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5.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6.若不阙秦(阙,通“缺”,减少)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共其乏困 (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的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结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以乱易整,不武 (武:符合武德)

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名词使动意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使……得利)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使……成为疆界。)

动词作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恩惠)

动词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阙: 使……削减)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撤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形容词用作名词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资粮)越国以鄙远(远:远国,指郑国)

臣之壮也(壮:壮年)今老矣(老:老年人)

以乱易整(乱:散乱之师;整:严整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

邻之厚(厚:变雄厚) 君之薄也 (薄:变薄弱)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因人之力以敝之(敝:损害,衰败)

形容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兵)阙秦以利晋(利:使……获利)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减少)

数词活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一词多义

以其无礼于晋 (表因果,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而,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 以乱易整(用,介词)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是,在哪里)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行李之往来(代词,指代“行李”)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

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失其所与,不知(否定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

状语后置

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省主语

(烛之武)许之

(秦伯)与郑人盟

(晋惠公)许君焦、瑕

(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夜,(烛之武)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省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固定结构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 纳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许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微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过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写作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秦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最后,秦伯不仅撤走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终于使郑国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本文被清人誉为“第一篇反间文字”)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③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词。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②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外交使节。今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④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动

词。今为“二”的大写,数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的主人。今指设宴请客的人。)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②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倒装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结构后置句) 4、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作动,驻军)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阙秦以利秦(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使动用法,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康乐一中语文组马仲花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学法上,除了诵读法,归纳法外,还要采用提要钩玄法,抓住关键词语,探求精深的道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教有法而无定法,还要依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课堂,在教学中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以阅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介绍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为了国家安危不计个人恩怨,这需要怎样的胸襟?孤身一人深入秦军大营,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以一番说辞巧妙化解亡国之危,这需要怎样的智慧?读完《烛之武退秦师》,你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之往 ..()东道主,行李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 ..(执行事务的人)。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 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 ..(外交使节)之往来,共.(通 ..(把……当作)东道主,行李 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 ..(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通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2.重点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ppt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学情:《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会人物的精彩语言,学会说话的艺术。(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打算设计两个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确立 教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情境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品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设立这个情境。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将如何说服秦君。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首先,这篇文章选自《左传》ppt上展示相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读视频,ppt上显示文中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让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在书上,大家再齐读一遍文章。 再读文章,理解大意:让大家自由朗读,对照课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点四个同学起来翻译全文的四个自然段,根据大家的情况加以纠正,同时点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虚词这些基础知识。(这个一节课可能讲不完,所以第二节课接着翻译) 理清思路,深入解读:提出以下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分出层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然后老师总结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二阐明厉害,动摇秦君(邻厚君薄)第三步:体秦着想,以利相诱四引史为例,调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 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 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 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 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 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 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内容波澜迭起,曲折有致。本文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波澜起伏、详略得当。 二、说学情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美伊战争”、我国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进行类比导入本课,联系现代战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言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梳理本文脉络,可以分为四大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成功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乃还”),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 第4段:迫晋退兵。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明确并且整体把握文章的层次,为下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下面我将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字词解释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假如】亡.【使动用法, 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越国以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也。若舍郑以为 .. 【把......作为】东道主 ...【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 ..【古今异义,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曾经】为.【给予】晋君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矣,许君焦、瑕,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济.【渡河】而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设版 ..【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宾语前置】?既.【在……之后】东.【名作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郑,又欲.【想要】肆.【扩张】其西.【西面】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指代土地】?阙.【动词使动用法,使……

削弱】秦以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发语词,表示希望】君图.【考虑】之【指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名作动,订立盟约】。使.【派】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还。 子犯请.【请求】击.【攻击】之【指秦军】。公曰:“不可。微.【假如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 ..【达不到】 ..【古今异义,那个人】之力不及 此。因.【依靠、借助】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失去】其.【自己的】所与 ..【所与:同盟者。与:结交,亲附】,不知.【通“智”,明智】;以.【用】乱易.【替代】整,不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吾.【我们】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还.【回去】也。”亦去.【离开】之【指代郑国】。 三、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 2.共其乏困 ( “共”通“供”供给 )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6.若亡郑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8.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9.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3.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14.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5. 臣之壮也(形容词作名词,壮年) (三)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汇总一、词类活用 1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动词,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 (名词→动词,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2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既东封郑 (在东边) 3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4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得雄厚,变得薄弱。) 6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7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共其乏困(供)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 三、古今异义 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尊称/掌管某项工作)以为东道主 (把……作为/认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微夫人之力 (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贰——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讲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路 一、课前布置预习 提前一天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参照注释,参考学习辅导书《绿色通道》上的译文,对辅导书上列出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理解记忆并在书上做相关预习笔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能熟读或背诵课文,领会一词多义,学习实际应用劝说的艺术。 3、美育目标:品味学习文中有关人物劝说辞令的语言美及文章的结构美。 4、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的先国家之急后个人之忧并勇当大任的爱国精神。 三、计划安排 1、课时安排:两课时 2、学习步骤:听——读——品——用 3、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4、教学风格: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大语文教育观”结合起来,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以下各序号对应各自的课件画面) (三)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理解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研讨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放映课文朗读录音。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语句停顿、语气语速等。 放映完毕,请大家齐读。 (五)检查预习,同学主动回答。 1、通假字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基础知识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 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④若入前为寿 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答案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好!我是来自******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过程中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shui)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shui)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shui)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理解。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教法是,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讨论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步阅读古代散文的习惯。具体地说运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诵读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字词

必修一第四单元《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辞.曰:“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夜缒.而出() 7、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9、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10、焉用 ..亡郑以.陪邻()()()()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 14、夫.晋,何厌.之有()() 1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7、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9、失其所与.,不知.()() 20、以.乱易.整,不武()() 21、吾其.还也() 二、解释指出的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三、指出活用的词语,说明其用法并加以解释 1.晋军函陵 (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3.邻之厚,君之薄也 ( )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 )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7.因人之力而敝之() 8.共其乏困( ) 与郑人盟 9.阙秦以利晋( ) 10.且贰于楚也( ) 11.夜缒而出( ) 12.烛之武退秦师( ) 四、指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共其乏困 ( ) 2.秦伯说( ) 3.失其所与,不知( ) 4.何厌之有?( ) 5.无能为也已。( ) 五、指出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行李之往来( )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亦去之(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6.敢以烦执事( ) 7..焉用亡郑以陪邻。( )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