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教案

《重阳节》教案教案:《重阳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社会课教材,章节为第四单元“传统节日”,具体内容为重阳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习俗、饮食、诗词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知道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习俗和饮食,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习俗、饮食、诗词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对重阳节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白板、粉笔、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相关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重阳节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
3. 学习重阳节的习俗:讲解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
4. 学习重阳节的饮食:介绍重阳节的特制食品,如重阳糕、菊花酒等,并通过图片展示这些美食。
5. 学习重阳节的诗词:选取几首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简单解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重阳节的诗词进行深入学习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阳节起源:起源和传说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等饮食:重阳糕、菊花酒等诗词:相关诗词解析七、作业设计1. 选择一首重阳节的诗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 调查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对重阳节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态度和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和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重阳节有了全面的了解。
课堂上,学生们的兴趣较高,参与度也较高。
但在诗词欣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比较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来看看一些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1. 吴刚登仙:相传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远古时代的吴刚因为他的仁爱和勤勉被天帝赐予仙人的身份。
他被安排在月亮上,每年重阳节这一天,他都会借助月亮上的仙人草石籍来下凡,探望人间亲人,同时也代表了人们追求长寿和延年益寿的愿望。
2. 南山狂寿:相传秦始皇时期,有一个叫董永的人,他居住在南山,生活节俭,养性养生。
重阳节这一天,他常常带着师弟和友人登山,饮酒赋诗,欢度这个佳节。
据说,董永每年重阳节都过百岁寿辰,因此人们将重阳节称为南山狂寿。
3. 插茱萸:重阳节也是插茱萸的传统习俗。
相传,茱萸有辟邪驱瘟、驱虫除秽的功效。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绑在门口、挂在房间内,祈求驱除灾难,祝福家宅平安。
4. 戴菊花:重阳节也是戴菊花的传统习俗。
菊花代表坚强和长寿。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菊花,戴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衣领上,祈求招财进宝、长命富贵。
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健康、祈求平安幸福的期盼和祝福。
重阳节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庆祝活动,包括登山、插茱萸、赏菊花、品重阳糕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
5. 好男儿重阳情: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许仙的杰出人物,他在九月初九这天与美丽的白娘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
重阳节这天,他们常常一起度过,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所以在重阳节,人们会祈求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的婚姻,也被称为“好男儿重阳情”。
6. 赛金菊:相传唐朝时,宫廷高官们在重阳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金菊展览并评选金菊之最。
这一传统逐渐流传到民间,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举行赛金菊的活动,以评选最美丽的菊花,并且在家中摆放金黄色的菊花,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代表了人们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敬老人、祭祖和亲情团聚的重要价值观。
重阳节除了庆祝活动外,家人们还会一同登山、品茶、赏菊花,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二)深入研读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重阳节的古老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有许多古老传说与之相关。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重阳节的古老传说。
传说一:重阳登高重阳节是中国人登高的节日,而登高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风水大师告诉楚王,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山上的气场会更加旺盛,登高可以避灾祈福。
于是,楚王在这一天命令全国人民登上山顶祈福,由此养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
传说二:抗击蛇妖另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是关于抗击蛇妖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凶猛的蛇妖居住在一座小山上,每逢重阳节就会出来伤人。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村庄的安全,决定一起抗击蛇妖。
在一位得道高人的帮助下,他们制作了雄黄酒,将蛇妖引诱到花园,然后趁其不备将其击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都会饮用雄黄酒,以祈求驱邪避灾。
传说三:九重顶上观华盖重阳节也与道教文化中的仙人有关。
传说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太阳和月亮两圆重叠,形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圆盘。
而在这个圆盘的上方,居住着九位仙人,他们在重阳节这天通过一个叫做“九重顶”的仙桥,来到人间,为人们祝福。
据说只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才能看到这些仙人的身影。
传说四:青年成仙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传说,说重阳节这一天,青年男子有机会成仙。
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他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彻夜不眠,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到了第九年的重阳节,他终于修成正果,化身为了一位仙人。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重阳节这天也会熬夜祈福,希望能得到好运和长寿。
以上是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老传说。
这些传说源远流长,通过口耳相传,至今仍在中国各地流传。
无论是蛇妖的抗击,还是登高祈福,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祈求福寿安康。
重阳节也是人们重视家庭和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人好友相聚,登高赏菊,品尝传统重阳糕和艾叶酒,共度快乐的时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改变,但对于重阳节这一传统的秉持和传承,却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份浓浓情感。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
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
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屠妖节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妖怪叫“长庚”,它喜欢吃人。
每逢重阳节,长庚就会化身成老人,瞄准老年人下手。
村里的人们非常恐惧,于是请来了一位名叫王仙客的神仙,希望他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王仙客向村民们提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村民每年重阳节这一天,要用一种由菊花、艾叶和一些灵草磨成的香粉挂在门上,并点燃,这样长庚就会闻到香味而远离,不再伤害人们了。
村民们依照王仙客的指示去做,果然长庚不再出现,村子恢复了平静。
为了纪念王仙客的帮助,村民们决定将重阳节定为“屠妖节”,每年都要用菊花、艾叶制作香粉挂在门上,祈求平安和长寿。
传说二:翁仲行医相传,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一位叫翁仲的医生,他擅长用草药治疗疾病,深受村民们的敬爱。
有一年重阳节,一位村民的孙子患上了急性风湿病,疼痛难忍。
翁仲听说后立即赶到村民家里,动用他的医术为孙子治疗。
经过一番用药和按摩后,孙子的病情逐渐好转。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的村民们为了表达对翁仲的感谢,决定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从此之后,重阳节便成了村民们为了纪念翁仲医生的节日。
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向翁仲表达感激之情,同时祈求健康和长寿。
传说三:凤求凰古时候,有一只受伤的凤凰飞到了一个村子里。
凤凰痛苦不堪,用它的歌声诉说着自己的伤痛。
村里的一位姑娘心地善良,被凤凰的声音所吸引。
她寻找凤凰的声音,最终发现了它。
姑娘动了恻隐之心,仔细观察凤凰的伤口,并用自己的草药为其治疗。
经过姑娘的精心照料,凤凰的伤口逐渐愈合。
重阳节当天,凤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回报这位姑娘的善良和帮助。
它从天空中降临到村子里,并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年轻人。
姑娘与年轻人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
从此之后,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为姑娘和凤凰的美丽爱情故事祈福。
传说四:登高乘船相传在每年的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远眺,乘船游江湖,是为了避开瘟疫和厄运。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睦”释“鹤”“掷”“妻”等生字,能理解“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能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等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3、能复述故事梗概,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歌曲《九月九》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在播放《九月九》的乐曲中,朗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导入: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是什么令诗人如此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呢?原来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
那么,重阳节具体指的是哪天?怎么来的呢?人们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重阳节的传说》3、板书课题:29 重阳节的传说4、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 轻声读课文,标出生字,借助字词典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⑵ 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用“ ”标出来。
⑶ 标出各小节序号,思考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划分段落。
2、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⑵ 出示词语“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⑶ 讨论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⑷ 检查分段情况。
⑸ 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⑴ 指名分别朗读这部分课文,出示思考题:① 桓景一家原来生活得怎样?后来又怎样?请用“△”画出重点词句;② 病愈后的桓景决心做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四)深入研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六)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 )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
重阳节的传说
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