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别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根底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1、色盲症的发现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区分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答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认同道尔顿勇于成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新课新课讲授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导入新课:伴性遗传。

人教版必修2生物:2.3 伴性遗传 教案

人教版必修2生物:2.3 伴性遗传  教案

伴性遗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子二代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从而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经过一番的证明,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控制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假设,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节伴性遗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能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科学思维:基于伴性遗传的规律,能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预测。

3.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1)显隐性:隐性基因。

(2)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1)方式一由图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2)方式二由图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方式三由图可知:女儿患色盲,父亲一定患色盲。

(4)方式四由图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色盲,儿子一定患色盲。

4.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及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

②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伴Y染色体遗传病请据图归纳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1)鸡的性别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组成雌性异型ZW雄性同型ZZ(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伴性遗传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教案-3_伴性遗传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伴性遗传概念;2、通过分析红绿色盲遗传方式,能说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3、能概述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红绿色盲婚配方式中患病基因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2、通过分析遗传图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体验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了解伴性遗传病,树立优生优育的良好的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及特点;教学难点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讲解故事,导入新课在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春节,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于我们春节的节日,叫做圣诞节。

18世纪,道尔顿在圣诞节就为妈妈精心挑选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开开心心的送给妈妈,妈妈收到礼物以后却对道尔顿抱怨袜子颜色太过于鲜艳说,你买的这双樱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很疑惑,于是拎着袜子去问周围的人,只有他弟弟和他的观点相同,道尔顿通过仔细对比分析发现,他和他弟弟的色觉不正常,原来他们都是色盲。

就这样,道尔顿成了第一个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患者的人,他也是被发现的第一个红绿色盲患者。

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患者通常不能正常区分红色和绿色。

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测试看看你们是不是红绿色盲患者。

经调查,我国男性色盲患者约7%,女性色盲患者约0.5%,可以发现红绿色盲的遗传与什么相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讲授】一、伴性遗传概念一、伴性遗传概念请同学们勾画23页伴性遗传概念。

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板书】2.3伴性遗传一、概念接下来我们就首先以红绿色盲症为例来研究伴性遗传规律。

【活动】二、伴性遗传规律【板书】二、遗传规律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要研究人类遗传病的规律,做遗传实验肯定是不可行的,通常,我们会通过分析研究家系图,从中获得信息。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名师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名师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学环节源)的作用和运用图、依据导入新课介绍红绿色盲的前沿研究成果和检测手段,由红绿色盲引出伴性遗传。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视频演示:神奇眼镜帮色盲人士发现更多色彩)思考:伴性遗传的定义。

红绿色盲矫正眼镜广告,并利用PPT展示检测图片。

引发学生对红绿色盲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并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

介绍发现色盲的道尔顿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PPT展示图片。

为下一步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分析做铺垫。

学习新知一、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展示人类红绿色盲的家族系谱图。

(优教提示:打开素材病例展示:伴性遗传-色盲)问题1:色盲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问题2:色盲基因是位于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讨、讨论,层层推导,最终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根据已学过的基因分离定律回答:“无中生有”所以是隐性基因。

集体讨论,可能有以下回答:预测回答:在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预设学生推理:PPT展示资料图片和要点,以及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

引导学生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此对伴性遗传的特点有更深的了解。

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问题3:在家系图中,每一代都有患者吗?如果不是,哪一代没有患者呢?由此引出红绿色盲的其中一个遗传特点:①隔代遗传启发学生写出男女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问题4:有几种基因型和表现型?教师做出点评:由于红绿色色盲基因若在Y染色体上,父亲为色盲则其家系中所有男性后代都为色盲,显然与实际不符。

所以排除色盲基因在Y染色体上的可能。

故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正确。

学生的出结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家系图中第二代没有患者。

学生思考写出男女五种基因型:学生思考、回答:基因型有五种。

预测表现型的回答:两种四种预测学生推理:①应该分两种,正常色觉和色盲患者。

②应该分四种,因为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应分为正常色觉男性、正常色觉女性、色盲男性和色盲女性。

高一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 伴性遗传 教案

高一下学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 伴性遗传 教案

第3节伴性遗传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什么是伴性遗传以及它的特点。

(2).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学会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能完成遗传图解。

(三)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3、教具教学课件。

4、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述和谈话,学生练习和推理相结合。

5、课时安排1课时。

6、教学过程及组织(1)引入新课[讲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几幅检测红绿色盲的图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幻灯片)。

[提问] 大家能从上面看到什么图案?[讲授] 为什么有些人能看到图案,而有些人却看不出来呢?这些人的色觉是否发生了障碍呢?我们把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的这种人类遗传病称作人类红绿色盲症(幻灯片)。

社会调查表明,我国男性色盲患者近7%,女性色盲患者近0.5%,很显然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

而另一种人类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幻灯片)。

这是由于患者的小肠对Ca、P的吸收发生了障碍,导致出现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

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的表现都与性别相关联呢?它们与性别相关联的表现为什么又不同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伴性遗传。

[板书] 伴性遗传(2)讲授新课[讲授] 何伴性遗传呢?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请同学们看书本33页。

[板书] 一、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讲授] 刚刚提到的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都属于伴性遗传。

那么伴性遗传到底有哪些类型,各自又有何遗传特点呢?[板书] 二、类型1、人类红绿色盲症[讲授]首先我们来认识红绿色盲症。

阅读课本P33小字部分有关色盲知识[提问] 看了这个小故事,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呢?[讲授] 米卢先生也说过了,态度决定一切。

人教版高中学习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学习生物必修2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一、课题:《伴性遗传》二、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伴性遗传的看法2〕比较基因分散定律与伴性遗传,理解它们的一起点和伴性遗传的特别性,申明伴性遗传的特点3〕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2、技术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及图形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本事。

2〕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质问题,熟习解答遗传问题的技术、技巧。

3、感情目标:1〕培育学生的慎重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经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转达规律培育学生辩证唯心主义的思想。

三、课型与课时新讲课,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育器具幻灯片课件,多媒体,教材表示图五、教育要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六、教育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七、教育形式1.教法伴性遗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于是我采纳学生阅读议论、联合教师举例以及解说表示图进行教育,最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形象思想和抽象思想相联合,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余,着重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究沟通,多鼓舞学生思虑并互相议论,扬长避短,并进行概括总结,富裕发挥学生的智慧。

学法在学法上,我从学生的特点,知识阻碍,动机和兴趣长进行分析〔1〕开始是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要抓住学生特点,踊跃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以及学生遍布的踊跃主动参加的学习形式,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效地培育学生本事,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2〕此后在知识阻碍上:关于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形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育中应予以简单清楚,由浅入深的来进行分析。

〔3〕其次在动机和兴趣上:应鲜亮本课的学习目标,富裕利用教育幻灯片、教材表示图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议论,在讲堂上富裕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引起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八、教育过程〔一〕导入新课简单让学生回首前面性别选择形式,人的性别选择形式是属于XY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 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理解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巩固和提升,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法及学法】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合作探究法等。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导入新课:伴性遗传。

二、目标导学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同时根据考纲的要求对各目标给出具体的记忆层次,并指出重难点: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理解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三、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伴性遗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类型:(1)伴X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2)伴Y遗传四、伴性遗传的特点(一)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人的红绿色盲1、盲图体验,激发兴趣课件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这是几幅红绿色盲检查图,大家从每幅图中能看出什么?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引出红绿色盲这种遗传疾病,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2、系谱展示系谱作用:研究人类的遗传病,我们不能做遗传学实验,但是可以从家系图的分析推理中来获取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教学目的(一)知识要求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

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板书内容投影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

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

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

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

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

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大麻、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

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

当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X,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问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 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

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

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1:1。

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

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二)伴性遗传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

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

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

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银幕显示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

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用彩色笔勾画出的传递方向。

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

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

(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进一步问:在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4、1/2)。

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

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

) 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

)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

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

(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

) 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

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0%。

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

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

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

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

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

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三)总结、扩展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

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

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

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

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