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网络语言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调查报告网络语言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网络语言调查。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青少年、青年和中老年。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和使用情况。

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语言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更加熟悉和频繁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中老年群体则相对较少使用。

这可能与年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技术水平有关。

其次,我们发现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青少年和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网络语言,如微博、微信等。

而中老年群体则更多地使用网络语言在论坛和社区进行交流。

这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网络语言的接触渠道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

调查还显示,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与个人的社交活动有关。

那些经常参与线上社交活动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语言,而那些较少参与线上社交的人则相对较少使用。

这可能与个人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圈子的差异有关。

然而,尽管网络语言在日常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调查也揭示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使用经常伴随着拼音缩写、表情符号和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

这种语言形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也容易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和理解的困难。

其次,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过高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对正式语言的运用能力,影响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网络语言的滥用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一些人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进行恶意攻击、辱骂和谩骂,给他人带来了心理伤害。

此外,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也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和注意事项。

其次,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应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管理,打击网络语言的滥用和恶意攻击。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前段时间,一篇名为“小学生作文’雷’倒老师”的新闻报道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说是重庆一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作业写到晚上10点,真是’杯具’!”其中“杯具” 一词令老师困惑不解,搞了半天才弄明白“杯具”是“悲剧”的谐音,是现在最流彳丁的网络语言。

“杯具”一度使网络语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

众所周知,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与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起源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有拼音或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组成,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流传起来。

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除了“杯具”,还有“GG、"MM、“BT”等。

通观学生作文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数字或字母的简称,比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 ,“886”代表“拜拜咯”,“+LT意为“加油”;比喻,如“腹黑”是指表里不一的人;谐音,“喜欢”叫做“稀饭”;还有一些流行新语,“打酱油”的意思是“不关我的事,不予评价”。

在前不久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某省赛区的150万篇参赛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使用了诸如“努力ing ”等网络语。

网络语言受到如此的青睐,究竟它魅力何在呢?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1.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网络语言将数字、符号、拼音、汉字和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比传统的语言要简单易用,也减少了打字时间,节约了上网费用。

2.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许多网民不仅主动使用网络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创作网络语言,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来来替代传统的语言形式。

3.张扬个性。

中国网民在18至24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他们正处于渴望张扬个性,引起他人注目的年龄阶段。

4.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应该被广泛使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日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三名在校大学生对北京10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成为现代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并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了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以及对网络用语的看法等内容。

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并收回了18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其中,有近40%的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用语,另外40%以上的人则表示每周都会使用。

这表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成为日常交流的一种习惯。

2. 网络用语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和表达的简洁性。

此外,约30%的人表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互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效果。

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用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和潮流时尚。

3. 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在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包括“哈哈哈”、“LOL”、“666”、“emmm”等等。

这些表达常被用于表示开心、滑稽、赞美等情绪和赞美对方的表现。

总体而言,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往往通过独特的文字符号和缩略词来代替传统的表达方式。

4. 对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对网络用语的看法方面,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可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另外,约30%的人则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不正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水平。

四、结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表达简洁和增加社交效果。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和意见。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线问卷平台发布调查链接,以匿名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样本数量:1000人调查结果:1.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语言,其中有30%的大学生表示每天均使用网络语言多次。

2.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上,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进行网络语言交流,占比超过80%。

约有10%的大学生会在论坛、游戏或者群聊中使用网络语言。

3.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主要集中在表达情感、幽默、调侃和打趣。

此外,部分大学生也会使用网络语言传递信息、签名、分享生活等。

4.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持积极态度对待网络语言的使用,认为网络语言能够提升交流效率、增加趣味性。

约有1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使用应该适度,不应过度依赖网络语言。

少数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影响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查结论: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的代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数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语言,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

他们通常使用网络语言表达情感、幽默和调侃等内容。

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持积极态度,认为其能够提升交流效率和趣味性,但也有少数人担心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对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建议:1. 在教育中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导和教育,教授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2. 加强大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使其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和标准语言。

3. 各大学、高校可以设立相关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在网络社交中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辨识能力,防止网络语言的不当使用。

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关于网络用语问题

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关于网络用语问题

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关于网络用语问题此次调查,为力争研究数据的全面真实性,笔者以300名五年级学生为被调查对象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样本),问卷的发放分别在郑州市十所中学进行,问卷采用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形式完成。

本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

了解途径调查内容:分析了解青少年接触网络用语的途径。

调查结果:结果分析:从图 1 中,我们轻易可以得出互联网是青少年接触网络用语的主要渠道,占总调查人数的 61.19%,接着排序依次为:手机、电视、广播、纸质出版物等方式。

使用态度调查内容:分析中学生对待网络用语的使用态度。

调查结果:结果分析:如图显示,在接受调查的 286 人中,对网络用语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过半,合并喜欢人群可得出约 87.1%的中学生对待网络用语并不持反对态度。

通过对学生的实时访谈,可得知对网络用语持积极态度的同学认为网络用语时髦有趣,让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幽默简洁,而有反对意见的这部分同学觉得网络用语种类繁杂,其中不乏粗俗不堪的词汇,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和道德认识的养成起到阻碍作用。

使用频率调查内容:分析中学生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结果分析:对于中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情况,39.2%的学生认为他们会“经常使用”,47.2%的学生认为他们“偶尔使用”,由此可知,86.4%的学生会经常或偶尔使用网络用语,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排斥网络用语的流行和运用。

使用动机调查内容:了解中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动机。

调查结果:据 excel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中学生人群中,有 11%的同学是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从众使用;16%的中学生是因为使用网络用词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更具个性;37%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简洁明了,比传统语言更直观地传情达意。

46%的同学则觉得网络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觉,时刻更新,紧贴时代。

结果分析: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动机和网络语言的特点紧密相连。

关于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中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作者:岳洋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语言对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中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通过此次调研,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最后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促进沟通作用,但某些语言低俗,或含意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规范使用,尤其中学生要科学对待网络语言,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摒弃不良用语,从自身做起,促进网络语言文明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语言规范中国网民数量达9亿人,微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多人。

近几年来,网络语言更是以简洁生动诙谐的独特形式,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

网络语言就像网络本身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语言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一些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理解不深,在网络语言自由化、新鲜力的冲击下,极易被这种新鲜的语言形式所吸引,如里面夹杂的低俗、暴力等,这些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使用网络语言?通过调研,我们取得了第一手数据。

一、调研方法首先设计好问卷的类型和题目,针对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及态度、对网络语言的具体了解程度等共设计20个问题,使用问卷网的模板加载,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问卷。

从5月25日~6月10日,共计15天的时间,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29份。

二、调研数据分析(一)参与调查问卷中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收回的129份调查问卷中,其中男生73人,女生55人,1人未回答。

高二有73人,高三有26人,高一有13人,初三有11人,初二有2人,初一有3人,1人未回答。

关于回答平时是否有上网经历,96.9%的人回答都有上网经历。

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报告

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报告

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报告
我校有学生2900多人,这次主要面对高一、高二,共计2000人左右,发出表格1056张,收回表格950张,这里感谢我校学生会与指导老师,使回收的表格如此之多,高一560张,高二390张,本次调查详细结果如下:
对第1题此项共收到960票,100%的同学参与了此项,从比例来看,说明绝大部分同学知道有网络语言,并能说出来!
对第2题从下图可看出,经常用与从来没用过的人数差不多,中间较多用与很少用也相当,说明多用与少用的人数对半分,说明网络语言已基本进入同学们的大脑中来了。

对第3题从下面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在QQ上使用,其次是手机短信中用,说明学生生活中已逐渐有使用网络语言的倾向。

对第4题很多同学凭直觉都说网络语言好,说明同学们对新事物接受很快。

对第5题说明同学们最早知道网络语言的方式为从QQ上的朋友,说明用QQ的同学不少,是一个传播网络语言的场所。

对第6题说明同学们有使用网络语言在学习中的现象,有一部分同学偶尔有用过,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网络语言的发展。

由调查的数据可知,现在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什么是网络语言,并且也时常用过,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在QQ上,由此可见,QQ的广泛使用对网络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由调查时同学们的回答所知,他们认为网络语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节省了很多时间。

网络语言有些用符号组成的表情语义更是深受欢迎。

有少部分同学在作文上使用过网络语言,以致使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

大部分同学都十分了解网络语言并且支持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怎么写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交流中通过网络特定技术手段和符号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用语在社交媒体、即时通信、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对人们的交流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调研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200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对象主要是15至35岁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络用语的主要使用者。

问卷主要包含了对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对网络用语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网络用语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的看法等问题。

三、调研结果1. 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使用网络用语,其中约有5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频率超过3次/天。

2. 了解程度关于网络用语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网络用语非常了解,而只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程度较低。

3. 影响力在调查中,约有6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对语言表达有积极影响,认为网络用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效率和准确度。

但也有约30%的受访者表示网络用语会对正式的写作和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如缺乏语言规范性和表达的深度。

4. 社交互动关于网络用语对社交互动的影响,大约50%的受访者认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促进沟通和交流,使得社交更加轻松愉快。

但也有约4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可能导致交流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四、讨论与分析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对语言交流和社交互动产生了诸多影响。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和互动的便捷性。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网络用语可能导致语言的贫乏和交流的表面化。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高说明了其在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合理使用网络用语。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用语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交流中需要注意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简介
网络语言:(i)一种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渐普遍而 兴起的语言,与规范语有很大分别。
(ii)不同地方或国家有自己的网络语言, பைடு நூலகம்如方语一样
(iii)网络语言可归纳为三大类。 1.符号 2.谐音 3.自创新词
符号类网络语言
符号类网络语言是用各类符号构成图像以表意,或直 接用图像表意 ^^、^.^、@@可以表示为开心 ==、=.=则用来表示不开心 orz像一个人跪在地上,o为头部,r为身躯,z为弯曲 的脚,意为无奈 这类网络语言数之不尽,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好处
2.具有趣味
自创新词
自创新词是网民创作一些规范语没有的词藻,有些新 词有是根据社会现象而创造的 如给力有加油之意 裸考、裸婚表示没有准备之下去考试和结婚 剩女表示未能出嫁的中年女士 好处
1.丰富中文词汇 2.具有高度之传意能力,特别是有社会现象根据的自 创词 3.具有趣味
网络语言所带来的问题
在沟通时,可能引起误解 ---每个人对这些网络用语的理解不尽相同
妨碍沟通 ---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些网络用语
破坏规范语 ---这些网络用语大量使用,令规范语受到影响
➢最终导致我们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
总结
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带来很大方便 又可激发人的创造力 更有些新词可丰富中文的词汇
但过份使用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产生误解,妨碍 有效之沟通
所以,宜少用一些比较抽像的网络语言 而一些能望文生义,有社会现象基础的网络语言则
1.方便快捷,便于沟通 2.高度形象化,比用文字表达更有效、传神 3.趣味十足
谐音类网络语言
谐音类网络语言是指用些谐音字取替原有的字 诞生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有网络管制,网民要用谐 音字避过管制 如以88表示拜拜 杯具表示悲剧 河蟹表示和谐 好处
1.方便快捷,如以88表示拜拜就能节省输入文字之时 间
应纳入规范语之中,增加中文的丰富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