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戊戌变法

第六讲
戊
戌
变
法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 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 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 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 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第六讲
戊
戌
变
法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 刘光第(1859~1898) 杨锐(1857~1898) 湖南浏阳人。 四川富顺人。 四川绵竹人。
第六讲
戊
戌
变
法
戊戌六君子
林旭(1875~1898) 福建侯官人。
杨深秀(1849~1898) 山西闻喜人。
康广仁(1867~1898) 广东南海人。
第六讲
戊
戌
变
法
最可靠的确证是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毕永年, 湖南长沙人,会党首领,谭嗣同、唐才常的好友。 戊戌政变前夕到达北京,被引见康有为,受命在包 围颐和园时,乘机捕杀西太后。《诡谋直纪》是他 关于此事的日记。(杨天石)
第六讲
戊
戌
变
法
是不是袁世凯告密?
9月11日,命袁世凯进京。袁14日抵京。16日参见皇帝。回 到寓所不久,皇帝命人传旨,提拔袁世凯为侍郎。约20日 再见。 17日,光绪命康有为离京,并让林旭给康一道密诏。 18日晚,谭嗣同访袁世凯。同日,杨崇伊到颐和园上奏折。 19日,慈禧回宫。 20日,光绪召见袁世凯。下午,袁回天津。21日晨,见荣 禄。同日,慈禧发布上谕,逮捕康有为、康广仁。 22日,慈禧才知道‚围园杀后‛密谋 23日,审讯光绪帝,下令逮捕谭嗣同。 28日,斩首。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弱小的维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众支持。维新运 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 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 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 子里,改革不为大多 数人所理解和支持。 相反,反对改革的言 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 的社会基础。
维 新 派 同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的 论 战 的 内 容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维 新 派
“宁可亡国,不可 变法” 兴民权会“大乱四 起”导致外国干涉 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 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 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 科举制“锢民智”“坏 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康有为故居 -广东南海 市丹灶镇苏 村
康 有 为 铜 像
康氏宗祠
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着力引伸和附会孔子的学 说,作为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对维新运动影响最深。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两书都是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 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这些著作的发表,给了顽 固势力以有力的冲击,为推行维新运动奠定了理 论基础。
(1865—1898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 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 同始!
谭嗣同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出 身于官僚家庭。维新运 动的中坚骨干和杰出的 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是维新领袖人物中最激 进的思想家。1898年慈 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谭嗣同拒绝友人营救。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人们逐步认识 到,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共17页PPT资料

论战影响
除旧:精简机构,裁 汰冗员,取消旗人由 国家供养的特权
布新:鼓励官绅士民 上书言事,各省举荐 通达市政的新政人才
政治上如何除旧布新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设立铁路、矿物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取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 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兴办邮局,裁撤驿站
戊
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戌
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
维
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
新
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
运
史发展的趋势。
动 ➢ 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
工程管理152
非新无以为进, 非旧无以为守。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
✓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 ✓著书立说(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 ✓办学会(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设学堂(如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运 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
动 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在内忧
的 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
开 展
有维新,要维新,也只有学外国。那是的外国也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 步的,他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
维新运动

奖励新著和发明,准许自由立会。
军事:设厂制造军火;
裁汰旧军,练新兵,整顿国防;
创办军事学校;
实行征兵制;
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5、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维新运动的发端与高涨 (一)早期资产阶级改革思想
1、背景:19世纪70年代
早期维新背景1.ppt
2、主要代表人物:马建忠、薛福成、王韬、 郑观应
3、主张:
政治方面: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官制(设立议院、各省设报馆)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
康有为Leabharlann 、梁启超、梁谭严复
谭嗣同、严复
3、主张(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
维新主张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 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 的思想。保守之争
(2)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政治上开放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经济 上也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3)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保皇派
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变法失败后,许多人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改良 不能救中国。促进了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
6、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新旧势力对比悬殊
维新运动

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现 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 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 止。
著书讲学
维 新 变 法 活 动
上书皇帝 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 《中外记文》 《时务报》 《国闻报》
创办报刊
变法真正的开始了。。。。。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何明阳
各派代表人物 :
康有为 梁启超
V S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3影美,第三组 赵雪茹 童璐 何明阳 任正杰
维新派倡导救亡变法运动, 主要活动
赵雪茹
甲午的惨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
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 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 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 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4.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 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 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 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正规地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 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 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 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 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 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 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 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 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 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 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 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维新变法[12页]
![维新变法[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6444bd002020740bf1e9b32.png)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
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根本行不通。
双击这里开始
本章小结
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 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地主阶级洋务 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 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公车上书
维新
政治
思潮
运动
著书立说
康 有为( 1858~ 1927)
梁启超( 1873~1929)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 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 一切要其大成,在 变官制。
—梁启超《变 法通议》 ||点击这里退出||
双击这里开始
戊戌六君子
维新运动遭到以慈禧太 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
双击这的里激开烈反始对
谭嗣同
杨锐
杨深秀
刘光第
林旭
康广仁
||点击这里退出 ||
戊戌六君子(点击上图)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历史意义:
1 爱国救亡运动
2
思想启蒙运动
3 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双击这里开始
失败的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阶级的局限性 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 帝接见外国使臣的仪式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 新运动
维新运动 的兴起和 夭折
戊戌维新 运动的意 义和教训
双击这里开始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3、百日維新 (1)、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 文化以及軍事等多方面。
(2)、百日維新並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的本質,所 要推行的是一種溫和的改良方案。
(3)、戊戌政變
(二)、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1、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 (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2)、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 改革運動 (3)、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2、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維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義 (2)、維新派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3)、維新派害怕人民群眾
附:對康有為評價的一種觀點: /tb.b?diaryId=134773 06
教學重點: 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編》的比較與評價。 2.洋務運動的主要表現。 3.維新運動的性質與失敗原因。
參考資料:
1. 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 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0年。
2. 劉振嵐著《戊戌維新運動專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 大學出版社,1999年。
3. 史式著,《太平天國不太平》,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4年。
4. 劉仁坤,賈誠先主編;史曉雲等撰稿,《太平天國興亡: 揭示天國盛衰的歷史真相》,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2000年。
二、基本觀點和經典論述 (一)、戊戌維新運動 1、維新派宣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 (1)、維新運動的背景 (2)、維新派宣傳變法的主要行動
2、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 (1)、要不要變法 (2)、要不要興民權 (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 與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解放了人們 長期受到束縛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早期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一、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一)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戊戌维新是在甲午战争后中国遭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租借地、势力范围、瓜分危机)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马关条约》使清政府割地赔款,(日本割取了台湾,赔款2.315亿两)引发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参与对中国的抢夺。
他们强驻港湾,最早是德国抢占了胶州湾,然后是俄国抢占了大连、旅顺,法国抢占了广州湾,英国抢占了威海卫,中国沿海好多港湾都被列强抢走。
然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做了四千余年的大梦这个时候才开始醒来。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这时也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通过维新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一些改革要求。
他们提出,要救亡图存,就只有维新,要维新就必须向外国学习。
像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
从维新思想的提出到最后发展成了一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下面四个: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的领袖,他为维新变法出了理论、纲领和一些具体的要求。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个活跃的宣传家,也是一个启蒙思想家,他写了很多文章,还主持了报纸《实务报》。
谭嗣同,积极参加变法的活动,当时担任军机处章京,光绪皇帝的许多变法措施他也参与制定了,戊戌政变后被清政府杀害。
严复,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政治、社会理论的书籍,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维新运动主要方式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比较多,如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参与新政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2、著书立说康有为当时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对传统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权威提出挑战,他认为孔子是改革的,我们也可以改革,称为“托古改制”,以此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详细论述了变法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变法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也是一本重要的哲学性的著作,批判了封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思想。
3、翻译西方的政治学说书籍,介绍外国的变法经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当时非常有名,该书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不但自然界是的,人类也是进化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民族要自强起来才能生存下去,否则要遭到淘汰。
这本书对启蒙思想起到很大作用,当时很多年轻人都读此书,受到其影响。
因为光绪皇帝已经同意变法了,到底怎么变呢,中国古代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有学习外国。
他们通过介绍外国的变法经验来鼓动光绪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
康有为专门写了好几本书,如《俄彼得变政记》,用彼得大帝的变法决心和经验来鼓动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日本变政考》让光绪皇帝学习日本明治天皇,用明治维新经验来进行变法,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张和建议,该书成了光绪皇在帝百日维新中的一个指南。
4、办学会当时办的强学会、保国会,还有在湖南办南学会等。
5、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当时康有为在广州办了一个“万木草堂”,在此讲学,讲述变法思想,梁启超等成为其学生。
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持了“时务学堂”也培养了许多变法人才。
6、办报刊如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在天津主持的《国闻报》、还有湖南的《湘报》等。
(四)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当时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大论战,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的第一次交锋,论点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教材里讲得很多。
在此简章提一下。
1、要不要变法守旧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维新派提出:变则古今之公理。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反对,认为民权兴则国乱。
维新派主张,应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而且应给资产阶级以政治权利(即“绅权”)。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维新派提出要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大办提倡西学。
则守旧派则反对。
二、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开始,以后相继颁布了许多改革的命令,到1898年9月2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是一个年轻的、爱国的、希望改革的皇帝,但是他没有真正掌握实权,实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和王公贵族派手里,他们是不允许改革触动其既得利益的。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一)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撤销闲散衙门,准许百姓上书言事,让旗人自谋生计,不由国家供养。
(二)军事方面,训练新军等。
裁掉过去旧式的御用兵,采用西洋的兵制和训练方法,训练新军。
(三)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当时发布了一些命令,采取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如设立了一些机构(如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局),修铁路,办邮政等。
(四)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各设立中小学堂等。
不考八股,而考策论(作一篇论文,回答一个问题)。
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校牌现在还放在北京大学校史馆里),京师大学堂不仅是最高学府,而且是管理全国教育的一个机构。
在各省还设立了一些中小学堂。
另外设立印书局,派一些出国留学生,奖励办报,开学会等等。
以上改革内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虽然是一个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但是由于守旧势力的抵制,这些命令大多数都没有付诸实施,很多地方官僚都没去执行。
而且新旧矛盾尖锐,最后顽固势力进行反击,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恢复训政,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的赢台,后来转移到颐和园。
康、梁逃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
当时有人劝谭嗣同逃亡,他说:外国的变法都要流血,中国还没有变法流血的,就从我开始!最后慷慨就义。
百日维新犹如昙花一现,它的新政成果除了京师大学堂维持下来以外(慈禧太后说,培养人才还是需要的嘛),其他的基本上被废除了,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三、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过去有的论著上给戊戌维新运动扣上一顶改良主义运动的帽子,对其予以否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戊戌维新运动在当时是集救亡、改革、启蒙于一体的进步运动,不能说它是一场单纯的改良运动,或反动的运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它的历史意义。
(一)戊戌维新运动是在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要救国就要维新变法,推动了民族觉醒的开始。
(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民革运动。
维新派提出的很多要求以及光绪皇帝实施的许多新政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和主张,特别是提出了要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为代替过去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个进步。
(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翻译传播了西方政治社会学说,(严复翻译《天演论》),推进了民族觉醒。
维新运动也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发展了近代教育,提倡移风易俗。
当时很多人组织学会,反对吸鸦片,反对妇女缠足等陋习。
四、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一)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按严复当时说,旧势力和新势力“千于一之比”,维新势力力量弱小,只有千分之一,而庞大的守旧势力他们掌握了政权,还掌握军政人、财权,集合于慈禧太后周围。
改革是要触及一些的人既得利益的,尤其是满族的这些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还有那被裁掉的衙门官员,也是极于反对改革的。
绿因为要被裁掉,那些官兵也是反对改革的。
那些读书人中间的八股士人,他们只会做八股文,科举考试他们可以考上官,一旦取消了八股就断了官路,他们也极力反对改革,甚至有的人说要“杀康、梁以谢天下”。
还有那些旗人,本来是由国家供养,他们唯一的任务只是打仗时到军队里去,自己没有什么谋生的手段,规定旗人自谋生计,因为断了他们的生路,于是他们也群起反对。
还有一些大官僚,如光绪皇帝曾经撤掉了六个礼部的尚书侍郎官职。
改革触及他们切身的既得利益,使得矛盾非常激化。
而维新势力非常弱小,其核心是维新派的一些知识分子、帝党官员(如一些翰林、御史等文官),这些官员没有太大权力,他们最主要的依靠是光绪皇帝,而光绪皇帝恰恰也是没有实权的,大权被慈禧太后掌握着。
维新派加上光绪皇帝和帝党手里没有军队,也没有财政权力,更没有一个变法的基地,从客观上说,新旧力量对比太悬殊,变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
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
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无论是公车上书也罢,建立学社也罢,以及后来的行走军机也罢,都主要是在发表言论、提供方案的范围内行动。
这一切,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诚然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其时沉闷喑哑的思想、政治界中所发生的震撼,也类乎核的裂变。
而光绪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统帅一切、指挥一切。
但是,维新志士们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
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可悲的正在于,他们手中没有刀,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
至于光绪皇帝,又是一个瑟缩在西太后淫威阴影之下的儿皇帝,在没有武装力量拥簇的条件下,他表面上的“无限权力”事实上却是极其有限的。
光绪一生处于无权的地位,早在他入宫时已经确定了。
光绪生于深宫,但他通过审阅奏章,认识到封建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能、营私舞弊;军队无战斗力,对外战争一败涂地;洋务企业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亏损有加。
光绪面对处于列强虎视眈眈威胁下的这样一个烂摊子,认识到不改革、不维新只有亡国。
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这使他接受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可能。
他比较早地接触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如冯桂芬、康有为、汤震等人的著作,也积极主张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
光绪,这个处于丧权辱国时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局势中,力图变革,他主战、支持变法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