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骨折的简易固定
长骨骨折阻挡钉使用技巧

长骨骨折阻挡钉使用技巧长骨的骨干骨折通常可以通过髓内钉进行固定,但是髓内钉固定有较高侧方移位和骨折畸形愈合的风险。
阻挡钉技术可以改善髓内钉固定骨折后的力学轴线和固定强度。
通过阻挡钉技术,可以纠正侧方移位和成角畸形,具有较好地临床效果,美国 Michael等人在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上就髓内钉的阻挡钉技术进行了介绍,现介绍如下。
总结其应用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若要阻挡钉起预防骨折平移的作用,需要放置在骨折端骨皮质较少的一侧(锐角原则);•在极少见的情况下,若锐角侧无法放置髓内钉,则可在成角凸侧的髓内钉远端放置阻挡钉;•放置阻挡钉最佳的位置是:骨折线以远1cm,距离髓腔中线6-7mm。
髓内钉是治疗长骨骨折较为常见的方法。
但是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后容易出现骨折的畸形愈合,特别是接近干骺端的骨折。
而阻挡钉技术可以协助复位,保持复位后的长骨的力学轴线。
本文探讨阻挡钉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使用阻挡钉技术术前的准备,手术技术,及临床预后和并发症。
历史阻挡钉的含义是,应用于髓内钉外的非锁定钉,用以改善骨折复位,增强髓内钉固定效果的技术。
Donald等在1983年首次在临床报道中提及“阻挡钉”一词,但其内容描述的是髓内锁定钉在成角骨折中的使用。
为了避免混淆,Krettek等人在德文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介绍了真正意义上的阻挡钉,在德文中他们称之为“Poller钉”,大体意思接近英文的Blocking screw(阻挡钉),今日也仍有部分文献会采用Poller钉来表示阻挡钉之意。
既往早先应用阻挡钉技术时选择克氏针做临时的辅助复位措施,在纠正髓内钉位置后,通常需拔出克氏针,因此并不能提供后期的稳定性。
后来,临床医生使用螺钉代替克氏针,并将螺钉留置在原位,以提供后期对抗髓内钉移位的作用,这样潜在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临时在骨头上开孔导致开孔部位局部应力集中而产生的骨折风险增高。
临床上对选择何种直径的阻挡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方便获取,同时也是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通常选用髓内钉的锁定钉作为阻挡钉材料,直径一般是5.0mm。
简易钢丝内固定术后取出的三种方法

简易钢丝内固定术后取出的三种方法以简易钢丝内固定术后取出的三种方法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简易钢丝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通过将钢丝穿过骨折部位实现骨折的固定。
手术后,钢丝通常需要取出,以免引发感染或不适。
本文将介绍简易钢丝内固定术后取出的三种方法。
一、手术取出法手术取出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手术室内,医生通过小切口将器械引入体内,定位并取出固定在骨折处的钢丝。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适用于骨折复杂或钢丝位置较深的情况。
然而,手术取出法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二、经皮取出法经皮取出法是一种非手术的方法,通过皮肤切口将器械引入体内进行钢丝的取出。
相比手术取出法,经皮取出法更加简便快捷,无需再次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这种方法适用于钢丝位置较浅、骨折简单的情况。
然而,经皮取出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直观地观察钢丝的位置,可能存在取出不完全或伤及周围组织的风险。
三、间接取出法间接取出法是一种相对较为保守的方法,通过物理力学的原理使钢丝自行脱落或松动,然后通过局部按摩或物理刺激将其取出。
这种方法避免了手术和皮肤切口,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然而,间接取出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存在取出不完全或钢丝残留的风险。
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钢丝固定时间较长、骨折愈合较好的情况。
简易钢丝内固定术后的钢丝取出可以采用手术取出法、经皮取出法和间接取出法这三种方法。
在具体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手术取出法具有准确可靠的优点,适用于复杂或深位的骨折;经皮取出法简便快捷,适用于浅位和简单的骨折;间接取出法保守安全,适用于固定时间较长的骨折。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医生都应严格操作,确保钢丝的完全取出,以保证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西医基本操作

西医基本操作1、外科洗手洗手:手掌相对-手掌对手背-十指交叉-双手护握-揉搓拇指-指尖立手心-手腕及手臂(内外夹弓大立腕)两手交替、不得回搓、手高于肘。
消毒:肥皂刷手法、碘伏刷手法、灭菌王刷手法肥皂刷手法:①洗手后;用消毒过的毛刷蘸肥皂水,顺序交替刷洗双手(桡侧-背侧-尺侧;甲缘、甲沟、指蹼、手掌、手腕、手臂)至肘上lOcm;②手指向上,肘部屈曲朝下,冲净手臂上的肥皂水;③第2遍换毛刷,方法同前,至肘上8cm;第3遍换毛刷,方法同前,至肘上6cm;④无菌毛巾一面擦左手,另一面擦右手;⑤浸泡于75%酒精溶液至肘上6cm,5分钟;⑥最后屈肘将手举于胸前无菌区(手指向上勿过肩,手肘向下勿过腰,左右勿过腋中线,远离胸前30cm)待干。
碘伏刷手法:①第1遍同上,至肘上6cm,顺序不逆转,不留白,不冲洗,擦干;②第2遍再用碘伏均匀涂抹双手-前臂-肘部;待干。
灭菌王刷手法:①第1遍同上,至肘上10cm,冲洗,擦干;②第2遍取再用灭菌王均匀涂抹肘部-前臂-双手;待干。
(洗手消毒后,若手臂不慎碰触未经消毒的物品时,应重新洗手)2、戴无菌手套①戴口罩,穿手术衣后取合适手套并检查灭菌日期;②带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外面滑石粉;③没有戴无菌手套的手,只允许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的外面;④戴好手套后屈肘将手举于胸前无菌区,不能接触胸腹部,防止污染;⑤脱手套时全过程防止手部皮肤接触到手套的外面;⑥继续下一台手术需重新洗手消毒。
3、手术区消毒①洗手后用2%~3%碘酊由手术区中心向四周涂擦(感染伤口、肛门区手术,应从外周涂向中央处)涂擦皮肤三遍,涂擦时不留空隙,不能回消;②第二、三遍都不能超出上一遍的范围。
③待干后用75%酒精脱碘2-3遍;④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可选用刺激性小、作用较持久的0.75%吡咯烷酮碘;⑤腹部消毒时先将消毒液倒入肚脐少许,消毒时绕过肚脐;第三遍消毒完毕将肚脐消毒液吸干;⑥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骨科外固定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情况
骨科外固定技术适用于多种骨折类型,如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粉碎性骨 折等。此外,对于骨折伴有感染、软组织损伤等情况的患者,外固定技术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外固定技术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和材料, 同时需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愈合。
特点
外固定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 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 于骨折部位需要长期稳定固定的 患者。
发展历程
起源
未来展望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 代,当时人们使用木夹板等简易材料 进行骨折固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骨科外固定技 术将进一步发展,有望实现更加智能 化、个性化的治疗。
现代发展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现 代骨科外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出 现了多种新型固定装置和材料,如髓 内钉、外固定支架等。
遵循医生指导
在固定期间,患者应避 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
骨折愈合。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使用和护理外固定
器。
05
骨科外固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新型外固定材料的研发
高分子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轻便、耐腐蚀、强度高等优 点,是外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已 有一些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外固定器的制造, 如聚乙烯醇、聚氨酯等。
石膏固定是一种常用的外固定技术,通过将特制的石膏绷带绕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石膏 固定具有强度高、塑形性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骨折的固定,尤其适用于关节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 固定。
外固定器固定
总结词
稳定性好、可调节性强、适用于复杂骨折
详细描述
各部位骨折固定技术及操作流程

各部位⾻折固定技术及操作流程让更多⼈能学习应急⾃救知识固定包扎视↑↑↑要根据现场的条件和⾻折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固定⽅式。
固定要牢固,不能过松或过紧。
在⾻折和关节突出处要加衬垫,以加强固定和防⽌⽪肤损伤。
操作要点:1、置伤员于适当位置,就地施救;2、夹板与⽪肤、关节、⾻突出部位之间加衬垫,固定时操作要轻(强调固定时不能移动伤处);3、先固定⾻折的上端(近⼼端),再固定下端(远⼼端),绷带不要系在⾻折(可疑⾻折)处;4、前臂、⼩腿部位的⾻折,尽可能在损伤部位的两侧放置夹板固定,以防⽌肢体旋转及避免⾻折断端相互接触;5、固定后,上肢为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6、应露出指(趾)端,便于检查末梢⾎运。
固定包扎视↑↑↑(⼀)锁⾻⾻折锁⾻⾻折多由摔伤或车祸引起。
表现形式锁⾻变形、有⾎肿、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锁⾻⾻折固定⽅法:1、锁⾻固定带:伤员坐位,双肩向后正中线靠拢;安放锁⾻固定带;2、前臂悬吊固定:如⽆锁⾻固定带,⽤三⾓⼱(围⼱、⾃⾝⾐襟反折)曲肘位悬吊上肢即可(因不了解⾻折类型,尽量减少对⾻折的刺激,以免损伤锁⾻下⾎管)。
(⼆)上肢⾻折1、肱⾻⼲⾻折肱⾻⼲⾻折由摔伤、撞伤和击伤所致。
上臂肿胀、瘀⾎、疼痛,有移位时出现畸形,上肢活动受限。
桡神经紧贴肱⾻⼲,易损伤。
固定时,⾻折处要加厚垫保护以防⽌桡神经损伤。
(1)铝芯塑型夹板固定:1、按上臂长度将夹板制成U型,屈肘位套于上臂;2、⽤绷带缠绕固定;3、前臂⽤组织或三⾓⼱悬吊于胸前;4、指端露出,检查未梢⾎液循环。
(2)⽊析固定:1、两块⽊板,⼀块⽊板放于上臂外侧,从肘部到肩部,另⼀块放于上臂内侧,从肘部到腋下;2、放衬垫;3、⽤绷带或三⾓⼱固定上下两端;4、屈肘位悬吊前臂;5、指端露出,检查未梢⾎液循环。
(3)纸板固定:现场如⽆⼩夹板和⽊板,可⽤纸板或杂志、书本代替。
1、将纸板或杂志上边剪成孤形,将孤形边放于肩部包住上臂;2、⽤宽布带捆绑,可起到暂时固定作⽤;3、固定后同样屈肘位悬吊前臂;4、指端露出,检查未梢⾎液循环。
骨折的内固定

(三)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 1 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铀垂直或接近垂直。 2 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交成锐角。 3 螺旋形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称粉碎骨折。 5 嵌插骨折 发生在长管状骨干骺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骨折 后,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6.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脊椎骨、跟骨骨折等。 7.裂缝骨折 或称骨裂,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常见于颅骨、肩 胛骨等处。 8.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 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 9.骨骺分离 发生在骨骺板部位,骨骺与骨干分离,骨骺的断面可 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故骨骺分离亦属骨折之一种。见于儿童和
能保证骨折端的密切靠拢;如桡骨不应放在后面。尽量不
将直钢板变形去适应骨的弯度,以免降低其强度。
加压钢板的安放,要根据张力带原则,即钢板置于骨
折的张力侧,钢板即承受张力,经钢板施行加压后,使骨
折张力侧的张力转变为压力。在负重条件下,张力侧在人
体重心线的对侧,例如股骨干骨折,其张力侧在股骨颈对
侧,即外侧略偏后;在不负重条件下,则根据肌群作用、
头式的螺钉头可以相应嵌入,增加固定效果,并可减
少螺钉头突出而引起疼痛。
2.钢板的选择 钢板种类甚多,应根据骨折部位、 形态及骨的直径选用固定效果好的品种。钢板按 其性能分为普通钢板和加压钢板两种,后者有圆 孔(静力加压)和自身加压钢板(动力加压)及 多种特制规格钢板。现举几种常用的钢板种类如
下:
理有困难者,可考虑对1~2处手法复位困难或外固定不易维持对位的
骨折,施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3.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施行手术治疗时(如切骨矫形、骨移
骨折的固定

颈部骨折
1.颈椎骨折: (1)颈托固定:在颈 部前、后方分别放一 块固定材料或颈托半 托围绕颈部。 (2)头颈临时固定: 急救时可在颈部两侧 用枕头或沙袋暂时固 定,颈后垫软枕,将 头部用绷带固定。
搬运
伤员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要尽快 用合适的方法和震动小的交通工具将伤员 送到医院去作进一步的诊治。搬运过程中 要随时注意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常用搬 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徒手搬运 法:适用于病情较轻且搬运距离短。 (1)单人搬运法是用搀扶、背、抱等 方法 (2)双人搬运法是用双人椅式、平托 式、拉车式等方法 (3)多人搬运法是用千卧托运等方法 担架搬运法:用于病情较重,路途较 远又不适合徒手搬运的伤员。常用搬运工 具有帆布担架、绳络担架、被服担架、门 板、床板以及铲式、包裹式、充气式担架。 伤员上担架时,要由3--4人分别用手托伤 员的头、胸、骨盆和腿,动作一致地将伤 员平放到担架上,并加以固定。不同的病 情选用不同的担架和搬运方法,如上肢骨 折伤员多能自己行走,可用搀扶法。下肢 骨折伤员可用普通担架搬运,而脊柱骨折 时则要用硬担架或木板,并要填塞固定, 颈椎和高位胸脊椎骨折时,除要填塞固定 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头部,避免晃动。
人体骨骼因外伤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时叫 骨折。由于致伤外力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类型 的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叫开放性 骨折,未与外界相通的叫闭合性骨折。根据骨 折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 性骨折。依骨折线的走向不同,可分为横行骨 折、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等。 还可按骨骼的名称分为股骨骨折、尺骨骨折、 桡骨骨折等。不同类型的骨折其治疗处理的方 法不尽相同。
5、大腿骨折的固定方法: 将夹板置于伤肢外 侧,其长度应从腋下至 脚跟,两下肢并列对齐, 垫好膝、踝关节后用绷 带分段固定。用“8”字 形绷带固定脚部,使脚 掌与小腿成直角。无夹 板时亦可用健肢固定法 (见图38、 39)。
骨折固定及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24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25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26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27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30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止血带止血 • 适应症: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适应症: 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的动脉大出血
• 方法: 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血流的方向), 使血管被压在附近的骨骼上,阻断血流 。
• 注意:每次施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手部大出血,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 •足部出血,压迫脚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 的胫后动脉。用两手的拇指分别按压于其内踝与跟骨之间和足 背皮肤皱纹的中点。 •腿部大出血,伤员取坐位或卧位,用两手拇指用力压迫伤肢 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 •头部前面出血,要压迫其颞动脉;压迫点在耳朵前面,用手 指正对其下颌关节骨面压迫。
固定护理技术
手足外科 赵景荣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一)骨折的固定 • (二)其护理要点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一、骨折的定义: 二、骨折病因: 三、骨折的分类: 四、临床表现:
• 五、骨折的处理: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一)骨折的定义: •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二)骨折的病因 • (1)直接暴力 • (2)间接暴力
常见各骨折的固定及护理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骨骨折的简易固定
(一)小夹板固定术
1.根据所需固定患肢的部位用刀剪杉木皮,制作适当大小的夹板4块,用绷带及棉花包好,用棉花或毛头纸做好所需的垫板。
2.在患肢上根据骨折情况放置好压垫及夹板。
3.用绷带叠成扎3~4条,依次缠扎中间、远端、近端。
活结扎在前侧或外侧板上。
4.扎带的松紧度以包扎后能在夹板面杖下移位1cm为宜。
5.完成后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并交待注意事项。
(二)石膏托固定术
1.测量需固定肢体长短后将石膏绷带折叠,厚度8 ~12层,然后把两头叠成卷状。
2.把叠好的石膏卷放入30℃~40℃温水桶中,气泡出尽后取出,轻握两端挤去多余的水分,将石膏条快速摊平、放好衬垫。
3.用棉花保护好骨突处后,把石膏快速置于需固定的肢体上成托状,用绷带快速而不乱地包扎,并保持体位直到石膏硬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