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

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

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

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

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

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

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

《沧浪诗话》中也这样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这种基调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

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在出身和人生轨迹有着戏剧性的巧合。

他们都曾家世显贵,然而高适、岑参均早岁孤贫,长期落魄不遇。

高适二十岁求仕未果,以后三十年间或从军塞上,或漫游隐居。

岑参年少时家道中落,科举落第后,过着书剑飘零的生活。

二人的这种境遇,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边塞诗创作灵感。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他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篇一开头就在叙中含议,指陈时政,“重横行”,“赐颜色”,为全诗定下议政议军的笔调。

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

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久戍不得归的思乡之情与妻子的断肠之痛:“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然后描写战争之败,除写萧瑟之景衬托战争惨败外,重点议论战败原因;这就是边帅的骄与奢,:边帅的骄与奢。

最后的“至今犹忆李将军”,通过议论写战士既有以身许国的决心,更有忆念良将镇戍边疆的愿望。

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珪与奚旅统治者作战失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对仗精美,声韵铿锵,遒劲有力,悲壮中透着雄浑。

语言质朴精炼,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将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与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将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的情感更强烈,寓意更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更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

就诗歌的语言方面,则刚健质朴,精炼准确,直抒胸臆,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便于他自由直率的抒发自己内心凄凉慷慨的思想感情。

岑参的边塞诗侧重于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

他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的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歌颂。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语言奔放,求奇求异。

岑参长期来往边塞,熟悉边塞生活,将士们的立功壮志与报国激情又为他的边塞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此,他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热情洋溢,笔力雄放。

而他最擅长的,却是描写边塞风光。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西北边塞看作绝域,但在岑参笔下,边塞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

他笔下的边塞的奇情异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奇的边塞天地。

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展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蕴含其中。

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我们最熟悉的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莫过于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新奇、飘逸、峭拔。

首先,他以独特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瑰丽的语言,新奇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其次,他的诗常常运用奇妙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形象的比喻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

以此诗为例,诗人一扫历来边塞诗阴郁荒凉的境界,以新奇的比喻,让春风吹到了这北国严寒的天地中,给这冰雪世界增添了春的生机和暖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句写得强劲有力,描写了塞外气候的多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写得奇幻浪漫,“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独具神韵、新颖别致,又有奇特的想象,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

诗人竟然把塞外的雪景比喻、想象成梨花盛开于塞外萧瑟寒冷的景象中,顿时让那凄凉的塞外充满了灵动与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与陶醉。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句,写得气势磅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句写得奇异壮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句写得低回婉转,留给诗人留给读者的是心中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离别之愁。

岑参的边塞诗意境新奇而壮美,充满着奇情妙思与浪漫主义情调。

岑参还非常注意细节处的描写,以一个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技巧,描写细腻,善于以物象传情,并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多用一些较不易被察觉的细节来展现诗境和传达诗情。

如“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风掣红旗冻不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通过几个细节意象使诗篇更富有画面感。

虽然这首诗是为边塞送行赠别而作,但全诗的内容却是紧紧围绕所命之题而描绘渲染,一直到结尾处才点出送别之意。

与其说岑参的诗作是在环境渲染中表达送别之意,倒不如说他就是在对具体的异域风光进行着意的描摹。

读高适的诗,让人悲痛,有一种悲壮、浑朴厚实之感;读岑参的诗,更多的则是雄奇、俊逸,有一种清朗之气让人觉得振奋又新奇。

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诗作则是个体的外显。

高适与岑参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中有他们共同的时代因素,也有其个性的外露。

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比较,研究探知其异同一二点。

虽然这两位诗人同中有异,但都以其各自的文学成就,为盛唐诗苑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1] 古明惠.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5-257[3]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1[4]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5] 刘开杨.唐诗的风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6] 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M].西安:赏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7] 苏亮.盛唐之音的绝响—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