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2.小学: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3.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也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学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学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4.共时语言学:从一个特定时期的语言状态着眼,研究语言结构每个子系统的状态或各个子系统间的关联,如现代汉语研究,现代英语研究。
5.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如汉语史研究,英语史研究。
6.普通语言学:综合具体语言研究的成果,以寻求语言的共性原理为目标,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我们这门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的性质。
7. 符号:“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8.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用人类发出的声音作为自己的形式,是音和义的结合体。
9.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符号和符号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10.聚合关系:在语言符号的线性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11.语音四要素1.)音高:声音的高低——音频——发音体(长短、厚薄、松紧、宽窄)2.)音强:声音的强弱——振幅——呼出气流的强弱3.)音长:声音的长短——振动持续的时间4.)音质:声音的本质特色,又叫音色。
12.音素: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的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语言学纲要》187个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187个名词解释1.语言学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语言学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2.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
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3.共时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从一个发展的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4.历时语言学语言学的分支,又叫历史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5.语文学又叫传统语言学,用于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6.“小学”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六书)、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
“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
☆7.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8.理论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应用语言学相对。
理论语言学主要以语言系统的描写、语言运用机制、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
☆9.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教学(包括聋哑盲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撰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10.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的重要流派,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具有共同母语的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分章)导言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
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
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1.语音四要素语音的四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从声学的角度粗略地说,音高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频率的快慢(也即单位时间内振动周期的多少),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声波持续的时间,音质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声波中陪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
2.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是仅依据音质区别而得出。
如:看(kan)可以划分出“k、a、n”三个音素。
音素又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3.音位音位是某一个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功能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语言的,是仅依据有无区别该语言中的词的语音形式之功能(进而也区分了字词的意义)而得出的,它可以是音质上有区别,也可以是音高、音强、音长有区别。
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也可以粗略的说成“区分意义”。
如:普通话中“关上啊![kuan ?ɑ? ?A],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前a、后ɑ、央A),三者随便替换,也不起语音形式的作用,所以这三个音素可以归为一个音位/a/。
4.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到一个音位。
如果他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如:英语中的/p/就包含[p][p?]两个变体。
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位置出现的若干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功能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如普通话中的[a][?][ɑ]。
[a]出现在开尾韵韵腹的位置上。
“大[ta]、加[t?ia] ”; [?]出现在i和n的前面(限于开合撮三呼)“爱[??]岸[?n]”;[ɑ]出现在u和?的前面“老[lɑ?]、亮[liɑ?]。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地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
它是人类区别于所有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人类通过有限的语音组合、语素结构和语法规则来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小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也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学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学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共时语言学:从一个特定时期的语言状态着眼,研究语言结构每个子系统的状态或各个子系统间的关联,如现代汉语研究,现代英语研究。
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如汉语史研究,英语史研究。
普通语言学:综合具体语言研究的成果,以寻求语言的共性原理为目标,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我们这门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的性质。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符号用人类发出的声音作为自己的形式,是音和义的结合体。
组合关系就是符号和符号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符号和符号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语言符号的线性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1)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旨在探讨语言的结构、发展、使用和认知等方面的规律和现象。
声音:声音是由空气振动引起的,可通过耳朵感知得到的物理现象。
在语言学中,声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用于构成语音。
语音:语音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中的音素、音位等声音单位的特征和规律。
音素:音素是语音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在一个语言中差异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声音单位。
语言声调:语言声调是描述不同语言或方言中声调变化和使用的规律和现象。
音韵学:音韵学是语言学中一个研究语音的分支,研究不同语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辅音:辅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需要舌头、唇等口腔器官接触或与之产生摩擦的音素。
元音:元音是指发音时空气通过喉咙、口腔等器官自由通过而不产生摩擦的音素。
音系:音系是指一个语言中所有音素的组合和制约关系。
语法: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科学,包括句法、词法等方面。
句法:句法是语法的一个分支,研究句子在语言中的组织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词法:词法是研究词的结构和形态变化的学科,包括词的构成、词类等方面。
形态学:形态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词的形态构成、词的形态变化等现象。
句子:句子是语言中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基本单位。
意义:意义是语言符号所包含的符号和概念的含义。
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学科,包括词义学和句义学等方面。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和交际行为的学科,关注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等方面。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话结构、对话参与者行为等方面。
语言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在地理分布和变化中的规律和影响的学科。
语言变异学:语言变异学是研究语言变异和变体使用的学科。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和掌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语言分析:语言分析是对语言进行形态、句法、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指通过教育和教学方法来教授和学习语言的过程。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
其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3、语言的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4、语言的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上那些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有大致相同的语法作用。
5、语流音变:是指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6、音位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辨义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7、音质音位:是指从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8、非音质音位:是指从音高、音强、音长等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9、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指能够区别不同音位的发音特征。
10、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11、句法多义: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
12、语法范畴:是指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这种语法意义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
13、语法形式:是指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14、语法意义:是指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5、隐喻:建立的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也就是派生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
16、换喻: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事物的词去指称乙事物。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2.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
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3.语文学: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语言研究成为语文学。
4.“小学”: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六书)、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
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5.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应用语言学相对。
主要以语言系统的描写、语言运用机制、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1.符号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2.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含义是: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3.语言符号特定语言系统中作为音义结合体的语言单位称为语言符号。
与一般符号相比,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能指的线性特征、所指组合的层次性等等。
4.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
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
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
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
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5.组合关系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1.语音四要素语音的四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从声学的角度粗略地说,音高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频率的快慢(也即单位时间内振动周期的多少),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声波持续的时间,音质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声波中陪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
2.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是仅依据音质区别而得出。
如:看(kan)可以划分出“k、a、n”三个音素。
音素又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3.音位音位是某一个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功能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语言的,是仅依据有无区别该语言中的词的语音形式之功能(进而也区分了字词的意义)而得出的,它可以是音质上有区别,也可以是音高、音强、音长有区别。
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也可以粗略的说成“区分意义”。
如:普通话中“关上啊![kuan ɑA],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前a、后ɑ、央A),三者随便替换,也不起语音形式的作用,所以这三个音素可以归为一个音位/a/。
4.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到一个音位。
如果他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如:英语中的/p/就包含[p][p]两个变体。
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位置出现的若干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功能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如普通话中的[a][][ɑ]。
[a]出现在开尾韵韵腹的位置上。
“大[ta]、加[t?ia] ”; []出现在i和n的前面(限于开合撮三呼)“爱[]岸[n]”;[ɑ]出现在u和的前面“老[lɑ]、亮[liɑ]。
如果几个音素处在同样的位置上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以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
如:[n]和[l]是武汉话/n/音位在声母位置上的自由变体。
5.非音质音位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也能构成音位。
我们把这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叫做非音质音位,以区别于由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构成的音质音位。
如:“妈”“麻”“马”“骂”的元音辅音和他们的组合顺序是一样的,都是/ma/,只是音高变化的不同才使它们成为语音形式不同、意义迥异的四个语言单位。
6.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
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楚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特点和具体语言语音系统的组织方式。
音位的区别特征虽然可以从声学方面分析,但因发音方面的分析与音位在语音系统中的作用更加相关,所以也可从发音方面分析。
如:北京话中/p/以不送气与/ p/相区别,以双唇与/t 节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确切的说,音节是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音节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1)音节最多可以有几个组合位置,(2)组合位置按什么样组合层次组合起来,(3)每个组合位置上可以出现哪些聚合类的成员。
如:(1)北京话的音节最多可以有声母、介意、韵腹、韵尾四个线性位置。
(2)超音质音位的声调贯穿音节整体,音质的四个线性位置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分为声母韵母两分,第二个层次是韵母分为介音和韵。
第三个层次是韵分为韵腹和韵尾。
(3)声调位置上可出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
声母位置上可以出现北京话中//外的所有辅音音位和一个零声母。
介音位置上可以出现高元音/i、u、y/,韵腹位置上可以出现北京话所有的元音音位,韵尾位置上可以出现高元音/i、u/和鼻辅音/n、/。
8.语流音变音位与其他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
同化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在音位整体上的趋同。
如:北京话中棉/mian/在“棉袍”中变成/m /,这是被“袍”的声母/p/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异化是两个本来相同或者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与邻音不同或不相近。
如北京话中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
弱化则是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中。
如北京话“木头”/mu tou/弱化成/mu to/。
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会造成音节的脱落,并有可能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变成一个音节,后者称“合音”。
如:豆腐/tou fu./说成[tou f.]。
9.音步音步是由若干个音节组成的语音单位,变现为语流中大致等距离(等时)出现的轻重、高低、长短、或者松紧的一次交替,是语言节奏的体现。
音步一般为2-3个音节,也可以是单音节或4-5音节。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以分为()中五个音步。
在音步上还有更大的韵律单元,停延段和语调段。
10.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
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
11.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12.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
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13.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
14.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15.体体(aspect)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16.时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17.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18.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是词汇中的核心部分,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
19.多义词是具有多项意义的词,这些意义互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0.反义词是意义相对相反的词.21.施事1.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22.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
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23.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这对所言的主观看法”范畴。
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24.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25.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大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差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
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
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
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策划能够为言语行为研究。
26.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
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7.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28.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29.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30.借词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如英语中的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
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
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1.语言联盟语言联盟即“语言的区域分类”。
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跟彼此不同。
32.语言替换语言换用也称“语言替代”或“语言融合”,是不同民族在长期接触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33.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的过程中,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
34.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35.洋泾浜“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36.克里奥耳语混合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
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37.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时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语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作历史比较法。
38.语法化语法化是指这样一类变化: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更高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