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民居资料
(整理)特色民居

皖南民居简介: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特色: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民居简介

穿堂式
光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 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 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 天井采。
大厅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 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 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 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 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 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 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 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 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 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 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 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 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 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 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 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 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特色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 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 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四水归堂
结构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 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 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 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 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 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 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 面作为装扮。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

粉墙黛瓦的皖南民居在安徽的南部,有一片称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徽州民居群,是中国江南村落居民的杰出代表。
星罗棋布的徽州民居,大都是粉墙黛瓦,依偎在绵延的群山间。
初看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当你身临其境,慢慢地融入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个独特的美:黑白世界在随意延伸中,质朴而纯净;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汀渚边的白沙裹着远方的绿色;一痕远山的淡影又戏荡着烟云。
居民和山水田园构成一个活泼灵动的世界。
今天皖南所留存的明清两代的居民,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有大量艺术雕刻。
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有四五十座,有七千多处有价值的古民居建筑。
其中如西递,宏村,呈坎等民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徽州民间艺术博物馆。
被称为徽州民居第一村的西递,是胡氏聚居的古村落。
村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
这里有浓厚的书香气氛,雕刻精细,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室内陈设也温润细腻,厅堂中有“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的对联,显示出主人的儒家意识。
“小楼一夜听夜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它本是描写浙江民居的,这样的风味在皖南民居中也有。
走在徽州民居幽深的小巷,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石板路,小巷两边直立着白色的山墙,这就是被称为马头墙的独特构置,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徽州民居村落多是同族聚居,世代延传,民居建筑密度大,房屋又多是木制,所以有火灾之患,如果出现火灾,成片房屋相连,扑救极为困难。
高高的马头墙,将相邻的房屋隔开,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马头墙高出屋顶很多,高低不等,参差错落,并呈现出飞动之势,为拥挤而封闭的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
如果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在白色墙壁烘托下马头墙,一个个凌空飞扬,极有生机。
天井,也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
徽州民居一般有两个院落,一个是室外的院落,一个室内院落,室内的院落就是天井。
在徽州人看来,既可聚水,也可聚气,所以人们常常说它是聚集财富的象征。
所以有钱的人家造房,一定要将天井做好。
皖南民居 601 陈文

皖南民居
601 班陈文指导老师谢念在安徽省内的皖南山区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皖南古居。
在大自然中,就如同一幅艺术生态画,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在皖南民居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宏村”了。
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的溪流从各户门前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印,处处是美景,步步为名画。
悠悠地走在其间,令人心醉。
皖南民居以皖南山区盛产的木材、石料及粘上为主要建筑材料。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独具特色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能及时阻断火的蔓延。
皖南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苦难的迁徙家族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
据说在每一幢民居内都会有一口井,以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相似之处。
下雨天,雨水就从屋顶滑落进井里,俗称“四水归堂”。
反映了安徽人民“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全村现保存完好无损的明清古居约140余幢。
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民间故宫”。
安徽省的民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久远。
皖南民居的特色是说不尽的,皖南民居的景色是看不完的。
如有幸来到这自然美画之处,可一定要仔细地观赏其中的文化哦!。
皖南民居

独特之处
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 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 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 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 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 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 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 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 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 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 和艺术修养。
特点门楼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 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 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 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 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 饰。多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 上双狮戏球雕饰,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 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民宅墙式多用百子 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 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 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回厅)
典型徽派建筑结构方式。穿堂的 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 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 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 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 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 天井采光。
大屋脊吻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常 见于祠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 有正吻,蹲脊等。属徽派特色。且附 会了许多的传说。。诸种说法皆为庇 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周易风水 天人合一
讲究“和谐”。皖南民居在建筑伊始, 就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容。无论 是地点的选择还是房屋的方向及建筑 的色彩,都讲究与四周环境的协调一 致。民居选址未建于耕种的良田,而 是置于山水之间。更多求于与山水路 的相顺应。色彩的选用基本上是黑白 两色,使其更符合传统的水墨文化形 式
皖南市民居特征介绍作文

皖南市民居特征介绍作文《皖南民居:古韵悠长的建筑明珠》皖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它们宛如一首首凝固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皖南民居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那粉墙黛瓦的外观。
洁白的墙壁与青黑色的瓦片相互映衬,给人以简洁而素雅的美感。
墙壁高大而挺拔,仿佛在守护着屋内的宁静与温馨。
而那一片片青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如同鱼鳞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
马头墙是皖南民居的又一显著标志。
远远望去,那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似万马奔腾,充满了动感与气势。
马头墙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防火功能。
在相邻的房屋之间,马头墙高高耸立,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的蔓延,保护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皖南民居的内部布局也十分精巧。
多进式的院落,依次递进,层次分明。
从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天井。
天井不仅能够采光通风,还能收集雨水,有着“四水归堂”的美好寓意。
穿过天井,便是正厅,这里是家庭聚会和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装饰华丽,庄重典雅。
两侧的厢房则是居住之所,布局合理,舒适宜人。
木雕、石雕和砖雕,堪称皖南民居的“三绝”。
在门窗、梁柱、栏杆等部位,精美的雕刻无处不在。
这些雕刻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展现了皖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皖南民居的选址也颇为讲究。
它们多依山傍水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门前流淌着清澈的溪流,屋后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布局,让居民们能够享受到宁静、优美的生活环境,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皖南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漫步在皖南的古村落中,感受着那古朴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这些古老的民居,如同一位位慈祥的老者,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让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也叫皖南徽派民居,它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它大多数分布在安徽省的南部,所以称其为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中以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最多。
宏村现存的清古民居为140幢。
由于宏村背山西湖,所以,皖南民居的层里的层楼结构与楼外的唯美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所有烦恼忘得一干二净。
拥有这样的唯美景色的宏村,被人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而西递则保留了明清古民124幢,祠堂3间。
在这里,代表皖有民居的三绝和三雕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便是马头墙。
虽然用的原料也是像大部分的民居一样,青瓦,白墙。
但是,建造它的人们确实独具匠心,使得马头里的错范有致,最大的完善阻断火灾蔓延的功能。
皖南民居,它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高度的文明两者混合,在造型上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它无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
《皖南民居建筑》课件

石雕的题材与木雕相似,包括人物、动 物、花卉、山水等,通过精湛的雕刻技 艺,将各种题材表现得生动逼真,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石雕的色彩相对单一,主要以灰色为主 ,但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的变化,也能
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彩绘艺术
彩绘艺术在皖南民居建筑中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手法,通过在墙面、屋顶、门窗等部位绘制各 种颜色和图案,使建筑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源。
皖南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多变,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和习 惯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实用性。
文化价值与影响
皖南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 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皖南民居建筑风格对周边地区 乃至全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的代表之一。
皖南民居建筑所体现的人文精 神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近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品
近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品包括黄山市区的老街区、屯溪老 街等,这些街区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徽派特色, 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
近代民居建筑的影响
近代民居建筑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实用的居住环境。
现代民居建筑
现代民居建筑的特色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皖南地区的民居建筑逐渐向现代化、多 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南屏村
总结词
南屏村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浓郁 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着游客前来探访。
详细描述
南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是一个有着千年历 史的古村落。这里的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 完好,展现了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的典型特点 。南屏村的祠堂、民居、戏台等建筑各具特 色,其中以叶氏宗祠和叙秩堂最为著名。南 屏村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着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
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
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
徽商更是遍及皖南。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
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
黟城古建筑更多。
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
仅西递就有122幢。
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
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
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
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
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
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
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
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