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论语》第18-10篇练习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语》第18-10篇练习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语》第18-10篇练习精品

《论语》第18—10篇练习2

(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

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

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

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

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

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

的理解。(3分)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②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③谁与:和谁一起。与,一起,共同,动词。④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

徙步过河。冯,通“凭”。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

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

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

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

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

的理解。(3分)

答: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

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

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

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

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

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答: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③:

“吾闻君子不党④,君子亦党乎?君取⑤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

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篇第七》)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⑦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注】①陈司败:陈国的司寇(官名)。②昭公:鲁国国君,姓姬。③揖(yī):拱手行礼,作揖。巫马期:孔子的弟子。④党:偏袒,包庇,有偏私。⑤取:同“娶”。⑥吴孟

子:鲁昭公夫人,也姓姬。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为了掩人耳目,鲁昭公避讳,

称她为“吴孟子”。⑦食:同“蚀”。⑧更:变更,更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与同姓的吴姬结婚,有违周礼。陈司败问孔子,鲁君这样做是否懂礼。孔子

说鲁君懂礼,陈司败对此很不满。

B、陈司败私底下对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说,孔子身为有道德、懂周礼的君子,却偏袒做

出非礼行为的君主,太过偏心。

C、周礼提倡“为尊者讳”,孔子明知鲁昭公违礼却在公开场合为他遮羞。陈司败对孔

子表里不一的做法予以严厉批评。

D、子贡认为,君子随时被大家关注着,其一言一行都在众人眼里。君子难免会有过错,但过而能改,仍会备受世人称道。

(2)从第一个选段中,你认为孔子真是“改过”了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备什么样的

修养?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②,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注】①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为一味追求。②箪(dān):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圆形竹器。食(sì):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

只会为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的是粗食淡饭,住的是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为能身处贫穷而快

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美。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困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

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D、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

修养的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教我们

如何“远怨”?

答: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①,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②?”(《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③,吾未尝④无诲焉。”(《论语·述而篇第七》)

互乡难与言⑤。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⑥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

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⑦其往也。”(《论语·述而篇第七》)

【注】①犁牛:杂色的耕牛。子:指小牛犊。骍:赤色牛。周代崇尚赤色,祭祀用的牛,要求是长着红毛和端正的长角的牛,不能用普通的耕牛来代替。这里用“犁牛之子”,比喻冉雍(仲弓)。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贵族身份的“贱人”,品行也不好,而冉雍德行才学

都好。②山川:指山川之神。这里比喻君主或贵族统治者。其:表示反问的语助词。怎么会,难道,哪能。舍:舍弃,不用。③行:实行,做到。束脩(xiū):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④未尝:未曾,从来没有。⑤互乡难与言:互

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⑥与:赞许,赞成,肯定。⑦保:守。引申为追究,纠缠。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

认为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把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而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

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很难交谈,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

孔子不咎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

只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所表

现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答:

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论语·八佾篇第三》)

子曰:“奢则不孙④,俭则固⑤。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⑥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⑦云乎哉?”(《论语·阳货篇第

十七》)

【注】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本义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在这里指周到地治办丧葬的

礼节仪式。③戚:心中悲哀。孙:同“逊”。恭顺,谦让。⑤固:鄙陋,小气,寒酸。

⑥玉帛:指古代举行礼仪时使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礼品。⑦钟鼓:古代乐器。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留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

很感叹,认为他问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

侈,否则就违背了礼的根本。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

礼的行为,他主张宁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礼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上,而应

该重视礼乐的本质和目的。

(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

段,你认为礼乐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①精,脍②不厌细。食饐而餲③,鱼馁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

食。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⑦。唯酒无量,不及乱⑧。沽酒市脯⑨,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⑩。(《论语·乡党篇第十》)

【注】①不厌:不厌烦,不排斥,不以为不对。②脍:细切的鱼肉。③饐(yì):食物

长久存放,陈旧了,霉烂变质了。餲(ài):食物放久变了味,馊了。④馁(něi):鱼类

不新鲜了,腐烂了。败:肉类不新鲜了,腐烂了。⑤饪(rèn):烹调,煮熟。⑥不时:不

湖北大学语文最新复习提纲

语文考试题型 一、单选二、多选三、默写四、经典作品赏析五、论述(六选三) n 语文复习提纲 一、《诗经》 (1)对诗经的认识(p1);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2、表现手法:风、雅、颂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指土风歌谣,是各地民歌; 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是贵族宴饮、享乐的音乐,是被视为典范的音乐,即为正声; 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共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诗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传统。 (2)有关意境的理论(p297-298); 意境:意(情、志、理)与境(物象、环境、景物)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充满情感活动的审美空间。是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而呈现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氛围、一种画面、一种情调、一种韵味;意象:泛化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和语象的泛称,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具有个别的、局部的意义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意境创造的三大规律: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神形兼备 情景交融: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核心元素,情中含景,敬重含情,情景必须相融相化 虚实相生:“实”是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环境;“虚”是隐藏在“实”后面的情思意念。虚实相生一方面要化虚为实,使人的心态物化,将无形的情思用有形的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要以实生虚,托物言志,化景物为情思。 形神兼备:意境是神与形的统一体。形:指人和物的外在形式,神:指人和物的品格、精神、风骨等本质特征。 (3)背诵《诗经&黍离》。 二、《老子四章》 (1)把握“道”的性质:宇宙本体、自然无为(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去人为的干涉)、辩证、璞(没有经过外界雕饰的)。P5 三、《论语四则》 (1)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礼;P6-7 (2)礼的多元内涵(p319);礼本义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早在周代,便已经产生“规范”、“礼治”的引审义。春秋时代,儒家高度推崇礼,以“克己复礼”的思想旗帜,与墨、道家等展开热烈争鸣。汉代以后,统治阶级最终选择儒学作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________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关于孔子《论语》的中考高考试题

孔子与《论语》(上) 一、填空 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孔子 被尊为“”。孔子被中国人尊称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属体,“论”的意思就是的意思。南宋时,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3.四书包括《》《》《》《》;五经包括《》《》《》《》《》。 二、积累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半部《论语》治天下——() 三、思考 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2.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

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请结合程子的这段话,谈谈《论语》应怎样读? 四、综合性学习 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于丹(论语>心得》的讲座吗?学习了《<论语>十则》后,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 综合性学习活动。 1.【辩论赛】 阅读后面链接资料中的[人物介绍]及[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方观点不能来自[相关言论]中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字,字数大致相同。 正方: 反方: 2.【座谈会】 下面两句话均来自《论语》,请你任选一句谈谈心得体会。(不超过30字)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选句,心得体会: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 目连续推出了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地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③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 动力。 孔子与《论语》(下) 一、填空 1. ,不亦说乎? 2.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 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一、词语积累 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知道。[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1.通假字:[女]同“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 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 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 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 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 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三个人 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 ‘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 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 到别人身上。”

论语高考重点默写句高考练习题

1、言必信,_________。(《论语·子路》)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论语》) 3、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9、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0、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1、《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13、_______________,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4、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15、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6、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论语·为政》) 17、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18、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9、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20、子曰:“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2、敏而好学,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23、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述而》) 24、莫春者,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论语?学而》) 2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新题型28—29(附答案) 28、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小题。(5分)

最新--论语高考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 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韩非子: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与答案 《论语十则》中考题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

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 (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12.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1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

大学语文必背课文

《大学语文》教材必背课文杨建波主编(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诗经.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老子》四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论语四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颜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

中考古诗文必考篇目(50篇)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泊秦淮杜牧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 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中高考必背篇目填空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子曰:“道之以政,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道之以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天下有道,________________;天下无道,________________。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 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2012至2016年高考《论语》题目汇编

2012——2016《论语》高考题集锦 2013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2014江西卷判断题 季氏已十分富有,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求还替他搜刮财富,孔子因此评价冉求说“非吾徒也,朽木不可雕也”() 2013 江西卷判断题 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2015 湖北卷判断题 《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2015湖北卷填空题 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 2016江苏卷填空题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014山东卷填空题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014 江苏卷填空题 ,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013 广东卷填空题 子曰:“智者不惑,,。(《论语》)2013上海卷填空题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七则》) 2015山东卷填空题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2012 广东卷填空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013浙江卷填空题 子曰:“志士仁人,,。”(《论语》)

2013 四川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2014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于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014四川卷 请紧扣下面划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2014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两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于孔子的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论语中考题汇编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3分) (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4分)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理解性默写超全汇总 《论语十则》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10.《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13.《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新版大学语文教材目录-新版.pdf

大学语文教材目录 目录一(按历史年代排列)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诗经?黍离 《老子》四章 左传?晏子论“和”与“同” 战国策?苏秦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 庄子?秋水(节选) 离骚(节选)…………………………………………屈原《论语》四则 礼记?大同 史记?周亚夫传………………………………………司马迁※上山采蘼芜 ※《山海经》三则 思旧赋…………………………………………………向秀 悼亡诗…………………………………………………潘岳《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搜神记》二则………………………………………干宝《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饮酒》其八…………………………………………陶渊明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把酒问月………………………………………………李白 西上莲花山……………………………………………李白 登楼……………………………………………………杜甫 新婚别…………………………………………………杜甫 张中丞传后序…………………………………………韩愈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长恨歌…………………………………………………白居易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隋宫……………………………………………………李商隐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 八声甘州………………………………………………柳永 ※老樵…………………………………………吕南公 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 超然台记………………………………………………苏轼千秋岁……………………………………………秦观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李清照 ※汉宫春?潇洒江梅…………………………葛长庚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水调歌头……………………………………………张孝祥 长歌行…………………………………………………陆游 〔双调〕夜行船?《秋思》尾曲……………………马致远〔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论语高考必背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