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寄生虫病介绍及防治

鹅寄生虫病介绍及防治
鹅寄生虫病介绍及防治

二十四、鹅球虫病

1,病原:球虫

2,流行特点:鹅球虫病以截形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最强,寄生于肾小管上皮,使肾组织遭到很大破坏。三周到三月龄幼鹅最易感,常呈急性经过,病程2~3小时,致死率可高达86%。其他种鹅球虫均寄生于肠道,有些种可引起严重发病,而另一些种则致病力弱,但混合感染时也会严重致病。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1肾球虫病表现精神不振,食欲缺乏,翅膀下垂,极度衰弱和消瘦,腹泻,

粪带白色。重症幼鹅致死率很高。肠道球虫病呈现出血性肠炎症状,食欲缺乏,精神不佳,腹泻,粪稀或有红色粘液,病重可因衰竭而死亡。

○2肾球虫病可见肾发肿,呈淡灰黑色或红色,肾组织上有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内含尿酸盐沉积物和大量卵囊。

○3肾小管肿胀,内含卵囊、崩解的宿主细胞和尿酸盐。肠球虫病可见小肠

肿胀,呈现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尤以小肠中下段最为严重,肠内充满稀薄的红褐色液体,肠壁上可能出现白色结节或纤维素性类白喉坏死性肠炎。 4,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病变及粪便或肠粘膜涂片或在肾组织中发现各发育阶段虫体而确诊。

5,防治措施:药物防制可用磺胺喹恶啉或磺胺间六甲氧嘧啶等磺胺类药物,用量及其他预防措施可参照鸭球虫病。

二十五、鹅棘头虫病

1,病原:棘头虫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8月份为感染高峰,鹅、鸭、野生水禽及鸡均可感染,但鸭最多见。对幼年禽的危害大,流行时可造成大批死亡。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1主要是幼鹅发病,严重的常见下痢,变瘦,贫血,最后导致死亡,

死亡率很高。成年鹅感染症状多不明显,死亡率不高,死亡病例大多是因肠壁穿孔,并发腹膜炎引起。

○2剖检病鹅,能够看见虫体前端的吻突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肠

卡他性炎症。有时吻突刺入黏膜深部,穿肠壁的浆膜层。固着部位出现溢血和溃疡,有时在浆膜表面上有突出的黄白色的结节,细菌继发感染的则有化脓现象。更严重的情是造成肠壁穿孔,并发腹膜炎,腹膜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渗出。

4,诊断方法:虫卵检查即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5,防治措施:管理好家禽的粪便,定期对鹅群进行粪便检查和驱虫,设法消灭中间宿主。治疗时可用四氯化碳、丙硫苯咪唑等药物。

二十六、毛滴虫病

1,病原:鹅毛滴虫

2,流行特点:本病的潜伏期为6至15天,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最易感染年龄为数周龄至5-8月龄。本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1小鹅多呈急性型,病鹅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直至消失,而后出现

跛行,活动困难,下痢,有时因坏死性肠炎和肝炎而死亡。成年鹅呈慢性型,病鹅消瘦,绒毛脱落

4,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根据病变做出初步诊断。用口腔或嗉囊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查到虫体;刮取鹅肠道后段病处黏液制成涂片或用0.02%结晶紫做压低片,见到典型的虫体确诊。

5,防治措施:

○1搞好鹅场清洁,保持饲槽和饮水器的清洁。

○2用甲硝唑片(灭滴灵),每只病鹅每天100至200毫克,分2次投服,连用7天;或用阿的平,或氨基阿的平,每千克体重0.05克,也可用雷佛奴尔每千克体重0.01克,按上述剂量溶于1至2毫升水中,逐只喂服,24小时后重复喂服一次。

二十七、住白细胞虫病

1,病原:西式住白细胞原虫

2,流行特点:7月份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多发,雏额较易感,表现高热,贫血和下痢。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雏鹅精神沉郁,无食欲,高热,渴欲增加,呼吸急促好和困难,贫血,下痢,粪便呈谈黄绿色;运动共济失调,两腿轻瘫,走路困难,摇摆不稳,常伏卧地上。眼、鼻黏膜卡他性炎症,流泪,流鼻液。

4,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根据病变做出初步诊断。肝、信、肺、肾等部位出部位切面制片,,可见裂殖子及裂殖体,心包血样推片姬姆萨染色镜检,红细胞内外均可见裂殖子。

5,防治措施:

○1在吸血昆虫活动季节消灭中间宿主。可用0.2%的敌百虫或0.5%—1%

有机磷杀虫剂在鹅舍内喷洒,每隔六到七天喷洒一次可以预防疾病。

○2在流行季节,每千克饲料中均匀加入2.5毫克乙胺嘧啶;或用磺胺喹

恶啉,每千克饲料中均匀加入50毫克。可预防疾病。

○3治疗:磺胺喹恶啉每升水加65毫克混饮,连用3天,同时用磺胺间

二甲氧嘧啶0.1%浓度混饲,连用三到五天。复方新诺明,每只每天用药0.125克喂养,以后减半,连用三到五天。

二十八、隐孢子虫病

1,病原: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的贝氏隐孢子虫,寄生于鹅的呼吸系统、法氏囊和泄殖腔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可寄生多种禽类。

2,流行特点: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

○1病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腔、气管分泌物增多,流浆液性鼻

液;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可闻喉鸣音,严重病情声音消失。

○2双侧面部框下窦肿大。

○3排水样或糊状粪便。

4,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根据病变做出初步诊断。

该病主要危害主要雏鹅,成年鹅带虫而不显症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汁。剖检可见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黏膜上皮水肿;肺腹侧坏死‘气囊增厚,外观呈云雾状。两侧眶下窦内有大量黄白色液体;气管、喉头有大量黏液,器官充血。

5,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保持卫生。

○2对鹅群定期驱虫,成年鹅与幼鹅分群饲养。

○3目前还无药物治疗。

二十九、棘口吸虫病

1,病原: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鹅的直肠和盲肠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2,流行特点:棘口吸虫流行较为广泛,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自治区更为多见。放养的或饲喂过水生植物的家禽,发病率高。对幼雏的危害性极大。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使消化机能发生障碍,鹅表现为食欲不振,下痢,贫血,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的症状会引起死亡。剖检时有出血性肠炎现象,在直肠和盲肠黏膜上附着有许多淡红色的虫体,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和出血。

4,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粪便检查有无虫卵进行综合判断。母鹅开始产薄壳蛋、易破蛋、软壳蛋或畸形蛋,消瘦,垂腹,腹泻。主要病变是输卵管发炎,输卵管黏膜极度充血、增厚,在黏膜上能找到虫体。重度会引起输卵管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可见外形皱缩、大小不一、内容物变质的卵,并有很多的换色物流出。

5,防治措施:

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应做好消灭其中间宿主淡水螺的工作。每年应对鹅群进行有

计划的驱虫,并对驱虫后的粪便进行严格处理。应及时清扫禽舍,对粪便进行堆

积发酵,杀灭虫卵。驱虫可使用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00~150毫克,1次口服)、

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1次口服)、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100~200

毫克,配成混悬液,分两次口服)和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次口服)等药

物。

三十、前殖吸虫病

1,病原:前殖吸虫病时危害产蛋鹅的一种寄生虫病。其虫体主要寄生于

鹅的直肠、腔上囊、泄殖腔和输卵管,严重者继发卵黄性腹膜炎而死

亡。目前己知的前殖吸虫有六种,即卵圆前殖吸虫、楔形前殖吸虫、

巨睾前殖吸虫、罗氏前殖吸虫、鸭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其中较

为常见的主要是透明前殖吸虫。

2,流行特点: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以华东、华南地区较为多见,以春、夏两季较为流行,各种年龄的鹅均有发生感染。但

以产蛋母鹅发病严重,本病除感染鸭、鹅外,鸡和野鸭及其他多种野鸟

均可发生感染。其中产蛋鸡发病最为严重。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鹅在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当虫体破坏输卵管的黏膜和分泌蛋白及蛋壳的腺体时,就使形成蛋的正常机能发生障

碍,鹅则产出无壳蛋、软壳蛋或无卵黄蛋等,一旦患卵子破裂患卵黄性

腹膜炎时,则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消瘦,并排出蛋壳碎片、流出大量

黏稠的蛋白,泄殖腔充血,严重者泄殖腔脱出,继而发生死亡。前殖吸

虫病的主要病变是输卵管炎,除此外直肠、泄殖腔、肛门处也有炎症表现,黏膜

充血、肿胀、增厚,在管壁上可发现红色的虫体。有时可见到腹膜炎,腹腔中有

多量黄色浑浊的渗出液,脏器粘连。

4,诊断方法:虫卵检查取新鲜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或离心沉淀法处理后,在显微镜不下检查虫卵。

5,防治措施:在流行地区定期普查鹅群,发现病禽要及时治疗,加强粪便的管理,严防粪便落入水中。在鹅活动的区域内,应采取灭螺等措施以消灭中间宿主,防止该病的传播。

治疗患鹅可使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1次口服给药或拌料喂服)、四氯化碳(成年鹅每次3~6毫升,胃管投服,间隔5~7天可再投药1次)、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200毫克,一次口服)、六氯乙烷(即吸虫灵,每千克体重0.2~0.5克,拌料口服,每天1次,连续3天,服药前要禁食12~15小时)或吡喹酮等抗寄生虫药物。

三十一、背孔吸虫病

1,病原:纤细背孔吸虫属吸虫纲、背孔科。

2,流行特点:背孔科的细背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只需要一个中间宿主(淡水螺)。

成虫将卵产在宿主的肠腔内,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中,特别在夏天大约经过4天,毛蚴即从卵中逸出,进入螺蛳(扁卷螺或椎实螺)体内,发育为胞蚴。每个胞蚴中含有2个雷蚴,继而形成尾蚴。成熟的尾蚴在同一个螺体内形成囊蚴,或者离开螺体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鹅只由于啄食含有囊蚴的水草而受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由于虫体的机械必刺激,引起寄生部位肠黏膜损作和炎症,虫体分泌的毒素使患禽贫血和生长发育迟滞。患病雏病鹅羽毛松乱无光泽,精神,食欲不振、下痢、消瘦贫血、运动失调、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感染时常导致死亡。

病死雏鹅剖检可见盲肠和直肠黏膜附有虫体,肠道黏膜出血,呈卡他性肠炎。虫体大量感染时可见盲肠黏膜糜烂,严重出血。

4,诊断方法:本病的病原体是背孔科背孔属的细背孔吸虫。寄生于鹅的盲肠、小肠及直肠的背孔属的吸虫还有:肠背孔吸虫寄生于盲肠内、嘴鸥背孔吸虫(寄生于鹅盲肠和直肠)、徐氏背孔吸虫(寄生于盲肠和直肠)、小卵形背孔吸虫(寄生于大肠)、

秧鸡背孔吸虫(寄生于盲肠内)、沼泽背孔吸虫(寄生盲肠内)、网卵形背孔吸虫(寄生于直肠内)、线样背孔吸虫(寄生于盲肠内)。背孔吸虫虫体较小,呈淡红色,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0~5.0毫米×0.65~1.4毫米。只有口吸盘,圆形,位于体前端,无腹吸盘和咽。腹面有3行腹腺,中行14~15个,两侧行各有14~17个,腹腺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睾丸分叶,呈左右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子宫左右回旋弯曲于虫体的中部。虫卵小,呈椭圆形,黄色有卵盖,其两端各有一条长线状的卵丝,卵的大小为0.015~0.021毫米×0.012毫米。本病的确诊是剖检患病鹅只找虫体并进行实验室检查。

5,防治措施:

一、预防

(1)注意保持鹅舍、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集中进行无害处理。

(2)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可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半个月进行一次。

(3)用1:15000的硫酸铜溶液灭螺。

二、治疗

硫双二氯酚:按千克体重200毫克(也有推荐用300~500毫克),一次口服。

丙硫苯咪唑:按千克体重10毫克,一次口服。

五氯柳酰苯胺:按每千克体重用15~30毫克均匀拌入饲料一次饲喂。

槟榔:按每只鹅每千克体重用0.6克,煎水,于每天傍晚用小皮管投服一次,连用两天。

图31-1:虫体呈长椭圆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

三十一、嗜眼吸虫病

1,病原:鹅嗜眼吸虫病的病原为嗜眼吸虫,属嗜眼科。虫体形态新鲜虫体为淡黄色,半透明,前端较狭呈纺锤形,体表粗糙,虫体大小3~6毫米×0.9~1.9毫米,睾丸两个,近似卵圆形,前后排列于卵巢后方。虫卵椭圆形,无卵盖,内含毛蚴。

2,流行特点:嗜眼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有螺存在的区域,除鹅外,自然条件下还可以感染鸡、鸭、火鸡、珍珠鸡等多种禽类。各种日龄的鹅都可以感染,引起鹅的生产性能下降。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病初患鹅流泪,并不断用蹼挠眼部或转头将眼睛揩擦背部,以后逐渐消瘦,食欲不振,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病例可失明,行走困难,跛行或瘫痪,最后死亡。仔细观察病鹅眼部,发现眼内有约1/3粒芝麻大小点状混浊、发白;眼结膜充血、潮红、水肿,有的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第三眼睑晦暗、增厚,呈树枝状充血或潮红;少数严重病例,角膜深层有细小点状混浊,表面光滑晦暗,有的角膜表面形成溃疡,被黄色片状坏死物覆盖,剥离后有的出血;眼结膜内有浅黄色脓性分泌物,眼瞬膜下的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均附有寄生虫。大多数病鹅为单侧性眼发病,一只眼出现严重症状,而另中只眼虽有感染而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鹅为双侧性眼发病。

4,诊断方法:虫体检查从眼内挑取可疑物,置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压片,置10×10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淡黄色,半透明与嗜眼吸虫一致的虫体,即可确诊。

5,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鹅的生活和活动区内灭螺以消灭中间宿主。鹅只发病后,应对鹅舍和放牧场地用生石灰或1:3000抗毒威喷洒。患鹅的驱虫可用75%酒精滴眼,方法是由助手将鹅体固定,另一助手固定鹅头,右手用钝头金属细棒或眼

科玻璃棒,从内眼角扒开瞬膜,用药棉吸干泪液后,立即滴入75%酒精4~6滴。用此法滴眼驱虫操作简便,可使病鹅症状很快消失,驱虫率可达100%。但为防止酒精被洗去影响效果,酒精滴眼后暂不将鹅放入水中。也可以采取人工翻眼除虫,需要3人,其中助手2人,按上法用钝头细棒拨开瞬膜,第三人用眼科镊子从结膜囊内摘除虫体,然后用一定浓度的硼酸水冲洗眼睛。

三十二、嗜气管吸虫病

1,病原:环肠科嗜气管属的船形嗜气管吸虫寄生于鹅的气管、支气管、咽、气囊及眶大窦所引起的疾病。

2,流行特点:船形嗜气管吸虫寄生于鹅的气管、支气管、气囊内和眶下窦内。成虫在气管内产卵,卵与痰液随食物团块被吞进消化管而随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毛蚴很快从卵逸出并进入中间宿主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最后形成囊蚴。

鹅只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螺蛳之后则受到感染。囊蚴脱囊而出,经过肠壁,随着血液流入肺。从肺再进入气管寄生。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轻度感染时,损伤较轻,症状不明显。由于虫体较大,当严重感染时,大量虫体寄生于鹅的气管及支气管时,则可形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性阻塞,或由于虫体对黏膜的刺激,分泌出大量的炎症渗出物,造成患鹅呼吸困难,发出“咯咯”的声响。咳嗽,伸颈,摇头,张口,叫声嘶哑。鼻孔有多量的液体流出。多数病鹅呈现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完全废绝,呈现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患鹅的死亡多数是由于虫体移行到气管上端阻塞呼吸道,从而导致鹅只窒息而突然死亡。剖检可在气管发现虫体,在虫体附着的气管黏膜出现出血性炎症。

呼吸道黏膜表面附有渗出物,咽至肺部的细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重症者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肺炎变化。

4,诊断方法:本病的病原体是环肠科嗜气管属船形嗜气管吸虫。虫体扁平,呈长卵圆形,棕红色,其大小为6~12毫米×3毫米。口在前端,无肌质吸盘围绕,也无腹吸盘。肠管特别发达,先分成两支,然后在虫体后部连接,并具有数个中侧憩室。卵巢和睾丸位于虫体的后部,睾丸呈圆形,子宫高度盘曲于虫体中部。虫卵的大小为

0.096~0.132微米×0.050~0.068微米。内含毛蚴。寄生鹅鼻腔、鼻泪管和额窦内

的吸虫主要还有马氏噬眼吸虫。

本病的确诊可以通过剖检找虫体或找虫卵。

5,防治措施:

预防

(1)在鹅场清除螺蛳,可采用开沟排水,改良土壤。有条件可以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对水池或水塘进行灭螺。

(2)定期驱虫,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治疗:

可用1:1000~1:1500的碘溶液或5%水杨酸钠溶液,由声门裂处注入0.5~2毫升(幼鹅)或1.5~2毫升(成鹅)。隔两天后再注射一次,效果较好。

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用150~20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均匀拌料喂服,一次喂服。

三十三、鹅膜壳涤虫病

1,病原:鹅膜壳绦虫病主要由膜壳科的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

2,流行特点:呈地方流行性,对幼雏危害特别严重。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病幼雏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渴增加,消化机能障碍,粪便稀薄,呈淡绿色,有恶臭,生长发育缓慢、贫血,羽毛蓬乱,离群呆立,有时倒地挣扎而死。

4,诊断方法: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外,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绦虫成虫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水中的剑水蚤吞食,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鹅、鸭采食中间宿主而感染。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肠腔内有虫体,数量多时造成肠道阻塞、肠破裂等。

5,防治措施:

一、定期清理粪便,幼鹅与成鹅分开饲养,以减少幼鹅感染的机会。二、秋季放牧

结束后1个月内和春季放牧前1个月进行驱虫,防止放牧时虫卵污染水塘。三、驱虫药物。(一)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30至50毫克拌料饲喂,进行治疗或预防性驱虫,每天1次,连用1至2次。肉鹅屠宰前1个月应禁用。(二)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5至30毫克拌料饲喂,进行治疗或预防性驱虫,每天1次,连用1至2次。

图33-1:矛形剑带涤虫虫体扁平带状,呈矛形,乳白色,长3~13厘米。

图33-2:涤虫虫卵,呈椭圆形。

图33-3:寄生于鹅肠道中的大型涤虫,虫体长20~30厘米。

图33-4:寄生于鹅肠道中的涤虫造成肠道阻塞

图33-5:鹅肠道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出血。

图33-6:鹅肠道内容物血样,黏膜出血。

图33-7:病鹅心外膜出血。

三十四、鹅胃线虫病

1,病原:华首线虫、虫体的前部有4条饰带,每条饰带的后端互相连接。

2,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鹅的前胃有溃疡,胃腺被破坏,影响腺胃和肌胃的功能,消化节能下降,生病的鹅发育不良,精神不佳,食欲不强,下痢,甚至死亡。

3,诊断方法:根据粪便检查见有有线卵,并结合剖检病、死鹅在鹅体内找到虫体可确诊。

4,防治措施:

预防:注意放牧水域是否安全。在春秋两季放牧后进行预防性驱虫。

治疗:用并六本咪唑,按10-25毫克/千克,均匀搅拌在饲料中,一次喂

服。四氧乙烯,每只鹅1-2毫克,用液体石蜡或者其他油类稀释液灌服。三十五、禽裂口线虫病

1,病原:鹅裂口线虫属线虫纲、圆形目、毛圆科。虫体修长,微红,外表有横纹,口囊短而宽,底部有3个尖齿,雄虫长10—17毫米,宽250—350微米。交合伞有3片大的侧叶和一片小的中间叶;背肋短,后端分两叉,每一个叉又分为两小支;

交合刺等长,为200微米,较纤细,在接进中间处又分为两支;引器修长,为95微米。雌虫长12—24毫米,处宽200—400微米,虫体的两端均逐渐变细;横裂,位于虫体的后部。卵壳薄,虫卵呈卵圆形,大小为60—73微米×44—48微米。

2,流行特点:本病常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于2月龄左右的幼鹅,幼鹅感染后发病较为严峻,常引起虚弱死亡。成年鹅感染,多为慢性,一般呈良性经过,成为带虫者,我国不少省市均发生过本病的报道,鹅群的感染率有的可高达96。4%,常呈地方性风行。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患病鹅精神萎顿、羽毛松乱、无光泽、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迟缓、贫血、腹泻、严峻者排出带有血黏液的粪便,常虚弱死亡。病理革新病死鹅一般较虚弱,眼球轻度下陷,皮肤及脚、蹼外皮干燥,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呈暗棕色或黑色,角质膜松驰易脱落,角质层下常见肌胃有出血斑或溃疡灶,幽门处黏膜坏死、脱落,常见虫体积聚,其周围的角质膜亦坏死脱落,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严峻者内有多量暗红色血黏液。

4,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剖解病变外,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幼鹅贫血,下痢。剖检可见胃角质层有黑色溃疡病变,在病变部位可发现虫体潜于坏死灶内。 5,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鹅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扫、消毒、清除的粪便并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置,其次,成年鹅与幼鹅离开饲养,在本病风行的地域鹅群按

期进行预防性驱虫,一年至少二次,常用的驱虫药物,如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

25—30毫克内服,或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

三十六、四梭线口病

1,病原:四棱线虫。鹅的四棱线虫病是由四棱科裂刺四棱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引起的疾病。雄虫长3~6毫米,宽0.09~0.2微米,沿中线和侧线有4列纵行的小刺。交合刺不等长,长的为0.28~0.49微米,短的为0.082~0.15微米。雌虫长

1.7~6.0毫米,宽0.13~0.5微米。尾长0.071微米。虫卵大小为48~56微米×26~

30微米,卵胎生。2,流行特点:四棱线虫的发育必须有中间宿主,包括端足类、蚱蜢、蚯蚓和蟑螂。寄生在鹅胃内的性成熟的雌虫,周期性地排出成熟的卵。

卵从胃中随食物进入肠道,最后连同粪便排到外界,落在鹅舍内、运动场上或水池内。如果鹅只吞食了刚排出的虫卵,不会感染四棱线虫病。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其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约10天)发育为感染性的幼虫。当鹅只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之后,约经18天,在腺胃的腺体内发育为成虫。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当四棱线虫的幼虫移行到腺胃时,引起腺胃黏膜发生炎症。在腺胃深处看到暗红色的成熟雌虫。腺胃组织受虫体刺激后产生强烈的反应,并伴有腺体组织变性,水肿和广泛的白细胞浸润。

4,诊断方法:病鹅表现精神沉郁,消化机能障碍,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停滞,消瘦、虚弱。严重者司以引起死亡。根据粪便找虫卵,并结合剖检病例,在死鹅体内找虫体便可确诊本病。

5,防治措施:

1、预防用0.015%~0.03%的溴氰酯喷洒消灭中间宿主。注意鹅舍的清洁卫生,定

期对鹅舍及用具进行消毒。及时清除粪便,进行发酵处理。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把大、小鹅只分开饲养,防止交叉感染。2、治疗

推荐使用下列药物: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三十七、异刺线口病

1,病原:鸡异刺线虫,虫体小呈白色,具有侧翼,体表有横纹。

2,及病理变化特征:病鹅表现为精神沉郁,行走迟缓,食欲减退,腿软伏地,羽毛蓬乱,排黄色稀粪。严重病额会死亡。

3诊断方法:根据粪便查看线虫卵,并结合剖检病、死鹅时见到盲肠肿大数倍、盲肠壁散布许多圆形溃疡灶等病变。

4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卫生管理,保持鹅舍清洁。大小鹅应分开饲养。

治疗:选用康本咪唑,每千克体重用50毫克,均匀混在饲料内。丙硫苯咪唑用25毫克/千克混在饲料内。

三十八、比翼线虫病

1,病原: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开嘴虫病、张口线虫病,是由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吐绶鸡、雉、珠鸡和鹅等禽类气管内引起的。因病禽张口呼吸,又名开口虫病。因其寄生状态总是雌雄虫交合在一起,故名比翼线虫病。虫体因吸血而呈鲜红色,雌虫比雄虫大,长5-26毫米之间,雄虫长2-6毫米之间。雌雄虫常处于交合状态,外观呈“Y”字型。雌虫在气管内产卵,卵随气管分泌物咳出体外或咽下随粪便排出体外。鹅食入感染性幼虫卵或孵出的感染性幼虫后感染。幼虫也可被蚯蚓、蛞蝓、蜗牛、蝇等摄入,但在其体内不发育而以包囊形式长时间生存,当鹅食入了这些动物后被感染。幼虫先移行到肺,然后到气管内发育为成虫。同时,野鸟和野生火鸡任何年龄都易感但不发病而成为本病的自然宿主。

2,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患鹅精神食欲减少,生长不良,消瘦,严重者废食、腹泻,粪便红色带黏液。特征性症状是呼吸困难,常伸颈张口呼吸,并常伴发咳嗽和打喷嚏,时常摇头,欲排出气管内黏液和虫体,最后因窒息、衰竭而死。病变可见肺脏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气管有卡他性、黏液性炎症,有被带血黏液所包围的虫体。

3,诊断方法:根据特殊的开口呼吸症状,经剖检或打开口腔察看及用棉拭子插入气管擦裹,在气管中发现虫体或者用漂浮法在粪便中查到虫卵便可确诊。

4,防治措施:

搞好鹅舍及运动场的卫生及消毒,消灭蚯蚓等贮藏宿主,在常发鹅场及地区,应用药物预防。防治药物为:碘溶液,碘片1.5克,碘化钾1.5克,蒸馏水1500毫升,雏鹅每只1—1.5毫升,气管注射或用细胶管灌服;噻苯唑,按0.1%混饲,连用2

周;丙硫咪唑,50—100毫克/公斤体重内服,效佳。

本病对幼禽危害严重,死亡率极高,成年禽很少发病和死亡。

三十九、鹅虱

1,病原:该病的病原是羽虱,种类很多,依靠吞吃鹅羽毛、皮屑生存。寄生在鹅的头部和体部的羽虱虫体呈椭圆形,全身有密毛,虫体呈黄色;寄生在鹅翅部的羽虱虫体呈灰黑色。

2,流行特点: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春季鹅虱大量繁殖,吞噬鹅羽毛的皮屑。虽不引起鹅死亡,但可使鹅体奇痒不安,羽毛脱落,有时甚至使鹅毛脱光,民间称之“鬼拔毛”。鹅只表现不安,影响母鹅产蛋率,抵抗力有所降低,体重减轻。

4,防治措施:

喷涂法

①用0.2%敌百虫于夜间喷洒鹅体表羽毛,夜间虱出来活动沾上药物后中毒死亡。

②同时对鹅舍墙壁、地面及一切用具用药物喷洒,使虱无藏身之地。

③用3%~5%硫磺粉喷涂羽毛效果也好。

④烟草1份,水20份,煎煮1小时,晾温后于暖日涂洗鹅身。同时,对鹅舍各

处也要做一次彻底的杀虫工作,方可根治。

药浴法

①取2.5%的敌杀死20毫升加水10升,配成药液,将此药液喷洒在鹅体表羽毛上,

或将鹅浸入药液即可杀灭羽虱,但鹅头要露出水面,浸1秒~2秒钟即出。

②取氟化钠1份,清水99份,配成1%氟化钠溶液,将鹅浸入药液几秒钟即提出,

以羽毛浸湿为宜。

③取精致敌百虫0.5份,温水99.5份,将鹅浸入药液内几秒钟,取出沥干多余

药液。以上几种药浴法杀虱效果好,但对虱卵无效,需10天后再重复一次,以杀死孵出的幼虱。

四十、蜱病

1,病原:病原体及生活克波斯锐缘蜱是一种软蜱,虫体卵圆形呈淡黄灰色,体缘薄锐,前端稍窄,后部宽圆.雌虫大小为(7. 2-8.8)毫米×(4.8-5.8)毫米,雄虫体大小为(6. 2~7 5)毫米×(4. 2-5. 4)毫米波斯锐缘蜱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它们栖息在鹅舍及附近的房舍、树木的缝隙内,略有群聚性。白天隐伏.夜问爬出污物,爬到鹅无毛部位吸血。 2,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渡斯锐缘蜱对鹅的危害是大量吸食血液,使宿主消瘦、贫血、生产性能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当大量蜱侵袭鹅体时,鹅只不安,睡眠受惊扰。

3,诊断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4,防治措施:

用溴氰菊酯,接0.1%浓度药液喷洒蜱隐藏的墙壁、房棚等缝隙处。定期修理禽舍,堵塞所有裂口和缝隙,定期消除垃圾和灰尘,都能减少鹅舍内蜱的数量。四十一、螨病

1,病原:鹅的螨病是鹅群中常见的外寄生虫病。螨的种类繁多,较为普遍的有鸡刺皮螨、突变膝螨、鸡新勋恙螨。

2,流行特点:鸡刺皮螨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每天产卵数十个。在温暖的季节,经过2~3天孵化成幼虫。幼虫经过2~3次蜕皮变为八足稚虫,再经4~8天,经过二次吸血和二次蜕皮变为成虫。在气温较高时繁殖较快,一周内完成一个繁殖周期,而在冬天寒冷季节繁殖速度减慢。鸡刺皮螨通常在夜间爬到鹅体上吸血,白天隐藏在鹅巢中。

3,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鸡刺皮螨早期或少量寄生于鹅只的皮肤,症状较微,不易发现,对鹅只的危害性不大。当虫体大量寄生时,受刺皮螨严重侵袭的鹅只,日渐衰弱,贫血,皮肤发痒,常自啄痒处,影响采食和休息。幼鹅因失血过多,生长发育不良,日常消瘦,甚至导致死亡。产蛋母鹅产蛋下降. 突变膝螨(又称鳞足螨)一般寄生于鹅的脚趾或髯上。主要是寄生于脚腿的无毛处。本虫穿入皮下,在皮下组织中形成隧道,鹅的皮肤受到刺激而引起发炎。在皮肤鳞片下有大量炎症渗出物,皮屑及痂皮。鹅脚极度肿大,外面附着一层石灰样物质,因此,常称“石灰脚”。严重时,还会使趾骨发炎、坏死、变形,因而使鹅只行走困难,影响鹅只采食、生长发育及产蛋。

受鸡新勋恙螨侵袭的鹅,患部奇痒,并出现痘疹状病灶,周围隆起,中间凹陷,形如痘脐状,中央见到的一小红点即为恙虫幼虫。这种痘疹病灶多见于鹅的腹部和翼下的皮肤表面。患鹅出现贫血、消瘦、垂头和食欲减少,严重者可导致极度瘦弱。

4,诊断方法:根据发病季节、症状、病变和虫体检查即可确诊。虫体检查时,从皮肤患部与健部交界处刮取皮屑置载玻片上,滴JjH50%H-油水溶液,镜下检查。

需注意与秃毛癣、湿疹、虱性皮炎进行鉴别。

秃毛癣:又称钱癣,系由真菌感染所致,头、颈、肩等部位出现圆形、椭圆形、边界明显的病变部,附有疏松干燥的浅灰色痂皮且易于剥离。取病料用10% NaOH液处理后镜检,可见癣菌的孢子和菌丝。

湿疹:无传染性,无痒感,冬季少发。坏死皮屑检查无虫体。

虱性皮炎:脱屑、脱毛程度都不如螨病严重,易检出虱和虱卵。

5,防治措施:

涂药疗法:适用于病畜数量少、患部面积小和寒冷季节。患部剪毛去痂,彻底洗净,再涂擦药物。可用敌百虫溶液(来苏水5份,溶于温水l00份中,再加入敌百虫5份。或用敌百虫l份加液体石蜡4份加热溶解),或敌百虫软膏(取强发泡膏100g加温溶解,加入菜籽油700ml及克辽林100ml,再加入敌百虫100g,混合均匀后,凉至40℃左右使用)涂擦患部。此外也可用蜂毒灵乳剂(0.05%水溶液)、溴氰菊酯(0.005%~0.008%水溶液)、杀虫脒(0.1%~0.2%水溶液)涂擦或喷洒。

药浴疗法:适于患本病羊群的治疗和预防,一般在温暖季节,山羊抓绒和绵羊剪毛后5~7d 就可进行。可用0.15%杀虫脒、0.05%辛硫磷乳剂水溶液、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进行药浴。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6℃~38℃,要随时添加药液,以确保疗效。

在药浴前应先做小群安全试验。药浴时间为1min左右。如一次药浴不彻底,过7~8d后进行第二次药浴。

【疾病预防】

圈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要定期消毒。要随时注意观察畜群,发现有发痒、掉毛现象要及时挑出进行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病畜应隔离观察20d,如无复发,可再次用药涂擦后方准归群。引入种畜,要加以隔离观察,确无本病再入大群。夏季绵羊剪毛后应进行药浴。

常见鸡病的症状及防治

鸡的常见病治疗如下 1、鸡新城疫(ND)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鸡、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减食或停食,口鼻中蓄积多量粘液,呼吸困难,常发出咕噜声,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动作失调。剖检可见腺胃粘膜乳头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小肠粘膜集结腺肿大、出血,胸腺、小胸肌、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本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深埋消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具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和死亡,病鸡精神萎顿,无食欲,排软便或白色水样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

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搞好疫苗免疫;②对发病初期鸡群迅速注射高免蛋黄液; 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3、马立克氏病(MD) 马立克氏病为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其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来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病鸡羽毛而传播。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神经型:腿麻痹,呈“劈叉”姿势,翅膀下垂,虹膜混浊,消瘦,可见坐骨神经或翅神经肿大,横纹消失。②肿瘤型:皮肤形成结节或内脏器官如肝、肾、心脏等处有肿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突然死亡。 防治:①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种蛋、初生雏、育雏舍进行消毒;②对一日龄雏鸡认真做好接种疫苗工作,种鸡雏最好注射二价或三价疫苗。 4、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仅见鸡感染且多发生于雏鸡。病鸡和康后的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源,可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呼吸型:张口呼吸,喷嚏、咳嗽、气管有罗音。全身衰弱,畏寒,精神萎顿,食欲差,羽毛松乱,排白色稀粪。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 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前,我国人体感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和多数虫种感染率结果都显示了女性高于男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在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农村人口中,男性职业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女性有关。虫种的人群感染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是5~14岁儿童为多种寄生虫高发人群。职业分布特点是许多职业都有其高感染虫种,如蛔虫感染是学生最高(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钩虫、肝吸虫感染是半农半商的菜农感染最高;鞭虫感染率是渔民最高;贾第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带绦虫是牧民和半牧民最高〔6〕。至于寄生虫感染的民族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各民族居住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所决定的。 [!--empirenews.page--] 1.4 寄生虫感染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疟疾和黑热病是虫媒传染病,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传播媒介按蚊和白蛉分布一致。但是,一种虫媒病的传播媒介,在不同流行地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一个地区的一种虫媒病,其传播媒介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数种。如有数种时,其中有主要媒介和次要媒介。现已查明单纯间日疟流行于北纬33°地区。北纬25°~33°地区为非稳定性中、低疟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三日疟。北纬25°以南地区属高疟区,其中山区为高疟区,平原为中、低疟区,恶性疟较多见,间日疟次之。此外,还有天然无疟区,包括西北和华北的荒漠干旱地区,西南的高寒地区和华北的山区。近年在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发现蠕虫感染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规律〔7〕。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思唐镇小太阳幼儿园肠道寄生虫 防治措施 在我国寄生虫患者中,儿童占绝大多数。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钩虫和蛲虫等。它们均寄生于人体的肠道中,不仅与人体竞争食物中的养料,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套叠等。蛔虫还可以侵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病,可导致儿童严重缺锌,使患儿智力发育迟缓。钩虫会引起失血性贫血。肠道寄生虫由于影响幼儿消化道的正常发育而损伤其正常功能,长期或经常发病会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儿童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 为何会感染寄生虫病? 蛔虫病和蛲虫病主要是患儿吃了带有其虫卵的食物而引起。绦虫有猪肉绦虫病和牛肉绦虫病两种。前者是由于吃了未烧熟的“米猪肉”而被感染;后者是由于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被感染。钩虫病是因为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钩虫的幼虫而感染,通常是由于儿童赤脚行走于被粪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 如何发现宝宝感染寄生虫病? 通常感染了寄生虫病的宝宝消瘦,挑食,经常肚子痛(痛得不严重,以脐周为主),脸上有圆形白斑点,有的白眼球

上有紫蓝色小斑点,因肛门瘙痒经常挠屁股。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特点,观察有无感染寄生虫症状。幼儿寄生虫病的防与治 1、注意幼儿的个人和饮食卫生,每日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肠道线虫感染。 2、对于明确有蛔虫感染的幼儿还需要予以驱虫治疗,以预防并发症。体内蛔虫较多者,可以每半年驱虫一次。蛔虫等寄生虫有“遇温则安”之习性,且幼儿在秋天接受驱虫治疗时对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易耐受和适应,容易恢复健康。 3、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寄生虫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也可以选择广谱驱虫药,但具体剂量,要向医生咨询,一般多根据公斤体重计算。驱虫后2-4周要复查大便,如果仍能找虫卵,可重复驱虫治疗。 4、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避免药物驱虫治疗,因为它们的肝肾代谢功能均不完善,药物可能会对幼儿的肝肾产生毒副作用。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瓜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农村鹅业快速发展,而随着养鹅规模的不断扩大,鹅病及其危害也随之增加,其中对养鹅业危害较大的有小鹅瘟、鹅蛋子瘟、鹅鸭瘟和由饲料因素引起的软骨病。现将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几种鹅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一、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濒死时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防制措施: 1、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2、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在母鹅产蛋前作二次免疫接种,所产后代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3、对出壳雏鹅每羽注射1毫升小鹅瘟高免血清,病鹅每羽注射2―3毫升用于治疗。 二、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

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粘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制措施: 1、药物防治。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2、减少授精污染。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3、免疫预防。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三、鹅鸭瘟 该病是由于鹅群与鸭瘟病鸭、鹅频繁接触或到疫区放牧而感染鸭瘟病毒所引起,可呈区域性流行。雏鹅较易感,一般鸭发病后1―2周,鹅开始出现症状。病鹅食欲减退,行走困难,眼睑肿胀,流鼻液,下痢。剖检见口腔、食道有淡黄色假膜或溃疡,肝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充血出血。 防治可用5―10倍量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疫区对鹅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加强 饲养管理,使鹅群不与病鸭接触,不到发病地区下游放牧,同时做好病鹅群的隔离消毒。病鹅或疑病鹅可用鸭瘟高免蛋黄液每羽肌注3―5毫升,效果较好。四、软骨病 该病属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肉鹅生长发育快,当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即易发生。病鹅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呈蹲伏状,喙和爪变软,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剖检可见黄色粘稠之关节液增多,关节面软骨肿胀,常见粟粒大突起或溃疡,有的有较大软骨缺损或粘附纤维样物。预防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保证钙磷正常需要。 治疗:给予易消化含矿物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青草,并把病鹅赶出鹅栏,增加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补喂骨粉或贝壳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骨粉4千克或贝壳粉5千克左右。喂鱼肝油,每只病鹅喂几滴,每天1―2次,连喂7天。严重者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及消毒 授课人孔德利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概述 一、寄生虫的概念 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地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者(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物。 二、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虫侵入宿主或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时,对宿主是一种“生物性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种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问,因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机械性损害 吸血昆虫叮咬,或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之后,在移行过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机械性刺激,使宿主的器官、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肿胀、 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二)夺取宿主营养和血液 寄生虫常以经口吃人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为营养,造成宿主的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抗病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三)毒素的毒害作用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代谢物、脱鞘液和死亡崩解产物等,可对宿主产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四)引入其他病原体,传播疾病寄生虫不仅本身对宿主有害,还可在侵害宿主时,将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原虫等直接带入宿主体内,或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条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第二节畜禽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一)猪常见寄生虫病 1、猪疥螨病 病猪患部发痒,经常在猪舍墙壁、围栏等处摩擦,经5~7d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血疹,并形成脓包,时间稍长,脓包破溃、结痂、干枯、龟裂,严重的可致死,但多数表现发育不良,生长受阻。 2、弓形体病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废绝,尿黄便干,体温呈稽留热(40.5~42℃),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到后期病猪耳部、腹下、四肢可见发绀。 3、猪蛔虫病 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肠壁、肝、肺脏中发育形成一个移动过程,可引发肺炎和肝脏损伤,有的移行到胃内,造成呕吐,剖检时可见蛔虫堵塞肠道。 4、旋毛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本虫常呈人猪相互循环,人旋毛虫可致人死亡,感染来源于摄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 (二)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 2、定期进行驱虫一般猪场每年春秋二季对种猪群驱虫,断奶仔猪在转群时驱虫 一次。 (三)常用治疗药物 1、敌百虫先将敌百虫按1%浓度制成药液,清洗患部。每天1次,连续用3~4d。内服可按每公斤体重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一、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 寄生人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四种寄生虫。各种寄生虫对人体可产生多种危害:蛔虫在肠道内主要吸食人体消化或半消化食物等营养物质;钩虫专门吸取人体肠道血液,并引起肠壁多处溃疡、出血;鞭虫由于其头部深入肠粘膜,吸取肠壁组织液和血液,引起肠壁充血水肿;蛲虫常在夜晚到肛门口产卵,引起肛门搔痒和会阴炎症等。此外,虫体的寄生和刺激尚可引起脐周及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儿童反复感染可发生营养不良、贫血、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等危害;虫体分泌的毒素和排泄物对人体有毒害和致敏作用,可出现烦躁、失眠、荨麻疹、哮喘、小儿夜间磨牙、夜惊以及喜食生米、泥土等异食现象。蛔虫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等。真可谓虫小危害大。 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和食物,健康人因食用了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瓜果、饮水,小儿吸吮污染的手指以及农田劳动、日常生活中手、脚直接接触受虫卵污染的泥土等而受到感染。 三、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主要的防控措施

我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幼儿长期居高不下,这与我区的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密切相关。为了保障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我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我区今秋对全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幼儿集中进行驱虫服药。药品使用安全高效的“甲苯咪唑咀嚼片”。此药为甜味,服用者依从性较好,4岁以上的人群早晚饭后各服2片,2岁及以上不到4岁者减半。2岁以下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对“甲苯咪唑”过敏禁用。肝肾功能不良,老年人慎用。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除驱虫服药外,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教育小儿改掉吃手指、咬指甲的习惯;不吃不干净生的瓜果、蔬菜,避免手、脚直接接触泥土,提倡穿鞋下田劳动等。此外,加强粪便管理,不随地大小便;加强家畜管理,城市不养鸡、鸭、鹅。学校、幼儿园应定期组织驱虫,防止学生、幼儿间交叉感染。

常见鹅病症状及防治

常见鹅病症状及防治 1、鹅白痢 主要症状是雏鹅排白色稀便,有糊肛现象(粪便在*周围)。一旦发现必须积极治疗,负责容易大批死亡,使用新华痢 + 可见全身出血性变化,皮下结缔组织,整个肠道以及实质器官如肝、心、脾、肾等出血。最有特征的病变是心脏和肝脏:心冠脂肪和心内、外膜出血,出血可以是点状,也可以由出血点融合成为出血斑;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尖至针头大小的白色环死点。立即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每公斤体重各用10-20

万单位,一天2次;敌菌净、氟苯尼考饮水。 4、浆膜炎 呼吸困难,眼和鼻孔分泌物增多,下痢、运动失调和抽搐、斜颈,肺部斑点。防雨淋日晒、防寒冷等应激以及营养不足等,特别注意防惊吓。多种抗菌药对传染性浆膜炎都有 , 饮 可选磺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粉料中连续喂8天。 8、球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的鹅,预防应集中于20-90日龄,可在每公斤饲料加入氯苯胍50毫克,(治疗量用100毫克)连用10天。

9、软脚病 由于鹅的生长速度较快,对钙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饲料中没有充足的钙含量、则会出现站里不稳,坡脚等症状,主要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D。治疗方法是每只每次喂服维生素D10毫克,每天两次,连服3-5次,症状严重的 体缺水。已发生脱水的雏鹅,要在饮水中加0.9%的生理盐水,做到间断供给,每次少量,饮速宜慢;也可采用先加大青绿多汁饲料,再逐步加大饮水量的方法。 11、小鹅瘟 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患鹅精神沉郁,食欲

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此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患病初期食欲减退,精神萎顿,缩颈,羽毛蓬松,离群独处,行走艰难;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或呈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的稀粪;鼻分泌液增多,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喙和蹼色发绀。 或呋喃唑酮治疗效果较好。也可将大蒜洗净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20%的大蒜汁内服,疗效较好。 13、小鹅流行性感冒 此病是发生在大群饲养场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侵袭半月龄后的雏鹅,所以称小鹅流行性感冒。初期

鸡病防治(寄生虫病)

中草药治疗育成蛋鸡组织滴虫病 时间:2012-05-03 10:19 来源:网络编辑:稻草人 鸡的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滴虫引起雏鸡和火鸡的一种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的原虫病,本病又称为“黑头病”或“盲肠肝炎”,也是夏季常见的疾病。 主要症状有:病鸡出现下痢,排淡黄色或深绿色粪便,严重时粪中带血。由于盲肠细胞遭到破坏,影响鸡的消化吸收,导致鸡只消瘦,羽毛粗乱,翅膀下垂,身体蜷缩,背躬起,不愿走动、离群呆立或伏地昏睡、不食等。该病病程短、死亡快,一般发病后2~3天内死亡。蛋鸡感染后主要症状为下痢,产蛋量下降;有的鸡冠发黑。 一般在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用甲硝唑,或服药片,或拌入饲料。今天教大家一招,如何用中草药治疗育成蛋鸡组织滴虫病。具体方法如下: 青蒿、苦参、常山各500克,柴胡75克,何首乌80克,白术、茯神各600克,加水5公斤煎汁,可供1000只50日龄左右的病鸡饮用,或者供给1500只7~20日龄的病鸡饮用。集中饮水,每天2~3次,直到康复为止。 另外,建议大家在治疗同时,给病鸡补充维生素,并在饮水中适量加入糖和盐,以促进恢复。 鸡球虫病的正确用药方法 时间:2012-05-03 10:12 来源:网络编辑:稻草人

举例说明:某养殖户养3000只鸡,每天吃料6包,每包40kg,他的鸡发生球虫病,买了一种药“球清”,说明是每瓶对水100kg。据此,养殖户用药方法是:每天用1瓶药,加倍对水500kg,接连吃了几天的药也没有见效果,鸡死亡数量有增无减,就开始埋怨或者换药。很显然,是用药量不够。 正确的用药方法应是: 每天用药总量=每天吃料包数×每包重量×2÷药品说明对水量 药品对水量=每天饮水总量÷3 据此:该养殖户每天用药总量=6×40×2÷100=4.8(瓶)药 药品对水量=6×40×2÷3=160(kg) 该养殖户按此方法用药后,病鸡死亡明显减少。由此可见,正确的用药方法非常重要。 夏季鸡前殖吸虫病的特点和诊治 时间:2012-05-02 10:49 来源:网络编辑:稻草人 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的输卵管和法氏囊中而引起的,虫体也可在直肠和泄殖腔中寄生,偶见于蛋内。常引起输卵管发炎,使卵的形成和产卵功能发生紊乱,患鸡产无壳蛋和软壳蛋,有时继发腹膜炎而死亡。除鸡外,火鸡、鸭、鹅等也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多发生于春、夏两季。 临床症状:鸡病初食欲减退,产蛋仍正常,但蛋壳软而薄易破,继而产蛋量下降,逐渐产出畸形蛋,有时仅排出卵黄或少量蛋白。随着病程发展,患鸡进行性消瘦,食欲降低,羽毛粗乱、脱落,产蛋停止,少活动,常停留在鸡窝内。有时从泄殖腔排出卵壳碎片或流出类似石灰水样的液体。有些患鸡腹部膨大,泄殖腔突出,肛门边缘潮红,重症鸡可发生死亡。发生腹膜炎时,体温升高。 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膜充血、肥厚,粘液增多,在管壁上可找到虫体。发生腹膜炎时,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混浊的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粪便检查有无虫卵进行综合判断。 治疗: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①四氯化碳2~3毫升/只,用细胶管插入食道灌服,或作嗉囊注射,投药后18~20小时,可见虫体排出,并可持续3~5天,但对重症鸡疗效不大。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 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

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在调查的虫种中,溶组织内阿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蛲虫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必须指出,广大人民健康仍然受到庞大寄生虫的威胁。估计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5.31亿〔3〕;钩虫感染者为1.94亿;鞭虫感染者为2.12亿。估计全国有包虫病人40万~45万,囊虫病人约300万。尚有近三分之一流行县、市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长江流域的湖区和云南、四川两省的大山区防治难度很大,非近期所能控制(详见本文“血吸虫病”一节)。 1.3 感染率高低与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的关系目

夏季肠道疾病防治知识

夏季肠道疾病防治知识 作者:校区办新闻来源:不详点击数:751 更新时间:2005-5-10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因为气温上升之后,引起消化道疾病的细菌、病毒都开始活跃,腹泻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应从现在开始预防。 夏季腹泻多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目前已知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如引起细菌性痢疾的志贺氏菌,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还有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等。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家禽的肠道、内脏和肌肉、各种海产品中以及患者或带菌者的肠道排泄物中。如果我们日常膳食中的肉类、蛋类、乳类、水海产品受到这些细菌的污染,而人们在食用时未能煮熟、蒸透,或任何导致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暴饮暴食或其他慢性疾病就容易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夏日腹泻原因众多,主要是5点: 1.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2.虽然人体本身对外界病原体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像口腔有一定数量的溶菌酶,胃液含有大量的胃酸等均可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致病菌,但肠道致病菌能采用“以多制胜”或“乘虚而入”的战术侵害人们的健康。 3.夏季出汗较多,大量饮水稀释了胃液也降低了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而且夏季炎热,人们休息不好,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腹泻病。 4.夏秋季节多有各种瓜果、凉拌荤素菜或冰镇饮品,如果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污染而导致人们食用后感染机会增多。 5.夏秋季节苍蝇和蟑螂滋生,可携带致病菌,传播疾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只要大家日常生活中注意下列问题就会减少腹泻病的发病机会。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 3.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4.清洁环境,灭蝇、灭蟑。 5.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吃、喝。 发生腹泻时应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一旦家中出现有腹泻、呕吐的病人,首先要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 二、如果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就要在家中及时口服补液盐。发生腹泻后人体损失最多的主要是身体里的液体和电解质。人体一旦脱水,很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这就是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发生腹泻也要继续进食。可以吃一些稀、软、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麦片粥、米粥、面条等。 此外,发生腹泻最好不要滥用抗生素治疗,如需要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鹅病防治技术

鹅病防治技术

鹅病防治技术 (一)小鹅瘟 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30日龄,传播快,死亡率高,据方定一教授首次报导,1956年发生于江苏杨州市郊,大批流行,随后在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等省发生,普及全国各养鹅地区,世界有几个国家对该病作了报导,但他们将该病误认为鹅流感,方定一在1961年分离到病毒,测得其直径为20-25纳米,称做小鹅瘟病毒,匈牙利地尔斯在1971年建议将其称做为鹅细小病毒。 [病原]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完整的病毒颗粒呈六角形,没遂膜,有32个壳粒,直径为20—22纳米,病毒的基因为单股线状DNA,鹅细小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可耐受56℃30分钟加热处理,鹅细小病毒在不同条件下可抵抗多种化学物质的处理,在-20℃冰冻下至少能存活2年。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证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

胰、肝检出机会最多,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最多。初次分离将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鹅胚经5-7天死亡。 [流行病学]本病在自然传染的情况下只感染雏鹅,鸭和鸡不感染。最早发病的雏鹅为3-5日龄,7-1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死亡率一般为70-95%,最高达100%,20日龄的鹅发病率较低,一月以上的鹅极少发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年龄越大,死亡率越低。 被感染的鹅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源、垫料和各种管理用具,经消化道引起本病迅速传播,该病的发生大部分由垂直传播引起,成年鹅发生亚临诊感染并成为鹅细小病毒的携带者,经所产的蛋可将病毒传播给孵化室的易感雏鹅。 [临床症状]本病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 1、最急性:出壳3-5天发病,发现即衰竭、倒地划动直至死亡。 2、急性:6-15天发病,精神萎顿,虽能采食,但将啄得之草随即甩去,有的拒食,行动落后,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试题及答案X-2

人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试题X-2 一、判断题,每题1.5分。 1、网织红细胞残留物和白细胞残留物通常为蓝色,与疟原虫的胞质相似,如因与某些红点巧合一起,易误认为疟原虫。(A) 2、细菌尤其是球菌或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皆为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A) 3、脾脏大是疟疾患者中最常见的体征之一。(A) 4、除脾大外,急性疟疾患者常有肝大,肝边缘变钝,呈棕色或灰瓦色。(A) 5、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均见肝大,但肝功能损害仅见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黄疸型与非黄疸型病人中。(A) 6、在西非,90%以上的黑人为Duffy血型抗原阴性,故间日疟原虫感染少见。(A) 7、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钉螺,其在螺内的发育阶段有毛蚴。(B ) 8、寄生于人体细胞内的寄生虫均为单细胞原虫。(B ) 9、中华按蚊是我国南方山区最重要的传疟媒介。(B ) 10、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时期所寄生的宿主被称为终宿主。(B) 二、单选题。每题2分。 1、在疟原虫寄生人体的各个时期中,红细胞外期的致病作用不大,红细胞内期的原虫数量可达红细胞总数的(C)以上。 A、1% B、3% C、5% D、10% 2、在疟疾发作(B)后即可查到脾脏大。 A、一天 B、一周 C、两周 D、一月 3、在急性期,脾脏呈中度大;而反复感染者,可大到正常的(D)倍以上。 A、2 B、3 C、8 D、20 4、在Kato-katz涂片中极易变形的寄生虫卵是(C) A. 华支睾吸虫卵 B.带绦虫卵 C.钩虫卵 D. 蛲虫卵 E. 鞭虫卵 5、哪种寄生虫卵在检查时一般看不到卵壳(A) A.带绦虫卵 B.缩小膜壳绦虫卵 C.华支睾吸虫卵 D. 姜片吸虫卵 E. 钩虫卵 6、间日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的特点不包括(C) A.主要寄生在宿主的网织红细胞 B.红细胞内常寄生单个原虫 C.被寄生的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缩小 D.被寄生的红细胞自大滋养体期开始出现薛氏点 E.被寄生的红细胞色淡、呈长圆多边形 7、虫卵胚膜两极有丝状物的绦虫卵是(C)

鸡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鸡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鸡的常见疾病不胜枚举,以下是一些普发性疾病的简单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1、鸡新城疫(ND)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鸡、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减食或停食,口鼻中蓄积多量粘液,呼吸困难,常发出咕噜声,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动作失调。剖检可见腺胃粘膜乳头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小肠粘膜集结腺肿大、出血,胸腺、小胸肌、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本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深埋消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具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和死亡,病鸡精神萎顿,无食欲,排软便或白色水样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

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防治:①搞好疫苗免疫;②对发病初期鸡群迅速注射高免蛋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3、马立克氏病(MD) 马立克氏病为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其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来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病鸡羽毛而传播。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神经型:腿麻痹,呈“劈叉”姿势,翅膀下垂,虹膜混浊,消瘦,可见坐骨神经或翅神经肿大,横纹消失。②肿瘤型:皮肤形成结节或内脏器官如肝、肾、心脏等处有肿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突然死亡。 防治:①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种蛋、初生雏、育雏舍进行消毒; ②对一日龄雏鸡认真做好接种疫苗工作,种鸡雏最好注射二价或三价疫苗。 4、传染性支气管炎(IB)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仅见鸡感染且多发生于雏鸡。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源,可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呼吸型:张口呼吸,喷嚏、咳嗽、气管有罗音。全身衰弱,畏寒,精神萎顿,食欲差,羽毛松乱,排白色稀粪。产蛋鸡的产蛋率急剧下降,蛋的质量变差。病变可见气管、支气管和鼻腔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动物寄生虫病试题

家畜寄生虫学试题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寄生虫的学名为()。 ①英文命名②瑞典文命名③由属名加种名④由种名加属名 2.患蠕虫病时,动物体内白细胞增数的是() ①嗜中性白细胞②淋巴细胞③嗜碱性白细胞④嗜酸性白细胞 3.猪鞭虫寄生于() ①胃②小肠③盲肠④结肠 4.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①蚊②蚤③蠓④吸血蝇 5.鸡吞入蚯蚓感染异刺线虫病,蚯蚓是异刺线虫的() ①中间宿主②终宿主③贮藏宿主④补充宿主 6.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①扁卷螺②钉螺③锥实螺④淡水螺 7.肝片吸虫的感染性阶段为() ①胞蚴②囊蚴③尾蚴④毛蚴 8.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 ) ①淡水螺②陆地螺③剑水蚕④蜻蜓幼虫 9.下列绦虫中那种绦虫有子宫孔() ①细粒棘球绦虫②曼氏迭宫绦虫③泡状带绦虫④豆状带绦虫 10.微小牛蜱是() ①一宿主蜱②二宿主蜱③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 11.蚋是() ①♀吸血②♂吸虫③♀♂都吸血④♀♂都不吸血 12.卡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是() ①库蠓②蚋③蚊④白蛉 13.包虫病的病原是() ①棘球蚴②多头蚴③细颈囊尾蚴④牛囊尾蚴 14.兔艾美尔球虫寄生于() ①小肠上皮②盲肠上皮③结肠上皮④胆管上皮 15.弓形虫特有的诊断方法是() ①饱和盐水浮集法②水洗沉淀法③毛蚴孵化法④色素试验 16.日本血吸虫寄生于() ①胆管②胰管③肠系膜静脉④前胃 17.克氏假裸头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是() ①似囊尾蚴②实尾蚴③钩毛蚴④囊尾蚴 18.下列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是() ①猪蛔虫病②弓形虫病③猪肾虫病④猪肺虫病 19.可经皮肤感染的寄生虫是() ①莫尼茨绦虫②捻转血矛线虫③猪蛔虫④反刍兽钩虫 20.我国牛双芽巴贝斯虫斯虫病的传播媒介是()

六病防治知识

六病防治知识 眼镜早早架上鼻梁、龋齿悄悄侵袭牙床、小胖墩的比例不断增加……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已让肥胖、近视和龋齿成为中小学生的“职业病”。按照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包括近视在内的6种疾病已成为中小学生普通体检的监控内容。“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六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的六病防治主要依靠的是防而不是治。”杨浦区教育局体卫艺科老师张清表示,与其让医生治,不如让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龋齿】防治并举 卫生部门要在学校中大力推广使用加氟加钙牙膏,这种牙膏可以使牙齿更加坚固、抗酸,可以抑制细菌,还能增加牙齿再矿化能力。此外,希望家长们在家里督促学生早晚两次刷牙,并教导孩子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窝沟封闭防止龋齿;督促孩子睡前不吃糖果零食,多吃豆类、乳、蛋、芝麻、鱼虾及蔬菜和水果。 【近视】用眼不能疲劳 学习方面,用眼不可过劳,做作业时防止近距离用眼,照明亮度要适中。每45分钟应闭闭眼睛。 娱乐方面,要注重用眼健康,上网、看电视其实极易引起眼睛疲劳。看电视距离起码在1米以外,1米半以上最好。电视和室内光线反差不能太大,特别是在晚上不要熄灭所有灯光看电视。电视机的亮度也不要调得太亮,看半小时最好适当休息几分钟。 【肥胖】合理安排饮食 预防肥胖首先要注意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结构,早、中、晚三餐热能及营养素摄入量按30%、40%、30%比例搭配,食盐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超过10克,脂肪不超过5克等,此外还应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儿童青少年每人每天锻炼应不少于一小时。学校、家长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在肥胖发生的高峰期(1岁以内、7至9岁之间)尤其应该注意观察。体重的急剧增长和旺盛的食欲都是发生肥胖的危险信号。 【沙眼】保持卫生是关键 沙眼俗称“脏手病”,若手已接触过病原,再用手揉眼,病原就会在结膜滋生繁衍。所以千万不要养成常揉眼的恶习,如果实在感到眼痒,可用干净的纸巾或手绢擦拭。 【贫血】食疗最有效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多吃富含人体容易吸收的血红素铁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脏、禽蛋类、木耳、海带、芝麻等食品才能充分地补充铁元素。另外还要多食用水果和生食蔬菜,增加人体的维生素C的含量,以促进饮食中铁的吸收。 【蛔虫病】洗手要认真 蛔虫病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未洗净的瓜果和蔬菜,把手放在口里等不卫生习惯,是导致蛔虫病的主要原因。蛔虫的防治主要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行为,饭前便后应当认真洗手。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 治综述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关于寄生虫病的流行及防治综述 作者:中西医临床二班王慎 摘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关键词:寄生虫流行防治 寄生虫病的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 一、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例如的传染源为人;的传染源为人和、犬、猪等动物。 2.传播途径 (1) 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而经口感染。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

(2) 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 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 (4) 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5) 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一般均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呈带虫免疫状态,当寄生虫自体内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例如疟疾非流行区的人口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例如、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和等。 二、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已把数种寄生虫病列为乙类传染病(、疟疾、) 和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细粒棘球蚴病)。此外,许多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