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胆汁酸的成分

胆汁酸是胆汁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胆汁酸的成分和分类可以根据它们的来源、结构和功能进行区分。
1. **按来源分**:
- 初级胆汁酸:主要由胆固醇在肝脏内合成,是胆汁酸的基础形式。
初级胆汁酸主要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
- 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内经过细菌作用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等。
2. **按结构分**:
- 胆酸:是初级胆汁酸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功效。
- 鹅脱氧胆酸:另一种初级胆汁酸,与胆酸一起构成人体胆汁酸的主要部分。
- 脱氧胆酸:是次级胆汁酸的一种,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 石胆酸:也是次级胆汁酸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毒性。
3. **按功能分**:
- 结合型胆汁酸:这是胆汁酸在胆汁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它们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胆盐,有助于脂肪的乳化和消化。
- 游离型胆汁酸:未与氨基酸结合的胆汁酸,也存在于胆汁中,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在人类的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占胆汁酸总量的50%-60%。
它们通常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称为胆盐。
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生成,成年人每日合成400~600mg,均存在胆汁中。
在肝细胞内合成的叫初级胆汁酸,其主要成分有胆酸、鹅脱氧胆酸。
在肠道内,初级胆汁酸经过细菌作用转化为次级胆汁酸。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二)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
1 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降 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 胰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加速脂肪分解。
三、小肠内消化 四、大肠内消化
促进脂肪的吸收
胆盐是双嗜性分子,可聚合形成微胶粒。与脂质
2 分解产物共同形成混合微胶粒(一种水溶性复合 物),将脂肪分解产物运送到肠黏膜表面,促进
其吸收。
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二、胃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二)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 因促进脂肪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三、小肠内消化 四、大肠内消化
利胆作用
4 胆盐利胆(由胆盐的肠肝循环)。
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二、胃内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迷走神经
肝胆汁少量分泌 胆囊收缩轻度加强
四、大肠内消化
促胃液素
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体液调节
二、胃内消化
1 促胃液素
三、小肠内消化 四、大肠内消化
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引起肝胆汁分泌 和胆囊收缩。也可刺激胃酸分泌,间接引起促 胰液素释放而引起肝胆汁分泌。
生理生化教研室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口腔内消化 二、胃内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四、大肠内消化
胆汁
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管、胆总管直接 排入十二指肠(肝胆汁),或由肝管转 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易化作用。
排泄作用。
胆汁酸双亲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胆汁酸双亲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胆汁酸双亲结构是指胆汁酸分子中存在的两个亲水性和疏水性区域。
胆汁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体内胆固醇代谢产物,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们在胆汁的形成、胆囊的储存和胆汁的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的双亲结构使其能够在生物体内起到良好的溶解和吸收作用。
胆汁酸分子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亲水性的羟基部分和疏水性的环状胆甾酸骨架。
羟基部分是由一羟基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高度亲水性官能团,它使胆汁酸能够与水相互作用,并在水溶液中形成胆盐盐。
而环状胆甾酸骨架则是由多个碳和氢原子组成的非极性疏水性结构,它使胆汁酸能够在生物体内穿过脂质双层,并与脂质类物质相互作用。
胆汁酸双亲结构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胆汁酸的双亲结构使其在胆汁中存在高浓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溶解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
这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运输至关重要。
其次,胆汁酸双亲结构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在进入肠道后被重新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这种循环过程为胆汁酸提供了多次利用的机会,节约了生物体的能量消耗。
胆汁酸双亲结构在医学和药物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胆汁酸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来治疗一些与胆汁酸相关的疾病。
此外,胆汁酸双亲结构的特性也为制备胆汁酸类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胆汁酸双亲结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并在医学和药物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进一步研究胆汁酸双亲结构的意义和应用潜力,不仅对于深入理解生物体代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和呈现相关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个对胆汁酸双亲结构的概述,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探讨胆汁酸双亲结构的定义、化学结构以及其意义。
在第一个小节中,我们将给出胆汁酸的定义和作用,以帮助读者了解胆汁酸的基本概念和生物学作用。
胆汁酸综述

胆汁酸文献综述1。
1 胆汁酸简介胆汁酸(Bile acids)是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一类两性甾醇类化合物(Hofmann andHagey 2008; Lefebvre et al. 2009),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促进日粮中脂质(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非极性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上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结构上的差异,胆汁酸可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
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 acid)和少量的石胆酸(Lithochalic acid)。
结合型胆汁酸是由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共轭的产物,主要包括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牛磺鹅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等(聂青和等,2004).根据合成来源的差异,胆汁酸还可分为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唐胜球等,2009).初级胆汁酸是在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底物直接合成的胆汁酸,通过胆小管分泌并储存于胆囊。
机体摄食时,缩胆囊素(CCK)刺激胆囊分泌胆汁进入肠腔.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去共轭、脱羟基等),初级胆汁酸进一步形成次级胆汁酸(Li et al. 2013)。
生物种类的差异也使胆汁酸的组成不尽相同。
奶牛与鸡分别以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为主,而甲壳动物(如虾、蟹)没有胆囊及胆汁的分泌,也没有胆汁酸。
1.2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1。
2。
1 促进脂质的消化吸收胆汁酸分子包含亲水极(羟基、羧基)和疏水极(烷基),是一种两亲性分子(Romańsk2007;Kortner et al。
2013).这种两性分子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成为一种天然的乳化剂,可有效将脂质乳化为脂滴或乳糜微粒,改善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胆固醇)水中的溶解度(Romański 2007)。
胆汁酸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
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二、肝胆汁酸的分泌与胆汁形成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郁积。
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
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三、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5-10倍。
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
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用像马达,驱动肠肝循环。
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四、肠道内胆汁酸的生理作用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在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
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
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
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胆汁酸通过肠道时的吸收和排出与两个特性有关:溶解性和极性。
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
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
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
极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核的羟基数目,另一个是酸根的离子化程度。
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
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
胆汁酸在肠中通过两种机理被肌体重新吸收: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
胆囊疾病PPT

坏疽性胆囊炎
穿孔性胆囊炎
治疗
非手术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抗炎治疗 解痉止痛
急诊手术指征
发病在48~72小时内 非手术治疗无效 并发症: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
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手术方法
胆囊切除术
胆囊造口术
介入疗法
PTGBD
慢性胆囊炎
胆囊
胆囊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长8~12cm, 宽3~5cm,容积40~60ml。胆囊壁由三层组织 组成:①粘膜层;②肌层;③外膜层
胆囊的充盈由肝分泌胆汁的 速率和Oddi括约肌所造成的胆 管下端阻力决定 。胆管输送胆 汁至十二指肠则由胆囊 和 Oddi 括约肌协调完成
胆囊的生理功能
➢ 浓缩储存胆汁 ➢ 排出胆汁
药物:鹅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消炎 利胆片,胆舒胶囊等。
➢ 胆囊切开取石
尚有争议
➢ 碎石治疗(利用冲击波震碎结石)
我个人认为无太大意义
急性胆囊炎
➢ 病因
➢ 胆囊管梗阻
95%由胆囊结石引起
➢ 胆囊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 创作、烧伤、严重感染及化学刺激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 病理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频繁大幅度减肥、增肥的体重超 标人群似乎更容易罹患胆结石,生育 两个或更多孩子的女性以及服用避孕 药者也是如此。
胆囊结石原因
➢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胆汁中的胆 固醇呈过饱和状态。
➢胆汁中存在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糖蛋白 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
➢胆囊收缩能力降低,胆囊内胆汁淤积也有利于 结石形成。
• 发病率:0.7%~1.1%
• 诱发条件:胆囊管与肝总 管平行。
胆汁淤积症综合版PPT课件

.-
11/12/2019
17
• 3、胚胎发育异常:Alagille综合征,ARC综合征 • 4、代谢: • 碳水化合物: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糖原贮积症 • 氨基酸:络氨酸血症、高蛋氨酸血症 • 脂肪:尼曼-匹克病、沃尔曼病、胆固醇酯贮积病 • 5、感染:细菌性败血症(G-杆菌)、TORCH、肝炎全套等
.-
11/12/2019
16
病因分类:肝内
• 1、肝细胞性:
胆汁酸合成障碍:胆汁酸合成缺陷1、2、3、4型,脑腱性 黄瘤症
膜转运蛋白异常: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2、3、 4型,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胆汁淤积症
• 2、肝内胆管疾病:非症状性肝内胆管减少、肝内胆管发育不 良、硬化性胆管炎等
.-
11/12/2019
24
7.胆管逆行造影
腹腔镜术中ERCP已应用于早期确诊:
①仅胰管显影;提示存在肝外胆管闭锁。
②有时可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胰管与胆管均能显影,但肝内胆管不 显影,提示肝内型闭锁。
8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般主张作肝穿刺活检。主要表现为胆小管明显增生和胆汁栓塞、门 脉区域周围纤维化。
.-
11/12/2019
14
儿童胆汁淤积症
• 目前暂无定义 • 通用诊断标准:
TB>5mg/dl时,BD/TB>20%, 或TB<5mg/dl时,DB>1mg/dl。 诊断治疗模式:强调优先考虑通过内外科手段进行早期干预从 而避免终末期肝病或肝移植。
.-
11/12/2019
15
病因分类:肝外
• 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胆管狭窄、胆结石、胆管自发性穿孔、 胆汁浓缩、胆管外源性压迫
胆汁酸代谢

•
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依靠主动重吸收方式。石胆酸主要以游离型存在, 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依靠主动重吸收方式。石胆酸主要以游离型存在, 故大部分不被吸收而排出。正常人每日从粪便排出的胆汁酸约 故大部分不被吸收而排出。正常人每日从粪便排出的胆汁酸约0.4-0.6克 。 克
•
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包括初级和次级胆汁酸;结合型和游离型胆汁酸 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 包括初级和次级胆汁酸;结合型和游离型胆汁酸) 包括初级和次级胆汁酸 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游离型胆汁酸再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 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游离型胆汁酸再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 再随胆汁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再随胆汁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 ,
2012年1月3日
第二二二医院
2
胆汁成分
• 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分和钠、钾、钙、碳酸氢盐等无 胆汁的成分很复杂,除水分和钠、 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 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 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 胆盐(bile salt)是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 胆盐( ) 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它是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 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 成分。 成分。
2012年1月3日 第二二二医院
8
•
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平均有95%被肠壁重吸收,其余的随粪便排出。胆 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平均有 被肠壁重吸收,其余的随粪便排出。 被肠壁重吸收 汁酸的重吸收主要有两种方式: 汁酸的重吸收主要有两种方式: – ①结合型胆汁酸在回肠部位主动重吸收。 结合型胆汁酸在回肠部位主动重吸收。 – ②游离型胆汁酸在小肠各部及大肠被动重吸收。 游离型胆汁酸在小肠各部及大肠被动重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的成分与生理功能
胆汁(bile)在肝内生成。
平时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或储于胆囊中,在消化期间从胆囊反射性排出。
马、胳驼、大鼠、鸽等动物没有胆囊,胆囊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由粗大的胆管来代替。
图1 肝脏显微结构模式图
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胆汁是具有黏滞性和强烈苦味的液体。
刚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称为肝胆汁;在胆囊中储存过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变深。
肝胆汁是弱碱性,胆囊胆汁呈弱酸性。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除水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其他无机盐等。
禽类的胆汁,鸡的pH为5.88,鸭的pH为6.14,呈酸性反应,含有淀粉酶。
胆汁中所含的胆汁酸主要是鹅胆酸、胆酸和异胆酸,缺少脱氧胆酸。
胆汁的颜色决定于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
草食动物胆汁的颜色呈暗绿色;肉食动物的胆汁呈赤褐色。
胆色素主要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绿素及其还
原产物胆红素等。
胆固醇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是维持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
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时,胆固醇可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这是形成胆结石的原因之一。
2.胆汁的作用
①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②胆盐可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③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④胆汁可以中和十二指肠中部分胃酸,维持肠内适宜的pH。
⑤胆盐排到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小肠黏膜吸收入血,再入肝脏重新形成胆汁,即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在小肠被吸收后,还成为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个体液因素。
⑥刺激小肠的运动。
图2 胆汁酸(胆盐)的肠肝循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