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藏书家学者—卢弼

合集下载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韦庆媛【摘要】藏书的聚散是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卢木斋是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兴学办馆.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是他独资兴建,以家藏为基础,最能体现收藏特色和藏书价值的图书馆.其藏书不仅保存了众多珍稀版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状况.研究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和价值,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2(021)001【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卢木斋;藏书;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作者】韦庆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卢木斋(1856-1948),名靖,字勉之,湖北沔阳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教育家。

他认为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至普及之法,不仅限于学校之一方面”,而应“广立图书馆以充实学识”[1]。

他先后捐资或参与兴建了直隶图书馆、保定图书馆、奉天图书馆等,还独资建设了两座木斋图书馆,一座是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另一座是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后者是以他的家藏为基础,最能体现他的收藏特色和藏书价值的图书馆。

但因其存在时间较短,多不为人知。

1 创办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卢木斋祖上曾以授徒为业,家道并不富裕。

他幼时酷爱读书,但因家贫买不起书,经常向亲友借书来抄写研读,有时发现书肆中有好书,就奔走借贷买书。

他通过读书学习,广受教益,开阔眼界。

读书的艰难经历也使他立下宏愿,将来要使和他一样想读书的人有好书读,买不起书的人可以借书读,这成为他后来兴学办馆的思想基础。

继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之后,卢木斋决定以私人力量,在北平设立向社会开放的第二座木斋图书馆,称“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其宗旨是“搜集各种图书文献供众阅览,以辅助学校教育与普及社会教育为职志”。

该馆一切经费均由木斋先生个人教育基金中支出,动用开办经费十万元,开馆后每月经费六百元。

1934年11月,木斋先生购定北平西单旧刑部街二十号(今民族文化宫所在地)作为馆址,该处外观富丽堂皇,内外院落规整,房间很多,适合做图书馆,购买修葺馆址用去六万余元。

鲁壁藏书的民间传说故事

鲁壁藏书的民间传说故事

鲁壁藏书的民间传说故事 鲁壁藏书是历代⽂⼈津津乐道的事情,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鲁壁藏书的民间传说故事吧! 鲁壁藏书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刘馀从淮南迁到曲⾩,封为鲁王,史称恭王。

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丝⽵之声,有六律五⾳之美,结果从墙⾥⾯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共⼏⼗篇。

这些经典是⽤蝌蚪⽂写成的,不同于当时经师们所保存的⽤⾪书书写的经典,⼈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古⽂”。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尚书》,它⽐《今⽂尚书》多⼗六篇。

历代的古⽂经学家认为这是可信的,直到清代的今⽂经学家魏源、龚⾃珍、康有为才怀疑是伪造的,但也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孔壁古⽂”是什么时候进⼊孔壁的呢?据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九代孙孔鲋认为“秦⾮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就将这些经典偷藏在孔⼦故宅墙壁内,⾃⼰就到嵩⼭隐居去了。

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但“⽵简不随秦⽕冷”,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

为了纪念孔鲋藏书,⾦代就在孔庙的孔⼦故宅内修建了殿堂。

因传说拆墙取书时天上有⾦⽯丝⽵之声,故取名为“⾦丝堂”。

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苏州知府况钟凯曾捐款重建。

明弘治⼗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将近四堂迁往孔庙西路,在原址建起了诗礼堂。

后来在诗礼堂后⼜建了“鲁壁”,纪念孔鲋藏书。

鲁壁藏书是历代⽂⼈津津乐道的事情,宋代⽂学家王禹在鲁壁铭并序中说:“⽂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藏之,其兴也,⾃斯壁⽽发之”。

将⽂化复兴归功于鲁壁,清乾隆皇帝也写诗赞颂:“经天纬地存千古,岂系恭王坏宅是”。

鲁壁藏书确实保护了中国的⽂化典籍,是⼀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拓展 鲁壁藏书,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故宅墙壁中,得以幸免。

汉景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

木斋精神不仅要在思想上传承,还要在行动中体现——访天津市木斋中学校长王彦祺

木斋精神不仅要在思想上传承,还要在行动中体现——访天津市木斋中学校长王彦祺

木斋精神不仅要在思想上传承,还要在行动中体现——访天津市木斋中学校长王彦祺韩大勇;王彦祺【期刊名称】《天津教育》【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3页(P24-26)【作者】韩大勇;王彦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天津市木斋中学坐落于河北区民权路1号,是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实业家卢木斋先生于1932年创办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木斋中学依旧延续着卢木斋先生的教育救国之路。

1952年学校划归国有,改称天津市第二十四中学。

2012年,学校建校80周年庆典前夕,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恢复使用“天津市木斋中学”校名。

学校现占地面积14339平方米,建筑面积6364平方米。

办学82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

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中国学前教育奠基人卢乐山、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等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均毕业于木斋中学。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挖掘学校的文化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如何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是木斋中学每一个师生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校长王彦祺工作的核心。

自2009年到木斋中学工作伊始,王彦祺校长就一直在思考学校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木斋精神不仅要在思想上传承,还要在行动中体现,要让木斋精神内化于师生的内心,外化于师生的行动。

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实践证明,学校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近年来,木斋中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木斋中学”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我们知道,木斋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学校,82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以“诚朴勤勇”的校训精神鼓舞、教育全体师生。

您认为,木斋中学的核心价值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核心价值文化就是“木斋文化”,这是木斋中学在82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发展确立起来的育人思想精髓,是以木斋精神为核心,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为载体的,不断发展、不断丰满的育人思想。

收藏大家徐行可十万古籍奠基藏,化私为公世人仰

收藏大家徐行可十万古籍奠基藏,化私为公世人仰

2019年第3期访购校藏,嗜书如命徐行可(1890—1959),原名忠恕,号疆誃,以字行,武昌人,爱国学者,现代十大藏书家之一,曾任武汉市政协委员、科学院客座教授、文史馆员。

徐行可幼年拜黄陂刘凤章先生为师,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四书五经熟读成诵,并自学诸子百家,博洽贯通,为当时所推许。

16岁,徐行可留学日本,求学于大阪鸿文学院。

刚及一年,因弟弟去世,归家奔丧,即告辍学。

从此,他便绝意仕途,在家自学,以读书、藏书为乐事。

徐行可认为,大藏书家一定是大学者。

因此他在读书上极为刻苦,只有在访书、读书、购书、校书、谈书论道方面,他才肯花时间。

徐行可有两位夫人,郑氏和李氏,因为徐家为颇有影响的大家庭,平时登门拜访者较多。

为了不浪费时间,平时凡有访者,基本交由两位夫人接待,当然谈书论道者除外。

夜深人静之时,更是他读书写作的良好时机。

徐行可常出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志不在游山玩水,而在访书购书。

浙江南浔有个藏书家叫刘承干,于1924年斥资12万,占地20亩,建造了一个嘉业堂藏书楼,藏书近18万册。

该楼当时声名鹊起,在全国颇有名气,专家学者、图书馆界人士纷至沓来。

先生问询喜不自胜,随即带两位善于抄书之人一同前往。

该楼吃、住、看书一应俱全,徐行可一住就是两年。

两年中,徐行可除了阅读该楼之藏书外,还根据自己的需要抄录了一大批善本、批本带回来,将近100多种,其中如陶弘景撰《华阳陶隐居集》、徐熊飞撰《春雪亭诗话》、徐汾撰《二十一史徵》等都非常珍贵。

两年间,徐行可收获满满,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得了一些校勘学、目录学的相关知识,抄录了一大批善本、校本,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发挥藏书的作用,同时还学习了藏书楼的书籍雕印技术,传承了文明。

抗战爆发以后,全国人民都在收藏大家徐行可:十万古籍奠基藏,化私为公世人仰文/彭余焕著名文献学家、收藏大家徐行可(1890—1959)M名人档案、馆藏丰富的公共图,是湖北藏书家们的奉献,如宜都杨守敬、枝江张继煦、大冶柯逢时、蕲春黄侃、蒲圻张国淦、武昌徐恕等。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一、我国古代学者的勤学苦读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懂道理——编者注,下同。

)。

”又说:“虽有嘉肴(肴,音yáo摇,做熟的鱼肉),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高明。

)《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

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

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

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

乘坐车马的人,不一定是快腿,但是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是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

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1]。

《孔子家语》上记载着孔子说服轻视学习作用的子路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门徒子路去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

我只是说,以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之以学问,还有谁能及得上呢?”子路说:“南山的竹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

由此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把这个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子路恍然大悟,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你的教导。

”[2]正因为我国古代学者看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提倡勤学苦读。

我们要了解我国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首先要了解我国古人在学习条件上的很多困难。

首先是书的困难。

我国古代最早的书,是用竹简或木牍做的,这些书很笨重,以后有了帛(一种丝织品)比较方便了,但价钱很贵;纸是到了东汉时才有的。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著书的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刻,或者用竹子削尖了蘸(音zhàn战)着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上去。

苏州大学文学院文献学课程复习资料

苏州大学文学院文献学课程复习资料

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这是一部考述上古至南宋中期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著作。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与古典文献相比,现代文献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关注急剧增长的科技文献;重视多语种的文献;重视文献工作的标准化。

研究甲骨文的五部著作:1.王国维.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2.郭沫若,胡厚宣.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3年版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1985年版4.王宇信,杨开南.甲骨文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5.宋镇豪.百年甲骨文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图书,亦称为不定期出版物,主要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与纸或其他载体上,并具有相当篇幅的文献,是现代印刷型文献的主要形态之一。

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连续出版物。

有日报、双日报、周报、旬报等多种形式,其中以日报最为常见。

核心期刊,是指“刊载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收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例如,人民文学、收获、中国比较文学、红楼梦学刊、当代、钟山、花城、电影艺术、电影评价、文史哲特种文献有: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

中国早期文献分类法的创始人,则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有严密分类体系的图书目录,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

《汉书艺文志》分类表: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杂占蓍龟刑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中经新簿》将史书从《七略》“六艺略”的“春秋类”中独立出来称为丙部,将兵书、术数并入诸子而成为乙部,是四部分类第一次明确见于文献记载。

《北里志》作者和创作考述

《北里志》作者和创作考述

《北里志》作者和创作考述王晓鹃【摘要】《北里志》是一部描写唐代大中年间长安士子狭邪生活的实录式笔记小说,作者孙棨。

《唐摭言》和《唐才子传》误将作者记为赵光远的原因,既与赵光远的家庭出身及骄侈生活有关,又与赵光远狭邪香艳的文风相连。

孙棨创作《北里志》,一方面受到晚唐笔记小说创作繁荣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叙述艳情故事来垂戒后世。

从《北里志》的实际流传情况来看,此书却实开后世艳情小说之端。

%Beiliz hi ,w ritten by Sun Qi ,is a novel describing intellectuals'lives in Chang'an during the reign of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wo books Tangzhiyan and Tangcaizizhuan mistook the au-thor of Beiliz hi for Zhao Guangyuan ,w hich is due to Zhao Guangyuan's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and his amorous style .That Sun Qi wrote Beilizhi ,on the one h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ry sketchbook creation in late Ta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was to exhort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narrative erotic stories .From its actual spread ,Beiliz hi marks the beginning of erotic novels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北里志》;赵光远;孙棨;追忆盛世;劝诫;艳情小说【作者】王晓鹃【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北里志》是一部描写唐代大中年间(847-860)长安士子狭邪生活的实录式笔记小说,写成于唐代中和四年(884)。

大家为什么喜欢米兰·昆德拉?

大家为什么喜欢米兰·昆德拉?

文化专栏2023年7月11日,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有不少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使用了“欧洲作家”这一说法,昆德拉出生于捷克,后入籍法国,拥有双重国籍,有关昆德拉国籍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故事,反倒使用“欧洲作家”这一说法,会省事许多。

晚年昆德拉面临着回故乡还是留原地的两难选择。

他对故国经历了猛烈批判、欲言又止、保持沉默、乡愁暗生的曲折过程,在小说中,昆德拉对捷克的描写,就如同奈保尔对印度的描写一样,既全面又尖锐且长期。

在捷克人不接受昆德拉的时期,称他为“捷克的敌人”并不为过。

在失去捷克国籍后的漫长时间里,昆德拉拒绝再与捷克产生联系,2007年,他拒绝去现场领取捷克国家文学奖,只寄去了获奖感言,2010年,他拒绝去家乡布尔诺接受“荣誉市民”证书,是市长亲自把证书送到巴黎寓所……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与捷克的冷淡联系,但当故国的风吹到巴黎时,昆德拉还是动心了。

2019年,同样是在巴黎寓所,时任捷克驻法大使的外交官彼得·德鲁拉克,把国籍证件双手递给了米兰·昆德拉,以此为标志,可以视为昆德拉对捷克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

昆德拉热爱巴黎,也曾像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所描述的那样喜欢欧洲,但他以作家的敏感预见并目睹了欧洲的衰落,欧洲作为一场幻梦,已经逐渐消失,这让智慧如他者也产生了困惑。

去世前的几年,昆德拉夫妇想要回到波希米亚(捷克中西部地区)安度晚年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引来了潮水一般的批评。

当然,这种批评包含有把昆德拉挽留在法国的善意,也有对昆德拉选择与捷克和解的失望,更深层面是批评者不愿意接受一个不再犀利的昆德拉……舆论压力下,昆德拉取消了重回母国的想法,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诚实地展示自己的改变,开始把自己的藏书大量运回布尔诺。

他去世的消息,由他故乡所建的米兰·昆德拉图书馆发言人安娜·姆拉佐娃来证实。

这一细节也直接表明,在告别人世之前,他与故乡重新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书是一名写作者的“亲人”,很大程度上,昆德拉的藏书代替他圆了自己的“归乡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老河口:著名藏书家学者—卢弼
卢弼(1876年-1967年),字慎之,号慎园,1876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祖籍湖北省光化县(今老河口)。

现代著名藏书家、学者,直隶提学使(教育家卢木斋之弟)。

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

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08年毕业回国应学部试,获政法科举人。

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

以91岁高龄在天津病逝。

勤思著述,专治三国史,撰有《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三国志引书目》、《三国志职官录》及《三国志地理今释》等;著有《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

与兄卢靖合著《四邨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助兄收藏、编校、刊印《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书》和《慎始基斋丛书》等。

卢弼一生的著述,除《集解》外,尚有多部。

其中,现藏于天津图书馆的《慎园吟草》十卷稿本,收录他50岁至80岁间所作的各体诗737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绝大部分为即兴之作。

在这部诗集中,卢弼写下了大量关于天津的诗作,由于长年生活在天津,所以诗中言及津门事尤多,读来让人觉得亲切。

如《天津杂咏》一诗,作者将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一笔勾画了出来,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话里话外,饶有余味。

此外还有《挽高彤皆(凌雯)》《寿
水竹邨人(徐世昌)》和《天津赵藏斋元礼一字幼梅七十生日》等诗,均属乡帮文献,颇有价值。

卢氏兄弟与傅增湘当时年龄相仿,并在官府供职,傅增湘官肃政使时,卢弼任平政院评事。

又为藏书同好,故交往甚密。

卢靖(木斋)与傅增湘先后任直隶提学使,并为天津图书馆做过善事。

卢靖先于清光绪末年,创建直隶省图书馆(今天津图书馆前身),有开创之功;傅增湘后来四处筹资,网罗江浙流散典籍,为直隶省图书馆访得善本古籍12万卷,奠定了该馆藏书基础。

今天津图书馆庋藏古书,名居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实有两位提学使功绩。

"文革"初期,卢弼受到冲击,看着自己所藏珍贵字画及书籍被毁掉,他心中积郁,不久谢世,一代学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与世长辞了。

卢弼故居,天津市大理道36号的小楼几易其主,如今所属已不甚清楚。

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中华民国平政院(北洋政府的行政诉讼审判机关)院长的卢弼在这里盖起了小楼,结束了此前每逢来津就借住哥哥家的生活,这里后来也成为卢弼的终老之地。

关于卢弼与小洋楼的故事是由他的外孙女刘行宜讲述的。

刘行宜刚刚过了九十岁寿诞,精神依旧矍铄。

这位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贝满女中考入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是卢弼生前钟爱的孙辈,而为外公誊抄著书的经历,也让后来的刘行宜才情满腹。

要讲卢弼,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卢弼的哥哥卢木斋。

卢木斋年长卢弼二十岁,曾任天津武备学堂算学总教习,后步入仕途充任直隶提学使和奉天提学使,并在辛亥革命前后兴学办实业,是有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卢弼从小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博览群书,多亏有这样一位兄长提供资助。

上世纪三十年代,卢木斋在意租界有处个人房产,而卢弼则住在北京的史家胡同,但因战乱和时局不稳定,卢弼常常到天津,每逢来天津就要在哥哥家借住,时间一长卢弼觉得不妥,于是便想在天津自己盖房。

但当时卢弼的经济并不宽裕,在平政院供职俸禄并不够他在天津置地买房,他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自己满屋子的藏书。

据说,他除书房外,有七间屋子的藏书,绝大多数是木刻精本、善本,估计约二十万册。

思前想后,卢弼最终把自己的藏书卖了,这才换来银两让他在大理道建楼,可对于一个读书爱书之人,卖掉藏书却成为卢弼心中最无奈和最遗憾之事。

他在致友人的书中写道"籍伯喈万卷,易兰成小园,"说的就是卖书在大理道盖小楼一事。

当时与卢弼一同在大理道建房的还有一人,就是曾任黑龙江巡抚的周树模。

卢弼与他同是湖北人,又做过周的幕僚,二人私交甚密。

刘行宜回忆,那时两家用同一张图纸在大理道相邻建了两所楼,由卢弼的夫人在现场监工,建成后,两所小楼看去形似四所,五大道上的住户就习惯把这里叫做"卢家四座"。

卖掉心爱的藏书盖房子本来就让卢弼后悔,可住进这座小洋楼后,又有一件事更让卢弼觉得郁闷。

因为在他这所房的隔壁,曾经住过"五四"运动时期出名的卖国贼陆宗舆,而作为那个时期的学人,卢弼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一天,卢弼在家里的阳台上忽然看见住在隔壁的陆宗舆向他点头致意,卢弼顿时被气得面红耳赤,急匆匆地就回到了屋内。

为了避免与他再次碰面,卢弼此后数月都不到阳台,而且连家门都不出了。

他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避地实无谋,择邻深失计。

卢弼于五十岁后退出官场后,就在大理道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刘行宜说她的外公那时生活除了闭门读书著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每天他起得很早,除一日三餐及饭后略事休息散步外,全部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

凡经他读过的书,在书页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札记。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依然欢欣鼓舞,曾在诗里写道:"前尘回忆,不无愁苦之言,来轸方遒,类皆欢忻之语。

"刘行宜解释道,那时,卢弼看到国家日益昌盛,他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