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17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镜 未 磨 。 遥 望/洞 庭/山 水 翠 , 白 银/盘 里/一 青 螺 。
理解古诗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层次梳理
望天 门山
山险水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出帆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水相映 以动写静
雄伟 秀丽
主旨归纳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 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状元成才路
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宋] 苏轼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状元成才路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状元成才路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状元成才路,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有:《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

1.《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
落,客船在秋夜中还鸣笛不停。

忽然看到灯下是自己的亲人的影子,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居异乡而产生对故乡的思念
之作。

3.《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天门山被长江
切断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PPT课件

镜未磨遥
yín
pán
tínɡ
银盘庭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 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多音字
磨 mó(磨刀) 知道儿子今天回家,大爷早早就开 始准备了,自己去院里捉鸡,让老 伴去磨(mò)盘上磨(mó)刀, 。
mò(磨盘)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古诗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 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跃然纸上。
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
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 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字词乐园
会写字
duàn
chǔ
zhì
ɡū
断 楚 至 孤

yǐn
chū
jìnɡ
帆 饮 初 镜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èi

yáo
yín
未 磨 遥 银
pán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楚:下面部分是“疋”。 孤:左半部分是“子”,不要写成 “犭”。
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
面对雨景,诗人 用了一个什么字 来抒发心中赞叹?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
都非常合适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出了作者对西 湖晴雨美景的赞 叹之情。
重难点解析
小讨论
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 有什么相似之处?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ì


组词:人云亦云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同音易混字
镜 jìng

字义:利用光学原理特制的各种器具。 如:显微镜。
组词:(镜子)(铜镜)(水平如镜)
字义:地方,处所。如:无人之境。
组词:(境地)(境况)(时过境迁)
运用: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湖面水平如 镜,倒映着湖边杨柳的倩影。


宜 庭
磨盘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望天门山》中描写了 长江 和 天门 山。
学习三首古诗词,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古诗,
~~~~~~~~~~~~~~~~~~~~~~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
记忆默写《望天门山》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时,重点品读 比喻修辞的运用。

雨亦奇
晴雨皆美


比西子
浓淡俱佳
后 淡妆浓抹
比喻贴切

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 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 喜爱之情。


洞唐 庭刘
禹 锡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和:指波光和 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 铜磨成。这里是说水面 无风,波平如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第一句中的“和”字用得非常巧妙,形 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色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 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诗的后两句:作者从“望”字入手,近望到“水月交 融”、“湖平如镜”;远望到“洞庭山水”、“犹如青 螺”。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蒙、奇丽。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生字词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生字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生字词一、《山行》生字词解析1.“寒”:-读音:hán。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冷,与“暑”相对。

如“寒冷”。

在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出深秋时节山林的清冷。

-组词:寒冷、严寒、寒冬。

2.“径”:-读音:jìng。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小路。

诗中的“石径”即石头铺成的小路。

-组词:小径、径直、途径。

3.“斜”:-读音:xié。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

在诗中形容山路蜿蜒。

-组词:倾斜、歪斜、斜阳。

二、《赠刘景文》生字词解析1.“赠”:-读音:zèng。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

诗题“赠刘景文”表明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

-组词:赠送、赠礼、赠品。

2.“刘”:-读音:liú。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姓氏。

-组词:姓刘。

3.“盖”:-读音:gài。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里的“盖”指荷叶。

-组词:盖子、锅盖、瓶盖。

4.“菊”:-读音:jú。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是观赏植物,有的花可以入药,亦可作饮料。

如“菊花”。

-组词:菊花、秋菊、菊展。

5.“残”:-读音:cán。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不完全,余下的。

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里的“残”形容菊花凋谢。

-组词:残缺、残阳、残废。

6.“君”:-读音:jūn。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对对方的尊称。

在诗中“君须记”是对刘景文说你要记住。

-组词:君子、君主、诸君。

三、《夜书所见》生字词解析1.“挑”:-读音:tiǎo。

-结构:左右结构。

-释义: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

诗中“知有儿童挑促织”里的“挑”是指儿童用小棍拨弄蟋蟀。

-组词:挑灯、挑拨、挑战。

2.“促”:-读音:cù。

-结构:左右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 三首
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激发和培养 学习古诗的兴趣。(重难点) •4.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感情。(重点 )
•杜牧(mù)(803—约852),字牧之,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tánɡ)代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作品在晚唐成就 很高。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 诗豪放、旷达、俊逸。诗文收录在《樊川 文集》中。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 赋》等。

• 叶绍(shào)翁,字嗣(sì)宗 ,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 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 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 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我会认
•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石 径 斜
•残:残败、枯萎。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译文】 • 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 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凌寒。一年中最 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 子青绿的时节。
•整体赏 析
•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宋哲 宗元祐五年(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托物言志,意 境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 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表现了诗人的 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秋 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 了诗人的敬佩、赞美之情。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诗告诫朋友要记住“好景”, 即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美丽景象。橙子的金黄、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 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富有生气,而少了秋天万物凋零的悲凉之感。
•苏(sū)轼(shì)(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sònɡ)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大文豪,世称“三苏”。其诗词 清新豪放,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 现上独具一格。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
•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 诗里写了山路、白云、人家、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次,有 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两句为后两句描绘背 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后两句才是画面的中心。 •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因果关系。为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霜叶 红于二月花”。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比江南 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 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注释】 •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
• 径:小路。 • 生:产生,生出。 • 坐:因为。 • 于:比。
•【译文】 • 秋天,登上深山,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缭 绕的深山之间,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诗人之 所以禁不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 枫叶,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 红艳。
•整体赏 析
•黄• 橘•绿《”赠的刘描景写文,》突通出过了对菊“花荷傲尽霜”凌“寒菊的残气”节“,橙
勉励• 友人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莫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 夜书:晚上写。 •萧萧:风声。 •客:漂泊在外的人。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赠 刘景文 残(残疾)
•yóu
ào
jūn
•犹(犹如) 傲(骄傲) 君(君子)
• chéng

• 橙(橙黄)
橘(橘子)
•hán
•寒(寒冷) •
•xié
•斜(斜线)
•zèng
•赠(赠送)
我会写
•jìng
•径(山径)
•shuāng
•霜(霜叶)
•liú
•刘(刘海儿)
•gài
•盖(盖子) •
•cán
•残(残疾)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 蛐。
•篱落:篱笆,
•【译文】 •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家乡。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 子们在捉蟋蟀。
•整体赏 析
•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 诗的前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 的凄凉之感。“萧萧”的风声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 客的孤寂情怀。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念故乡的莼(chún) 菜羹和鲈(lú)鱼脍(kuài),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 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 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 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 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暗 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 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 ”,借景物传达一片思乡之情。 •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 《山行》通过描写深秋山中枫林的景
•色爱,之表情达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 •无:没有。
•擎雨盖: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 叶。
•chéng
•橙(橙黄)
我会写
•jú
•菊(菊花)
•jūn
•君(君子)
•sòng
••tiǎo
•送(送别) •挑(挑战 )
多音字
•tiǎo(挑战)
•挑
•tiāo(挑选)

•串句记忆: •奶奶挑(tiǎo)起门帘,走到院子里的小桌旁挑(tiāo)拣起黄豆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