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的图像对比交错扫瞄(隔行扫瞄,Interlaced),就是一个画面分成两次送出,先送奇数线的画面后,再送偶数线,显示时再将它们合成完整画面。
非交错扫瞄(逐行扫瞄,Porgressive),就是每次都送完整的画面,不需要奇偶画面重新组合。
所以在非交错式显示的萤幕上观看时,交错画面要把它重组回来,这个动作叫做"去交错" (Deinterlaced)。
直接来看看,到底它们是什么。
下图是隔行扫瞄(Interlaced) 的图,影片镜头是由右而左缓慢移动的为每个选手做特写。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图中,选手的衣服边缘处有细纹产生,穿着2号球衣的这个"2" 字样也可以看出明显的细纹,而且在衣服上胸口处的菱形黑色斜边线条有锯齿纹状。
为了怕大家看不清楚,做了局部放大,整理如下图,让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
注意上图中,左方放大的图(红色箭头所指的红色框框处),选手的衣领和脸部边缘处都有细纹出现。
这就是在动态画面下使用"交错"(Interlaced) 方式显示会产生的问题。
所以有所谓"去交错" (Deinterlaced),目的在尽量将这种现象降低。
下图是开启"去交错" (Deinterlaced) 后的状况。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先前的细纹不见了,但画面变的模糊了一点点,这是因为做"去交错" 的关系,做了一些调整所造成的结果。
接着我们来看看,假设收到的影像已经是使用"非交错" (逐行扫瞄,Progressive),表现又如何呢? 贴一张"非交错"的图如下,让大家做一个比较。
不知道大家看出差异了没有,在"非交错" 讯号中,即然是非交错,当然没有去交错问题,省了一次处理的麻烦和画质的失真。
所以上图中没有锯齿和细纹等等现象。
为了更清楚解释,我将三个放大图摆在一起,请参考下图。
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人眼能看成连贯动作至少需要每秒播放24幅画面,I是指隔行扫描,意思是说一幅画面分为两桢扫描,第一场(field)扫描奇数行,第二场(field)扫描偶数行,两场合成一个画面叫一个帧(frame),这样每秒至少需要48场也就是24帧,才能达成影片要求,所以一般有两种大于要求的规定即 50HZ扫描频率和60HZ扫描频率,分别能达到25field/s和30field/s,这也就是隔行的FPS值,注意这里图像的FPS值主要指field per second而非frame per second。
P是指逐行扫描,它的优势是在于一桢时间内扫描完整幅画面,不需要有field的概念,但也可以说 1field=1frame,所以FPS值就是frame per second,能达到24frame/s就可以了。
可以看出在电视的60hz刷新率下,逐行扫描能获得60FPS,隔行扫描只能获得30FPS,这就是逐行扫描获胜的原因,但是逐行扫描需要更大的带宽,要使1080i进步到1080 60hz p要跨越的障碍比720p到1080i要大得多,因为bitrate要提高很多,所以国外1080 60hz p电视节目几乎是没有的。
而真正的1080 60hz p电视好像只有国内试验性质的海信1080p电视能真正达到1080 60hz p。
(因为现在的720p HDTV主要是50/60hz,所以可以想象真正将成为通用1080p的标准将是1080 50/60hz p)每一帧图像由电子束顺序地一行接着一行连续扫描而成,这种扫描方式称为逐行扫描。
把每一帧图像通过两场扫描完成则是隔行扫描,两场扫描中,第一场(奇数场)只扫描奇数行,依次扫描1、3、5…行,而第二场(偶数场)只扫描偶数行,依次扫描2、4、6…行。
隔行扫描技术在传送信号带宽不够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的显示效果主要区别在稳定性上面,隔行扫描的行间闪烁比较明显,逐行扫描克服了隔行扫描的缺点,画面平滑自然无闪烁。
1、什么是逐行扫描?什么是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相比,隔行扫描有...

1、什么是逐行扫描?什么是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相比,隔行扫描有什么优点?2、个为使奇场光栅与偶场光栅能均匀能够嵌套,在隔行扫描中对每帧行数有何要求?为什么?3、试分别画出(1)只有行扫描;(2)只有场扫描;(3)行、场扫描皆有的三种情况下,隔行扫描的光栅示意图。
4、若行偏转电流和场偏转电流分别如图(a)、图(b)、图(c)、图(d)所示。
试对应画出畸变的重现图像?(若在无畸变时显示为均匀方格。
)5、全电视信号中包括哪些信号?哪些出现在正程?哪些出现在逆程?试述各信号各自的参数值及作用。
6、当收端行频为发端行频的1/2,而场频相同时,对于给定的发端图形,假设传播过程中无失真,试画出对应的收端显示图形。
发端图像7、若收、发端行频相同,而收端场频是发端的2倍,画出上题中的发端图形对应的显示图形。
8、对应画出相邻两行的图像信号,每行为有6级灰度的负极性信号,并说明图像信号的特点。
9、我国电视规定的行频、场频和帧频各是多少?行同步脉冲、场同步脉冲、槽脉冲和均衡脉冲的宽度各是多少?行、场消隐脉冲的宽度是多少?10、全电视信号的频带宽度是多少?它有何特点?11、彩色光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如何定义的?12、什么是三基色原理?彩色相加混色有哪几种实现方法?13、试分析下面几种色光相加混色后的结果?(1)青光+绿光+紫光(2)黄光+青光+红光(3)蓝光+黄光+紫光14、物体呈现的颜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当标准白光源照射某物体时,人们看见它呈现红色,现改为单一绿光照射,该物体又将呈现何种颜色?15、何谓三基色系数?已知某彩色光的三基色系数分别为R=2,G=1,B=3,求这个彩色光的光通量?16、白、灰、黑的三基色系数是否相同?为什么?17、亮度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目前彩色电视中采用是什么样的亮度方程?18、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标准白光源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9、色度图的作用是什么?XYZ色度图有哪些特点?20、彩色显象管与黑白显象管的主要不同点何在?21、显像三基色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2、光和色有什么样的关系?根据我们看到的颜色能否确定照明光的波谱成分?23、简述彩色图像的摄取与重现过程25、已知两种色光和的配色方程分别为:=1(R)+1(G)+1(B)=5(R)+5(G)+2(B)计算合成色光的相对色系数r、g、b。
台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

台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在现代的电子产品中,台式显示器是我们经常需要使用的一种电脑配件。
而在使用中,扫描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概念。
那么,台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是什么呢?扫描方式的基本概念在讲解台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在电子设备中,扫描方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整个显示区域的扫描操作。
而经常出现的两种扫描方式是逐行扫描和逐隔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从第一行开始,逐行扫描到最后一行,然后再从第一行开始重复扫描,直至结束。
而逐隔行扫描则是先扫描偶数行,再扫描奇数行的方式,重复循环。
这两种扫描方式在实现上都需要一个特定的电路来控制电子束的运动轨迹。
台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对于台式显示器来说,低端的显示器大多采用的是逐行扫描方式,因为其构造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而对于高端的显示器,则大多采用了逐隔行扫描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显示器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的显示器也采用了其他一些创新的扫描方式。
比如,某些科技型显示器采用“全局刷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整个显示区域进行一次刷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闪烁和拖影的问题。
扫描方式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扫描方式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逐隔行扫描方式能够提供更高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屏幕闪烁和拖影,让屏幕的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和反应速度都有所提高。
而采用逐行扫描方式的显示器则可能会出现扫描线和拖影的现象,对观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逐隔行扫描方式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显示效果,有些采用了低端的逐隔行扫描方式的显示器效果反而会更差。
因此,在购买显示器时,我们需要注意选择优质的显示器品牌和更加先进的扫描方式,来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
总结扫描方式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概念,在台式显示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逐行扫描方式和逐隔行扫描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选择显示器时要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
对于高质量的显示器来说,逐隔行扫描方式能够提供更高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而采用其他创新技术的新型显示器也能够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电视扫描原理

电视扫描原理电视扫描原理是指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时所采用的一种工作原理。
电视扫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电视机的屏幕上的每个像素点都被扫描到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电视扫描原理分为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隔行扫描原理。
隔行扫描是指电视机在接收电视信号时,先扫描屏幕上的偶数行,再扫描奇数行。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图像闪烁,提高图像质量。
隔行扫描原理在过去的CRT电视机中比较常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行扫描方式逐渐取代了隔行扫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逐行扫描原理。
逐行扫描是指电视机在接收电视信号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逐行扫描屏幕上的像素点。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逐行扫描原理在现代液晶电视和LED电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之外,电视扫描原理还涉及到图像的刷新率。
图像的刷新率是指电视机每秒钟重新绘制图像的次数,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
刷新率越高,图像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就越好。
目前,高清电视的刷新率一般在60Hz以上,而一些高端电视甚至可以达到120Hz或以上。
在电视扫描原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场率和帧率。
场率是指电视机每秒钟显示的完整画面的次数,而帧率是指视频信号每秒钟的传输帧数。
在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场率和帧率需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图像抖动或者画面不同步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视扫描原理是电视机接收电视信号时所采用的一种工作原理,它涉及到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方式,以及图像的刷新率、场率和帧率等概念。
了解电视扫描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电视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电视图像的显示原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扫描原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加清晰、稳定和流畅的观看体验。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技术说明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技术说明电视系统有两种扫描方式:一种是逐行扫描,另一种是隔行扫描。
逐行扫描的一幅画面(称为一帧)只需一遍扫描即可完成,电脑监视器及数字电视( DTV )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扫描方式。
隔行扫描则是将一帧画面分解为两个“场”,其中第一场只包含奇数行,第二场只包含偶数行。
每幅画面需两遍扫描才能完成:先扫描A场,然后扫描B场。
虽然这两个场在屏幕上不是同时出现的,但由于人眼睛的视留效应和显像管荧光剂的余辉,会使两个场的扫描线看起来像是被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当前的普通广播电视全部都是采用隔行扫描方式,DVD影碟上的数字信号也是按照隔行扫描方式记录的。
隔行扫描的优点是可以用一半的数据量实现较高的刷新率,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意味着每套节目只需占用较窄的频带宽度;隔行扫描方式的最大缺点是会使垂直分辨率下降一半,并会使图像出现闪烁感。
通常所说的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线以上,是指它的水平分辨率。
实际上,它的垂直分辨率并没有这样高,尤其是在隔行扫描方式下会相差更多。
在NTSC制时,有效的扫描行只有48O行,所以这种扫描方式又称为48OI方式,而相应的逐行扫描方式则称为48OP。
电影的帧频到电视帧频的变换。
电影胶片的放映速度是24帧/秒,而电视的制式规定为3O帧/秒(NTSC 制)或25帧/秒(PAL及SECAM制),要想用电视机看电影,就必须把电影的帧频转换成电视的帧频。
对于PAL制来说,问题比较简单,只需将24帧的电影画面加速4%,使其按照25帧的速度显示即可(为了保持声画同步,声音也需加速4%)。
而为了实现NTSC所要求的3O帧,处理过程就要复杂一些,通常是采用一种称为“2-3下拉(2-3 pulldown)”的方式进行变换。
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可以把每4个电影帧看作一组,按顺序称为A、D、C、D。
其中A帧仍然按照常规被分成两个场,而B帧则被分成三个场(实际上是把B1场重复使用两次)。
一、电子扫描的扫描方式

电子扫描与图像清晰度
一、电子扫描的扫描方式
1.逐行扫描 电子束水平方向的运动称为行扫描,电子束垂直方向 的运动称为场扫描。 电子束有规律的沿画面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一行行移 动称为逐行扫描。电子束逐行扫描如图所示。
每帧行数625;每场行数为625/2=312.5。行频 f H 15 625 Hz ,行周期 TH 1 / 15 625(s) 64 μs 。 2.隔行扫描 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满足人眼的连续感、不闪烁 感和清晰度要求,采用逐行扫描方式时,信号带宽太宽。 实际中均采用隔行扫描方式。 隔行扫描是把一帧图像分成两场进行扫描,一场扫1、3、5 、……奇数行,称奇数场;下一场扫2、4、6、……偶数行 ,称偶数场。如此反复。隔行扫描重现图像必须保证两场光 栅正确镶嵌如图所示。
我国电视制式: 帧频 fv 25 Hz 场频 f Z TV / 2 40 / 2 s 20 ms
TV 1/ 25 s 40 ms
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视频技术基础
视频技术基础
Questions and Answers
顺序传送
视频技术基础
视频技术基础
这种像素的串行传输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要求传送速度快。只有传送迅速,传送时间小于视 觉暂留时间,重现图像才会给人以连续无跳动的感觉;
第二是传送要准确。每个像素一定要在轮到它传送时才被 转换、传送,并被接收方接收。且收、发双方每个像素被 转换、还原的的几何位置要一一对应。即收发双方应同步 工作,同步在电视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
隔行扫描提出的原因
视频技术基础
1、图象细节越细,信号的频率越高。假设传送一幅全是细节 的图象,其细节大小相当于一个象素,即等于一个扫描点的 大小。在行正程时间THt内水平方向能分解N=kk1(1-β)Z 个象素,所以沿水平方向扫过一个象素所需的时间为:
视频技术基础
扫描电子束直径与象素大小相当时,其图象信号近似为正 弦波,故图象信号的最高频率为:
视频技术基础
牺牲了静止图像的清晰度,运动图像出现的锯齿和毛边不 太厉害。
视频技术基础
B、实现方式二:ABAB模式 按照奇数场、偶数场、重复奇数场、重复偶数场这样的顺 序来显象。这就是ABAB模式。 保留了静止图像的清晰 度,但是运动图像上出 现严重的锯齿和毛边。
C、新的算法
视频技术基础
1)、AABB方式再加上垂直方向滤波处理(Vertical filtering) 2)"运动自适应"倍频/逐行算法 3)运动补偿处理
2.4 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一、像素的概念及扫描 1、像素
一幅平面图像,根据人眼对细节分辨力有限的视觉持 性,总可以看成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单元组成。在图像处理系 统中,这些组成画面的细小单元称为像素。像素越小,单位 面积上的像素数目就越多,由其构成的图像就越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采用隔行扫描?(2011-07-27 09:00:14)转载▼标签:分类:图象处理杂谈实践证明,把活动图像分成一幅幅内容十分相近的静止图像来传送,只要传送速度足够快,就可以得到连续的活动图像而没有闪烁感。
如果每秒钟传送50帧图像信号,虽然可以消除闪烁感,但每秒钟传送的信息量太大,使图像信号的频带太宽。
因为每帧由625行组成,这就意味着在图像的垂直方向有625个像素,荧光屏的宽高比是4:3,则在水平方向有(4/3)×625个像素,那么一帧图像有(4/3)×625×625=52万个像素。
若相邻两个像素均黑白交替变化,则52万个像素相当于产生26万个周期的黑白交变信号。
若每秒钟发送50帧图像时,则图像信号的最高频率为50×26万=13MHz,即图像信号的带宽为0Hz~13MHz,这个信号的频带实在太宽,它使得电视设备复杂化。
若每秒钟改为发送25帧图像时,则图像信号的最高频率为6.5MHz,再扣除逆程扫描行,实际最高频率约为6.0MHz,即图像信号的带宽为0Hz~6MHz,但缺点是人眼观看电视时有闪烁感产生。
为了解决以上闪烁感与图像信号频宽之间的矛盾,规定每秒钟发送25帧图像,但每帧分两场隔行扫描,这样既使图像信号的带宽为0Hz~6MHz,又因为场频为50Hz而消除了闪烁为什么电视是隔行扫描?而电脑是逐行扫描?模拟电视系统中节目的制作、发送、传输和接收都是以模拟方式进行的。
模拟电视在国际上有PAL 被不同的国家采用。
这三种电视制式都采用隔行扫描方式,隔行扫描是将图像的奇数行和偶数行分两场传输,隔行扫描技术实现简单,缺点是图像显示会有闪烁。
我国采用的标准是PAL制,PAL和SECAM制每秒传送25 NTSC制每秒传送30帧图像,每帧525行。
通常的模拟电视长宽比为4:3,电视画面每行象素的理论在象素黑白相间的极端情况下,PAL制的信号带宽为625×832×25÷2=6.5MHZ,传输占用带宽为NTSC制为525×700×30÷2=5.5125MHZ,传输占用带宽为6MHZ。
在这里因为色度信号是插在亮度所以不考虑色度信号占用带宽。
电脑是逐行扫描是由于没有带宽限制。
如何分辨隔行扫描线与逐行扫描线?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电视机屏幕上的图像是由一条一条的扫描线组成,一幅电视画面,扫描线数越多,垂直方向的信号清晰度就越高。
电视机即使没有收到信号,也存在扫描线,形成光栅或图案。
扫描分行扫描与场扫描,电子束从左到右水平方向的运而自上而下作垂直方向的运动称为场,按照我国的电视标准,行频是15625Hz,即每幅电视画面有625行扫描线,场频为50Hz,即每秒钟连续变化50场电视图像。
1.隔行扫描一幅图像如果分两次扫描,即分两场,第一场扫1、3、5……(单数行),称为奇数场,第二场扫2、4、6……(双数称为偶数场。
奇数场和偶数场组合起来,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种扫描方式,通常叫隔行扫描。
2.变频逐行扫描下面介绍目前数字化彩电的几种扫描方式,使读者在选购时参考。
⑴变频逐行扫描为了提高电视图像的清晰度,目前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均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进行变频逐行扫描,它通过机内芯片将隔行扫描转化成逐行扫描,同时完成将场频50Hz转换成60Hz,这样可改善图像大面积闪烁,扫描行间闪烁及行结使画面稳定无闪烁。
最新一些高端彩色,采用75Hz逐行扫描技术,将场扫描过度提升到最符合人眼视觉标准的每秒75幅图像,从而使画更加稳定舒适、异常清晰。
还有采用3元次逐行扫描技术,这种扫描方式将现在使用的隔行扫描信号转换成逐行扫描它通过计算机测算3个场(现在的场和之前、之后的场)之间的10条扫描线最大相关的影象数据,求出内插的像素数这样实现了清晰、自然的活动画面。
⑵只有变频扫描一些变频彩电只将场频从50Hz变到60Hz、75Hz或100Hz三种,而没有进行逐行转换,这类彩电只克服了图像大面积而不能克服扫描行间闪烁和行结构线过于明显的缺陷。
⑶变频与逐行扫描分开还有一些彩电采用改良的100Hz技术,机内有100Hz隔行和50Hz逐行两个选项,但100Hz和逐行扫描无法同时实现。
彩电中逐行扫描的场频仍然是50Hz,与人眼对闪烁的敏感频率比较接近,所以观看PAL制彩色电视节目时会感觉到大烁,屏幕上出现亮色画面时闪烁尤其明显,100Hz隔行扫描同样存在扫描行间闪烁和行结构线过于明显的缺陷。
加入收藏•转发分享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搜狐博客百度收藏谷歌收藏qq书签豆瓣淘江湖FacebookTwitterDiggYahoo!Bookmarks迄今为止电视广播采用隔行扫描已经近60年了,而计算机显示、图形处理和数字电影则采用了逐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扫描方式,不过受到频带资源和刷新频率的限制逐行扫描无法在模拟电视广播中得到应用,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逐行扫描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成为可能。
为什么电视选择了隔行扫描电影和电视再现活动图像的基础是人眼的视觉惰性(或称人眼的视觉残留特性),人眼视觉惰性的活动阈值是每秒24次,即每秒钟连续显示24幅以上的不同静止画面时人眼就会感觉图像是连续运动的而不会把它们分辨为一幅幅静止画面,因此从再现活动图像的角度来说图像的刷新率必须达到24Hz以上。
人眼视觉惰性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对光源闪烁的敏感性,人眼闪烁感的阈值大约是50Hz左右,即非连续发光的光源闪烁频率高于每秒钟50次时人眼就会感觉该光源是连续发光而不是间断闪烁的。
因此从消除图像闪烁的角度来看图像的刷新(闪烁)频率必须达到50Hz以上。
电视采用扫描的方法把两维的静止画面分解成若干行一维的扫描线,构成一幅完整画面的全部扫描线叫电视帧。
最简单的扫描方式就是每一帧图像由电子束顺序地一行接着一行连续扫描而成,即逐行扫描。
很明显,为了满足传输活动画面的要求每秒钟必须再现24帧以上的电视画面。
不过24Hz以上的帧频只能满足电视传输活动画面的要求,如上所述只有使刷新频率达到50Hz以上才能消除图像的闪烁感,但如果把帧频提高到50Hz以上则传输电视信号需要的信道就太宽了。
例如在标准清晰度模拟电视系统中允许的图像信号带宽是5至6MHz,帧频提高一倍时图像信号的带宽将达到10至12MHz,这大大降低了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了在有限的带宽资源条件下提高图像刷新率,模拟电视时代采用了隔行扫描技术。
所谓2:1隔行扫描就是把一个电视帧分成两个电视场分别扫描,奇数扫描行构成的场叫奇数场,偶数扫描行构成的场叫偶数场,奇数和偶数场交错组成一个电视帧。
2:1隔行扫描的行扫描频率为逐行扫描时的一半,因而电视信号的频谱及传送该信号的信道带宽亦为逐行扫描的一半。
采用2:1隔行扫描后刷新频率由帧频变成了场频,提高了一倍。
在图像质量下降不多的情况下信道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交流电网频率为50Hz的国家和地区其电视场频都选择了50Hz,而电网频率为60Hz的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场频为60Hz,也就是说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其电视信号的场频与所在地电网的频率相同。
与逐行扫描相比隔行扫描节省了传输带宽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一帧是由两场交错构成的,因此隔行扫描的垂直清晰度比逐行低一些。
逐行扫描的科尔系数(KellFactor)大约是0.7,隔行扫描为0.5,即在扫描行数相同的情况下隔行扫描的垂直清晰度只有逐行扫描的70%左右。
隔行扫描还会带来比较明显的场间闪烁,拍摄移动物体时容易产生边沿锯齿化等不良效应,与逐行相比隔行的图像不利于图形和图象的计算机处理,降低了压缩效率,长时间观看时眼睛容易疲劳。
为了得到更高品质的图像质量,逐行扫描也已经成为数字电视的选择方案。
例如,美国的数字电视播出格式既有隔行扫描的480/60i和1080/60i,也有逐行扫描的480/60P和720/60P。
1080/24P,25P 和30P逐行扫描也被用于高清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交换,以DVD为发行载体的大部分数字电影节目采用了480/24P或576/25P逐行扫描。
从本质上说隔行扫描是一种模拟的电视信号带宽压缩技术,这种扫描方式在模拟电视时代有效地解决了刷新率与信号带宽之间的矛盾,在数字电视时代也被继续广泛应用。
目前电视广播普遍采用的是2:1隔行扫描,即把一帧分成两场,理论上也可以采用3:1甚至4:1隔行扫描,就是把一帧分成三场或四场,但实际上只有2:1也就是隔1行扫描被广泛采用,这是因为更高的隔行比虽然能提高信道利用率但显示活动图像时的图像质量较差。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结论,逐行扫描可以得到比隔行扫描更高的图像质量,但电视行业选择隔行扫描主要是基于两个非常简单的考虑,第一是闪烁频率,第二是传输带宽。
实际上在模拟电视时代隔行扫描技术是一个用有限频带资源实现优化显示效果的最佳折衷选择。
显示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在模拟电视时代,电视的拍摄、制作和显示的扫描方式和刷新率必须是相同的,这也是模拟电视采用隔行扫描的原因之一。
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特别是帧存储器在接收机中应用的逐渐普及以及90年代末期以来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技术的发展,图像显示的扫描方式和刷新率异于拍摄和制作也成为可能的选择,这种处理方法在模拟电视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 2倍场频显示为了在不改变发送信号扫描方式的条件下消除显示图像的闪烁感,很多大屏幕接收机采用了2倍场频扫描技术,即先把50Hz隔行扫描的信号存储在帧存储器内,然后用100Hz的隔行扫描方式读出并显示,实际上就是把每场信号显示两次,这样显示的刷新率就比拍摄时的取样速度提高了一倍。
尽管这种倍场频显示的方式在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并没有增加但由于刷新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消除显示图像的闪烁感。
2倍场频显示主要应用在场频为50Hz的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原因是50Hz正好是人眼闪烁敏感的临界点,50Hz场频的闪烁感要比60Hz场频明显得多。
* 2倍行频显示2倍行频显示也就是倍行显示,即显示的扫描行数比信号源的扫描行数高一倍。
倍行就是在显示终端用数字技术在每两个扫描行之间增加一个扫描行,比较粗糙的处理就是把上一个扫描行简单地重复一次,精密的处理则采用插值运算的方法把相邻行的电平和空间分布经运算后得到新增加的行。
倍行显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大尺寸显像管屏幕上扫描线的可见度,增加画面的细腻感。
与倍场频显示的方式一样,尽管倍行频显示并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但通过改变光栅结构达到了改善显示图像质量的目的。
* 逐行显示逐行显示就是把隔行扫描的电视信号用数字处理的方式转换成逐行扫描信号以达到改善显示质量的目的。
常用的隔行转逐行的处理方式是把每秒50场、每场312.5行的隔行扫描信号转换成每秒50帧、每帧625行的逐行扫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