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用创新思维论文

如何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高等教育的层次,本科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本科生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创造欲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本科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大学生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学习体会,从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价值取向,主体地位的确立,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术活动等角度探讨该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培养自己自己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确立起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

在国家人才体系中,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人才,其任务是创造新知识,创造新财富。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热衷于在政府机关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部门工作。有人这样形容,报考某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中“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据10月30日《工人日报》报道)。当下社会的公务员热,正折射着如今社会某种创富能力的衰退,因为受过系统知识训练的精英不是进入社会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分配”和“分享”,勿庸讳言,这是传统“官本位”和现实“权本位”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庸俗化和涣散化结果。

如果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毕业后,考虑的不是在研究所、it公司等科研生产等创造财富和知识领域工作,而是削尖了脑袋往政府部门钻,可见他们读本科生的目的只是为了日后谋到一份公务员的职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理智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慵懒、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从容镇定地去追寻计算机理论发展的坚实足迹,从欧拉,费马,高斯,康托,图灵等巨匠那里寻找方法论的珠宝。

二、恢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本科生教育中,本科生到底是不是培养关系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应该给予哪种意义上的界定?比如说,教育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回答是肯定的,本科生当然是教育关系的主体。在教学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尽一致。在法律关系上,本科生是不是主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我国基本上是空白。如果我们把本科生当“生物”,大学生学习过程则应该是生物生长的过程,大学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生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如果是动物应该允许他长成老虎,也应该允许他长成猴子,因为老虎有老虎的威猛,猴子有猴子的机智;如果他是植物的,应

该允许他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也应该允许他长成一朵艳丽的奇葩,供人欣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允许其生长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满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具有这样的地位,就是恢复了他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大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计算机学科和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计算机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时代需要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的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重任。要达此目的,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必须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培养中打下较好的交叉学科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研究的本科生应重视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

1、科学哲学。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这是一门教你如何“钓鱼”的学科,在一切科学研究中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是古今科研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集大成者,很难想象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没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体系。科学哲学最需要的是领会与总结,它的思想与启示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2、重视数学理论的学习。

理解康托集合论,矩阵方法,离散结构,图论方法,群论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些理论对实践的重要启示和方法引导。我始终认为,如果你学了一门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这门理论有什么作用,那么你的理论就白学了。所以,学习任何理论之前,先问自己:它有什么用?在哪里用?如何用?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理论,你才会真正地学到东西。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应学会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重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经济学是社会学科中最独特、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因为经济学同时跨越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种文化”,正如P.A.Samuelson所说:“它是一门把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人文方面的诗意兼济一身的学科”。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它还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现代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实践需要大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C. H. Papadimitriou认为,如果计算机科学理论的下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Internet,那么博弈理论和数量经济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他在互联网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和市场机制,成功解决了网络资源的分配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成功应用于计算机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次,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最终要应用于社会。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

学理论,才能从市场的角度分析社会的需求,从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成果最后也要转为产品进入市场。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黄伯云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应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大胆创新,并且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最终转换为生产力。

4、清晰了解计算机学科和信息类学科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三个二级学科。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研究的内容有: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等。计算机学科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信息类学科的知识。当前IT领域的许多创新点处在这些学科的交叉点,如3G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无线移动的技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从事电信领域的研究者纷纷涉足计算机软件,网络的研究。可见,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本科生也应开阔视野,以创新的勇气,大胆踏入电信等领域的研究。

四、开展研究学术报告活动以端正大学生学术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想先在学校缓冲一下,于是边搞副业边学习,真正热爱所选专业,潜心钻研业务的人不多,加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够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在学期间心态浮躁,科研精力投入很不够。这就使得本科生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本科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所应有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开展本科生学术报告活动不仅有利于端正本科生正确的学术态度,也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增加对科研精力的投入,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学术报告活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的窗口,通过学术报告活动与同学、导师切磋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避免由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固有的框架,萌发创新思想。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通过经常性的学术报告,每个大学生不仅可以与自己的老师保持定期的直接联系,而且可以与讨论班中包括老师和同学的所有同行方便地进行直接交流;能不能经常做出有水平的报告,可以直接反映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其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本身便是对每个大学生的一种压力,也是无形的竞争机制。大学生的某一论文或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攻坚,讨论,难点突破,到成果正确性的确认和成果的完善,都与学术报告活动直接相关。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生长期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并经常作报告,是帮助他们出高水平论文的有效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科研活动的性质和类型,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学校和老师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

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带领大学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不断加大大学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从中接受指导,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论文 ——冲破思维的墙 学院:专业:学号: 姓名: 摘要:“创新”,这个词是我自上大学以来听到比较频繁而且比较新的词,听得多了,就产生了好奇:为什么我们要创新,究竟什么是创新?要怎么样创新才是有效的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了《创新思维训练》这个课堂,希望会对我的理解有些帮助。虽然网络课堂有一定的弊端,并未达到课堂中的“训练”目的,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帮助。开阔了一定的眼界,了解到许多方法,比如转换思维方式、六顶思考帽等。本文主要是结合超星网络平台上的视频课程及作业,从一个事例引入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然后具体说明我对创新的理解。涉及到一些课程中提及到的创新方法以及自己的见解。创新不能只有想法而不去实践,故本文也阐述了一些创新思维的应用穿插其中,希望对于所看的人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业心智枷锁思考方法 目录 一、了解我们所需 (3) 二、克服心智枷锁 (3)

三、学会创新思维 (4) (1)转变思考方向 (4) (2)软性思考 (5) (3)强制联想 (5) (4)思维导图 (5) (5)简化思维与打破规则 (6) (6)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6) (7)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 (7) 四、应用创新思维 (7) 五、达到新的高度 (8) 结论 (8) 六、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竞争与压力,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1]。 在数学中,模式化是一堵很难突破的墙,它坚硬、顽固而且已经深深驻扎。很多时候,在做数学题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不是老师所讲过的题型,我们就会感到一阵迷茫,到底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老师讲过的似乎都行不通啊?很多人

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的艺术设计只是一片空白的复制与制作,往往一个设计项目的创新与否可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创新的立意至关重要,摆脱思维定势是获得创新的一个难点,怎样摆脱思维定势,必须有自然科学为基础,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创新过程是最最痛苦,寻不到最佳方法,创新的过程考验着创新思维是否能灵活应用;创新的结果具有局限性,随着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改变,怎样避重就轻、追求最终效益。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创新态度,创新的意识和忘我的精神。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从“设计自我”这一点切入,开发设计者的大脑,让每一个设计者开发自己的潜能。让大脑多去想,在实践中创新。 关键词: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定势局限性 论创新思维在创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总结 在我学习完创新思维这一门课程之后,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创新思维体现在各种学科之中。虽然从科任老师的教学中,我得知创新思维具体应用于各个专业之间,就我个人的专业,我认为在艺术设计中,创新至关重要,从作品的立意到产品的呈现到商品的表达各个环节至始至终离不开创新二字。 工业设计需要掌握的是大量的工业知识与大量的专业知识,稍有差错便差距万千,得不到应有的结果。然而艺术设计掌握的是各类文化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艺术设计是文科的原因。 二、创新艺术设计的概述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的大脑功能、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各方面素质互为提高的综合体现。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与此相对应,从科学用脑、构建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全面掌握创新思维的原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是一种全方位、系统性的过程。 艺术设计就是创新,创造非凡是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活动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特征、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对于与艺术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化整合对于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头脑风暴法的应用原则、程序、要求都细致的加以条理化、规范化设问方法、列举方法、联想方法、组合方法都有着详尽的叙述和归纳,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高效综合运用及反复辨证发展的过程。 三、定位创新设计 培养和开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是以科学的思维原理与艺术训练相结合,发展整体智慧的品质,针对特点,开启智慧之门。创新思维关系到整体素质发展的问题,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作为一种“启发式”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积极调动潜在的自我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并建立完善的人格。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课程根据这一基点,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特定的情节、境况的条件限定,进行主题性训练,让学生在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体验的同时领悟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使其创造能力和素质得以不断升华。

创新思维及设计论文

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创新思维与设计 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0测控C1 学生姓名、学号马伟光104827169 指导教师梁彩平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一、机器人的定义及其未来的机器人 二、机器人的发展 三、未来的机器人的结构 四、未来的机器人的特点 五、未来的机器人的功能 六、未来的机器人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未来的机器人 摘要:大二第二学期我学习了《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这一门课,听了老师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的讲解,以及培养并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及方法,再加上我对机器人有很大兴趣,于是便搜集了一些资料并且加上自己设计的想法写了这篇关于未来的智能机器人论文。 关键词:未来的机器人、智能特点、功能、影响 Abstract: The sophomore second semester I learn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odern design of this course, after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to explain modern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as well as to nurture and enhance our awareness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methods,plus I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robot, so they gathered some information andadd their own design ideas to write this paper about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t robots. Keywords:The future of robotics, intelligent features, functions, affecting 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将被应用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中,而更加智能化,更加全面的机器人也会逐渐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渗透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我相信,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会因为他们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正文: 一、机器人的定义及其未来的机器人: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技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未来的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需要太阳能充电,不产生污染,可接受人的指挥,有意识,视觉听觉,有感觉,能进行交流等功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也迅速增加,于是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毕业后何去何从,也成为大学生们不得不尽早考虑的问题。创业作为另一种就业方式会不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考虑呢?三年前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引起了各界关注。而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学生创业潮却遭遇“寒流”,很多学生公司纷纷倒闭。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还刚刚迈出幼嫩的脚步。对于大学生创业,各方面

创新论文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 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人才主要有四大特征, 即结构多样性、素质创新性、思维战略性和管理开放性。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 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 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 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 人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大胆而合 理地怀疑意识、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意识及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 理意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 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三个层次的培养。 3、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人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 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实在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两个方面。 (二)优化教学过程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给学员留有自己思考的 时空,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现今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教学 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 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 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发扬自 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感悟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自己的产品或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话,就很有可能面临淘汰,那么在这个社会创业更是艰难,无论什么行业,竞争力都非常巨大,而且科技发达的现在,更难于生存。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创业是最困难的,做点小本创业的小项目吧,找不到合适的,不是资金投入量大,就是利润太低,没有前景,那么21世纪的大学生创业贵在一个“创新”上,没有创新,永远面临被淘汰!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自主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自身不用再向社会索取岗位,相反会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假如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汇流成河,无疑可以大大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难问题。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并非短期培训所能达成。有些素质甚至靠培训也很难达到,比如谋略、胆量,以及识人用人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不断训练和积累。创业的心理准备也是一个关键,许多大学生并不害怕自主创业,而是担心创业后很可能面临的失败打击。大学生必需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不仅需要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是否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还需要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通道,确保创业在既定轨道上有序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财富,而且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作为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创新创业呢?怎样才能成功创业呢?创业需要我们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呢?这些都是我们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 改革开放初期,提倡摸着石头过河,鼓励人们大胆试、大胆闯。这曾经有功,甚至功不可没。但时过境迁,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不应该再摸着石头过河。社会的开放度已经充分高、市场规则也基本建立、信息传播也非常便捷,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得到了多方面的满足。现在不是市场到处空白的年代,不是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不再是石头缝里都能捡到金元宝的时代。创业只要有激情就能成功的年代已经过去。大学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7292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 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

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 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新思维与能力发展论文

论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中文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末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折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大众化教育和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过去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因此当代的高等教育模式,应该要向积极培养十字型专业人才方向发展。 【英文摘要】: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experienced a landmark historic leap from elite education, entered popular education stage. The turning point of our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cale and level onto a new stage, and popular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elite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st, 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to model the talents diversification. Now the demand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is various,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and tal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contemporary model, should to actively cultivate four-arm professional direction.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式创新复合型人才 【正文】 一、高等教育模式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 高等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我认为,这三个构成要素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本论文所要论及的重点。 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何趋势,这六大趋势是:(1) 高等教育与产业界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2) 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大众性和普及性的方向发展。 (3) 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仅靠正规的高等教育系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4)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将转向更多地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高等教育私有化的国际性浪潮必将给21 世纪各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5) 高等教育将日益国际化。(6) 高等教育将更注重人文及宽广知识的教育,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现行教育模式弊端 毋庸置疑,我国的教育体制从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里,都是不停地在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改革。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 1、从学生方向: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性,也缺乏时间意识和动手的能力。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一直提倡

创新思维与当代大学生论文

创新思维与当代大学生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当今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在创新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但是往往由于受到各种创新思维障碍的影响,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因素培养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1. 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是个体产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创新精神来自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也受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好奇心、求知欲、怀疑精神、兴趣、爱好、意志、激情、思维独立性等。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2. 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创新,总而言之,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因此,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也决定创新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观察问题越敏锐,越容易开辟创新思维活动的新领域;知识经验的层次越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和层次也越高。 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二、制约中国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因素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习惯于教师牵着学生走,按备课本按部就班地上课。不习惯于以答疑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学,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讨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开拓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科学家素养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一、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二、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论文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四川省中江县甘柏中学邓秋林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敢于置疑,善于置疑,敢于推陈出新的问题意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即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能经受挫折,为创新而寻根问底,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象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

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排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由于传统教法的限制,教师对课文繁杂的讲解,肢解整体,过细分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由于缺乏爱心,无意中扼杀学生个性或者由于教师学法误导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闭塞。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方法的长期落后,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满足心理,缺乏自信,思维狭窄,迷信教师和课本以及学习中兴趣不大,厌学的心理等。 克服来自教师方面的故障则需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不轻易否定学生,对学生思想火花要多鼓励,另一方面,努力学习教改实验理论及教学原则,探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灵活,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克服来自学生方面的故障则需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具体作法有如下几步:首先建立民主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情绪放松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思维才能集中而敏捷,同时只有发扬课堂上的民主,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干,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思维进行下去,才能排除紧张的学习心理。事实上,可以改变教室布置,播放轻松音乐等来达到调节学生情绪的目的。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卑心理所造成的学生心理脆弱是缺乏自信心根源。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政治课或专题讲座专项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大声喊:“我很棒!”、“我能行!”、

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与方法结课论文

床的演变 关键字:创新、床 摘要:从床的出现,到发展至今,每一步的变化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晶。原始社 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唐代出现桌椅后,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弹簧床。19世纪后期,金属床开始出现。到现在,各种样式的床:单人床、双人床、儿童床、双层床等……每一种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正文: 一、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们为何要创新?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商汤王就喊出了响彻环宇的创新之音“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40倍,美国是中国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倍,美国是中国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250倍,美国是中国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和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速度与效率的竞争,而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制度安排与环境营造是创新的根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05010158吴礼健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 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4.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

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课期末论文

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课期末论文 论述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造个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对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必要更有责任去充分了解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方法,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迎接新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承担新时代新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在此,这篇文章讲主要从定义,方法及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几个方面来论述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并重点介绍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造个性。 关键字:创新、方法、思维、途径,创造性思维、创造个性 正文: 一、从理论上理解创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一)何为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创新在,商业,技术,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二)何为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则是人们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各种途径与手段,并在时间过程中不断更新与进取。 (三)何为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因此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其自身特征。与常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而这些特性的产生在与巧妙地发挥了人脑思维的潜能,特别是与右半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四)何为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是指创造者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在行为、作风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新思维,创新角度和创新方法,这都是创造个性的具体体现。 二、主要创新方法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及创造个性 (一)创新方法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

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作用

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其作用 授课老师:阎红卫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作用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 时代,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变成了时代向教育事业提出的课题。只有不断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我们在竞争中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 一,认识创新思维 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先准确的定位“创新思维”。只有选正确了方向,才可能有事业的成功。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我们每个人平时提到他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vation,它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 invation”的拉丁词根“ 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辩证的继承,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去喊出自己的声音 !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社会发展中 ,任何新的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古城,创新思维在大学生思想中确立亦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多年来传统教育倚重于知识的传承,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对学生的资助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

创新思维结课论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一学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从课堂上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对创新思维有了客观的认识,而且在老师的带领下,更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应用实践与体会 对于创新思维的应用实践,我们也都知道了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两个大学生毕业了,分配到一个公司去工作,一个人职位不断上升,而另一个人愤愤不平的去找总经理理论,总经理用两个人的真实表现说服了他。如果我们是这个总经理的话,我们是否也能有这么睿智的方法既能让员工信服,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员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他的员工,他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苦口婆心的诉说,而是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让他的员工自己看到了与别人的差别所在。在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了创新思维对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非常有重要性。 当然创新思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的学习生活不是义正言辞的说教,而通过创新,在课堂上能够老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各种活动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岂不快哉。自然,还有生活中与同学相处,可能你直截了当的说出对方的过错,难免会有些不愉快,或许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让对方在换位思考的情况下真实体会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算是发动自己的脑洞,创新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与应用。还有情侣之间也会因为种种情况产生争执,如果不能理智的思考,只会让矛盾越积越深,如果只是一味的解释或许对方情绪激动也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或许有很多方法根本就不需要言语,一个动作,一件载着回忆的物件可能更能使他明白你的心意。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正是有了很多创新的存在,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因此,创新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事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创新思维应用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杂交水稻,就没有电灯泡,以及各种电子设备,交通工具等等,正是有了创新,才有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着前人创新的成果的同时,更要发愤图强,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积极将创新思维应用并且实践。 创新思维的认识与思考 对于创新思维,我们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门课程的开始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狭义上,创新型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广义上,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为作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而且还表现为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结论和见解上具有新奇独到之处的思维活动。 当然创新思维也有着学术性的定义: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论文题目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论文题目 1.浅议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创新企业文化为例(可以选其他) 3.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4.刍谈我国传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5.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6.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的途径选择 7.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 8.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障碍与对策 9.管理创新在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10.撰写一份创业方案 11.题目自拟 要求:1、14周周五上午10:30交到南教1#203; 2、字数要求2000以上,A4纸打印 3、其他要求:文章内容及字号要求: (1)文章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文章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

范文: 国有企业“错位”与非国有化问题 94市场营销 卢家茂 任课教师 蒋良揆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职能的重新定位,阐述了当今国企改革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relocates ente rprise of country’s function …… Keywords: 1 一级标题 1.1 二级标题 1.1.1 三级标题国有企业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 表1 95年 — 98年统计表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项 目 导,…… 参考文献 [1] 李桂陵 《国有企业的规模及其演变轨迹》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 王平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