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战争简表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世界历代战争年表

世界历代战争年表

世界歷代戰爭年表
本網頁蒙「北大史學論壇」 (「史學討論區」)列入精華版。

本表列出世界各國歷代重要戰爭(包括國際戰爭和內戰)的起迄時間。

鑑於各國歷代因各種糾紛、征伐擴張或內亂外患而引起的戰事實在不可勝計,難以一一盡錄,本表只收錄歷史上最重要且有既定名稱的戰爭。

本表一般不收錄戰役名稱,但如某場戰爭沒有既定的名稱而只有重要戰役的名稱(例如中國[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則以該戰役名稱代表該場戰爭。

本表一般不收錄各國歷代的政變、兵變、民變、篡弒、陰謀、革命、造反、叛亂、騷動、抗爭、危機、沖突、糾紛等,除非該等事件曾引發大規模長期內戰或國際戰爭。

有關世界歷代政變和民變的年表,請參閱「世界歷代政變民變年表」。

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戰爭戰役名稱不一,除稱為「戰爭」、「戰役」外,亦有稱為「大戰」、「內戰」、「之戰」、「之役」、「事變」、「起事」、「革命」、「鬥爭」、「運動」、「之變」、「之亂」、「遠征」等等。

本表一概採用史家集用之名稱。

鑑於歷史上大多數戰爭都沒有明確的起迄時間,即使有起迄時間也可能眾說紛紜,本表只記載一般史家所公認各場戰爭的起迄年份。

為方便讀者,本表附有各場戰爭的簡釋。

惟請注意,有關簡釋僅供備忘,讀者如欲了解有關戰爭的前因後果,請參閱有關書籍或網頁。

另外,本表所列戰爭名稱均見於世界政治史年表網頁,讀者亦可參閱該網頁。

二战后的世界局部战争知识讲解

二战后的世界局部战争知识讲解

海湾战争
伊拉克、 美国等国
波黑战争 内战
第二次海湾
战争(美英 美、英、伊
空袭伊拉克)
1982.6—9 1983.10— 11 1989.12— 1990.1 1990—1991
1992—1995
1998.12
民族、宗教 矛盾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
地区霸权主 义
民族、宗教 矛盾;外部 势力介入
霸权主义
以色列胜
匈奴人西征…… 蒙古人的铁骑…… 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A 帝国主义造成和发动 的局部战争;
B 超级大国造成和发动 的局部战争;
C 地区霸权主义发动的 局部战争;
D 第三世界国家间的战 争。
⑶ 20世纪局部战争 情况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
A 第一阶段
(1899—1945)
爆发 局部战争116次, 平均每年2.5 次。 • 规模最大者: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3、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⑴局部战争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
• 为何出现该特点? A 民族独立战争较多; B 国家、民族利益的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 C 经济欠发达,政局不太稳,为战争提供
了适宜的土壤。
⑵ 亚洲是局部战争最频繁最
剧烈的地区。
• 为何出现该特点? A 亚洲地区社会制度最复杂; B 亚洲地区社会矛盾最尖锐; C 美苏两霸在亚洲的争夺激烈; D 亚洲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严重。
莫、葡
1964—1974 殖民统治 莫获得独立
多米尼加反 美战争
第二次印巴 战争
第三次中东 战争(六五 战争)
多、美
印度、 巴基斯坦
1965 . 4—9
1965 . 9
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

中国革命史简表

中国革命史简表

中国革命史简表摘要:一、前言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太平天国运动2.洋务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国共合作的大革命3.土地革命战争4.抗日战争5.解放战争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文化大革命5.改革开放五、结论正文:中国革命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牺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渴望。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抗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尝试,辛亥革命则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历史的关键。

在党的领导下,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展开。

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土地革命战争使农民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抗日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坚定决心,解放战争则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同时,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历史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总之,中国革命史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见证。

七年级历史战争表

七年级历史战争表

七年级历史战争表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争:
1. 涿鹿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600年,是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开端。

2. 牧野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是周武王打败商朝军队的战争,是封建制度的建立时期。

3. 城濮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是晋国打败楚国的战争,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

4. 马陵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80年,是齐国打败魏国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5. 长平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国打败赵国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战役。

6. 巨鹿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07年,是项羽打败汉兵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只是一部分历史上的战争,如果想了解更多历史战争,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专业人士。

中国近代史表格1

中国近代史表格1

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1)积极:对国家统一,祖国疆域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形成,封建经济发展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消极: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清朝前期(1840年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答:(1)积极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以及一系列边疆政策的推行,如军机处、理藩院、 改土归流等重大举措的实施,强化了中央集权,拓展了清朝疆域,使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前期基本奠 定,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消极方面: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使地方的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空前强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保守和停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资本主义工业潮流,以致于抗御列强 的侵略和压迫,从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总之,清前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方面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是 造成中国落后于近代化潮流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两者相比,消极作用占问题 的主流地位。

三大战役简表 文档

三大战役简表 文档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辽沈
淮海
平津
俗称
关门打狗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瓮中捉鳖
时间
1948.9.12~1948.11.2
1948.11.6~1949.1.10
1948.11.29~1949.1.31
地点
锦州为主
徐州为中心
北平天津(华北)
背景
日本投降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焦点
国内形式对国军不利中共发起济南战役胜利蒋介石派军支援
华北地方战争失败国军准备在天津塘沽或投入徐州或西退回绥远地区同时辽沈结束共军华北包围国军
地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军事转折
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三大战争共同意义
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领导人
中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中国历代起义、暴动史简表

中国历代起义、暴动史简表
中国历代起义、暴动史简表
朝代
西周
起义、暴动
国人暴动 下层民众的反抗斗 争 国人干政
主要领导人
参与者
宗周“国中”的国人为 主,百工、王宫卫士参 宗周 加 奴隶、工匠的逃亡和公 开暴动 “国人”
爆发地点
暴政
原因
主要事迹和结局
驱逐周厉王。“共和行政”
备注
中国第一次群众暴动。
劳逸繁重、战争频仍 奴隶主贵族的腐化、租税赋 役增加。权利和生活受到威 胁 (安徽)蕲县大泽乡 秦之暴政、戍守误期 江苏会稽、江苏沛县等 暴政、亡国灭族之恨 争夺政权、农民战争的果实 (湖北)绿林山 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失败 (山东)莒县 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失败 河北一带 冀州、颍川、南阳等 四川地区 (湖北)江夏 (河南)宛城 荆湘(两湖地区) 浙江。转战东南各省 (山东)长白山 黎阳 (河南)瓦岗寨 社会危机、王莽改制失败 阶级矛盾 被镇压下去 建立政权。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 八王之乱、政治腐败、自然 建立政权。303年被晋将镇压下去 灾害、流民迁徙 312年,分裂,王如降晋,起义失败 在晋将王敦、陶侃镇压下失败 被镇压下去 暴政 民苦。隋炀帝二征高丽 暴政 暴政 暴政 阶级矛盾
被岳飞等镇压下去洞庭水战民族气节农民大都是战争时期的产物以寇制寇各个击破最终剿灭土匪式的流动武装集团危害极大各地小规模起义农兵商贩手工业工人少数民族阶级矛盾均被镇压下去民族矛盾制约了阶级矛盾被忽必烈派兵镇压下去使忽必烈更加疑惧汉人窝阔台汗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忽必烈亲征海都败死西北诸王乱平蒙古高原极东忽必烈亲征伏杀之
利用道教组织动员群众
隋朝
唐朝
杨玄感反隋 瓦岗军 河北义军 江淮义军 裘甫起义(宣宗) 庞勋起义(懿宗) 黄巢起义
杨玄感 杨玄感所部 翟让、李密 农民 高士达、窦建德 农民 杜伏威、辅公 农民 裘甫 农民 庞勋 桂林戍卒 王仙芝、黄巢 农民 农民 壮族人民 禁军士兵 农民 瑶族人民 禁军士兵 农民 农民 御营司士兵 农民 农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邑之谋
西汉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
西汉—匈奴
匈奴大败
汉匈关系完全破裂,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昆阳之战
刘玄更始元年(23)
新莽—绿林起义军
起义军获胜,灭王莽主力。
推翻王莽政权的决定性战役。
官渡之战
东汉
汉建安五年(200)
曹操—袁绍
曹操大胜袁绍。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东汉
汉建安十三年(208)
孙权、刘备—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败曹操。
曹操无力南下,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淝水之战
东晋
晋太元八年(383)
东晋—前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前秦政权瓦解。
靖康之变
北宋
宋靖康二年(1127)
金—北宋
金灭北宋
北方陷入战乱,南宋王朝开始。
黄天荡之战
南宋
宋建炎三年(1129)
南宋不再轻易下江南,南宋小朝廷得以稳固。
清—法
法军溃败。
改变了越南被动的战局。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1894—1895)
清—日
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可耻的《马关条约》。
日本割占中国台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
清—日
日军退出黄海,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北洋海军受重创,但粉碎了日军全歼北洋舰队的计划。
九江口之役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朱元璋—陈友谅
陈友谅战败,士卒皆降。
为朱元璋统一南方奠定基础。
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1399)
朱棣—明朝中央
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
朱棣称帝,开始明朝大发展时期。
土木之变

景泰四年
蒙古瓦剌部—明
明军大败,英宗被俘。
明朝统治处于严重内忧外患中。
戚继光抗倭

嘉靖三十二年—四十四年(1553—1565)
历代著名战争简表
名称
朝代
中国纪年
(公元纪年)
交战双方
结局
影响
巨鹿之战

秦二世三年(前207)
秦—农民起义军
秦军投降,起义军歼灭秦军主力
扭转了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楚汉战争
秦汉之际
汉王元年—汉高祖五年(前206—前202)
刘邦—项羽
项羽在垓下自刎,刘邦大胜。
成为刘邦建立统一的西汉王朝的关键一战。
雅克萨战役

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1685—1686)
清—沙俄
沙俄战败,同意谈判。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中俄边境局势。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二年、三十一年—四十一年(1747、1766—1776)
清—藏族土司
清军镇压了藏族土司叛乱。
清廷鉴于此,在四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年—二十二年(1840—1842)
廊坊之战

光绪二十六年(1900)
义和团—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受重创,败回天津。
显示人们反抗侵略的强大力量。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清政府
起义胜利,建立军政府。
此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陷入瓦解。
农民军溃败,退出北京。
农民战争走向失败,清军入关,统治中原。
郑成功收复台湾

顺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1—1662)
郑成功军—荷兰殖民军
荷兰军败,被迫退出台湾。
结束荷兰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平定葛尔丹叛乱

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1690—1696)
清—蒙古准葛尔部葛尔丹军
叛乱被平定。
清政府加强对蒙古管理,保卫了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十年(1856—1860)
清—英、法
双方议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左宗棠出兵新疆

光绪二年—四年(1876—1878)
清—阿古柏
清军收复新疆。
为最终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创造了条件,保卫了西部边疆。
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一年(1885)
戚家军—倭寇
抗倭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东南海防得到有效保障。
萨尔浒之役

万历四十七年(1619)
后金—明
明军四路进攻皆败。
努尔哈赤在战略上转入攻势,进取中原。
宁远之役

天启六年(1626)
明—后金
明军取得胜利
有利于明军保卫山海关,挫败了后金进犯中原的企图。
山海关之役

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农民军—清、吴三桂军
清—英国
清政府屈服,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随后又有不平等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虎门之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
清—英军
关天培率同守军殉难,英军攻占虎门。
此后,英军溯江而上,直逼广州城。
三元里抗英斗争

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三元里人民—英军
抗英斗争取得大胜利。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有力抗击外国侵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