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窑洞文化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

庆阳文化基本特征介绍庆阳习称“陇东”,地处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5万。
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孕育诞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形成了光辉灿烂、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民俗庆阳是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庆阳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
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
1930年刘志丹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陇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西大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庆阳战斗和生活过。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以“面向群众、坚定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容的南梁精神,是庆阳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就是最具代表的陇东民歌。
庆阳是历史灿烂悠久的岐黄故里。
远在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农耕,闻名世界的“环江翼龙”、“黄河古象”化石和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都出土于庆阳境内。
中医学鼻祖岐伯的诞生地就在庆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中华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周代称北豳,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汉设北地郡,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纵贯全境。
隋唐置庆州,唐代名相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宋代名臣范仲淹父子两代3人先后四知庆州,留下了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
窑洞-庆阳窑洞

庆阳窑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资料整理:张昊靖罗立雄●中文名称:庆阳窑洞●英文名称: Qingyang Cave●批准时间:2010年4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五指山初保村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窑洞不仅仅是黄土里的几个洞,还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源地,是文化发展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依托。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富有、文明。
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
●概况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
如今的庆阳,一些人家靠沟边,依山坡,就崖壁之势,挖掘窑洞而居,称为“崖庄”;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着一排排窑洞庄院,庄上有庄,窑上有窑,酷似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称之为“架板庄”;在原区,窑洞庄院的建造别具特色,农户向平地下掘一个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称为“地坑庄”。
庆阳窑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态。
有坐落平原的窑洞,还有挂在崖面上的高窑;有各自成洞的独窑,又有相互串通,一明两暗的套窑;有的窑洞里还挖有拐窑,窑里有窑,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窑,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窑,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双料窑”;有的人家给箍窑顶上盖着青砖红瓦,远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内才知是舒适宜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窑顶上盖起了砖瓦房,上房下窑,别具一格;有的农户则在过去的庄院里,翻修了窑洞,盖起了新式瓦房和砖瓦盖顶的土箍窑、石箍窑,组成了“三合一”的庄院。
“没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
庆阳民俗文化乡土风韵

庆阳民俗文化乡土风韵
xx的民俗艺术蕴藏丰富、品类繁多。
其主要的种类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陇东秧歌、雕塑、编织、纸扎、民歌等等。
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其中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被誉为民间民俗艺术“四绝”。
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993年庆城县、镇原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特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环县为“道情皮影之乡”,西峰区温泉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2003年又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
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为调研基地。
2004年,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剪纸艺术家协会、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联合确定将列为“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
香包绣制、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剪纸、窑洞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陇东红色歌谣、荷花舞、环县道情皮影戏、道情戏、南梁说唱、合水面塑风俗、、公刘祭典、周祖祭典等20项被省政府公布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原传统筵席制作技艺”、“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高跷艺术”等23项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在
全国170多个候选城市中,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济名片。
窑洞孕育陕北文化的摇篮

窑洞孕育陕北文化的摇篮一合龙口再不开,家添人口外添财。
窑里窑外喜气生,天官地官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青龙欢喜来送福。
二撤南方丙丁火,红嘴朱雀快退躲。
三撒西方庚辛金,白虎抽身早离门。
四撒北方壬癸水,黑煞玄武远千里。
五撒中方戊己土,勾陈喜神居正中。
左撒,右撒,撒瘟神恶鬼,立即逃身,律令无情!上撒,下撒,青龙纳喜,勾陈佑福。
恭喜主人,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前撒,后撒,今日合龙,主家无忌,匠工无忌,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这是陕北地区建造窑洞即将完工合龙口时的唱词。
合龙口是新窑主体工程完成后的一件极其隆重的大事,和关中平原地区房屋上梁一样,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基业的建成。
窑洞是陕北文化的载体窑洞是分布于黄河流域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典型民居样式。
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等特性。
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陕北地区的民居形式绵延至今,是陕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陕北地区北起毛乌苏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
地处中国黄土高原中心,包含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南北长500余公里,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
地域广阔,属于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这片土地上先后留存着华夏、戎狄、匈奴、鲜卑、羌、突厥、党项、吐谷浑、蒙、回等民族活动、居住的遗迹,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到汉、蒙、回等多民族文化交织的印迹。
陕北地区的地貌是以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主,高原年平均降水量450―650毫米,海拔800―1800米,黄土厚度50―100米,年平均气温7.70℃―10.60℃。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夏短冬长,春季干旱多风,夏秋温凉多雨。
这种天然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是陕北窑洞建筑形成的源初背景。
自周代起,陕北便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窑洞,秦汉以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明末清初时,石砌窑洞的出现使陕北的窑洞建筑达到鼎盛。
窑洞文化

漫话窑洞文化曹咏国陇东黄土高原是地球上黄土层最厚的高原。
藉于此,先民凿洞而居,繁衍生息。
窑洞这种民居方式以及窑洞文化的历史渊源,不仅可以从“山顶洞人”等上古文化遗迹和考古资料里得到印证,还可以从祀神和宗教方面很容易列出枚不胜举的根据来。
象祀神的窑洞型神龛、宗教圣地的洞窟都似乎与窑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今天为止,陇东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土葬风俗。
墓室的整体结构,其实就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单孔窑洞民居小院落。
“生也窑洞,死也窑洞”,“哭了笑了全在这张脸上,死了活了都在这把土上”。
让人不禁顿生喟叹:这窑洞,这土地!总而言之,我们有充足理由说,窑洞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窑洞,依山势地貌形势而凿。
想当初,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单依靠人力将山崖自上而下垂直切削,从垂面向里凿挖,即成窑洞,移出的土方一部分被推平夯实,成为场院。
另一部分,板筑成墙,三面而围,一家一户,自成院落。
因为这种窑洞大多或依山势或傍沟壑,崖面多呈罗圈状,便美其名曰“罗圈庄子”。
非依山傍沟者,在地势较为平坦地块,四方四正地下挖,取出的土方在四面的崖背上垫起。
这样每下挖一尺,必使崖面加高二尺。
待足够深度后,再在四面山墙上凿窑。
这种窑洞,俗称“地坑窑”。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受上述两种构造形式的启发,在平坦地域,以土坯为主要材料,磊起的叫“箍窑子”。
这种窑洞除门窗使用一点儿木材外,很少使用砖石之类的材料。
施工简单,造价极为低廉。
美观大方,曾一度是平原地带农村上等民居建筑。
拱形窑顶,很好地利用了力学原理,坚固耐用。
山墙上镶一套普通门窗外,另加一高窗,妥善地解决了通风换气和采光问题。
窑洞冬暖夏凉。
空调的发明咱不能和西方人争功,但最早发现并把空调原理应用到民居的,恐怕是咱陇东高原的先民吧。
窑洞盛物空间充裕,人居、养畜、饲禽、存放农具杂物,可谓实用方便。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尚不丰富的岁月里,窑洞是陇东黄土高原最为普遍的居住形式,也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乡土文化形态。
甘肃庆阳的手工艺

甘肃庆阳的手工艺
甘肃庆阳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手工艺,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手工艺品:
1. 武威彩陶:武威彩陶是庆阳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使用陶土为原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器。
彩陶以精致的造型和鲜艳的彩绘而闻名,常用于装饰和收藏。
2. 庆城花毯:庆城花毯是甘肃庆阳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毯制作技艺。
花毯的制作采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技法,选用优质的羊毛作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庆城花毯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常常被用作装饰品和纪念品。
3. 石刻艺术:庆阳地区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庆阳石刻以线条流畅、雕工精细、造型逼真而闻名,常见于庙宇、公园和纪念碑等地。
4. 手工编织:甘肃庆阳地区有着丰富的手工编织传统,包括编织草席、编织草鞋、编织竹篮等。
这些编织品通常采用当地自然材料手工制作,具有环保、实用和艺术价值。
5. 剪纸:庆阳地区的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常用于装饰和庆祝活动。
庆阳的剪纸作品精美细致,图案多样,常以动物、植物、人物等各种形象为主题。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甘肃庆阳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独特的文化宝藏。
探究民居建筑窑洞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以甘肃东部庆阳窑洞区为例

窑洞 民居的历史概况 庆阳市位 于甘肃省东部 ,习称 “ 陇东 ” ,与陕西接壤 。山 、川、塬 兼有 ,沟、峁、梁之 间,高原风貌独特。境 内的董志塬一 望无 垠,是世 界上面积最 大 、 土层最厚 、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 面,堪称 “ 天下 黄土第
、
一
选好地址后 ,就由主人 开始规划挖凿窑洞的数量 、各个窑洞 的大小 等 ,这 个 布 局 主 要 是 依 据 主人 的需 要 而 定 。计 划好 之 后 ,并 不 是 立 刻 开
原 ” 因此 ,庆 阳有 了 “ 。 窑洞 居 民之 乡” 的 美誉 !
因其位 于黄河 中下游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 ,历史悠久 ,可 以追溯 到 四千年前。早在夏商周时期 ,我 们的祖先 就利用黄土 特殊的地质 结构 , 建设窑洞村 落 ,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的土窑洞遍布整个 山塬 谷地 ,密 密层层 ,而且那个 时候就有 了下沉式的地坑窑和半 敞式 的名庄窑 ,从此 人们就过上了安定 的农耕生活 。唐宋时期 ,窑洞 的造型 和内部 构造进一 步发展 以更适合人们居住 ,比如和火炕相通的烟囱、灶 台都很讲究 ,利 风利烟 ,体现了人们 的智慧 ,而且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 ,窑洞 也因各种 需要分为很多种类 ,如客屋窑 、灶房窑 、放柴窑、牲 口窑等 ,到了明清 乃至现代 ,人们更加讲究 ,为 了防寒取暖 ,开始筑起独 立的院墙 ,窑洞 也 安 装 了门 窗 ,有 的 甚至 外 面用 砖 箍 ,坚 固 窑 洞 。 总 之 ,陇 东 庆 阳 窑 洞 民居 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在整个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中,营造大师一 窑匠功不可没 !窑洞的营造技艺更是人们聪明才智的体现 ! 二 、窑 洞 的 营 造 技 艺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 ,并以活态形式传 承至今 的,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与社会 价值 ,足 以代表一方文化 ,并为当地社会所认可的 ,具有普世价值 的知 识类 、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 事项 。由此推及 ,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 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的、与人们衣食住行 等 日常 生活有关 的各种优秀知识 、技术与经验 。既包括服饰 、饮食 、建 筑 及交通等方面 的知识与技能 ,也包括传统 医术 、建筑术 、凿井术等生 活 技能。依据这两个概念 ,我们可以看 出,虽然窑洞是一种 民居建筑 ,一 种实物形态 ,但是 由于挖掘窑洞的技艺确实高超 ,而且对于我们这些 不 了解的晚辈和外地人来说堪称一壮举。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窑洞这个 实 物出发 ,由表及里 ,探究其 中的奥秘 ,并加 以认定 。如此说来 ,窑洞的 营造技艺作 为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 一 ,作 为我 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及人与 自然争与合 的历史 见证 ,理所 当然地被评 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然 是一项非物 质文化遗产 ,则必 然有 使 之 然 的 功 能 与价 值 。接 下 来 笔 者 将 具 体 介绍 营造 技 艺 中蕴 含 的 知 识 与
中国窑洞介绍

地理位置气候建筑类型特点演变发展形成机理文化性形成的格局形成原因选址原因生存条件(水食物防御宗教)发展前景民居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1,功能使用2,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院落小气候地势环境观念3,自身看法生活社会新农村规模生产方式当地承载力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或星罗棋布地隐避在黄土峁、墚之下, 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 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聚落布局的形成条件中国窑洞,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穴居, 半穴居时期。
原始先民发现自然洞穴的空间适于居住, 具有遮风避雨、御寒抗暑及防卫的功能———穴居文化的真正起源便是从这一发现开始的。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适度的柔软性, 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挖掘成洞穴, 于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由洞穴而窑洞、由窑洞而窑居, 用最原始的挖掘工具, 在黄土中凿出一座座建筑。
.聚落布局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 夏季盛行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加之处在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而来。
因此,窑洞建筑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
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窑洞康百万庄园, 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选址, 经历代陆续营造, 其总体结构至今依然完整。
其布局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格式, 随山坡顺势巧妙地利用地形, 使每个院落都有窑洞存在, 而且多作为正房来使用。
因材致用的生土材料窑洞民居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这种黄土堆积层最深达200 m,在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和雨水冲刷下形成了无数峭壁、地沟; 黄土节理垂直, 二三十米高的土崖峭壁仍能直立, 不易坍塌,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同时, 黄土运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施工,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挖出来的原土, 可以通过版筑作为院墙、隔墙, 或打成土坯, 砌筑洞口墙和火炕, 烧制土砖镶边, 用以防水, 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做土踏步、土照壁、土桌、土花池等土构件或土家具;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 垫坡填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窑洞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建造简单的穴居,并逐渐形成聚集部落。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纵向的土层结构使建造的窑洞不易塌陷,这就为窑洞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庆阳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国内外专家不断到庆阳参观考察,并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居住形式也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人前来观看。
追根朔源(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气候温和,这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
庆阳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得以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开创发展,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庆阳窑洞的发展。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默默耕耘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的庆阳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们那种勤劳、朴实、憨厚的品性。
在农事活动中,他们依然传承了以往的农事季节的时间和生产技术,并且在今天的农事活动中,发扬光大了古代的生产技术。
《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
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传自周祖时期,这里有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
如桑、李子、桃、梨、枣等。
《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
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的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现象,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产生了崇拜。
庆阳人在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以保佑全家人住在窑洞里能够平安无事;如果窑洞闹鬼,他们就请来阴阳先生,将五种谷物洒在院子里,如此则可以趋鬼并保家宅平安。
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他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而香包又因剪纸而产生,庆阳民间艺术无不与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居住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由于经济的不断繁荣,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劳动人民有了更多休闲的时间,他们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自己的聪明才干创造了庆阳的民间艺术。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而且窑洞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但是他的开凿方法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挖掘窑洞也是讲究方法的: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
进深1.7米到1.9米,平桩高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挖掘方法: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是由窑洞类型决定的。
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将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而且比较省力。
如果挖地坑院,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或者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地形,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
其次是打窑洞。
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
打窑就是将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
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
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
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
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
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
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
如果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了,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
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在门的高处安高窗,在和门并列的地方安低窗,一门二窗。
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防止窑洞里面存烟,这样对身体好,而且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会比较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人们亲手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比较坚固、耐用。
有的窑洞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为了住着放心,人们往往在窑洞里用木担子撑架窑顶。
窑洞经过几辈人,几易洞主;经历风吹雨打,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三、窑洞的种类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国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
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
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
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四、窑洞居民信仰习俗与住宅禁忌人们的信仰,是从人类原始思维的信仰中传承、变异而来的,主要有祖先崇拜、宗教活动、灵物信仰以及占卜、相面、堪舆等内容。
信仰对做事有着无形的指导作用,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考虑到这件事忌讳什么。
由于信仰习俗的影响,在窑洞住宅中就有了很多的禁忌:1、禁忌在正修庄窑洞的周围响鞭子或响纸炮。
俗传,响鞭子或响纸炮,会惊得土牛睁眼睛,土牛眼睛一睁一动弹,窑庄会倒塌。
2、忌庄宅前后有道路。
庄院前面或背面有直路,称“前冲射”或“后冲射”,对主家不利。
3、忌庄院门前栽桑树。
因桑与丧谐音,所以民间禁忌在门前植桑。
俗传前槐后桑,桑树应栽于后院。
4、忌庄院或房屋前高后低。
此类庄院称倒栽庄,对主人不利。
5、忌庄院或房屋右高左低。
民间认为左为青龙,右为白虎。
有“宁叫青龙高万丈,不叫白虎抬头望”之说。
6、忌在庄崖顶上向下抛东西。
民间俗传“三尺高个崖崖,底下有个爷爷。
”从崖上往院子里扔东西会惊犯土神爷。
7、忌从崖上往院子扔黑羊毛或黑毡片。
以防黑煞冲犯庄宅而不吉利。
8、忌挑空桶入室。
挑空桶进院落或灶房,家中财粮将外流。
9、忌打窑建房为双数。
因“四、六”不成事。
10、门窗忌用槐木。
因槐左为木,右为鬼,鬼把门户不利。
11、忌前半夜公鸡叫鸣。
俗传公鸡半夜叫鸣,国家有事。
12、忌母鸡下软蛋、叫鸣。
凡遇此,家宅不安,应在门槛上砍掉鸡头。
13、忌从崖上往下小便。
俗传,往崖下小便会冲犯土地神。
在宁县采访原博物馆余馆长时,我们还了解到丧葬与窑洞的一些关系:灵柩被落放于明坑边沿后,众孝子要跪于墓地前方烧纸,他人用绳用手将灵枢扶下人墓窑内。
在棺板底下放一根滚木,利用滚木滚动,墓窑内的人可把棺材放正放好。
由阴阳用罗盘定好方位,待将灵柩放正后,墓窑内的人,点燃油灯,放好衣饭罐罐后要倒退出来,边后退边要用工具或谷草把脚印手印抛掉,否则,不吉利。
下葬前还要把铭旌所请的题衔人名和送旌者的姓名取下来,不能埋入墓内。
灵柩放正后,先由死者长子抓一把土放在棺木上,举行了这个“添土”仪式后,由两三个人用土墼子把墓窑口封严实,快封到墓窑口顶时,要把一些香纸点着,放进墓窑,再泼一勺清油。
这时,墓内的油灯所燃的气体和香纸的气,袅袅飘旋,封墓窑口的人把口顶封严封实,里面的雾气就不会外散,称为聚脉气。
然后,所有送葬的人都拿铁锨拆土埋坟,直到埋好坟冢。
边堆坟冢,边要把坟顶插的引魂杆杆往上拔一节。
待坟堆埋好后,按照次序在坟前排列好纸活,摆好献饭。
众孝子点纸后,将神牌和纸活点燃,直到烧为灰烬,再把所端的献饭撒在坟园,众人方可返回。
众孝子要到附近的祖坟上祭祖烧纸钱。
参加送葬下葬的人,返回到主人家大门前时,早有人点燃一堆火,放一碗水,碗上放一条刀刃子。
所有送葬的人,都要从火堆上燎过,并要手指蘸一下碗里的水,意为邪气被火燎却,被水洗尽,被刀斩了,会大吉大利。
住在窑洞里,本就是与黄土地,与自然最好的亲近。
而这里的人死了之后,要落叶归根,也还是有着非常的讲究。
他们生死都与黄土地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