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3)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运用;3. 泰山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2. 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泰山历史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泰山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2)简要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3)板书课题《登泰山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字词,并查找课后注释;(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泰山美景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2)选取代表性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景物描写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模仿作者的描绘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课题《登泰山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掌握通假字及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梳理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教学难点赏析精彩的写景片段,掌握写景的角度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当自然山水遇见中国文人,山水也就拥有了生命。

《登泰山记》,以登山为内容,以游记为体裁,列为名篇,意趣盎然。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姚鼐,_________ 代著名散文家,与并称为“桐城三祖”。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___,世称___先生,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著有《____________ 》等,曾编选《》。

(二)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以为名,告归田里,道经与挚友泰安知府于此年十二月二十日傍晚。

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十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题目解读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 平方公里,海拔1524 米。

泰山古称_____________,别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元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鉴赏,领略文字描写的美好景色,学习写景角度和手法,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

2.通过深度研读,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从而体会到作者淡定从容、圆润充盈的澄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1.赏析“泰山日出”等景物描写;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课前准备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解决文中“阴”“始”“望”“坐”“视”等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能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泰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也认识到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和历代文人的礼赞。

我们还跟着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由南麓登,初循中谷,复循西谷,终至于泰山之巅。

今日,我们将和作者一样守候在日观亭内,等待旭日东升,从作者的视角,共赏这美景。

二、自主品读判断写景角度朗读第3段,从文段中找出以下角度对应的写景的句子,填到表格中。

检查课前作业,核对学案上任务一表格答案,屏幕展示。

三、合作探究赏析景物描写1. 教师先示范,后学生仿写,再小组内部交流,选出最优秀的一份,誊写在大白纸上,最后上台展示最优答案。

例:角度:(远望与俯视/动态与静态)句子:“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翻译诗句)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雾气似飘带。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若带然”把雾气比作飘带,设喻新奇,写出了雾气的轻盈和缥缈;“居”字写出了雾对山的深深眷恋,化动为静,给人一种特有的宁静和美好。

角度:()句子:赏析:四、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情感1. 带领学生回忆《湖心亭看雪》的情感,领悟发掘情感的方法。

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泰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案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济源有点渊源的古代游记散文《登泰山记》。

因为课文中提到了济水、王屋山。

中国古代的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节,泰山之于他们,不仅仅只是一座普遍的山,而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

那么登泰山,对于姚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2.引入课题《登泰山记》3.展示学习目标①掌握通假字、重点实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

②赏析精彩的写景片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③品味姚鼐在美景中寄托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泰山之于我们并不陌生,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学生先自主发言,教师随后展示相关内容。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

又称泰斗。

)补充:(强调加黑的,其余学生自己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

泰山因文化圣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

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记游的精美之作。

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师:泰山成为名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景观,更因为它的人文景观,让它成为了中国心中的精神高峰。

“记"的文体介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赏析泰山日出的描写一、导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上节课我们和苏轼一起游览了赤壁,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的脚步去登泰山,并悉心领悟其中的意趣。

二、知人论世1.姚鼐清代散文家。

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著有《惜抱轩全集》,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2.文学常识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代表作家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3.泰山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

位于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

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

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

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积累文言词句——“言”的教学活动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活动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古汉语词典,自己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登泰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描绘,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登泰山记》全文;(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3)体会作者对泰山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3)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泰山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景物描写练习:(1)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景物描写练习;(2)互相交流,欣赏佳作,提升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作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情感;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6.2《登泰山记》公开课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6.2《登泰山记》公开课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思考:中国人神往泰山的原因是什么?
泰山——自然之山 精神之山 文化之山
文人眼中的泰山 文化、精神的象征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帝王眼中的泰山
风雪登山路:迎难而上,坚定执着 夕阳对朝日:XXX淡泊,豪迈洒脱 雪与人膝齐:高逸超拔,刚健磊落
活动三:学者游记的特殊审美体验
2、姚鼐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请结合 文本分析。
简洁 内敛 重考据
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
世多有登岳,辄作,读此当为搁笔。 ——【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暴》
活动四:同人同期诗歌比较研读
——姚鼎《复张君书》 门户难留百年盛,文章要使千秋垂。
—姚鼐《赠钱鲁思》
——姚鼐《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
与《登泰山记》丰赡雅洁的文风不同,姚鼐 的诗歌则显得气象阔大,神俊飘逸。姚鼐以诗言 志,白心迹、自我鼓励的意味十分强烈。诗人内 心雄迈奔放、积极进取之情倾泻而出。我们能从 姚鼐的诗歌中鲜明感受到他内心的动荡猛烈,以 及对人生深沉的思索与感悟。
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显性的,而散文则是隐性 的。散文落笔克制、平淡、内敛,情感隐匿在眼 底丘壑中。诗文对读,一显一隐,恰是两者不同 之处。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 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重点景观介绍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带然。
请你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迹。
重点景观介绍
2、泰山日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导入]
邀请函——五岳之尊——泰山李白因为越人的一番话,便“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而姚鼐用短短五百来字就写出了泰山的壮美,今天,让我们跟着姚鼐姚导一起去神游一番泰山。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梳理脉络地理概貌——登山经过——泰山日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二、文本分析
(一)第一段
1、作者如何写地理概貌?通常如何写?一句一景,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层次分明。

通常会写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总面积、山峰高度,而姚鼐不一样。

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干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简洁流畅,又不动声色。

山因有水,于厚重之余生出灵动;又因一古长城,更见其沧桑底蕴。

2、有哪些字眼引起你的注意?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描绘出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错的终归一河的壮观景色,而在“长城”前加古”字,只此一字,不仅准确地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

(二)第二段1、第二段依次介绍了什么?
(1)游览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当年除夕前一晚),即冬季。

(2)游览同伴:泰安知府朱孝纯
(3)旅程路线: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4)泰山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2、分析你最喜欢的文句。

(1)旅程路线连用“乘”“历”“穿”“越”系列动词,几个短句,蝉联而下,将四五百公里浓缩,画面由远而近,我们可以想象天气恶劣,风雪交加,旅程艰辛,几经周折,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2)概写山路全程“四十五里”,石磴“七千有余”,总括游程,看似轻描淡写,却表现出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艰难。

(3)登山全程简短19字写完登山全程,简洁凝练。

(4)登山艰难“迷雾冰滑”“几”,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徒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这句话不仅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

(5)泰山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大雪,“负”字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点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像自然天成的画卷,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又像飘带一般,尤其是“居”字,以静写动,不仅写出了雾气的轻盈,而且呈现出停聚不动之态。

这一笔,让原本安详、肃穆之中多了温柔、飘逸美的风韵。

(三)第三段
1、日出前:着眼风、雪、云,风雪击面,足下云漫,声势渐起,为日出蓄势。

2、日出时:着眼东方天际的变化,从形、色、光角度写日出,异色云带,须臾五彩,赤日如丹,红波摇动,承托太阳,气势磅礴。

3、日出后:着眼于日观峰以西群峰的色、形,或红或白,鞠躬拜日。

小结:五鼓——面迎风雪待日出稍见——白山矗立若樗蒱须臾——一线异色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红光承回视——群山驳色拜日观
(四)第四段、第五段
1、补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好处?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内涵和冬天“三多三少三无”的景物特点,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古语有云:泰山安,则天下安。

泰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与众不同的,它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改朝换代时,帝王都将于天下太平时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

自秦始皇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2、“桐城派”短视频三、“小细节、大印象”1、山高:其级七千有余、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雪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大风扬积雪击面、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绛皓驳色、而雪与人膝齐
3、天寒:大风扬积雪击面无鸟兽音迹而雪与人膝齐
4、景美:苍山、晚日、山水、云漫、五采、赤日结束语:泰山以其壮丽优美的景色,闻名天下;泰山以其悠久厚重的文化,享誉中外。

登临泰山,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它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华夏古老的熠熠闪光生生不息的璀璨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