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研究的开题报告

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研究
背景与意义: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士人在文化传承和阶层地位维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江西省是一个文化繁荣地区,当时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名流和私家藏书。

私家藏书的出现不仅是士人文化活动的自然结果,也是士人阶层地位愈发巩固的表现。

通过对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研究,可以探究宋代江西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士人阶层的认识,以及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性质、数量、主要流派和重要藏书家,揭示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为今后对宋代文化和私家藏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思考。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私家藏书的性质和数量:探究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数量、种类和特点等。

2. 主要流派和重要藏书家:梳理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主要流派,以及权威藏书家的情况,分析私家藏书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3. 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分析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探究私家藏书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史料,对宋代江西私家藏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同时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私家藏书和流派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探究宋代江西私家藏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揭示士人阶层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研究宋代江西文化和私
家藏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可以为今后推动文化传承和创
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示范。

明清时期藏书家图书馆学思想略考

明清时期藏书家图书馆学思想略考

据考证,“无论从创建时间、投资主体,还是公有公用和对外开放情况,我国最早真正具有公共图书馆意义和名号的应该是湖北图书馆。

①”在中国古代,图书典籍大多藏于宫廷、官府或士绅私家的藏书楼,是自藏自用的封闭式专有图书馆。

这种以“藏”为主的藏书自用的封闭模式,使得图书流通范围极为有限,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而且,由于朝代更替、战乱、灾患乃至家族变故等原因,致使图书难以妥善留存,更谈不上对外开放流通与文化知识的传承普及。

从古代藏书楼演变到近现代的公共图书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对明清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思想进行考证和梳理,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图书馆学思想演变的轨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图书馆学思想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明清以来,雕版印刷、石版印刷以及活字版印刷等印刷术的持续发展,活跃了图书市场,加速了图书流通社会化的进程,也为各类公共图书馆在传统藏书楼基础上的创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同时,也推进了这个时期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成熟与日臻完善。

中国传统学术的小学、经学,大都以目录学、文献学作为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具有方法性的治学工具。

这个知识体系,同样也是历代藏书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明清以来的藏书家所必备的目录学、文献学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基础和直接源头,在借鉴和吸纳西方图书馆理论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现当代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与成熟,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催生了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群的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是我国图书馆学思想发展日臻完善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藏书家,在他们几十年日积月累的藏书过程中,通过求书、整理、勘校、读书等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图书流通、管理方法。

如:明季著名的祁承㸁《澹生堂藏书约》,清季以降孙从添的《藏书记要》、杨守敬的《藏书绝句》、曹溶的《流通古书约》、清叶德辉的《藏书十约》、袁昶的《尊经阁募捐藏书章程》,以及周永年的《儒藏说》等,分别在其有关著作中阐述了各自的藏书理论,对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福州私家藏书特点和思想探析

清代福州私家藏书特点和思想探析

清代福州私家藏书特点和思想探析郑惠玲【摘要】清代是福州私家藏书的鼎盛时期,藏书家数量多,藏书规模大、质量高,具有家族藏书的传统,他们藏以致用和重地方文献的藏书思想,对保存、利用和流传古籍文献,特别是福建地方文献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48-150)【关键词】福州;私家藏书;藏书特点【作者】郑惠玲【作者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福州是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

有文献记载的福州私家藏书活动始于唐朝,明清两朝福州私家藏书蔚为大观,其间延续了一千多年私家藏书历史。

清代,福州私家藏书在继承明代丰富的私家藏书基础上继续扩展,达到历史的鼎盛,同时进一步确立了自明代以来福建私家藏书的中心地位。

本文围绕清代福州私家藏书的特点和思想,探究清代地方私家藏书的风尚,对研究福建文化史有一定价值。

(一)藏书家数量多据《福建藏书家传略》一书数据统计:清代,福建藏书家有186人,福州藏书家110人,福州一府的藏书家数量占全省藏书家数量近六成,居福建第一;福州藏书家从唐至元朝共11人,明代29人,清代是福州历朝藏书家数量最多的朝代,大大超过历代福州藏书家数量的总和。

(二)藏书规模大施鸿保的《闽杂记》:“闽中藏书最著称者……国朝林鹿原中书﹑李鹿山中丞﹑何述善上舍﹑郑昌英秀才。

近时若梁茝林中丞﹑陈恭甫太史﹑何海孝廉,闻所藏皆十余万卷,真可羡也”[1](p4),是指福州藏书家林佶﹑李馥﹑何述善﹑郑杰﹑梁章钜﹑陈寿祺和何治运藏书达十万卷,这反映清前期和清中叶福州私家藏书的规模。

纵观清代福州私家藏书,藏书达十万卷及以上还有陈宝琛﹑龚易图﹑林琼蕤﹑李大玢﹑何蔚然等人,其中陈宝琛藏书达十几万册,居福州私家藏书首位。

藏书五万卷以上有陈徵芝﹑杨浚﹑叶观国﹑郭柏苍﹑何则贤﹑萧梦松﹑林振棨﹑叶大庄等人。

藏而致用 流通开放——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本质和主流

藏而致用 流通开放——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本质和主流

藏而致用流通开放——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本质和主流
程焕文
【期刊名称】《图书馆学研究》
【年(卷),期】1987()4
【摘要】在我国古代官府、私人、寺观、书院四大类型藏书中,私人藏书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私人藏书源于春秋战国,盛于明清,可谓渊源流长,历史悠久。

在这两千年的私人藏书发展史上,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著名私人藏书家。

今天,我们可以直接从文献记载中看到的私人藏书家虽是凤毛麟角,但亦是举不胜举。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粗略地收集自北宋至清末的私人藏书家就有一千一百余人。

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录诸方志,史乘,诗文集,笔记。

【总页数】8页(P66-73)
【关键词】私人藏书;藏书家;藏书楼;全面开放;保守派;中国古代;流通;我国古代;明清;历史悠久
【作者】程焕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G35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官府藏书和私人藏书活动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J], 周文超;刘丽斌
2.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母体——兼议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J], 黄幼菲
3.我国古代私人藏书的致用与开放 [J], 马艳霞
4.中国古代官府藏书和私人藏书活动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J], 周文超;刘丽斌
5.藉书园共读楼古越藏书楼我国早期公开开放的私人藏书楼 [J], 张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

形成的习俗、风尚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沿革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

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广搜文献。

“定礼乐,明旧章”。

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

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

还有部分载体为成本昂贵的帛书。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

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

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

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成本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

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

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尚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遍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

古代藏书活动探究

古代藏书活动探究

古代藏书活动探究
李红梅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5
【摘 要】藏书,即收藏图书典籍,是一种文化行为。藏书是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
现的,随着文字、载体、出版技术等的发展而普及,藏书由官方主办到官民同办,
再到今日的全民皆藏皆读,形成了独特的藏书体系。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数
不清的自然灾害、战乱以及人为政治,制造了数不清的“书祸”,但有赖于这种藏
书体系,我国成为世界上保存文化典籍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总页数】2页(P69-70)
【作 者】李红梅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母体——兼议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闭性与开
放性 [J], 黄幼菲
2.中国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轨迹--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J], 黄

3.古代藏书活动探究 [J], 李红梅
4.我国古代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历史总结——中国古代藏书学述略 [J], 徐雁
5.试论中国古代藏书价值观对藏书特色的影响--以官府藏书和私家藏书为例 [J],
孟世恩;焦运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

宋代私家藏书的特点探究
4宗窒诸王中有许多人从事圈书的收蠢工作 在宋代的私人藏书家 中,宗室诸王是一股不 可忽视 的力量 ,人数 虽然只有三年十多人 , 但是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各朝 的宗室 以其 优越的物质条件 和皇帝 的频频赐书 ,其对书籍的积累也不是一般人所 能及 的。 由于北宋建立在赵匡胤所发动的一次成功的军事政变基础之上 , 在总结了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导致五代丧乱 、政权迭变的历史经验后 , 宋代统治者一直推行 重文轻 武、以文治 国的国策 。自建国以来 ,皇帝 为 了稳 固统治 ,多次下诏搜 求天下 图书以充实馆 阁 ,并对献 书之人 给予优 厚的奖励 ,并且经 常对宗室进 行赐书 ,如赵宗晟 “ 好 古学 , 藏书数 万卷 ,仁宗嘉 之 ,益 以国子监书 ”【 3 】 ;赵宗绰 “ 始 于英宗偕
座 ;江西 占l 4 座 ;福建有5 座 ;安徽4 座 ;河南5 座 ;山西2 座 ;湖南4 座 ;其他地 区5 座 ;地址不详的有2 座。另外藏 书规模过万卷 的就有3 3 座 ,占总数的4 2 . 9 %, 藏 书规模在十万卷以上的有2 座, 分别是叶梦得 的 “ 叶 氏书楼”及魏了翁的 “ 尊经阁” , 藏 书数量不详 的私人藏书楼 有3 O 座,占总数的3 8 . 5 %,藏书数量在万卷以下的有1 5 座。”f 1 ] 宋 代 的私人藏书楼 类型 多样 ,不论 是数量 、规模 ,还是分 布区 域 ,都超越 了前代 ,是鼎盛发展的宋 代文化 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动力 。 同时宋代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中国古代藏 书楼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 对前代藏书传统的继承发扬 ,也对后世 的藏 书事业产生 了深远影响 , 其所积累的文化底蕴厚重深沉 ,在中国藏 书史 、教育史 、文化史等方 面都有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
中国藏 书楼 的建设起源于先秦时期 ,甲骨文献集 中放置的地方就 是 中国古代藏书楼的雏形。汉代 以后 正式 的藏 书楼才逐渐发展起来 。 宋代私人藏书事业发展的同时 ,也带动了私人藏书楼 的大规模建设 , 以便 于保存和 整理书籍 。据代芯 的 《 宋代 私人藏书楼 初探 》中所 统 计 的7 8 座私人藏书楼中可知 , “ 四川 占l 2 座 ;江苏 占1 0 座 ;浙江 占1 5

清代私家藏书现象解读

清代私家藏书现象解读

清代私家藏书现象解读
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清代私家藏书这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们想想看啊,在清代那会,为啥那么多人热衷于私家藏书呢?就好像现在有的人痴迷收集邮票、手办一样。

比如说,像那江南的富商大户们,哎呀,那家里的书房简直就像个小型图书馆!他们为啥要这么疯狂地藏书呢?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的。

你看啊,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对书那可是真爱啊!这就好比是追星族对自己偶像的那种狂热劲儿。

就说那个郑板桥吧,据说他为了一本心仪的古籍,不惜花费重金,那简直是“一掷千金”啊!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爱读书吗?
其实啊,清代的私家藏书现象可不简单。

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想想看,家里有满满一屋子珍贵的藏书,那多有面子啊!这不就跟现在有的人家里摆着好多古董宝贝一样嘛,倍儿有范儿!
而且啊,这些私家藏书家们还会互相交流、借阅,甚至为了一本珍本古籍争得面红耳赤。

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现在为了抢一个限量版的东西而疯狂的样子?这不,我就听说有两个藏书家为了争一套宋版书,那可是互不相让,差点就打起来了!哎呀呀,这书的魅力可真是大啊!
在那个时代,私家藏书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学者们可以从这些丰富的藏书中汲取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这不就像我们现在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一样嘛,只不过那时候书就是他们的“互联网”!
我觉得啊,清代的私家藏书现象真的是非常独特而又有趣的。

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和品味,不是吗?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对清代私家藏书现象感兴趣了呢?快和我一起去探索更多关于它的故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开放派藏书家藏书思想和实践研究
摘要:古代私人藏书家分为保守派藏书家和开放派藏书家,保守派主张将藏书秘而不宣,而开放派注重藏书的利用,
对藏书进行流通借阅,为更多的爱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


利用藏书刊刻和著述立说, 为典籍的保存、传播、利用和保证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思想;藏书实践
古代私家藏书和官府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一起构成古代藏书四大体系,在保存典籍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私人藏书家系爱书、惜书之人,故大部分藏书家主张将自己的藏书秘而不宣,好自矜啬,束之高阁,所藏秘籍不轻易示人,不仅导致典籍残缺湮没,而且阻碍学术的发展。

然而仍有一部分开放派藏书家尽可能让藏书发挥作用,开馆供读者借阅、公开出借。

并且还利用藏书进行刊刻和著述立说,从而使许多高质量的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在保存典籍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注重流通借阅
开放派藏书家不仅重视收藏书籍,而且意识到藏
书聚难散易,欲使书籍永无散失就要与天下万世共读 之,同时认识到书籍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认为 藏书不应该是私人财产。

福建明末著名藏书家徐勃在著作《藏书》中提到 海盐姚书祥分析藏书家 “知秘惜为藏, 不知传布为藏” 的四个原因,徐勃指出“秘惜为藏”的弊端,其云: 彼谣不知世变靡常,聚必有散。

一旦三灾横起,流 烂灭没,无论藏者且累著作、姓名一并抹煞,是藏有 加于亡。

”还认为别人来借书对自己也有很大好处, 《 观 书三益》中提到陈贞铉云:“客来观书, 病懒时颇厌其 烦,然有三益,不可以厌烦而废。

贱性善忘,经目辄 忽,独对客搜寻之事,虽阅年能记,一益也;览所不 及,庋休便蠹,因客披搜,二益也;习懒成病,偶因 客至,整书忘疲,亦古人运甓之意,三益也。

”有很多 人都得益于这样的开放派藏书家的藏书,而最终能够 学有所成。

如曹学 ?缡敲鞔 ?著名的诗人,其曾辑录一 本选诗,底本主要是来源于徐勃的藏书。

林“将自己的藏书供人阅读,凡与
庐,读我书。

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

清代赵氏“
同学之 食以鼓舞之 清代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说: “乡里后生, 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已就我
雨聚笠,宵续灯,读书其家,谷林解衣推 。


周永年的《儒藏说》:"官私之藏,著录亦不为不多,然未有久而不散者。

则以藏之一地,不能藏于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于万世也,愿与海内同人共肩斯任,务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他们的藏书思想都指出了藏书的目的在于流通,这些图书共读、互通有无的思想对后来藏书家的藏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注重刊刻典籍
清代张海鹏所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 读书只能使自己受益,而刻书不仅可以弘扬作者之精神,而且可以嘉惠后来人。

古代私人藏书家刊刻书籍的目的主要有三种:一是为了传播文化,以达到保存文化的目的,使作者精神“能公诸人”,以弘扬作者精神;二是以藏书表示风雅,刻书用来炫耀;三是把自己本人和祖先的著作刻印,以传久远。

开放派藏书家刊刻藏书大都为了发扬学术,保存和传播文化而并非为牟利,所以不惜工本,他们重视对底本进行考证、校讎、补全,以达到较好的刻印质量,甚至还为每本书撰写序跋,这不仅是尊重作者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实事求是、追求完美的重要体现。

所以,很多藏书家既是校勘家、刻书家,还是版本家。

据《天禄琳琅书目?茶晏诗》称,两宋私家刻书以“赵、韩、陈、岳、廖、余、汪”七家最有名起,。

“如陈他收藏了大批的唐诗,以其为底本大规模地刊印唐
诗的集子,我们现在能看到唐代诗集,陈起的功劳最大。

王国维曾评价:“今日所传明刊十行十八字本唐人专集、总集大抵皆出陈宅书籍本也。

然则唐人诗集得以流传至今,陈氏刊刻之功为多。


刊刻藏书有利于流布泽人、保存古籍、嘉惠后人。

如果锓板精善,雠校无讹,传布寰宇,可以嘉惠后人,所以他很追求底本的完善和刻印质量的完美,既可以使作者精神发扬光大,也可以求沾溉后人,这是“仁人爱物”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三、注重著述立说有很多藏书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治学。

清代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不肖之异者,无它,学不学之所致也。

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

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

读书不知研精覃思,随性分所近,成专门绝业,犹弗读也。


宋代晁公武的著作很多,仅见于书目记录的就有《昭德堂稿》60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10
卷等。

对于《易》、《诗》、《书》和《春秋》他分别撰写了《易诂训传》18 卷、《毛诗诂训传》20卷、《尚书诂训传》46 卷和《春秋诂训传》30 卷。

明代徐勃的著作涉及文学、历史、地理、农业等各个方面。

从《福建文献书目》、《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以及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联合导航系统中从明万历到清道光所版刻图书的4.58 万条记录中查到有关徐勃的著述有30 多部,除此之外在《徐氏红雨楼书目》中查找有关徐勃的著作16 部,大部分是乡邦文献,在《福建通志》中找到40 部,还有散见于明代文集中的,除去重复的共有60 多部。

这些藏书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著作,是因为他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
生以读书为乐,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藏书,这些都是他“藏以致用”的重要体现。

四、结束语
在中国的藏书文化中,藏书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藏书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开放派藏书家将自己的藏书向好学者敞开,为许多爱书读书之人提供阅读的机会,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他们对藏书进行辛勤地整理,保证了刊刻的质量,并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

同时他们还善聚善读,
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著作,很好地处理 了藏和用的关系,充分地发挥了藏书的作用,他的藏 书思想和藏书活动在中国藏书文化中留下了不朽的一 笔。

参考文献:
[1]
(明)徐勃撰:《徐氏笔精》 .1956 年抄本 [2]
李希泌,张淑华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 料(春秋至五四前后) .北京: [3]
任继愈.中国藏书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4] 林英.《中国藏书家通典》评介 .图书与情报, 2006(4)
作者简介:毛健( 1968.12),女, 高级讲师。

中华书局, 1982 中文教育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