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从莎剧翻译浅析朱生豪“神韵说”翻译风格及其影响

从莎剧翻译浅析朱生豪“神韵说”翻译风格及其影响
童家伟
【期刊名称】《安徽教育科研》
【年(卷),期】2022()15
【摘要】本文以翻译英才朱生豪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实践为切口,剖析其独特的翻译手法和译作风格,论述其对翻译理论界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童家伟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从莎剧翻译看朱生豪的翻译思想
2.翻译美学观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的审美特征
3.论朱生豪莎剧翻译在中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4.论朱生豪莎剧翻译在中国及世界的深远影响
5.朱生豪"神韵说":中国翻译思想史中的遗珠——罗新璋先生访谈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amlet朱生豪译文赏析_PPT课件

缺点:莎剧每一场的结束往往有一个对句,分两行排列,而且押韵。朱生 豪在翻译时时常忽略这一特点。
二,语体风格
译文:奥菲利娅:不,殿下。 哈姆雷特:我的意思是说,我可以把我的头枕在您的膝上吗? 奥菲利娅:嗯,殿下。 哈姆雷特:您以为我在转着下流的念头吗? 奥菲利娅:我没有想到,殿下。 哈姆雷特:睡在姑娘的大腿中间,想起来倒是很有趣的。
评析:王子与奥菲利娅的对话,特别是王子的说法,许多暗含了性,译文有 所回避。这是朱生豪翻译时的一贯做法,朱生豪认为淫猥语绝不能登大雅 之堂,因此翻译男女之事等内容时则采用转换、回避或删除的“雅化”方法 ,对原文进行“有意误读”,其中深层原因之一是译者受本国传统文化中道 德因素的影响,对那些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存在着潜意识的抗拒。
译文: 有谁能解答这一哑谜, 是境由爱造?是爱逐境移?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事实的结果总难符预料。
评析:这段伶王的唱词是对古典戏剧的模仿。译文和原文一样,采用有韵 的设置,大约每行十字,准确模仿了韵文的戏剧效果,堪称妙文。原文用 的是英雄双行体,译文则采用双行韵脚设置,按照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诗歌中的音韵能够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建立起独特的音美效果。
<Hamlet> ----------朱生豪译文赏析
简介
前言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 ,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 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 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翻译观探析

朱生豪翻译观探析朱生豪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观点广受赞誉。
朱生豪翻译观的核心是“两个原则”和“三个标准”,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析他的翻译观。
一、朱生豪翻译观的两个原则朱生豪认为,翻译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1.忠实原意原则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翻译要忠于原意。
翻译不是单纯的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风格、语气和特色,确保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一致。
2.可读性原则这个原则强调的是翻译要具有可读性。
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不是让读者感受翻译的艺术性。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朱生豪翻译观的三个标准除了两个原则之外,朱生豪还提出了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1.准确性准确性是翻译的核心,翻译必须要保证它的准确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信息,确保翻译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一致。
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让读者真正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2.通顺性通顺性是指翻译的内容必须具有连贯性和顺畅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够被读者流畅地阅读和理解。
只有通顺的翻译才能让读者真正地体会到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3.文化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是指翻译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原文进行文化转换,确保翻译的内容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符。
只有具备文化适应性的翻译才能真正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总之,朱生豪翻译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翻译理念,它既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又注重了翻译的可读性,既把握了原文的风格特征,又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和标准,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朱生豪翻译理论介绍

e.g. :KING Have you heard the argument? Is there no offence in 't? 译文:国王 这本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吧?
words of the complete of Shakespeare's dramas with the pen Song gave to him. • After 10 years of separation and bitter love, they finally got together. But in fact, the day they really living together was only three years. •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husband's translation career, she was willing to be a housewife, proping him in the environment of embarrassment. After Zhu Shenghao died, Song QingRu devoted her rest life to two things: publicing his husband's versions; bringing up their children.She would survive for Zhu Shenghao, enjoying the scenery he haden't seen. • The huge success of Mr. Zhu's translation cause, in a large part, attributes to the support of his beloved wife.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译语言特色分析

Rebellious subjects, enemies to peace, 目无法纪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 O, woe is me I have seen what I have seen, see what I see! 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 泥土! My words fly up, my thoughts remain below. 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
• 莎士比亚还运用了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比 如明喻、暗喻、拟人、象征、头韵、元韵 、辅韵和平行结构等等。
朱生豪生平
•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 26日),中国浙江省嘉兴人。1936年 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 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 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 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 流徒,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 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 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 早逝。
• 首先,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优点,就是真 实。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 ,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 展变化。 如吝啬鬼形象夏洛克的粗鲁、庸俗,尖刻,而鲍西娅的语 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 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 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 的发展。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色与朱生豪翻 译语言特色分析
莎:语言的真实性、诗化语言、散文语言、修辞
朱:翻译语言的语言风格确立 添加押韵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对句 添加虚词
•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 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 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 宙斯”。学术上把沙士比亚一生 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 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以 及传奇剧。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 的翻译流畅, 文词 非常优美, 不仅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莎剧伟大的文学 价值 , 同时也让 我 们感 叹 中文 的博 大 精 深 。这 主要
是 因为朱胜豪对 词 汇的调用 、 表达 的处理 , 于通过 善 在 中国语言 中寻找 合 适 的符 号 来保 持 原 作 的神 韵 , 传达 莎剧 的气 派 。这也是 至今他 的翻译 版本仍 然有
收稿 日期 :0 0一l 2 2 1 0— 9
Gr v s,y wn a d y ed y u e d, ae a n il o rd a
T l d ah b t r d, i e t eut e l e He vl ,h a i . ai y e vl y
对其 中 的歌 部分 朱生豪 是这样 处理 的 :
第2卷 l
第1 期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Vo . No 121 .1
21 0 1年 1 月
J RNAL OFCHAN OU GCHUN UNI ER nY V S
J n 01 a .2 l
朱生豪的翻译特 点浅析
汤志 明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学院 , 福州 3 00 ) 50 2 摘 要 : 生豪是 中国翻译 莎剧 第一人 , 的翻译风格独特 , 朱 他 形神兼备 , 主要表现在 三方面 : 一是 朱生 豪的翻译通过
原 著 中这 一 段 刻 画 了多 种 形 象 , 朱胜 豪 对 此段
的翻译也 相应 地采 用 了多样 化 的语汇 调用 。可 以说
常 符合傻 瓜 的人物 形象 。
是五 彩缤 纷 , 俗 共 赏 。考 虑 到 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作 雅 品 中的人 物形 象是 非 常庞杂 多种 多 样 的 ,而 朱生 豪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 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
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
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
[2]2. 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

2013.07学教育艺术殿堂朱生豪在莎剧翻译中的美学取向李媛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从美学上讲,译莎的过程就是译者的审美经验要和作者的审美经验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深入到原作的艺术意境当中去。
朱生豪以莎剧的翻译为情感载体,在自己的翻译艺术中,展示出作为翻译家和诗人的至美情怀,从而使译作彰显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情趣。
[关键词]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文学审美一、以诗言志体现译文语言之美朱生豪一直秉承着“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文学传统,并将“代天受命、参赞化育”的职责贯穿到他的所有文化实践中。
“小言”是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为《中美日报》写的一批时政短论。
文章都很短小,但思维敏锐,形式多样,笔锋犀利,揭露并抨击了法西斯及其走狗帮凶的滔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鼓励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来夺取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
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成为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独创性和特殊价值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朱生豪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超的文学素养的有机结合。
朱的译文经常采用散文体形式白话文表达,文中多处用韵,给读者留下了诗意的感受,此外莎剧原文中基本不押韵的独白,在其译文中也押了韵,而且换韵不多,很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会”中,罗密欧那段著名的独白:“轻声!那边窗子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它用纤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这段译文完美地诠释了朱生豪作为译者如何履行其“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的职责。
莎剧灵活生动、优美韵律的语言体系成了英国文学的宝贵财富,这让莎剧有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莎剧语言如此丰富而生动,自然也给语言翻译者们带来了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生豪没有从莎剧文体出发,而是使用了诗化散文体与白话散文体对莎剧进行翻译,这是一个创新,在保留了原来莎剧诗歌韵味与原著语言特色的同时,也将东方富有特色的语言纳入到了翻译体系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时代背景
贫苦的出身和境遇,使得朱在翻译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其翻译作品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中国的普通民众。
他在翻译莎剧时,在尽量传达原作意义的前提下,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样处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1神似形似兼顾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
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2读者观众兼顾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
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
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3诗歌之美
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4 结语
朱生豪是一个年轻富有爱国热情和具有极大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英文和中国古文功底的翻译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生活贫困潦倒,导致英年早逝,势必有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后辈学习。
其所留下的翻译思想和理论的资料非常少,但是其翻译精神和翻译风格可从莎士比亚的翻译中看出来,即翻译不仅关乎英文,更高质量的翻译往往取决翻译者的母语的水平,同时翻译者的心中应该始终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创造出既有美感又不失真的译文是译者的一个重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