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0415

合集下载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40例DM患者,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给予临床药学监护,对照组给予常规追踪调查。

1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

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给予常规追踪调查。

1.2.2观察组成立专门的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调查小组,小组成员由内分泌科和药剂科的业务骨干组成。

从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等方面对降糖药物的临床药学进行初步评价。

综合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经济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态度、病情等因素,结合药学评价结果,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临床药学监护,包括查看患者所用药品质量和有效期,指导规律、合理用药,用药依从性教育,用药时间教育,药物相互作用教育,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以及社区定点咨询服务等方式。

1.3效果评价12个月后从用药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情况两方面评价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

(1)用药依从性[2]:完全依从:主动按医嘱用药;部分依从:需在医护督促下被动用药;不依从:有藏药、拒药、扔药行为。

均经主治医师评定记录。

(2)血糖控制情况[3]:记录两组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前后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hPBG)。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两组患者FBG、2hPBG比较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BG、2hPBG较实施前均显著下降(P<0.05,P<0.01),观察组的FBG、2hPBG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学监护前后FBG、2hPBG比较(±s)注:与组内实施药学监护前比,△P<0.05,△△P<0.01;*与对照组实施药学监护后比,*P<0.05。

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药学监护

饲管 时要 随时 观察 患者 的表 情 ,重视 患者 的感受 ,与患 者紧 密配合
十分重 要 。
2 胃管巧 判 断
传 统 的 胃管检查 方 法是 用注 射器 抽 吸或 注入 气体 ,有 一 定的 弊
端。我科 采用 了胡玉梅 的检查 胃管在 胃内的方法 :患者 取半 卧位 新 或平 卧位 ,头偏 向一侧 ,用 汤匙或 吸管饮 温水或凉 开水 12 ,口腔 ~匙
阻力减少 ,胃管可顺利的通过此 弯曲 ,对鼻腔刺激小 、损伤小 。
14 为舌 癌 、咽癌 、食 管 癌 、气管 切开 等 患者 下 胃管时 ,要 密切 观 .
察患 者 的反应 ,除上述 方 法外 ,要重 视患 者 的表情 和肢 体语 言如 手 势 。患者 因长期 留置鼻 饲管 ,经 历过 多次 下管 ,有 一些 经验 我们 不 要 忽 视 。他 会 用 手 势暗 示 你 鼻饲 管 是 否 盘在 口腔 内 ,是否 进 入 食 管 ,是否 可 以继 续下管 ,是否需 要快 速置 入 鼻饲管 。 因此 , 留置 鼻

( 1红河州第三人 民医 院药学部 ,云南 个 /6 10 ;2 四川养麝研究所 ,四川 都 江堰 6 13 )  ̄ 600 18 0
【 要 】 目的 探 讨 临床 药 师如何 为 糖尿 病 患者提 供 药 学监护 。 方法 -床 药师应 利 用药 学知 识 并结合 药 学监护 实践 ,对糖 尿病 惠者 进行 用 摘 临 药指 导。结 果 临床 药 师提供 药学监 护可提 高糖尿 病 患者 用药 的依从 性 ,更好 地 发挥 药物疗 效 ,增 强惠 者对 治疗 的信 心 。结论 临床 药学监 护 对糖尿 病 患者 进行 合理 用药和控 制血 糖 具有 重要 意 义 ,同时也 体现 了临床 药师 的价值 。

糖尿病患者用药咨询与药学监护

糖尿病患者用药咨询与药学监护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malVoL22No.62009・863・糖尿病患者用药咨询与药学监护邝旭霞.余澄清。

陈冰冰广东开平市中心医院药荆科摘要目的:促进我院在糖尿病患者中用药咨询以及药学监护的开展。

方法:通过查阅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咨询情况、内容,以及糖尿病患者的药学监护的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

分析在我院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用药咨询与药学监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论:用药咨询的开展和药学监护的实施是发达国家药学服务的新趋势,也是新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我院有必要在糖尿病患者中试点性的开展用药咨询与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IL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82(2009J06—863—02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在亚洲是常见病,发病率为城市成人人口的5%一10%,WHO估计亚洲有大约五千万的DM人。

亚洲人群中的DM发生呈上升趋势,DM并发症也会相应增加,最终会成为主要的卫生及经济问题。

药学监护(PharmacGutiealCarePC)也称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1987年由美国学者Hepler和Strand提出,美国药师协会对药学监护的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监护,药学监护是提供直接负责的与药学有关的保健,目的是得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定结果…。

针对糖尿病这个群体。

药师在岗位实践中开展了用药咨询和药学监护,并且根据糖尿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解决了他们用药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使其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开展药学技术服务。

1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咨询内容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特别是临床药学的兴起,使药师跳出调剂、供药、管药的圈子,走向临床,面向病人,直接为病人服务。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干预。

药物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控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正确、有效的用药咨询就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强对心血管内科糖尿病患者临床监护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各类降糖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心血管 常见疾病治疗药物对血糖和糖尿病进程影响的分析, 明确心血管内科糖尿病患者临床药学监护的意义。结果: 常用的降糖药 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 心内科治疗药物对糖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应用。结论: 应加强对心血管内 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病; 药学监护
万方数据 面积, 导致心律失常, 在临床实验中已证实优降糖抑制心肌
报道, 磺脲类能降低静息状态下的心肌血流, 增加最终梗死
・ /VA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5 期 2EML =8JZ #E.G7 0, ’((’ BHU, 189 ’’, [8 + 5
Hale Waihona Puke 最大的保护。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使血压正常尤 其有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 !"#$%) 中严格控制血压 比相对不严格控制血压 ( & ’/ ) */ -#.) 明 ( & ’( ) ** + , -#.) 显降低死亡的危险性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 (美国高血压检测、 评估和治疗联合 ! + " 利尿剂 在 0123! 委员会第六次报告) 中, 利尿剂和"受体阻滞剂被推荐为所有 无并发症高血压病人的初始治疗, 利尿剂也被竭力推荐用于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但实际情况是它们在临床的使用逐渐减 少。主要是由于利尿剂易造成电解质紊乱, 对糖代谢、 脂代谢 均有不良影响。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空腹血糖和糖 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的轻度升高,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尤其是原有轻度糖耐量降低者, 大剂量利尿剂或与 "受体阻 滞剂合用可促进血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低钾有关, 因而应 监测血糖和电解质, 尤其是出院病人应予明确交代。袢利尿 剂较少引起糖代谢紊乱, 但临床仍应重视, 笔者经治一例风心 病患者, 使用丁尿胺 , 4后, 空腹血糖升至 5 + 6 7789 ・: ; * , 第/ ;* 天急升至** + ’ 7789 ・ 停药后恢复正常。由于利尿剂再次 : , 被循证医学确认为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最近 <=>3?%= 指南 推荐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使用小剂量利尿剂, 利尿剂血压下降 的剂量3反应曲线较平坦, 而不良反应的剂量3反应曲线常常 陡峭。新的利尿剂吲哒帕胺, 剂量小, 对血浆脂质和葡萄糖代 谢等不良反应甚微, 对代谢也近 “中性” , 可以用于糖尿病人, 但仍应监测血糖, 尤其是在低血钾时。 引起高血糖。肌 ! + ! "受体阻滞剂 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糖原的分解与" 肝糖原的分解与 #受体和 ’ 受体的激动有关, 使用 ’ 受体的激动有关。使用胰岛素后导致低血糖的患者, " 低血糖的恢复延迟。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 "受体阻滞剂后, 或心脏选择性的药物发生这种反应较少, 对糖尿病或糖耐量 异常的患者应选用这类药物, 普荼洛尔等则应慎用。 ( 22@) 对糖代谢的影响尚无定论。多数学 ! + # 钙拮抗剂 者认为, 治疗剂量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但临床上有硝苯地 平引起糖尿病和糖尿病恶化的报道。尤其是短效制剂。笔 者经治的一老年冠心病、 风心病患者, 院外定期体检未发现 血糖异常。入院后由口服拜心通 (硝苯地平控制释片) 改为 硝苯地 平 片, 余 治 疗 不 变。 6 4 后, 患 者 血 糖 升 高, 最高至 ・:, 后经口服降糖药治疗缓解。临床降压治疗中 */ + A 7789 常用二氢吡啶类 22@, 国外一些长期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 提示, 对高血压伴$型糖尿病病人该类药物与血管紧张素转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法和应用效果

【 中图分类号 】 R 5 8 7 . 1
【 文献标识 码】 B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0 2 ( 2 0 1 4 ) 0 3— 0 1 3 7 — 0பைடு நூலகம்1
2 . 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 性及 不 良反应 比较 观察组 1 2个月 近年来 市面上各种新 的降糖 药物 为临床选 择提 高 了更 大 的 空 间, 但因不合理 用药 引起 的药 物不 良反应 也逐 渐增 多 … 。如 内服药 依从 性显著优 于对 照组 ( P< 0 . 0 5 ) , 具体结果 见表 2 ; 观察 何在众多 降糖药 中选 择理 想 的糖尿 病 药物 , 使 其既 具有 较 好 的 组期 间不 良反应 发生 率 2 7 . 5 0 %( 3 3 / 1 2 0 ) 明显 低 于对 照组 4 9 . 降糖效果 , 又有 良好 的 耐受 性 , 且对 机体 代谢 无 明显 影 响 , 从 而 1 7 %( 5 9 / 1 2 0 ) , P< 0 . 0 5 。 最大 限度地 降低 患者 心血 管并 发症 发 生率 和死 亡率 , 提高 生活 表 1 两组患者 1 2个月 内用药依从性及不 良反应 比较 [ n ( %) ] 质量 , 是 当前内科医生和药师亟需思考 与解决 的问题 。本文就我 院2 4 0例 D M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情况进 行回顾分 析, 旨在探讨 临 床药学监护在 D M治疗中应用方法及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家庭心理医生
2 0 1 4年 3月第 3期
F a m i l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o c t o r
杨晓东
药物 ・ 临床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临床 药 学 监 护 方 法 和 应 用 效 果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足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足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足的药学监护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临床药师对糖尿病足的药学监护,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及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足发病率为8.57%,呈逐年上升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40倍。

所以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药学监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患者常因缺乏健康知识忽略日常护理或处理不当导致感染,引起溃疡、坏疽、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和护士平常工作较忙,同时需照顾很多患者,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宣教,由药师来做更为合理。

本研究旨在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护能力,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信念,减少医疗开支,提高生活质量。

1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足的治疗1.1健康宣教:烫伤和穿着不合适鞋袜以及修剪趾甲不当引起的损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指导糖尿病患者选用柔软、宽头、厚底、大小合适的鞋;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避免赤足行走、赤足穿鞋;选用袜口较松的浅色、棉质、无破损的袜;指导将趾甲剪成一字型,避免剪过短或过深;足部感觉异常的患者指导其保暖,不建议使用热水袋和电热毯;睡觉时穿袜;用40℃以下温水洗脚10-15min;嘱患者每天都要洗脚,洗脚后要仔细检查双脚,注意有无红肿、水疤、小伤口,皮肤有无毅裂,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等;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足部损伤,告诉患者足部即使有微小损伤也要及时处理;有吸烟者劝其戒烟等。

1.2控制血糖: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是控制高血糖。

糖尿病足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肢端坏疽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非常重要。

同时注意因糖尿病足坏疽急性感染期,存在胰岛素抵抗,所以胰岛素用量增大。

但是当感染控制后胰岛素要尽快逐渐减量,避免低血糖发生。

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观察

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观察

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11-11T02:04:33.601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8期作者:韩乐[导读] 目的:研究并观察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

方法:随机的将糖尿病患者纳入到本韩乐江阴市人民医院 214400【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

方法:随机的将糖尿病患者纳入到本次临床试验之中,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抽选100例患者入组,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管理模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临床药师做好监护与管理,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管理后的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管理之后,依从性要比对照组更理想,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和管理,应用临床药师管理的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体的治疗成效,提升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临床药师;糖尿病;药学监护;临床效果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大多与患者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2]。

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特殊性,使得患者发病后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自身健康,相关的内容如下文所示。

1 患者在临床试验中依照的相关资料与应用的方法1.1患者基本资料情况随机的将糖尿病患者纳入到本次临床试验之中,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抽选100例患者入组,将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最高、最低年龄75岁、30岁,年龄均数为(55.36±8.45)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9:21。

实验组最高、最低年龄为77岁、32岁,患者的年龄均数为(52.14±6.26)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2:18。

一例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一例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

一例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

药学监护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服务,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的例子。

患者陈先生,男性,60岁,从事办公工作,体重75kg,身高170cm,主诉高血糖、体重增加和血脂偏高。

既往病史包括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家族史中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初步评估发现陈先生在最近3个月一直保持高血糖状态,同时发现血脂明显升高。

体格检查显示体重和BMI超过正常范围,腹部脂肪堆积较多。

血压、心率和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根据血糖和血脂结果分型,陈先生的血糖控制为不满意,血脂控制为超标。

药师提供了以下的药学监护服务:1. 评估药物治疗方案:药师与陈先生一起评估了他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和降血脂药物。

药师提醒陈先生,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但对血脂的控制效果较差。

建议陈先生停用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并加用一种降血脂药物。

2. 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根据陈先生的血糖和血脂情况,药师建议他使用Metfomin 和Sitagliptin的固定剂量复合片控制血糖,并加用Atorvastatin进行降血脂治疗。

药师向陈先生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3. 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药师向陈先生提供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

他鼓励陈先生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4. 药物治疗效果监测:药师与陈先生约定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包括血糖和血脂的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药师将和陈先生一起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 健康教育:药师向陈先生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包括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预防等。

药师还为陈先生提供了相关宣传资料和疾病管理的自我监测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监护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多会引起眼、肾、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及其他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糖尿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均不高,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改善和应激事件的增多,DM检测方法的提高,DM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所有国家普遍的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

DM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估计我国现有DM病人约4,千万,居世界第2位,且还在继续增长。

DM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无法根治,往往伴随患者一生,单纯依赖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无法达到长期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需要对DM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要严格地控制血糖水平是治疗DM及预防其各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这并非单靠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包括在院教育使患者掌握较多的知识,为患者提供多方位的药学服务,还需通过健康教育调动起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积极态度,积极的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计划当中,认真、细致地做好自我监护,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这就是DM药学监护的目的和意义。

在对DM患者设计药学监护计划时,首先应该对DM疾病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疾病定义、DM的分型、流行病学概况、疾病症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用药分类、药物作用机理、药物用法用量、用药注意事项、DM患者护理、患者教育等知识。

DM患者的药学监护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胰岛素的使用指导1 优化胰岛素治疗DM的控制标准是安全达标,即让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且不出现低血糖,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糖代谢状态。

关键是如何优化胰岛素治疗。

而如何选择有效的基础胰岛素,是优化胰岛素治疗的关键。

以推动治疗安全达标HbA1c<7%。

1.1 起始胰岛素治疗DM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u)=[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0.6÷1000÷2100为血糖正常值;×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 u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DM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 u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 u /kg;病情轻,0.4-0.5 u /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 u /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DM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

一般一个"+"需4 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1.2 优化基础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在DM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控制空腹血糖从而降低整体血糖。

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MDI)是1型或2型DM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

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

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胰岛素剂量取决于进食量、体力活动情况、精神状态、有无伴随疾病或应激状态、胰岛素制剂的特点、患者体内抗体情况、注射部位、合用药物的情况、是否有肥胖、肝肾功能状态。

教育病人需要自我监测血糖,教会病人如何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特别是在患病期间、饮食或活动改变时。

指导患者识别低血糖发作。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根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

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DM病人,尤其是1型DM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1.3 特殊人群的胰岛素治疗对于老年DM患者而言,控制血糖的同时严防低血糖的发生是治疗中的重要问题,他们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通常老年人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很少或不典型,易被误诊。

甘精胰岛素较中、长效胰岛素更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在老年DM治疗中占有一定优势。

1.4 胰岛素泵的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又称胰岛素泵)是一种更为完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

严格的无菌技术、密切的自我检测血糖和正确与及时的程序调整是保持良好血糖控制的必备条件。

胰岛素泵可以更好的模拟正常人体内胰岛的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泵中使用的胰岛素和普通胰岛素尽管名称很相像,用途及药物浓度却不同,一旦混淆使用,会直接危及患者的安危。

所以,不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都要格外仔细。

患者使用的的胰岛素制剂类型和胰岛素泵程序中剂量的调整是临床药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胰岛素泵所使用的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并且是设定为笔式注射器所用的笔芯。

瓶装诺和灵R与诺和灵R笔芯虽然同为基因重组的短效人胰岛素,但是它们不仅剂量不同,而且浓度也不同,诺和灵R笔芯的浓度要高许多。

这样,即便是泵入同样剂量的瓶装诺和灵R,全天由胰岛素泵泵入的胰岛素量也较原先下降了50%以上,血糖控制自然不可能满意。

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患者脆性较大,胰岛素泵可针对不同患者病情最多可设48段进行治疗。

但是,胰岛素泵毕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仪器,一旦出问题就常常使胰岛素的供应中断,对1型DM患者来说可加大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1.5 胰岛素保存如何保存好胰岛素制剂十分重要。

因为胰岛素制剂于高温下易于分解,引起失效。

在温度30℃—50℃时,各种胰岛素都会部分失效;在55℃—60℃时各种胰岛素迅速失效。

但也不能太低,胰岛素冰冻后即变性,失去生物活性。

胰岛素在2℃—8℃温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变1—2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一经开始使用后,在不高于25℃的条件下可保存28天,超过此期限不得使用,但必须避开阳光,以防失效。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最好放在冰箱内冷藏室,若没有冰箱,也应放在阴暗、凉爽而且避光的地方。

在比较高的温度甚至于25℃的温度,时间久了,胰岛素逐渐在瓶底及瓶壁上沉淀。

长效胰岛素沉淀物于轻摇后很容易脱落分散。

中效胰岛素沉淀则混浊不匀,在瓶底及瓶壁粘连较紧,于轻摇后成块脱落,此块状物保持正常的活力,但不易通过针头,使抽取的胰岛素活力降低。

1.6 指导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由于目前胰岛素通常皮下注射途径给药,因此胰岛素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常成为患者拒绝胰岛素,不配合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因。

怎样减轻胰岛素注射时给患者带来的皮肉之苦,是每个DM患者和医疗人员都十分关心的技术问题,应告知患者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痛苦:胰岛素需放至室温:胰岛素从冰箱里拿出,最好放至室温后再进行注射。

否则注射刚从冰箱里拿出的胰岛素,由于温度低,注射后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1)针头细而且锐:皮下注射时选择细而锐利的注射针是减轻注射痛苦的重要手段,选用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其针头细而锐利,注射时的疼痛要小于普通医用1毫升注射器。

如果患者有条件采用针头直径只有0.25~0.30毫米的胰岛素笔来注射胰岛素,疼痛感会非常轻微,甚至认为没有痛苦。

(2)待酒精挥发干后再注射:如果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就进行注射,酒精从针眼被带到皮下,引起疼痛。

(3)手捏皮肤引起轻微疼痛: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

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针头引起的疼痛感。

(4)进针要快:对刚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由于害怕疼痛,往往进针不果断。

殊不知进针越慢,痛感越强。

(5)拔针时别改变方向:注射完毕后,保持原进针方向,迅速将针拔出。

(6)肌肉放松:整个注射过程,保持肌肉放松。

(7)更换注射部位:定期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3~4厘米的距离,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

目前使用胰岛素笔的患者越来越多,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方法已成为我们用药指导的一个方面。

(1)准备胰岛素笔和笔芯,笔与笔芯需匹配使用(2)检查笔芯并安装笔芯和针头,针头表面上覆盖很薄的一层起润滑作用的硅涂层,有些患者为了避免感染,用酒精棉球擦拭针头,这种做法不仅不能避免感染,而且还损害了针头上的硅涂层,增加了注射时的疼痛感。

(3)排气将笔针头垂直竖起,将剂量选择旋钮旋至“1或2”之后再推至“0”位,直至排出一滴胰岛素。

(4)选择注射部位胰岛素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避开肚脐周围5厘米,适于注射短效胰岛素时)、上臂外侧(不建议自行注射)、大腿中段外侧(适于注射中效胰岛素时)、臀部,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3~4厘米的距离。

(5)注射每次注射前必须检查是否有足够剂量的胰岛素。

如所注射的胰岛素为混悬液,应将胰岛素笔上下颠倒十次左右,直到药液成为均匀白混悬液时方可注射。

注射时左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胰岛素笔将针头直接扎入捏起的皮肤内,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肤下停留10秒钟以上(防止胰岛素外溢),然后拔出针头。

(6)注射完后处理及胰岛素的保存注射完毕后套上内针帽,旋下针头,将废弃针头丢弃,戴回笔帽。

二口服降糖药的指导使用1 指导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提高口服降糖药疗效同一种降糖药物,不同的时间给药,效果明显不同。

目前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餐时血糖调节剂,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要求服药时间也不一样,如果服药时间不正确,很难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临床药师由于对药物的知识掌握较好,可以充分发挥此方面的优势,指导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提高口服降糖药疗效。

以下为几类口服降糖药的特点及用药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做成一种宣传手册或是出院用药指导,做成大字体标签,在药品包装上显著位置标示,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