胀系数,为0.01 1 8 mm /(m ·℃);L ——钢轨长度(m);tz ——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地区的中间轨温(℃), ()min 21max T T t Z +=T max ,T min ——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t 0——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a g ——构造轨缝,38、43、50、60、75 kg /m 钢轨a g 均采用18 mm 。
最高、最低轨温差不大于85℃地区,在按上式计算以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将轨缝值减小1~2 mm 。
25 m 钢轨铺设在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差大于100的地区时,应个别设计。
各地区(或区段)采用的最高、最低轨温,由铁路局规定。
2、 第3.4.7条 12.5 m 钢轨地段,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不受限制。
25 m 钢轨地段,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限制范围为(tz+30℃)~(tz -30℃);最高、最低轨温差不大于85℃地区,如将轨缝值减小1~2 mm ,轨温限制范围相应地降低3℃~7℃。
特殊情况下,在轨温限制范围以外更换的25m 钢轨,必须在轨温限制范围以内时调整轨缝,使其符合第3.4.6条规定的标准。
3、 第3.4.8条 轨缝应设置均匀。
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 钢轨地段不得超过80 mm ,12.5 m 钢轨地段不得超过160 mm 。
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 mm 。
第二节:线路工知识1、为什么要进行轨缝检算?(1)过大,不仅给列车通过时增加额外的冲击和阻力,加速轨道结构的破坏,而且还有可能把夹板螺栓拉弯或剪断。
(2)过小,轨温升高就会形成瞎缝,当轨温继续升高时,钢轨内部将产生很大的压力,就有可能发生胀轨跑道。
铁路工务专业-调整轨缝作业标准

调整轨缝作业一、轨缝应经常保持均匀,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调整:(一)原设置的每千米轨缝总量,25m钢轨线路大于士60mm;(二)轨缝严重不均匀;(三)线路爬行量超过20mm;(四)轨温在调整轨缝限制范围以内;25m钢轨线路有连续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的轨缝;12.5m钢轨线路有连续三个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的轨缝。
二、技术要求(一)轨缝应设置均匀,每个轨缝的误差不得大于3mm。
(二)25m钢轨线路,调整轨缝(或更换钢轨)时的轨温限制为(中间轨温+30)~(中间轨温-30);中间轨温为当地历史最高轨温减最低轨温的一半。
最高最低轨温差小于85℃地区,如对轨缝值已减小1~2mm时,轨温限制范围要相应降低3~7℃。
但12.5m钢轨线路,调整轨缝(或更换钢轨)时的轨温则不受限制。
(三)接头相错,直线不超过40mm,曲线不超过40mm 加缩短量的一半。
三、作业条件(一)不拆开接头调整轨缝,只松动接头螺栓,利用列车间隔施工,用停车信号防护,放行列车时,每个接头至少拧紧四个螺栓(每端两个)。
(二)拆开接头调整轨缝,拉开空隙不超过50mm,利用列车间隔施工,用停车信号防护,放行列车时,应将拉开的尺寸暂时均匀到其他接头内,每个接头至少拧紧四个螺栓(每端两个)。
(三)拆开接头调整轨缝,拉开空隙超过50mm,必须限速施工,放行列车时,插入带轨底的短轨头,配合使用长孔夹板,并垫短枕,每个接头至少拧紧四个螺栓(一端两个、另一端一个,短轨上一个)。
使用短轨头时,接头拉开的最大空隙不得超过140mm;短轨头的长度分为50、70、90、110四种。
四、作业方法(一)准备作业1、调查实际轨缝和左右两股钢轨接缝的直角相错时,一般由两人进行,一人量接头差错和左股轨缝,另一人量右股轨缝并做记录。
量接头差错有正负之分,一般以左股钢轨为准,沿着测量方向,当右股往始端错动时,接头差错为正,反之为负。
量轨缝时,用楔形轨缝尺,由轨头外侧插入,并将结果记录。
[基础知识]普通线路预留轨缝计算公式
![[基础知识]普通线路预留轨缝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2d590ff4431b90d6d85c7bb.png)
普通线路预留轨缝计算公式为适应钢轨热胀冷缩的需要,在钢轨接头处要预留轨缝。
轨缝大小的数值是有限制的,普通线路接头预留轨缝必须按规定计算,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mm。
预留轨缝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大于或等于零,使轨端不受挤压力,以防温度压力太大而胀轨跑道。
(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18mm) ,使接头螺栓不受剪力,以防止接头螺栓拉弯或拉断。
构造轨缝是指受钢轨接头夹板及螺栓尺寸限制,在构造上能实现的轨端最大缝隙值。
轨缝设置原则线路上的轨缝应设置均匀,每千米轨缝的总误差:25 m长的钢轨地段不得大于+80mm,12.5 m长的钢轨地段不得大于士160 mm。
对轨缝严重不均匀(指出现连续三处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地段、线路爬行超过20 mm的地段和轨缝设置总量不合理的地段,均应进行调整或整正。
预留轨缝计算普通线路预留轨缝计算公式为:a0=aL(Tz-T0)+ag/2式中 a0一一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预留轨缝,mm;a一一钢轨的线膨胀系数,为0.0118 mm/(m·℃);L一一钢轨长度 ,m;Tz一一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地区的中间轨温,℃,Tz=(Tmx + Tmin)/2,其中Tmx 、min表示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C ;T0一一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ag一一构造轨缝,mm, 50、60、75 kg/m钢轨均采用18 mm。
对于预留轨缝计算公式的使用,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年轨温差小于85 C的地区,为了减小冬天的轨缝,预留轨缝公式计算得出结果,再减小1~2 mm。
(2)由于构造轨缝a。
以及接头和基础阻力的限制,对于25 m长的钢轨,只允许铺设在当地历史最高、最低轨温差为100 C以下地区。
(3)对于12.5m钢轨,更换钢轨或是调整轨缝时的轨温不受限制。
对于25 m钢轨地段,应当在(Tz-30 C)~(Tz+30 C)范围内铺轨或调整轨缝。
线路维修的基本作业.

3.作业程序
(1)预备换入的钢轨或钢轨组,须认真用钢尺丈量, 其长度必须与准备换出的旧轨长度一致,以保证 换入钢轨与线路的钢轨合拢。 (2)待换的钢轨或轨组放在道心时,距线路上的钢 轨不应少于300mm,并钉固以防靠近线路上的钢 轨。 (3)换轨前,将计划拆开的接头螺栓,逐个卸下涂 油,加垫圈后拎紧,并卸掉6孔夹板的2位和第5 位螺栓。
(4)散布道钉孔木片和道钉、铁垫板、连接零件等。 (5)按规定办理施工手续和设置防护。 (6)卸掉前后端接头的全部螺栓和夹板,起道里口 道钉,插入钉孔木片,并冒起外口道钉。 (7)确认达到放车条件后,撤除防护,补齐前后端 接头螺栓,补齐道钉。 (8)改正不良轨向和轨距,矫直硬弯钢轨,消除接 头错牙。
2.作业标准
⑴轨向误差不超过作业验收的容许误差 值。 ⑵由于拨道引起的轨缝、水平、高低、 空吊板和道床变化,必须整修,达到 作业验收标准。
改道作业
1.作业条件
(1)成段改道,需办理封锁手续,设置移动停车信号 防护。 (2)放行列车时,半径小于或等于800m曲线地段, 每隔一根钉紧六根;半径大800m曲线及直线地段, 每隔一根钉紧一根。放行列车速度小于等于 45km/h。
4、进网作业: 作业人员进网作业前,作业负责人点名、讲清作业项目、作业地点、安全注意事项; 清点工具材料、指定工具材料负责人,并与现场防护员相互确认,确认无误后双方在 《施工(作业)携带工(料)具清点登记表》上签字。在有岗亭的方便门进网前,作业 负责人到岗亭进行登记签字。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联系,确认综合维修天窗命令号、 天窗起止时间,并向驻站联络员通报作业负责人姓名、作业人数、作业地点、作业项目、 使用工具材料、进出网地点(岗亭编号)等;待驻站联络员通知可以入网作业后,在作 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入网作业。入网作业时现场防护员再次核对入网作业人数、工具材料。 现场防护员与驻站联络员联系用语:xxx站驻站联络员,我是xxx作业组现场防护xxx, 今天在XXX站XX道岔进行起道捣固作业,作业负责人xxx、作业人数X人、使用工具材 料xxxx、进网地点xxx公里(xx号岗亭)出网地点xxx公里(xx号岗亭)、现询问维修天 窗封锁命令号和天窗起止时间。 5、作业调查:根据轨检车、动检车检测数据及晃车仪、人体感觉数据或车间安排, 技 术检查组使用安伯格小车对道岔进行绝对测量,测量时以道岔直外股为基准股,道岔内 每根岔枕、道岔外每4根轨枕进行精确定位并采集数据,测量完毕用安伯格现场模拟数 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整理;使用水准仪测量高程时应以道岔直外股为基准股,每隔5根 轨枕测量采集1次数据,并用划石或漆油笔在钢轨上对测点进行标记,对测量数据采用 拉坡方法进行分析整理;进行测量作业还应调查钢轨与橡胶垫板之间及弹性垫板与岔枕 顶面之间的调高垫板数量,以便制定维修作业方案时参考,制定好维修作业方案后,报 段和车间审批。
线路大修规则

线路大修规则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不断改善线路设备,增强轨道结构强度,提高线路设备大修工作水平,特制定本规则。
第1.0.2条铁路线路设备大修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运输需要及线路设备损耗规律,周期性地、有计划地对损耗部分进行更新的修理,恢复和提高设备强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增强轨道承载能力。
第1.0.3条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应贯彻“运营条件匹配,轨道结构等强,修理周期合理,线路质量均衡”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则,适当超前于需要的方针。
安排线路大修计划和施工顺序时,必须整区段配套进行,并尽可能采用无缝线路。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由通过总重决定,一般情况按表1.0.3规定执行,但在小半径曲线、大坡道或隧道等集中地段,轨型和运营条件不匹配地段,煤、砂、矿建等散装货物运输集中地段以及风砂危害地段等,铁路局可根据特殊情况作适当调整。
第1.0.4条铁路线路设备大修必须有正常的工作条件,应设置大修设计和施工专业队伍,装备必要的施工机械和工程运输车辆,在列车运行图中,安排与施工项目相适应的封锁“天窗”。
施工封锁“天窗”线路大修不少于180分钟,线路中修不少于150分钟。
线路封锁期间,应考虑线路开通后因列车辗压造成的线路变形,必须进行整修,恢复质量标准的需要,原则上应安排在上午,遇有特殊困难时,也应安排在日落前3小时封锁终了。
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为线路大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创造条件。
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表表1.0.3轨道条件周期(通过总重)Mt²km/km轨型轨枕道床中修大修75 kg/m无缝线路混凝土枕碎石400~500 90075 kg/m普通线路混凝土枕碎石350~400 70060 kg/m无缝线路混凝土枕碎石300~400 70060 kg/m普通线路混凝土枕或木枕碎石300~350 60050 kg/m无缝线路混凝土枕或木枕碎石300 55050 kg/m普通线路混凝土枕或木枕碎石250 45043 kg/m普通线路混凝土枕或木枕碎石160 250注:①当υ>120 km/h,轴重>23 t,牵引定数>5 000 t,铁路线路大、中修周期可适当缩短。
轨缝计算及调整

轨缝计算及调整线路上的轨缝应设置均匀。
对轨缝严重不均匀的地段(指出现连续三处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线路爬行超过20㎜的地段和轨缝设置总量不合理(指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80㎜,1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160㎜。
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
)的地段,应进行调整或整正。
调整轨缝是指不拆开钢轨接头,串轨量较小的作业;一般在出现连续三处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以及绝缘接头轨缝小于6㎜时采用。
整正轨缝是指拆开接头,串轨量较大的作业;一般在线路爬行超过20㎜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超过80㎜,12.5m 钢轨地段超过160㎜时采用。
作业目的调整轨缝作业是为了防止或消除线路爬行,接头相错超限,轨缝放置不当和线路大轨缝或连续瞎缝。
避免接头病害或胀轨跑道故障。
使线路上轨缝保持均匀,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1、适用范围适用于木枕或混凝土枕线路使用液压轨缝调整器,进行调整轨缝作业。
2、作业条件(1)、每公里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大于±80㎜;12.5m钢轨地段不得大于±160㎜;绝缘接头轨缝超过6-15㎜范围内。
(2)(2)、12.5m的钢轨地段,调整轨缝时,轨温不受限制;25m钢轨地段调整轨缝时,轨温限制在±30℃范围内。
(3)(3)、防护条件:利用天窗,在车站《运统-46》登记,带班人不低于工长、车间干部监控,成段调整轨缝施工负责人不低于车间副主任,轨道电路区段提前书面通知电务配合。
(4)、轨端肥边应事先打磨。
3、作业分工(1)、轨缝及两股钢轨接缝直角错差量调查计算及作业安排2人。
(2)、调整轨缝15-19人,其中:施工负责1人;使用轨缝调整器2人;在前松接头螺栓2人;在后紧接头螺栓2人;卸防爬器、起道钉、松扣件及轨距杆4人;上防爬器、打道钉、松紧扣件及上轨距杆4人。
4、量具、工具、材料、备品轨温计1支、轨缝尺2支、方尺1把、直尺(300㎜)1把、扭力扳手1把、轨缝调整器1台、接头螺栓扳手4把、活动扳手(450)4-6把、丁字扳手12把、起钉撬棍4把、道钉锤4-6把、记录纸、计算器、笔、石笔、接头螺栓、扣件、道钉若干用于补充、更换缺少或失效的零配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缝计算及调整
线路上的轨缝应设置均匀。
对轨缝严重不均匀的地段(指出现连续三处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线路爬行超过20㎜的地段和轨缝设置总量不合理(指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80㎜,1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160㎜。
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
)的地段,应进行调整或整正。
调整轨缝是指不拆开钢轨接头,串轨量较小的作业;一般在出现连续三处及以上瞎缝或大于构造轨缝以及绝缘接头轨缝小于6㎜时采用。
整正轨缝是指拆开接头,串轨量较大的作业;一般在线路爬行超过20㎜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超过80㎜,12.5m 钢轨地段超过160㎜时采用。
作业目的
调整轨缝作业是为了防止或消除线路爬行,接头相错超限,轨缝放置不当和线路大轨缝或连续瞎缝。
避免接头病害或胀轨跑道故障。
使线路上轨缝保持均匀,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木枕或混凝土枕线路使用液压轨缝调整器,进行调整轨缝作业。
2、作业条件
(1)、每公里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大于±80㎜;12.5m钢轨地段不得大于±160㎜;绝缘接头轨缝超过6-15㎜范围内。
(2)(2)、12.5m的钢轨地段,调整轨缝时,轨温不受限制;25m钢轨地段调整轨缝时,轨温限制在±30℃范围内。
(3)(3)、防护条件:
利用天窗,在车站《运统-46》登记,带班人不低于工长、车间干部监控,成段调整轨缝施工负责人不低于车间副主任,轨道电路区段提前书面通知电务配合。
(4)、轨端肥边应事先打磨。
3、作业分工
(1)、轨缝及两股钢轨接缝直角错差量调查计算及作业安排2人。
(2)、调整轨缝15-19人,其中:施工负责1人;使用轨缝调整器2人;在前松接头螺栓2人;在后紧接头螺栓2人;卸防爬器、起道钉、松扣件及轨距杆4人;上防爬器、打道钉、松紧扣件及上轨距杆4人。
4、量具、工具、材料、备品
轨温计1支、轨缝尺2支、方尺1把、直尺(300㎜)1把、扭力扳手1把、轨缝调整器1台、接头螺栓扳手4把、活动扳手(450)4-6把、丁字扳手12把、起钉撬棍4把、道钉锤4-6把、记录纸、计算器、笔、石笔、接头螺栓、扣件、道钉若干用于补充、更换缺少或失效的零配件。
5、作业程序
(1)、调查轨缝:现场调查实际轨缝,左右两股钢轨接缝的直角错差量。
错差量应以左股钢轨为准,沿测量方向,当右股往始端错动时,直角错差量为正,反之为负。
同时要测量轨温并做好记录。
(2)、计算轨缝调整量及作业计划
a、计划轨缝的计算:
根据《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的规定,轨缝尺寸应按下式计算:a0=aL(t z-t0)+a g/2
式中a0-更换钢轨或高速轨缝时的预留轨缝(mm);
a-钢轨的线膨胀系数,为0.0118mm/(m·℃);
L-钢轨长度(m);
t z-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地区的中间轨温(℃),
t z=(t max+T min)/2
其中T max,T min-当地历史最高、高低轨温(℃),
t0-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
a g-构造轨缝(mm),38、43、50、60、75kg/m钢轨均采用18mm。
b、利用调整轨缝计算表,计算出每根钢轨的串动量,串动方向(计算方法如下表),根据作业量及天窗情况作出分段作业安排。
第1栏:轨缝测点编号或轨号。
第2、7栏:左、右两股钢轨实测轨缝值。
第3、8栏:按调整轨缝时的轨温计算出计划轨缝,当线路爬行不大,轨缝相对较正常时,可采用实测轨缝的平均值。
第4、9栏:左、右两股钢轨实测轨缝与计划轨缝差,即2栏—3栏或7栏—8栏之差
第5、10栏:左、右两股钢轨串动量,某测点串动量等于前一测点串动量+该点轨缝差。
第6、11栏:左、右两股钢轨串动方向。
12栏:实际测量两股钢轨直角错差量。
第13、15栏:左、右两股钢轨串动量之差,右串—左串,即10栏—5栏。
第14、16栏:两股钢轨串动后的直角错差=实测直角错差(12)栏+两股钢轨串动量之差(13.15栏)=串动后的直角错差,在直线上不应超过40㎜;在曲线上不应超过40㎜=缩短轨缩短量的一半,如果超过这个限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从新设置计划轨缝,倒换左右股钢轨或锯轨等办法解决;当超过量小于10㎜时,可采用修改计划轨缝的办法解决。
(2)、检查轨缝调整器及作业工具。
(3)、待防护设置好后开始施工。
(4)、打松影响钢轨串动的防爬器,起下个别影响钢轨串动的道钉,冒起道钉或松动扣件螺栓,扭松轨距杆,松开需串动钢轨接头一端的螺栓至弹簧垫圈完全松弛为止。
(5)、使用轨缝调整器按各节钢轨的计算串动量串动钢轨。
(6)、旋开回油阀,将手柄提起,送开斜铁,把轨缝调整器转移至另一地点。
(7)、扭紧接头螺栓,打下道钉,安装好防爬器,上紧轨距杆及扣件螺栓。
(8)、回检:每完成一作业段后,按作业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轨缝进行个别调整。
通过列车后复拧螺栓至规定扭矩。
6、质量要求
(1)、轨缝均匀,误差应小于2㎜;接头应相对,在直线上不应超过40㎜;在曲线上不应超过40㎜=缩短轨缩短量的一半,相错式接头相错量不少于3m
(2)、防爬器、轨距杆应安装好,接头螺栓及扣件螺栓扭力矩应符合规定,道钉无缺损、浮离。
(3)、钢轨串动后,如胶垫、轨枕位置偏斜超过规定的误差值时,应进行整正胶垫、方正轨枕等作业。
7、作业结束
清理料具、撤除防护、开通线路。
例题:已知某段直线线路轨缝调查情况如下表,每根钢轨长25m,历史最高最低轨温分别为60℃、-10℃,调整轨缝时轨温为32℃,请对该段线路进行轨缝调整。
解:(1)求计划轨缝
根据公式t z=(t max+T min)/2和a0=aL(t z-t0)+a g/2得
t z={60+(-10)}÷2=25℃ a0=25×0.0118(25-32)+9=7℃
将计划轨缝填入第3栏和第8栏;
将第2栏-第3栏的结果填入第4栏,将第7栏-第8栏的结果填入第9栏;
将第5栏前一点+第4栏的结果填入第5栏,将第10栏前一点+第9栏的结果填入第
10栏;
当第5栏和第10栏结果为正时钢轨将向始端串动,反之则向终端串动;
将第10栏-第5栏的结果填入第13、15栏;
将第12栏+第13、15栏的结果填入第14、16栏。
说明:本例中由于第一次纸上调整时第5测点的直角错差为41㎜大于规定值1㎜,因此必须进行第二次调整,如果第一次纸上调整结果已经符合要求就不需要进行第二次调整了。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从新设置计划轨缝,倒换左右股钢轨或锯轨等办法解决;当超过量小于10㎜时,可采用修改计划轨缝的办法解决。
因此在作业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左右股钢轨现场实际轨缝、左右股钢轨长度、测量时和调整轨缝作业时的轨温)并做好记录。
在进行第二次调整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超限直角错差测点的前面左股钢轨上减小计划轨缝,大几毫米就减几毫米可以多减不能少减,然后在超限直角错差测点的后面左股钢轨相应的增大计划轨缝,为保证轨缝均匀调整时应在多点调整,调整量一般为1㎜。
第二种方法时和第一种刚好相反,是在右股钢轨进行上加下减计划轨缝的方法,本例就是采用的第二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